![]() |
中世紀早期常被指是「黑暗時代」,是歐洲文化最低潮的時候。無可否認,當時的西歐受到多年戰亂,文化水平比起羅馬時代有明顯的差距。然而,羅馬皇帝的頭銜對查理大帝和法蘭克人而言並非單純的一個點綴,他們同時有意於把羅馬時代的繁盛文化,帶到西歐這個偏遠的文化沙漠。於是乎,在8世紀至9世紀之間,西歐開展了一輪新的文藝復興。(德國亞琛的查理大帝像;網路圖片) |
撰文:陳子煒
中世紀早期常被指是「黑暗時代」,是歐洲文化最低潮的時候。無可否認,當時的西歐受到多年戰亂,文化水平比起羅馬時代有明顯的差距。然而,羅馬皇帝的頭銜對查理大帝和法蘭克人而言並非單純的一個點綴,他們同時有意於把羅馬時代的繁盛文化,帶到西歐這個偏遠的文化沙漠。於是乎,在8世紀至9世紀之間,西歐開展了一輪新的文藝復興。
西歐再拉丁化
當時的西歐面對一個最主要的文化問題便是識字率極低:不要說平民,那些活在戰爭當中的日耳曼貴族大部分也是目不識丁;甚至連理應掌握知識與解釋聖經的教士的學識都很參差。而且日耳曼諸族之間的口語跟隨部族與居住地又有所差距,加之他們沒有書寫文字,以致一般的溝通以至文化傳播都有困難。
![]() |
查理從各地請來學者講學。(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拉丁文教育對於整個歐洲中世紀的文化發展和交流,有著極深遠的影響。以修院為基礎的拉丁文教育,一方面令西方神學放棄一直使用的希臘文傳統,確立了與東正教不同的拉丁文(羅馬)神學傳統。另一方面,使拉丁文成為全個西歐的共通語言,令不同地區的人能夠通過拉丁文成為中介語言。這使得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有所突破,方便了文化的傳播。拉丁文的重新流行也穩定了西歐的流通語言,使西歐口語沒有進一步被日耳曼化。今日法國、西班牙等地區的語言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拉丁文的傳統,稱為羅曼語系(Romance languages)。文字的再復與文化的傳播使由公元476年以後的黑暗時代得以重現光明。
![]() |
10世紀的加洛林小楷體抄本聖經。(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日耳曼民族的安頓
而加洛林帝國的發展也使自公元3世紀開始的大移民時代安定下來。法蘭克人沒有再像先祖的日耳曼人一般過著不斷遷移的半遊牧生活。社會開始由濃厚的部落特色轉向定居社會,而一些像巴黎的重點城市開始發始。而在安頓之後,文化亦得以發展。除了再拉丁化外,西歐在建築、音樂、藝術等各方面都與神學結合而得到新的發展方向。
![]() |
查理在亞琛(Aachen,今日德國西邊陲)大興土木建造其帝居。(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而另一方面,自丕平一直到查理的影響下,神權開始介入世俗政治角力,最終基督宗教在歐洲發展成一個獨特的存在。從撒克遜基督教化的成功,也慢慢開啟了基督宗教以「傳教」與「武力」同時進行去擴大基督國度(Christendom)的基本模式,促成了日後北歐的基督教化,以及西班牙的收復失地戰爭等。
法蘭克帝國的統治使歐洲得以從極動盪的局面重新沉靜下來,發展新的中世紀文明。近現代史家開始反思自文藝復興以來將中世紀標誌成「黑暗時代」的傳統,開始使用「加洛林文藝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注】去形容這個時代。查理本人目不識丁,只是一個一般的日耳曼/法蘭克統治者,但他的時代卻標誌著歐洲的誕生,也是為何查理經常被稱為「歐洲之父」的原因。
![]() |
法國學者Jean-Jacques Ampère首先將「文藝復興」(Renaissance)這個字用到中世紀。(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第一部「歐洲的誕生」完結
歐洲中世紀簡史:目錄注:後來,這與10世紀的「奧圖文藝復興」(Ottonian Renaissance)和12世紀文藝復興並稱為中世紀三大文藝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