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的宗教及廟宇|屯門區議會 | 2016





屯門區議會國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嘉賓獻辭---------------1-2

屯門的宗教發展概述......... 3-6

屯門宗教場所分佈圖......... 7-8

屯門舊影---------------- 9

第一章清朝以前----------10-43

①青山寺及青雲觀

②后角天后古廟

第二章清朝時期-------------44-65

③掃管笏村天后古廟

④屯子圍三聖宮

⑤沙洲天后宮

⑥大欖角天后廟

⑦龍鼓灘天后古廟

⑧掃管灘關帝聖宮

⑨掃管灘天后古廟

⑩長明精舍

⑪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

第三章民初至戰前--------------66-87

⑫清涼法苑

⑬三聖廟

@香港道德會屯門善慶洞

@妙宗寺

⑯香港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

第四章 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88-131

⑰中華傳道會佳音堂

⑱至和增

⑲青山天德聖教道堂

⑳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

㉑基督教信心會藍地福音堂

㉒極樂寺

㉓妙法寺

㉔青松觀

㉕天主教贖世主堂

㉖南安佛堂

㉗曾咀洪聖廟

@東方基督教會耀光堂

@三聖墟青山三洲媽廟

㉚南朗觀音廳

鳴 謝一......................132

編輯成員名錄--------------------133

獻 辭

宗教,人民心靈之泉源;廟宇,文化信仰之體現。

兩者關係相生,意識形態各異。屯門地區,宗教發展,歷史

恆長;廟宇興衰,淵源有自。

儒釋道外,各教並存;信仰文風,自由選擇。今者屯門區議會

地區設施委員會轄下屯門區文物工作小組,委託學術機構,將屯門

宗教及廟宇資料,編集成書,既志民風,亦存歷史。雖屬敝帚自

珍,貽笑大方;然為日後見証,也是功德。是為序。

屯門區議會主席

劉皇發GBM,GBS太平紳士

 




1

獻 辭

屯門區議會地區設施管理委員會轄下屯門區文

物工作小組委託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為《屯

門的宗教及廟宇》一書進行研究,並由工作小組編纂成書,

搜羅屯門區內三十個宗教地點,詳盡介紹各個地點的地理位

置、創辦宗旨、發展歷史和建築藝術特色,旁徵博引,追本溯

源,讓讀者不僅能從敍述中窺見屯門區的古今宗教面貌,亦

可領略建築與歷史和文化藝術的巧妙融合。本人喜見其

成,願此書能擴闊香港市民對屯門區宗教和民間信仰

發展的認識。

屯門民政事務專員

張國財太平紳士

㈤资

2

屯門的宗教發展窮

屯門是香港最早有宗教活動的地方。相傳東晉末年至劉宋初 年之間,杯渡禪師曾南遊至屯門,並且在這地方的一座高山上駐 錫弘法,自此以後屯門與杯渡禪師結下不解之緣。據歷史記載, 屯門在唐代曾經有軍隊駐守,士兵人數有2,ooo人之多。相信在這 時期,屯門已經建有供奉杯渡禪師的寺廟,當地人更把杯渡禪師 曾經駐錫的高山稱為杯渡山。到了五代十國,屯門成為南漢國的 一處宗教聖地,杯渡山得到南漢國王敕封為瑞應山,宗教地位更 顯崇高。宋元時期,屯門是廣東南部一個重要的行政和軍事區域, 這裡的宗教事業也隨之大盛。到了明清兩代,屯門的杯渡山香火 不絕,因此有聖山之稱。山上所建的青山古寺和青雲觀,是香港 歷史最具悠久的宗教建築。

二十世紀初,青山古寺大規模重修,成為廣東濱海地域首屈 一指的寺院,四方善信聞風前來參拜者不計其數。其時屯門阡陌 交錯,人煙稀少,加上天然的屯門河道將屯門劃分為東、西兩地, 由現時三聖灣一帶的屯門東岸前往青山村一帶的西岸多取水道。 戰前有客艇十多艘停泊在青山灣一帶接載遊人渡海,艇行十五分 鐘,船資每人一角。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倘若要從市區前往位處

3

屯門河西岸的青山寺,非得花上半天不可。不過,青山寺地處偏 遠,反而成為追求寧靜生活的僧侶及道士修行講道的理想場所。 因此,在青山寺的影響之下,不少佛道團體選址屯門作為建堂典 寺之地。這些佛堂寺觀計有長明精舍(清末年間)、清涼法苑 (1912)、香港道德會屯門善慶洞(1931)、妙宗寺(1931)、至 和壇(1950) >天德聖教道堂(約1950)、極樂寺(1955)、妙法寺 (I960)、青松觀(1961)、南安佛堂(1964)等。另外亦有些 寺觀早於戰前已到來發展,後來卻因種種原因而又告銷聲匿跡, 包括覺瑞林、永春園、覺塵別園、圓覺菴及安養靜室等。

除了佛、道二教,屯門也有不少民間信仰的場所,其中以天 后崇拜為主。華南沿海地區居民對天后的崇拜始於宋代。屯門位 處香港之西,在填海造地之前,海岸線蜿蜒曲折,此地居民自然 以天后為崇拜對象。元末明初,陶族輾轉自兩廣遷居至屯門,亦 跟隨中國沿海地區傳統習俗,以天后為守護神。據說陶族早在六 百多年前已經創建了后角天后廟,這是屯門歷史最悠久的廟宇。 天后在元明時期敕封為天妃,及至清朝乾隆年間再追封為天后, 全國信眾也因此而大增。清中葉後期,屯門多座天后廟相繼落成, 相信與朝廷對天后崇拜的認可有關。其中最具規模的天后廟有清初

4

建成的掃管笏村天后古廟、道光年間的沙洲天后宮、同治年間重 修的大欖角天后廟,以及清末年間的龍鼓灘天后古廟和掃管灘天 后古廟。民國以後,屯門水上艇戶日漸增多,漁民的參與也有助 天后崇拜的迅速發展,1960年代青山三洲媽廟的創建就是一例。

屯門其他供奉民間神祇的廟宇之中,歷史較悠久的有清康熙 年間建成的屯子圍三聖宮、於清末重修的掃管灘關帝聖廟、於1912 年建成的青山灣三聖廟,以及約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建成的曾咀 洪聖廟和南朗觀音廳、。

西方宗教在屯門的歷史遠較本土宗教為短。相傳孫中山先生 曾於1892年在屯門的基督教堂結識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陳粹芬。可 惜史書對此事的敘述過於粗疏,無法據此證實十九世紀末基督教 已經紮根屯門。事實上有規模的傳教活動要到英國租借新界之後 才陸續出現。現時區內最古老的基督教堂是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 始建於1908年,剛好逾百年歷史。其後不同宗派的基督教團體也 陸續前來屯門傳教,不但照顧到陸上居民的生活,早期甚至有教 會專責向屯門的水上居民傳福音。其中較有規模的教會有香港聖 公會聖彼得堂(1 935)、中華傳道會佳音堂(1949)、基督教香港

5

曾達誠攝

信義會尊聖堂(1954)、基督教信心會藍地福音堂(1 955)、東方 基督教會耀光堂(I960年代)等。

天主教在屯門傳教始於二十世紀初。1960年天主教香港教區 在屯門設立青山區,傳教活動更具組織。其後於1973年創建天主 教贖世主堂,並於1979年提升為屯門的堂區。翻查史書,明正德 九年(151 4)葡萄牙人曾一度侵佔屯門海灣及附近地帶。倘若不是 後來因朝廷派兵驅逐,葡萄牙人最終放棄屯門而轉往澳門發展, 天主教在屯門的宣教事業實可大大推前至明中葉。

本書上溯至清代及以前屯門各個歷史悠久的宗教場所,下限 定於屯門正式拓展成為新市鎮以前,以期恢復區內早期的宗教發 展面貌,探索各類宗教紮根屯門的歷史進程。自1970年代初起, 政府開始在屯門大典土木,銳意將之發展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多 元化社區。在此之前,佛教、道教、天主教與基督教等宗教已經 在屯門發展,並且建立了約30處的宗教場所。這些宗教場所大多 數是傳統本土宗教的廟宇和寺觀,基督教和天主教則僅佔少數。 時至今日,屯門新市鎮的人口已超過52萬,東西方宗教亦隨之迅 速發展,大小宗教場所超過120處。

6

屯門宗教場所分佈圖

① 青山寺及青雲觀 ⑥ 大欖角天后廟 ⑪ 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

② 后角天后古廟 ⑦ 龍鼓灘天后古廟 ⑫ 清涼法苑

③ 掃管笏村天后古廟 ⑧ 掃管灘關帝聖宮 三聖廟

④ 屯子圍三聖宮 ⑨ 掃管灘天后古廟 ⑭ 香港道德會屯門善慶洞

⑤ 沙洲天后宮 ⑩ 長明精舍 ⑮ 妙宗寺

7

2010

青山公路

屯門公路-元朗公路

⑯ 香港聖公會聖彼得堂 ㉑ 基督教信心會藍地福音堂 ㉖ 南安佛堂

⑰ 中華傳道會佳音堂 ㉒ 極樂寺 ㉗ 曾咀洪聖廟

⑱ 至和壇 ㉓ 妙法寺 ㉘ 東方基督教會耀光堂

⑲ 青山天德聖教道堂 ㉔ 青松觀 ㉙ 三聖墟青山三洲媽廟

⑳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 ㉕ 天主教贖世主堂 ㉚ 南朗觀音廳

8

屯門舊影

新墟舊影(高添強提供)

9

■■,L,

第一章

①靑山寺及靑雲觀

②后禽天后古廟

10

青山寺及青雲觀 地址:香港屯門青山寺路

要數屯門的宗教名勝,不能不提到青山寺。青山寺又名青山 禪院,它與元朗的靈渡寺、錦田的凌雲寺合稱香港三大古剎。青 山寺位於屯門西面的青山山腰,俯覽舊青山灣亦即今日屯門新市 鎮全景。青山海拔583米,是屯門最高的山脈,也是新界西部第一 高山。置身山頂,向南可將屯門、青山灣及大嶼山的風貌盡入眼 簾,向西及北則可看到龍鼓水道和后海灣,甚至遠眺伶仃洋;亦 可向東遠觀元朗、天水圍一帶景致。青山頂峰筆挺高聳,從大嶼 山方向看來極像一個等邊三角形。青山是香港名山,青山寺選址 青山,可謂名山出名寺,相得益彰。

青山禪院山門

11

第一章清朝以前

歷史由來

青山寺的故事源遠流長,可以從不同年代的文字記錄中找到 零碎的資料。最早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劉宋初年杯渡禪師南 下駐錫屯門的傳說。杯渡禪師應該真有其人,可以從《高僧傳》 中相關的傳記找到他生平事蹟的梗概。不過,杯渡禪師是否曾經 在屯門駐錫弘法,《高僧傳》沒有記載,也沒有其他確切可信的 資料可以作為證明。儘管如此,杯渡禪師的故事自唐代以來代代 相傳,他在屯門活動的傳聞逐漸變成了家傳戶曉的事實。文獻資 料的信息顯示,到了五代十國的時候,屯門就已經出現了紀念杯 渡禪師的活動。清康熙二十七年(1 688 )的《新安縣志》刊有北 宋廣州知府蔣之奇於宋元祐己巳(1089)撰寫的《杯渡山紀略》, 記載的就是五代時杯渡禪師受人供奉的一段歷史。蔣之奇的文章 寫道:

《廣州圖經》:「林渡山在屯門界,三百八十里。舊傳有林渡師 來此。」《高僧傳》云:「宋元嘉時,杯渡常來,赴齊諧家,後 辭去,云:『貧道去交廣之間。』」退之詩云:「屯門雖雲高, 亦映波浪沒。」所謂屯門者,即林渡山也。舊有軍寨,在北之 麓。今捕盜廨之東,有偽劉大寶十二年己巳歲二月十八日《漢封 瑞應山勒碑》在焉。榜文刻:「漢乾和十一年,歲次甲寅,開翊 衞指揮同知、屯門鎮檢點、防遏右靖海都巡陳巡命工鐫林渡禪師 像供養。」杯渡事,余已刪定著於篇。劉漢大寶己巳至今元祐己 巳,蓋一百二十一年矣,事之顯晦有時哉! 1

文中的杯渡山即現今的青山。從《杯渡山紀略》的記載中可 以看到,南漢大寶十二年(969)刻勒的《漢封瑞應山勒碑》到北 宋己巳年間仍然保存在杯渡山。這石碑的碑文大意說,南漢乾和

12

十一年(953 ),領兵駐守屯門的軍事將領陳巡,曾經命令工匠鐫 刻杯渡禪師的石像置於杯渡山供養。雖然這碑文沒有詳細交代杯 渡襌師的石像放置在甚麼位置,也沒有記載杯渡像是否放在一所 廟宇之中,但到底說明了杯渡山亦即青山與宗教的關係至少有一 千餘年歷史。如果青山寺和杯渡禪師的傳說確有一脈相承的關係, 青山寺的源頭至少亦可以上溯一千餘年。

康熙《新安縣志》除了記載供奉杯渡像的故事,也有一段關 於杯渡庵的簡短記載:「杯渡庵,在杯渡山瑞應巖上。慧善庵, 在杯渡山瑞應巖上。」2嘉慶二十四年(1819)的《新安縣志》 也採用了類似的說法:「杯渡庵,在杯渡山瑞應巖上。慧善庵, 在杯渡山瑞應巖上,今圮。」不過,嘉慶《新安縣志》另有「杯 渡山」一條記載了杯渡寺的情況:「山腰為杯渡寺,前有虎跑泉, 其左則鹿湖、桃花澗、滴水巖、瑞應巖。鶯哥石後有石佛巖,杯 渡石像在焉。」3從以上記載可以知道,最遲在清朝的康熙年間, 杯渡山上已經建有杯渡庵。這所杯渡庵,應該就是嘉慶《新安縣 志》所記載的杯渡寺。綜合上述的資料,可以推斷從南漢乾和十 一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這七百多年間,青山上應該有一定規模的 宗教活動。不過,由於文獻資料有限,從宋代至清初的一段漫長 的歷史至今無法復原。

然而,近代有大光法師根據他所見佛教典籍,敘說香港三大 古剎,其中竟然有下述一段關於青山寺千年典衰的故事:

據唐德源和尚所著之泰山老人石堂集,裡面有一篇道朗法 師碑文)有關於元朗和道朗的記載。大意是說:玄朗(即

13

第一章清朝以前

元朗,粵人元玄同音)弟名道朗,俗姓鄭,南越人。為貴 族,能詩文。其母嬰重疾,屢醫罔效。值梵僧昆尼多流 支,於隆安間(397-401)遊化南越,請以醫之。以殘餘 飯羹,酒以淨水,咒令食之1病遂瘴。其後兄弟二人師事 昆尼,旋披剃出家,賜法名長元朗,次道朗,同修密乘, 亦效乃師,密咒濟世,頗著靈效。適耆域杯渡二神僧至, 與共遊,築「靈渡寺」棲之,意有密乘靈驗,救渡其母, 寺以紀之。道朗亦於南山建「普渡寺」,示佛法普渡有情 義,(普渡寺按即今之杯渡寺,後改為青山襌院,又以耆 域、杯渡、求那跋陀羅、菩薩達摩、昆尼多流支等諸聖者 先後駐錫於此,後人因易名「聖山」,刻尚有籤紙留傳存 在)後道朗遊陝晉1轉冀魯,止於泰安城西1建白馬寺

(按此寺尚存1由俗人打理)朗公住處,遂成市鎮,按即 道朗鎮,俗呼「道朗」亦如今人之呼「元朗」1白馬寺亦 在道朗鎮內。

根據大光法師所述,靈渡寺和普渡寺(即青山寺)約建於東 晉(317—420)末年,其歷史沿革亦隨時代的巨輪屢經典替。隋 代的時候,靈渡寺改稱為靈渡道場,杯渡寺則改為普渡道場。到 了唐代,靈渡寺又改稱大雲寺,普渡寺改為雲林寺。宋徽宗宣和 元年(1119),一度詔令靈渡寺改為「碧霞宮」,普渡寺改為「斗 姆宮」,僧侶更需要易道服居住。元朝時期,嶺南一帶有白蓮教、 白雲宗、頭陀宗等邪教信仰者活動,又有道教的正一教活動。靈 渡寺曾經因此改為「白雲觀」,普渡寺則改為「青雲觀」。到明 未清初,為避免沿海的明遺民接濟台灣的鄭成功,康熙皇帝下令 沿海內遷,兩寺一度荒廢云云。4

14

上述這段文字十分神妙,大光法師敘述青山寺上下千年歷史 淵源,有條不紊,頭頭是道,恍若親身經歷。可惜大光法師早已 辭世,他書中提到的佛教典籍亦無法查找,難以考證他講述的青 山寺歷史的真實性。大光法師所留下的這段青山寺故事只能備為 一說,以作歷史資料以外的參考。

事實上自明清時期以來,青山寺可以徵信的歷史故事,要從 近代陶、鄧兩族共同管理青山寺一段往事說起。話說清朝後期陶、 鄧兩族共管青山寺,每年送出租穀作為青山寺口糧和香油之用。 英國租借新界之後,田土廳重新辦理物業登記,由廈村鄉鄧普緣 及屯門鄉陶堂典,註冊為青雲觀及杯渡寺司理。青雲觀住持人則 由鄧、陶兩族聘請黃慈蓮居士擔任。二十世紀初,有居士陳春亭 移居青山寺,幾番周折下造就青山寺中典大業,為青山寺奠立香 港第一古剎的地位。

陳春亭原籍福建漳浦,自幼素食自持,並曾經在油麻地設齋 會。陳春亭眼見青山環境優美恬靜,於是移居青山寺修行,其時 約在1910年左右。當時青山寺一派荒蕪敗落,只剩下青雲觀一間 破落小廟。陳春亭在港營商有道,略有家財,於是斥資購入與青 山寺相鄰幾塊土地,並計劃與張純白、黎乙真等善信合力重修青 山寺。為了展開重修計劃,陳春亭更要取代黃慈蓮的住持位置。

陳春亭經過多方奔走,他的重修青山寺計劃終於得到政府和 地方氏族兩方面的支持。1914年3月,新界田土司為解決住持的糾 紛,發佈曉諭判定陳春亭為新任主持:「屯門青山寺乃修真之勝 地,理宜保存古跡。是以本司判定陳春亭主持該寺。俟後無論諸

15

第一章清朝以前

色人等,不得藉端在此騷擾。如敢故違者,定即嚴拿究治,決不 寬貸。」5同年9月21日,一直負責管理青山寺的陶氏族人陶耀東、 陶喜廷、陶殿貴、陶堂典等因陳春亭為「正經慈善之人」,同意 將「青山杯渡寺青雲觀廟宇,送與陳春亭主持,供奉神佛。陳春 亭即補回公用銀三佰六拾大圓與陶姓眾等收接支用。其寺觀一概 歸陳春亭主持司祝,任由重修整造;凡廟中該有田園物產,亦歸 陳春亭管理,每年收租納糧。」陶氏亦同意「陶姓不得藉端勒索, 改換主持」,而陳春亭則不得「將寺觀司祝,私推與別人主持」。6 至此青山寺管理權正式落入陳春亭手中,他重修青山寺的大計也 得以落實。

陳春亭本來信奉道教的先天道,後來受妙參法師開導,轉而 崇信佛教。民國七年(1918),高鶴年居士介紹陳春亭赴浙江寧 波觀宗寺,拜天台宗諦閑大師為師,受三壇大戒,法號顯奇。顯 奇法師回到香港之後,與張純白居士等全力重建和擴建青山寺。 1 920年,青雲觀重建落成。隨後大雄寶殿、護法殿、不二法門、 菩提薩地殿(地藏菩薩殿)、觀音閣、居士林、方丈室、海月亭、 杯渡亭、山門、藏經閣等建築亦陸續建成。1926年,青山寺重修 竣工,並由凌雲寺妙參法師主持開光灑淨儀式。青山寺一變而為 香港最具規模的寺院,顯奇法師亦因為復典名山古剎而被譽為「中 典青山」祖師。

青山寺重建完成之後,顯奇法師隨即展開弘法的活動,其中 最重要的是開壇傳戒。青山寺分別於1 926年及1 929年在大開第 一、二期戒壇。第一期戒壇盛況空前,佛教界重要出版物《同戒錄》

16

也有報導。當時中國佛教界名僧太虛大師剛好路經香港,目睹青 山寺開戒規模之大,亦大力讚許其為嶺南佛教「一大叢林」。太 虛大師自1910年起五度來港,目睹香港佛教的小規模活動,於十 數年間演進成青山寺開戒的盛況,對佛教在香港的發展速度感到 非常驚訝。在青山寺以外,其時曾舉辦傳戒法會的還有大嶼山寶 蓮禪寺和觀音山凌雲寺。顯奇、筏可和妙參三大法師於是共約每 三年一度輪流開壇傳戒,確立了備受香港佛教界高度重視的「三 山開戒」模式。7

顯奇法師圓寂後,1 932年7月由筏可大和尚出任青山寺的住 持。後來張純白居士赴廈門拜虛雲老和尚為師,法號了幻。了幻 法師返港後,以當家名義主持寺務,致力典建齋堂僧室及發展青 山寺業務。了幻法師圓寂後,青山寺由達安法師(性高)和夢生 法師(則照)相繼接任住持。夢生法師於1989年往生後,由其江 蘇俗家侄兒裴文有到港剃度出家,於1996年繼任住持,法號覺華。 覺華法師主持青山寺期間,寺院的業權和管理權發生變化。2002 年5月23日,香港高等法院在判令,將青山寺定為公眾寺院。同時 成立青山寺慈善信託理事會,以信託形式管理青山寺及其財產。 青山寺慈善信託理事會以「弘揚佛法,推動善業」為宗旨,形成 青山寺新一代的管理模式。8理事會有鑑於青山寺久經年月洗禮, 很多建築物已經破落不堪。為了保育這曾經一度為香港佛教界翹 楚的宗教建築群,青山寺慈善信託理事會經多年研究及籌備,終 於在2009年展開耗資3,000萬元的大型修復工程。有關工程於2009 年11月舉行動土和灑淨儀式,工程隨即順利展開。9

17

7席撈品匕冬試次燃R%

第一章清朝以前

歷史名勝

青山寺由多座建築物組成,分層群集於青山東面山麓上,包 括有「香海名山」牌坊,山門、和合山門、菩提薩地殿、護法殿、 大雄寶殿、不二法門、杯渡岩、客堂等。青山寺附近也有不少有 歷史價值的景點,例如青雲觀、挹曉亭、韓陵片石亭和青山寺墓 園,各有由來,分別說明如下。

据曉亭

從青山腳登山,首先見到與青山寺有關的文物就是挹曉亭。

挹曉亭於1932年落成,位於青山上坡小路不遠處路旁。1922年,

何東爵士 (1862-1956 )伉儷到青山遊玩。大概由於山勢陡峭,

兩人登山不久已經深感疲憊。何東伉儷想到遊人登山之苦,於是 出資建造挹曉亭,供遊人休憩。何東是香港著名的買辦和富商,

是當時香港地位最崇高的華人,在社會上極具影響力。何東以華

人領袖身分出資典 建挹曉亭,不但造 福登山人士,並且 拉近城市鄉村距 離,為遠在新界西 北一隅的青山增添 傳奇色彩。

18

挹曉亭側有民國二十一年(1932)冬天顯奇、修如二位法師 所立〈挹曉亭碑誌〉,記載建亭始末如下云:

嶺表多佳山水 , 屯門青山 , 夙以名勝著稱。中西人士 , 於春秋佳日,類多蠟屐遊之。顧疊鳳層巒,峯迴路轉。 石磴百數十級。行者歷躋上下,腰腳已疲。釋褐解簪, 靡所休止。恒相與咨嗟大息。則葺亭以利行人,其澤溥 矣。然雖善弗舉,莫為之先。民國壬戌孟秋,何曉生爵 士與其夫人乘興登臨,憫遊人陟降之勞,謀建息肩之所。 慨然出貲為亭於半山,顏之日:挹曉,紀實也。名山增 其景物1宏夏大庇雨陽;民亦勞止 , 訖可小休。行旅口 碑稱道弗置。爵士博施濟眾之功德1不其偉歟。1°

挹曉亭為典型涼亭設計,亭內設有石椅和石檯。涼亭靠山朝 海,坐西向東,盡收破曉晨光,因此名為「挹曉」。「挹曉」一 名亦有紀念何曉生爵士造福社群之意,一語雙關,盡見心思。

「香海名山」牌坊

自挹曉亭往上行,不久即見「香海名山」牌坊矗立在青山寺 山門前斜坡路上。牌坊是為紀念港督金文泰於1927年及1928年兩 度遊歷青山而立。金文泰(Cecil Clementi)是香港第十七任香 港總督,1925至1930年在任。金文泰酷愛中國文化,來港任職前 曾經在廣州學習廣東話和中國書法。金文泰登山後有感於青山氣 勢開闊,加上青山寺古剎肅穆,深感此地乃「香海名山」勝境。 同行的都是當時香港舉足輕重的華人縉紳,包括周壽臣、羅旭麟、 曹善允、梁士語、李右泉、馮平山、黃廣田、盧頌擧、周竣年、

19

第一章清朝以前

李亦梅、黃屏臻、李佐臣、鄧志昂、鄧肇堅、伍華、麥遂初、 劉景初、何華生、鄧照等。一眾名流於是倡議樹立牌坊以紀念其 盛事。

牌坊由花崗巖石所造,牌坊造工精細,正脊上用石灣陶瓷裝 飾,有鳌魚爭珠和古人造型。牌坊正面橫披「香海名山」,楷書 大字雄渾有勁,下款署為金文泰題。金文泰曾經學習中國書法, 這四個大字相信是金文泰親筆所為。「香海名山」題字右側有三 個小字題為「青山寺」,說明「香海名山」牌坊是為青山寺而建。

「香海名山」牌坊正面兩旁有對聯云:「樓觀參差清夜間鐘 通下界,湖山如此何時返錫到中原」,下署三水梁士語題。梁士 語是前清進士,民國時期曾任袁世凱總統府秘書長,後來官至北 洋政府內閣總理。牌坊背面另有橫披寫上「回頭是岸」四個大字, 是鐵禪法師的筆跡。鐵禪法師一生經歷曲折傳奇。他曾任廣州六 榕寺住持、後來出任廣東佛教總會會長,參與不少社會活動,是 嶺南佛教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前港督金文泰所題的「香海名山」

20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j

「回頭是岸」題字兩旁另有兩幅 對聯。一幅是陳伯陶所題對聯云: 「遵海而來杯渡情依中國土,高山仰 止韓公名重異邦人」。陳伯陶幼年拜 著名學者陳澧為師,學識淵博,後來 高中光緒壬辰(1 892 )進士,以一 甲第三名授翰林編修。1911年,陳 伯陶出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其後移 居香港九龍城。牌坊背面另一幅對聯 出自新會伍銓萃手筆:「岸泊屯門幸 我輩附韓子題名卜異日山河並壽,亭 觀海月歎此地無坡公遊蹟問何年笠履 重來」。伍銓萃與陳伯陶是同科進 士,亦曾任翰林院編修。

「香海名山」牌坊上有一位總督、三位進士和一位高僧的題 字和對聯。其中三位進士又分別擔任過內閣總理和翰林編修。在 香港境內,中國傳統形式的牌坊並不多見,似「香海名山」這種 集多位名人題字和對聯於一身的牌坊更為罕見,是青山寺極為珍 貴的文物。

魚骨墻

經過「香海名山」牌坊向前走,道路左邊叢林中原有名為魚 骨燔的名勝,建於1921年。事緣當年有遊人攜鮮魚登山燒煮,青

21

第一章清朝以前

山寺僧人出言勸戒殺生。遊人當下海悟,願意捐錢給寺僧造法衣。 寺僧用得來的捐款建造魚骨燔,為鮮魚超渡。魚骨燔以大石累砌 而成蜂巢狀物體,燔前有碑,訴說建燔緣由:

杪有遊客一人,於無意間攜海魚.....白其事於主持, 客僧以懺愆孽。同人等因思袍緣魚來,乃裒其骨並聊薦 槃歸於大麓,繫石成塔。蓋憫魚之無辜被戮,而造化之 並欲藉此以勸將來之微意云耳。

碑上有「捨身護法魚之墳」數字,下署「青山淨侶同建」。11二 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青山寺門前安裝高壓電塔,魚骨燔遭到破壞, 遺址至今依稀可見。

M 圜

魚骨燔西面有青山寺墓園,安放著寺內四任住持顯奇、了幻、 達安、夢生四位法師的舍利塔或靈骨塔。顯奇的舍利塔上刻著「傳 天臺宗二十世開山第一代祖顯奇然公大和尚之塔」,時間為中華 民國十七年戊辰春。了幻的舍利塔旁有碑銘一塊,刻有了幻之子 達圓(張循然)等撰述的《了幻大師傳》,敘述了幻生平及其對 青山寺的貢獻。

青山寺墓園尚有六十年代藝員莫愁的墓地以及為紀念她而建 的莫愁亭。莫愁原名王麗貞,1959年參與「香港小姐」選美並獲 季軍名銜,此後她曾在多部電影中擔任配角。1 965年,她在《新 婚大血案》中擔任第一女主角,但該片賣座失敗使她的事業跌入 谷底,再加上私人生活不如意,令她萌生死意。最後在該年年底, 她因服食大量安眠藥身亡。

22

山 尸耳

從牌樓沿路往上前行,路旁有石級直上青山寺山門。山門兩 扇鮮黃色大門頂上書有「青山禪院」四個大字,是青山寺的正式 入口,約建於1918年。山門的諧音與「三門」相近,象徵三解脫 門。12門旁對聯云:「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雲水繞青山」,是 青山寺清幽靜謐環境的真實寫照。山門內懸掛著壬申六月(1932 年7月)鋒鎊餘生所撰楹聯:「古寺高僧青山有幸,洞天福地佛灌 ■fii i'.:臭 無邊0」

和合山門

進入青山寺山門後,便會看到不遠的護法殿。和合山門原在 護法殿下,但因青雲觀重建而於2008年6月遷到不二法門前花園

昔日在護法殿下的和合山門舊貌

23

第一章清朝以前

昔日原在護法殿下的和合山門已被遷到不二法門前花園

地,成為杯渡岩前的景觀之一。傳說該門會自動朝開暮合。有人 認為自動開合之說可能源自其門聯「淨土何須掃,空門不用關」。13

其實,和合山門的「和合」二字,未必非指山門開合之意, 真正是意思是中國傳統和合文化的體現。顯奇法師未皈依佛教之 前篤信道教,後來棄道入佛,和合山門之設可能是顯奇法師內心 世界的反射,以和合佛道二教為目的。事實上在青山寺範圍內建 有青雲觀,而於青雲觀的土地上又有青山寺建築;佛道二教在青 山上本來就不易區分界線,亦符合和合山門之義。

24

護法殿

和合山門之上是護法殿,又稱韋陀殿。韋陀原來是印度婆羅 門教尊奉的天神,在中國古代宗教故事中,他是四大天王之一南 方增長天王部下八將軍之一。四大天王部下各有八大將,韋陀居 三十二將之首。他曾面受佛祖釋迦牟尼囑託,弘護佛法。據佛教 傳說,如來涅磐的時候,有「捷疾鬼」偷走佛祖兩顆牙齒。韋陀 疾起直追,抓獲竊賊,奪回佛牙,護法有功。現在所見的韋陀是 中國佛教徒造就的中國武將形象,身披金盔金甲,手持金剛杵, 年輕英偉,威風凜凜。14

護法殿是一棟兩層閣樓式建築,閣樓琉璃瓦屋頂上裝飾著石 灣陶瓷花脊和瓦脊。護法殿正面門口懸掛著何東之弟何甘棠所送 篆書對聯:「寶杵蕩平魔外道,威神擁護法王城」。殿內供奉著 韋陀的金身塑像。從正門入內,首先看到的是護法殿背面。上面 繪有一幅巨大的彌勒佛畫像。他手持念珠,笑容親切可掬。彌勒 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意思是「慈氏」,是佛教的菩薩名。他 出生在古印度一個大婆羅門家庭,屬於第一等級貴族。他在佛教 中的地位顯赫,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

彌勒佛畫像上方有岑學呂所書「南天佛國」四個大字。岑學 呂是同盟會會員,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曾任廣東省政府秘書長、委 員、代主席,1931年前後開始信佛。彌勒佛畫像兩側有岑學呂的 對聯「才上宋王台遂尋杯渡石,曾經滄海水願渡法身船」。對聯 由著名書畫家鄧爾雅執筆。

25

第一章清朝以前

大雄寶殿

護法殿上方是青山寺最重要的佛堂一大雄寶殿。大雄寶殿 是青山寺的中心,凡各種法會、儀式、典禮等都在此舉行。大殿 長10.7米,寬10.3米。屋頂覆蓋著琉璃瓦,裝飾著石灣陶瓷花脊 和石灣陶瓷瓦脊,展示八仙、竹林七賢等神話和歷史人物。殿內 供奉三世佛,中央為現在佛釋迦牟尼,左方為東方藥師佛,右方 為西方阿彌陀佛。三座木雕佛像已有近百年歷史,表面均貼上金 箔,至今保存完好。15

大殿正門上空懸掛著龍瑞芝於民國七年(1918)所送紅色匾 額,書有「大雄寶殿」四個楷書大字。大殿右後方懸掛著歐成、 歐清等於民國七年所送,鑄有「青山禪院」四個大字的巨大銅鐘。 殿內另懸掛著三塊天藍色的匾額:正殿上的是廈村鄧友恭堂所送 「無上菩提」I,右殿上的是高恒松所送「光明世界」I,左殿 上的是合益公司鄧慶堂、鄧英生、伍礪石、楊焯南所送「璀璨莊 嚴」匾;立匾時間皆為民國九年(1920)。高恒松即高鶴年,是 我國著名佛教居士。他所送匾額上還有題跋,記述青山寺大雄寶 殿落成和大佛開光的盛況:「庚申之冬,一肩雲水自雞山采道, 出香島,暫憩青山。時逢殿宇落成、大佛開光,四方朝賀,絡繹 不絕。斯乃陳公春亭主席、黎公乙真、張公純白居士道德所感也。」

26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青雲觀

青雲觀在青山寺大雄寶殿旁,於清朝道光年間及2009年重修。 道觀內有數件清朝道光年間文物。其大門石額「青雲觀」題有「道 光己丑初秋六安張大凱題」的字樣。道光己丑年為1829年。青雲 觀後有銅鐘一口,上刻銘文:「風調雨順。沐恩信紳南海譚心翼 虔鑄洪鐘壹口,重三百斤,敬酬青雲觀斗姥殿前,福有攸歸,道 光二十二年歲次壬寅孟冬吉旦。佛鎮萬盛老爐造。國泰民安。」16 道觀內壁上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 )九月青雲觀住持道人所立「送 田芳名碑」,載有善信題助出租細目。

青雲觀舊貌

27

第一章清朝以前

青雲觀內供奉的是道教女神斗姆,亦稱斗姥。道經稱「斗姆 乃北斗眾星之母」。道書說,斗姆原為龍漢年間周禦王之妃,名 紫光夫人。她育有九子。老大成了天皇大帝,老二成了北極大帝。 另外七子分別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和破軍七 星神,組成北斗七星。

青雲觀屬於祖堂之類。每年陶族人士添丁,須於元月十二日, 前住青雲觀點燈,至十六日完燈。各丁頭奉神物品,皆用豬肉、 雞供奉;至今陶族人士仍遵從這些傳統俗例。青雲觀於2009年的 重建工程完成後,舉行開光儀式及開放予市民參觀。17青雲觀重 修後,正門安置新的對聯:「青佛無邊產業依然歸本主,雲觀靈 赫資金幸得復原人」;清代道光的門額則重置門上。

龍骨巖

龍骨巖位於青山寺大雄寶殿背後右邊石巖,亦稱化龍洞和滴 水巖,巖中原有鐵籠載巨型魚骨化石一件。化石的來源有二,其 一說相傳杯渡禪師南來駐錫青山時,曾收伏一尾為禍海上的巨魚, 並寂其龍骨禁於寺內;另一種說法則是龍在寺內聞法得道,遺下 龍骨供奉於寺內。這兩種說法顯然是無稽之談,但除此之外並無 說法道出龍骨來源。

林大魁在其1927年所著《青山禪院大觀》一書中,曾為青山 寺的龍骨賦詩一首云:「曾說安禪制毒龍,名山此物慣藏踪。於 今枯骨棱棱在,不斷靈巖香火供。」詩後的「說明」中寫道:「寺 後一洞,有枯骨安排其中。相傳為化龍洞,其骨即化身所遺者。 長約三尺,寬可二寸,短者有三四節。色白而堅。余素不研究物理

28

學,未敢臆斷。他日高明見之,當能昭示來茲也。」18現在「魚 骨」已經移置至護法殿下層,不復當年傳奇色彩。其實所謂魚骨 「化石」,是一塊白色圓柱形物體,上面用紅漆書寫「龍骨」二 字。「龍骨」高19公分,上下截面呈橢圓形,周長80公分。將其 捧起,手感極輕,不似骨質,可能是由比重很小的石頭雕刻而成。 由此判斷,林大魁書中所說龍骨的尺寸與現存「化石」不同。林 大魁當年所見「龍骨」應該不復存在。

客 堂

護法殿西側有嘉客堂,現稱客堂,門上匾額有葉恭綽題「得 渡」二字。葉恭綽在北洋政府時期多次出任交通部總長、郵政總 局局長,亦曾被孫中山任命為廣州大本營財政部部長。1 949年後 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北京中國畫院院長等職。 他對藝術、書畫、詩詞、文物鑒藏無不精通。葉恭綽書法自成一 家,人稱有褚遂良之俊逸,顏真卿之雄渾,趙孟頫之潤秀。

客堂門口還有岑學呂為高浩文寫聯:「韓碑屹立杯石依然過 客偶題新甲子,唐代羈縻宋王行在老僧能說舊山川」。高浩文是 一位佛教居士,於1931年與港島名流陳廉伯、李公達等共同組成 「香港佛學會」,邀請佛教高僧宣講佛經,又發行《香港佛化》 季刊和開辦平民義學。

客堂是接待各方善信的地方,亦是寺院中最富裝飾趣味的樓 房。客堂樓高兩層,正立面的灰塑浮雕、山牆懸魚的日月裝飾均 保存完好。正面屋簷下飾有以花果、雀鳥為題的牆飾,顏色鮮明, 喻意吉祥。19

29

第一章清朝以前

達摩禪師像

達摩是南印度人,於劉宋時(420-479)在中國南方入境,然 後沿途傳播禪學,最後到達北魏,被推崇為「禪宗初祖」。達摩 禪師曾經從水路乘船到中國,途中停留在屯門接受檢查。相傳他 曾在山中的岩洞暫住,所以該岩洞便成為附近佛教徒之重要朝拜 聖地。2。北宋時,廣州知府蔣之奇在〈杯渡山紀略〉中寫道:「南 邦及福地,達摩初結緣。」這是最早將杯渡山與達摩相提並論的 資料。大光法師在〈香港之三大古剎序〉中亦有菩提達摩在杯渡 山駐錫一說。

儘管達摩禪師到訪青山的說法無從稽考,現時青山寺內齋堂 附近供奉的達摩禪師塑像,應該是根據上述兩種傳說而立。達摩 禪師塑像的建立時間亦無明文紀錄,據青山寺員工憶述,該塑像 最遲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已樹立在青山寺內。

「婢裨陣逹,

齋堂附近的達摩禪師塑像

30

伏虎羅漢像

伏虎羅漢又稱伏虎禪師,南北朝時梁朝人。杯渡巖附近伏虎 羅漢像高127公分,是一座雕工精美的石雕佛像。這尊佛像來歷不 明,據青山寺員工憶述,1947年前青山寺內已經有此佛像。此佛 像原置放於露天,1975年重置於杯渡巖附近的一座小廟內。有傳 說謂青山寺地藏殿出現過老虎。此像或因此而供奉於寺中,以收 伏虎之效。

伏虎羅漢佛

31

第一章清朝以前

不二法門

在杯渡岩前面的空地,有一名為「不二法門」鮮色的牌樓。 牌樓正面刻有壬戌(1922)重陽日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吳道鎔所 書「杯渡遺蹟」四個大字,以紀念杯渡禪師曾經在杯渡岩駐錫弘 法;背面則寫上「不二法門」四字。吳道鎔考中光緒六年(1880) 進士,曾任翰林編修。牌坊兩旁有香港著名詩人潘小磐的對聯: 「勝日來遊問杯渡遺蹤昌黎片石,青山長在愛禪房竹影古徑松陰」。 牌坊後面甬道兩旁古木參天,高大的樹木中有兩株香港罕見的菩 提樹,烘托著佛國洞天的肅穆氣氛。不二法門原為藏經閣的牌樓。 法門是一種途徑,所有修行的人只要依著這樣的途徑不斷修煉便 能獲得正果。「不二」指沒有彼此的分別;佛教認為世上萬事萬 物在現象上有差別,但從佛性上看是沒有分別的,都是虛無。21

杯渡禪師像

「不二法門」牌樓後面有一個寬廣的岩洞,洞有供奉了杯渡 禪師的石像。杯渡禪師是南北朝劉宋時的奇僧,人們不知道他的 姓名和法號,但見他經常乘坐木杯渡水而稱其為杯渡。慧皎的《高 僧傳》卷十〈神異下•宋京師杯度)中對杯渡的神奇經歷有詳細 的描述。據《高僧傳》所述,有人見過「四十許」的杯渡,因此 儘管杯渡的故事離奇荒誕,他的國籍和籍貫也不詳,但可信杯渡 實有其人。另外,《高僧傳》謂杯渡最後消失在「交廣之間」。 「交」指的是交州,即現在越南一帶;「廣」是廣州,指廣東一 帶。因此,杯渡最後到達了中國南方的某處地方,可能就是唐宋 以來盛傳杯渡曾經駐錫的屯門。

32

清代《嘉慶重修一統志》的「仙釋」部分有關於「杯渡尊者」 的記載云:「冀州人。常浮木杯渡水,人故以杯渡名之。安帝隆 安五年(401 )從安禪峰卓錫於今化成寺之址,始創道場,為開山 之祖。常荷一蘆圈子,跛足入市,或扣冰而浴。後不知其所終。」 安禪峰在安徽九華山下蓮花峰之東,化成寺在九華山化城峰下。 當地人稱杯渡為佛教傳入九華山的開山始祖。《嘉慶重修一統志》 又說杯渡是冀州人(今河北),可能是從《高僧傳》中「初見在 冀州」一句話引伸而來。更有人猜測杯渡是西域人或天竺人,不 過始終缺乏文獻證據,因此無從論證。

最早提及杯渡與屯門關係的文獻,是上述蔣之奇的〈杯渡山 記略)。蔣之奇在該文中根據五代南漢國(漢封瑞應山碑〉記述, 指出南漢駐屯門軍事將領陳巡曾經於乾和十一年樹立杯渡禪師像 供養。22蔣之奇更於文中賦詩寄情:「吾聞杯渡師,常來交廣間。 至今東莞縣,猶有杯渡山。茲山在屯門,相望橫木灣。」這說明

杯渡禪師像現況

33

第一章清朝以前

至少到了五代的時候,已經有杯渡禪師像供奉在青山之上。不過, 按照蔣之奇語氣推測,到北宋的時候這尊杯渡禪師像應該不復存 在。無論如何,自此之後,宋元明三代的歷史文獻中一直沒有杯 渡像的消息。

到了清康熙二十七年(1 688 )靳文謨纂《新安縣志》,杯渡 像又重新出現在文獻的記錄之中。《新安縣志》卷三〈地理志• 古蹟〉條寫道:「杯渡石像:在半山石巖內深三尺,闊二丈,有 石臺,像設其上,約高五尺六寸,又有吊鍾,兩樹交枝懸之。」 百多年後王崇熙重修《新安縣志》,卷十八〈勝跡略為古跡〉部 份有「杯渡山」條,仿照舊志寫道:「鶯哥石後有石佛巖,杯渡 石像在焉。佛座後有洞,深不可測。有吊鐘樹兩株,環抱巖上, 古木千章,鬱然蒼秀。」康熙和嘉慶兩本《新安縣志》都將杯渡 石像列為古跡,可以猜想當時縣志編纂者見到的石像,已經有相 當的歷史。究竟這杯渡像來自清初、明代,抑或再久遠的年代, 兩本《新安縣志》都沒有交代,無從稽考。

近代史家羅香林教授曾經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青山寺考察, 他對當日安坐青山寺的杯渡像有這樣的印象:「青山杯渡寺後左 側石佛巖(舊稱瑞應巖)有粗石雕像一軀,相傳即杯渡禪師石像。 雖刻工粗率,然形制古樸,殆亦為舊日所遺,非晚近所仿製者。」 他看到石像「形制古樸」,於是直認該石像「乃五代時南漢同知 屯門鎮陳延命石匠雕制而遺留者」。23羅教授所說位置至今仍存 石像一尊,藏身在一小竈中,竈聯日:「孟津別後杯猶渡,劉宋 修成牀尚傳」。該石像高80公分,與《新安縣志》中記載的杯渡 石像尺寸不符,恐怕是後人重新仿古刻造的新像。

34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咼山弟一』石刻原貌

「高山第一」刻石

杯渡像旁邊靠山處有一片大石,上面刻有「高山第一」四個大 字。最初出現於青山絕頂一巨石上,下署「退之」兩個小字,相 傳是韓愈被貶潮州時途經青山所寫。這巨石後面刻有他的詩句: 「兩巖雖雲牢,木石互飛發。屯門雖雲高,亦映波濤沒。」此外, 還有清朝嘉慶己卯年(1819)黃椰川為所傳韓愈題刻的題跋:「高 峯絕頂少行縱,古道盤紆屈曲通。太甲五雲隨放蕩,中増七曜走 洪濛。捲來西海平于席,放出南山大作宮。鐵笛吹殘斜照外,屯 門截得一隅紅。」24根據羅香林教授考證,當年韓愈是經內河赴 潮州,並未經過青山。「高山第一」題刻,應另有來頭。25關於 「高山第一」題刻的來源,許地山教授則認為:「依《南陽鄧氏 族譜》,此四字係北宋鄧符協摹退之刻石。」26羅香林教授贊同 許地山的說法,他說:「鄧符協乃好客嗜學之士,而其所居錦田, 又距青山至近,則其摹韓氏文字而刻之山顛,當無可疑。」27

35

第一章清朝以前

今日青山頂峰電視轉播站旁地面上橫臥一塊巨石,上有紅漆 描摹的「高山第一」四個大字。巨石上有人工雕刻的痕跡,看似 經過長時間腐蝕風化後的題跋。嘉慶《新安縣志》卷十八〈勝蹟 略)「杯渡山」條稱:「山之巔鐫高山第一四字,舊傳為韓愈題。」 從巨石所在位置和上面的人工雕刻痕跡看,這巨石應該是當年宋 代鄧符協摹刻的「高山第一」刻石。如果此說屬實,它是目前香 港境內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文字石刻之一,已有近千年歷史。可 惜的是,由於風化嚴重,字跡變形,已很難看出韓愈書法的原貌。

民國九年(1920),屯門曹受培以山頂的石刻斑駁難辨,於 是命人拓印四字重刻於杯渡巖旁,是為「高山第一」新碑。新碑 後有曹受培題跋,記述重刻緣由:

『高山第一』四字,字大逾尺。在新安縣之屯門山。 屯門山一名杯渡山,又名青山。縣志所謂杯渡之顛,鐫 『高山第一』四字。舊傳為韓愈題者也。其旁題有退之 二字,字畫蝕殘,隱約可辨。又碑後有:『兩巖雖云牢, 木石環飛發;屯門雖云高,亦映波浪沒。』二十字。首 尾款後剝餘已盡,不知題者為誰。唯兩巖四語,見于昌 黎集送元協律詩中。蓋以狀飓風掀簸之勢者。豈當時謫 官南來,由廣詣潮;舟行過風,于此小泊,遂乘興登臨, 濡染大筆而為之歟。志又載宋蔣之奇杯渡山紀略,亦引 屯門之語為證,于題字缺而不載。豈以韓書流傳已久, 無待致詳歟。余于己未仲冬探勝至此,剜苔剔辟,摩挛 者久之。既念名跡之可琢,而又以巖徑徒峭,苦於躋攀, 恐眾目之不能快暗也。乃揄工摹刻,置諸青山禪院,以 餉遊者。而識其大略于此。其兩巖二十字及退之款識二 字,模糊太甚,工無可施,徒滅沒于荒煙蔓草之間,以 寄思古之慨而已。

36

碑文下署「民國九年歲在庚申十二月朔日番禺曹受培書於屯 門晴雪廬」。「高山第一」新碑附近,有新刻「黃椰川跋韓退之 碑後」,並附有「青山漁隱」的題記:

余初卜居屯門新墟,相地結廬。過一老漁謂余日:此地 名七星伴月。叩其故,則不復云。後亦不復與此翁過矣。 己未冬,余訪韓碑,望青山絕頂。無意於榛叢中獲見黃 椰川題碣詩,詠屯門形勢與草廬宅相撲符。讀至中增七 曜走洪濛句,余始恍然。以前老漁之言矣。

因庚申嘉平月重刊韓碑於青山禪院,爰將此碣原攝,亦 重刊相焉。

「高山第一」原題字是「高山弟一」。28古代漢語「第」

「弟」互通,後人以為「弟」是別字,在「弟」字頂上以紅漆改 為「竹」字頭,變成為今日面貌。

37

第一章清朝以前

觀畲閹

觀音閣位於杯渡岩右側上方,於1947年重建,算是寺院較為 新建的建築物。主室供奉一座千手觀音像,側室供奉了坐蓮觀音。 觀音閣有收藏了不少高僧筏可的親跡。廟門上方有他手書的「觀 音閣」三個大字,左側門洞內有他手書的「常念觀世音菩薩」幾 個大字,左右還有「從聞思修」和「慈悲善捨」兩句箴言。觀音 閣內欄杆上的梵語碑誌和圓盤,在香港的寺廟建築中屬非常珍貴 的特色。29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觀音誕「觀音開庫」的日子, 觀音閣裡的信眾擠得水泄不通。觀音閣左側有兩「包公巖」及「月 下老人祠」。

虎跑泉與桃花澗

相傳青山寺有虎跑泉,這可能與青山早期有老虎出沒有關。 嘉慶《新安縣志》卷十八〈勝蹟略)「杯渡山」條說:「山腰為 杯渡寺,前有虎跑泉。」虎跑泉在今青山寺地藏殿右後方。據說 虎跑泉水量充足,天旱不涸,而且泉水甘甜,冬天味道尤佳。泉 水周圍有磚砌的圓形沙井,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常有市民前來遊 覽。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人在這裏傾倒垃圾、泥土, 將泉眼堵塞,虎跑泉才不為人知。「杯渡山」條亦提及杯渡寺左 側有桃花澗。林大魁《青山禪院大觀》中賦詩一首云:「曾聞此 地放桃花,澗水潺潺夾道遮。惜到山中春已去,沿流枝幹自橫斜。」 詩後說明云:「青山有桃花澗,因其花夾澗口而生,故以命名。 余來時不見桃花,惟澗水潺漫作聲,刺人耳鼓耳。」如今,青山 寺大雄寶殿左側澗水潺潺依舊,但已不見桃花的蹤影。

38

屯門的宗教及廟字「我7|喘・

青山寺逸事

青山寺歷史悠久,曾發生過不少趣事,其中1965年果狸皈依 的奇聞值得一提。當年有一善信打算在青山寺放生一隻精靈的果 狸。不過,當則靈和尚接收牠,並為牠開籠脫鏈的時候,果狸不 但沒有走開,還依偎在他的腳下;則靈和尚只好先把牠收容在青 山寺。其後,則靈和尚打坐的時候,牠更會乖巧地伏在他身旁, 動也不動,而且雙眼炯炯有神。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則靈和尚 認為牠甚具靈性,在得到夢生法師的同意下,便把牠皈依佛門。30

青山寺既有佛教的傳奇背景,加上景色幽美,吸引不少善信 遊人及團體到來禮佛遊玩。二十世紀中期,青山寺不但是香港的 郊遊好去處,也是港產電影的熱門外景場地。粵劇名伶關德典、

白雪仙、陳寶珠等不時在這 裡取景拍攝粵語片;「香海 名山」牌坊和青山寺山門的 鏡頭經常在影片中出現。另 外,著名武打演員王羽和一 代功夫巨星李小龍都曾經到 青山寺拍攝電影。王羽在這 裡拍的《獨臂刀》和李小龍 的《龍爭虎鬥》均為當世華 語電影經典。

青山禪院的雲板

39

第一章清朝以前

歷史悠久的后角天后廟

撼后角天后古廟

地址:香港屯門天后路

后角天后古廟座落於屯門舊墟,由於昔日該處是屯門河的入

海口,因此原稱為「口角天后廟」。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后角 天后古廟位處一帶已不再是海邊,漸而成為屯門市的中心地區, 附近亦再沒有農田,只有工廠大廈及港鐵車站31,滄海桑田,可見

一斑。

后角天后古廟的確實建廟年份已無法考訂,據碑志所載,古 廟由陶族在六百多年前創建。據現藏於廟內由浙江人士於康熙三 十六年(1698 )所送贈的鐵鐘顯示,后角天后古廟於該年得到屯 門各村集資擴建,其後亦曾在光緒、宣統、以至民國年間進行修 葺。古廟分別在1963及1990年,獲屯門各界人士支持得以再次重 修。廟內掛有一個由井頭村弟子於1963年慶賀天后古廟重修完成 的匾額,上面刻有「恭祝昇平」。其後在2002年重修古廟前的廣 場,令后角天后古廟煥然一新。32

40

后角天后古廟為中國傳統廟宇建築。廟內最珍貴的文物即上 述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的鐵鐘。廟額「天后古廟」四字刻於宣 統己酉年(1909 )九月,門外分別有兩對對聯:「澤溥江流頌德 歌功揚口角,恩垂鄉梓神靈顯赫護屯門」及「屯海渡慈航,八百 年浪靜波恬,眾信虔誠歌再送;莆田懷聖蹟,億萬戶民康物阜, 群賢頂禮慶重光」。前者刻於重建落成,後者刻於竈座皇光紀念。33 后角天后古廟外有「天后涼亭」供公眾乘涼。

廟內除了供奉主神天后及侍臣千里眼、順風耳外,亦供奉了 金花太歲、金花夫人及財神。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天后誕, 會有連續四日五夜的大戲公演,水陸居民則舞龍舞獅前來賀誕。 該廟近年更成為了遊人的遊覽勝地,每逢星期日不少遊人會在旅 行社的安排下,前來參觀及上香。34由此可見,后角天后古廟是 屯門的地標之一,而古廟附近的一條馬路,更被命名為「天后路」。

廟內的康熙年代鐵鐘

41

第一章清朝以前

1靳文謨:《新安縣志》(康熙二十七年),卷十二〈藝文志〉。

2同上註,卷十三〈雜志〉。

3王崇熙:《新安縣志》(嘉慶二十四年),卷十八〈勝蹟略〉。

4蕭國健:《香港之三大古剎》,(香港,顯朝書室出版, 1 977 ),頁6-7。

5《新界田土司曉諭》,1 91 4年3月吉日。青山寺慈善信託理事會 收藏。在此之前,陳春亭曾與黃慈蓮爭奪青雲觀住持一職。黃慈 蓮失勢後移至藍地村,在陶鑑波支持下修建慈航蓮院。

6《送帖》,191 4年9月21日。青山寺慈善信託理事會收藏。

7俞如:〈十里松杉藏古寺香城佛教肇青山一青山寺〉,载《明 覺》,第29期,2007年1月17日。

8 青山寺:http://www.tsingshanmonastery.org.hk/b_01 ,html,201 0 年3月1日瀏覽。

9 紋匯報》,2009年10月12日,A35。

10科大衛 '陸鴻基' 吳倫霓霞:《香港碑銘彙編》第二冊,(香 港,市政局出版7 986),頁511。

11同上註,頁460。

12 青山寺:http://www.tsingshanmonastery.org.hk/d_01 ,html,201 0 年3月1日瀏覽。

13永惺法師總監修:《香江梵宇》,(香港:《香江梵字》出版委員 會,1999),頁180。

14初旭:《佛門諸神》,(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1 994), 頁301 ;馬書田:《中國佛教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出版, 1994),頁381-382。

15 青山寺:http://www.tsingshanmonastery.org.hk/pop_08,html, 2010年3月1日瀏覽。

16科大衛 '陸鴻基 ' 吳倫霓霞:《香港碑銘彙編》第三冊,頁688。

17 〈青雲觀開光冀成旅游點〉,載《香港商報》,(香港:香港商 報,2009年4月 13 日),B01 »

42

18林大魁:《青山禪院大觀》,(香港,天星印務局出版,

1 927 ),頁32—33。

19 青山寺:http://www.tsingshanmonastery.org.hk/pop_10,html,201 0 年3月1日瀏覽。

20 青山寺:http://www.tsingshanmonastery.org.hk/pop_11 ,html,201 0 年3月1日瀏覽。

21 青山寺:http://www.tsingshanmonastery.org.hk/pop_14,html,201 0 年3月1日瀏覽。

22王崇熙:《新安縣志》,卷二十三《藝文二》。

23羅香林等:《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一香港前代 史》,(香港,中國學社出版,1963 ),頁33-34。

24科大衛 、陸鴻基、吳倫霓霞:《香港碑銘彙編》第二冊,頁456。

25羅香林等:《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一香港前代 史》,頁37。

26許地山:〈香港與九龍租借地史地探略〉,載廣東文物展覽會: 《廣東文物》卷六,(香港:中國文化協進會,1 941 ),頁93-94。

27羅香林等:《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一香港前代 史》,頁38。

28同上註。

29 青山寺:http://www.tsingshanmonastery.org.hk/pop_16,html,201 0 年3月1日瀏覽。

30《香港工商日報》,1965年2月20日,第四頁。

31劉智鵬:《屯門風物志》,(香港:屯門區議會,2007 ),頁 74 ;謝永昌:《香港天后廟探究》,(香港:中華文化文流中 心,2006 ),頁56-58。

32同上註。

33謝永昌:《香港天后廟探究》,頁57。

34梁炳華:《香港古蹟之旅一十八區文物研究彙編》,(香港, 中國歷史學會,2002 ),頁216。

43

@掃管笏甘天后古廟 ④屯孑圍三聖宮 ⑤沙洲天后宫 ®大横角天后廟 ⑦籠載灘天后古廟 ⑧掃營谶關舜聖宮 ⑨掃管灘天后古廟 ⑩長朋精舍 ⑪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

44

屯門的宗教及廟W

掃管笏村天后廟

喲掃管笏村天后古廟

检虑 地址:香港屯門掃管笏掃管笏村路

掃管笏村天后古廟位於屯門東南部掃管笏村內,毗鄰桂馥堂 陳氏祠堂。陳氏宗祠外有巍峨牌坊,牌坊外為風水池。

掃管笏村主要有李、陳、程三姓宗族,屬客家原居民村落, 三姓中以陳姓入住歷史最長,其先祖由江西省南遷粵東五華,復 於三百年前再南下定居掃管笏。由於村民以農耕及捕漁維生,縱 使村落並非位於海邊,村民仍於三百多年前與附近的青龍頭及屯 門鄉人集資典建天后廟1,主要供村民參拜。不過,每逢天后誕屯 門各村均會派代表到鄰村的天后廟參拜;而在新年、每月的初一、

45

第二章清朝時期

十五及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等傳統中國節日亦會有較大型的 供奉活動。

掃管笏村天后古廟形制略小,全廟只有237平方呎2,配以簡 單傳統中式廟宇建築風格,與一般鄉村小屋的面積相約。廟外正 門有一個香爐鼎,門額是於辛未年(1991)重修時重新打造的。 廟內放置了一座天后娘娘像,並掛有多個香塔,牆上亦掛有善信 贈送的對聯。天后像的兩旁各設一個守衛神像,祂們手持武器, 示意保護天后娘娘;而左右兩旁也放有供天后梳洗的臉盆、毛巾 及鏡子。

據說掃管笏村天后廟曾險遭遷海政策所波及。3清初年間,鄭 成功企圖在台灣反清復明,康熙皇帝為了不讓沿海的居民接濟鄭 成功,於是實行「遷海政策」,將沿海的居民遷入內陸,然後燒 毀沿海鄉村。當時掃管笏村亦在遷海範圍內,村民被逼遷徙。清 兵來到,本來打算燒毀全村,但因該村離海不遠,且靠近屯門青 山上的哨站,因而得以倖免。清兵更以這座天后廟作大本營,並 在對面海設立木樁作防守之用。4後得廣東巡撫上奏康熙帝,請求 放棄遷海政策。村民回村後看見大部份房屋都得以保存,而天后 廟更曾為清兵所用,認為一切是天后神恩之故,於是重修天后廟。5

屯門高速公路開闢時,設計藍圖的工程師也知道這間天后廟 的價值,故決定保留此廟,不將公路擴闊到廟址之上;古語云: 「大廟有靈,細廟有準。」誠非虛語。6

46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二 f 1 V

應屯子圍三聖宮

地址:香港屯門屯子圍

屯子圍三聖宮位處屯門北部屯子圍內,陶氏宗祠的左側,確 實的建成年份已不可考,估計建於清初康熙年間。7陶氏昔日會於 廟內進行點燈及打醮等儀式。8屯子圍原名田子圍,是本地原居民 宗族陶族的圍村,早於七百年前已定居該地,為屯門歷史最悠久 的圍村。9陶氏族人認為陶氏宗祠的位置乃面向「虎龍會集」之 地,「虎」與「龍」會發生衝突從而影響田子圍的風水。另外, 「虎地」亦會破壞陶氏宗祠的風水。於是決定在陶氏宗祠側典建 三聖宮,以「三聖」來鎮壓「老虎」,維護該村的風水。10

三聖宮殿內主要供奉洪聖明王、玄壇趙公元帥、楊侯大王的 神像,正殿的左邊亦供奉了土地公,右邊則供奉了金花夫人及金 花太歲。相傳誠心拜金花夫人,可以祈子得子。屯子圍三聖宮先 後在1925 ' 1966 ' 1994年重修,並在1997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 列為三級歷史建築。11

屯子圍三聖宫

47

三聖宮內貌

屯子圍三聖宮採用了傳統兩進式設計12,門外掛有對聯云: 「三光照萬方百姓朝矇歌再造,聖澤垂千古群眾沐德慶重輝」。

三聖宮內存有一塊於同治十一年(1872 )由善信所送贈的木匾, 另有不少對聯及碑志。

廟內一個最大的碑文道出了三聖的由來。相傳玄壇趙公元帥 於秦朝時因避世而在南山修道,最後得道並成為世俗眼中的財神; 洪聖王則本為唐代的重臣,是廣州刺史,鎮守南海,其後在宋朝 獲加封為「廣利洪聖大王」;而楊亮節為南宋末年的忠臣,初封 侯,後封王。楊亮節曾護送宋帝昌南逃至今日九龍城一帶,繼而 轉赴崖山,後來兵敗溺斃,其後被後世封為楊侯大王。

至1 993年,村民認為三聖宮已有二百多年歷史,而且日久失 修,受風雨及蟲蟻侵蝕的問題日益嚴重,故決定重修,以安神靈。 惟工程浩大,重修的估價甚高,募集資金變得困難。最後,幸得 各方慷慨解囊,三聖宮得以在1994年完成重修。

48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撼沙洲天后宮

地址:香港屯門沙洲

沙洲位於屯門西面,龍鼓洲以南,與龍鼓洲海岸一帶於1996 年被列為海岸公園,海域面積約1,200公頃。沙洲本來由兩個獨立 的島嶼組成,後來兩個島嶼的沙咀不斷伸延,最後形成一個連島 的沙洲。13該處在清朝年間曾經是英國鴉片船逃避滿清官兵緝捕 的庇護所。14

沙洲天后宮位於北面較小的沙洲,由青 山灣的漁民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 846 )典 建,歷逾160多年。沙洲天后宮屬傳統中式 廟宇建築風格,作左、中、右三開間,門兩 側掛有對聯「沙島溯源流共沐重光籠海國, 洲傍施寶座咸歌再造佑蒼生」。門外有一座 福德祠及香爐鼎。現廟於1 998年重建,屬

1974年的沙洲天后宮 (香港政府新聞處提供)

重修後的沙洲天后宮

二級歷史建築。早在重建以前, 廟內的殘磚敗瓦中有不少木牌 匾,其中有下款「管帶六門 緝……鹽經廳文斗暨頭……人等 叩酬」,即反映昔日廟宇與鹽課貿易及運輸的關係。15現存廟內 唯一的歷史文物是漁民於1970年捕獲的鯨魚骨。

以前有不少漁民出海捕魚之前都前往古廟參拜天后,祈求作 業平安。不過,隨著漁民陸續轉到岸上生活,前往沙洲天后宮拜 祭的人也越來越少。現時為慶祝天后誕,每年農曆六月初吉日善 信會從沙洲抬轎請天后的行宮乘船到三聖邨舉行天后誕的儀式。 近年更在三聖邨的涼亭設置臨時神壇,為期四天,方便善信祈拜。 其時香火鼎盛,大鑼大鼓,又有舞獅表演,是區內一大盛事。而 以船艇迎送天后娘娘的過程更成為沙洲天后誕的一大特色。16

善信在沙洲用船艇迎請天后娘娘

50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七4碎

級大欖角天后廟

地址:香港屯門青山公路大欖段(近大欖涌道入口)

大欖角天后廟位於屯門東南青山公路大欖段旁,與海事訓練 學院相對。在尚未典建屯門公路的時候離海邊不遠,對開是一個 沙灘。大欖谷地本為一大水源所灌溉,其上游今已闢為水塘,只 有下游部份仍存在。17大欖角天后廟由大欖涌村胡氏村民創立, 創建年份已不可考,但早於清同治十年(1871)曾重修一次18, 其後又曾於1 955年大規模重修,最近一次重修在2007年,整座廟 被清拆重建,惟門檻的大麻石則保留至今。

大欖角天后廟的建築與一般的傳統中式廟宇相若,但規模較 細小,廟門外有一對對聯:「天德巍峨長庇佑,后恩浩蕩永扶持」, 而門額則刻有「風調雨順」。廟內供奉天后神像,神竈上懸「大 欖涌村天后元君」布帷,為民國六十七年戊午(1978 )時所上,

位於青山公路大欖段旁的大欖角天后廟

51

第二章清朝時期

竈旁的對聯云:「慈航善渡風波 靜,聖德聲音俎豆新。」19天后廟 的旁邊則放有一個土地公公的神位。

大欖村內一直相傳天后曾於二 十世紀初顯靈。當時香港正有颱風 橫行,海上有多艘洋船正運送大麻 石到香港,用作典建中環的滙豐銀 行。由於當時海上的通訊並不發 達,交通甚為混亂。忽然,由大欖 角天后廟的方向透出綠光,洋船便 向著天后廟方向駛去並在岸邊的沙 灘擱淺,避過了與其他船隻相撞的 意外。船上的人都認為這是天后娘

大欖角天后廟正門

娘顯靈,對此嘖嘖稱奇。現在大欖涌村內還保留了一些當年洋船 擱淺後在沙灘一帶卸下的大麻石。

廟內左壁上嵌有民國四十四年乙未(1 955 )重修大欖角天后 廟的碑文,當中提到重修的原因:「蓋大欖涌前天后古廟,本屬 巍峨古式,惟因年煙日久,雨打風搖,棟樑將傾,廟宇成欲塌之 象,進香者有危險之虞。」經過近年重修後的大欖角天后廟外型 簇新,且有善信贊助於廟外加設上蓋,讓廟外的香塔不受風雨所 影響。由於歷史悠久,大欖角天后廟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三級歷 史建築。該廟每年雖不會舉行天后誕賀誕活動,但每逢農曆新年、 清明節及重陽節都有善信前來參拜。除了大欖涌村的居民外,善 信還包括屯門區,以至九龍區的居民。

52

屯門的宗教及廟导

龍鼓灘天后廟

麴龍鼓灘天后古廟 地址:香港屯門龍鼓灘路

龍鼓灘天后古廟位於屯門西郊龍鼓灘路旁邊,背山面海,不 少前往當地著名景點皇帝巖的遊客都會途經該處。龍鼓灘天后古 廟的建造年份已不可考,不過根據廟內的重修碑志,古廟曾於光 緒二十四年(1 898 )重修。其後在1988年亦再次進行修葺,並於 1 990年完成及開光。該次重修所需的費用達130萬元,幸得村民 及地區人士贊助才得以完成2。。

龍鼓灘天后廟為傳統中式廟宇建築,廟內格局與古時衙門的 形制甚為相似,意義就在於讓黎民百姓請求神明,以解決地方官 未能顧及的問題。21

53

第二章清朝時期

i「匕」

,匕丿丿

天后古廟的前方有一寬敞的曬坪;兩旁分別有一棵細葉榕, 是休憩乘涼的好地方。門外掛有一對牌匾,上面刻有「天恩廣佈, 后德宏施。」正門兩側的牆上有龍紋及竹報平安的磚飾,據說可 以鎮壓海上的穢物。古廟內有一對對聯:「天福無窮獨是神仙隆 享受,后恩普遍總教船舶慶安寧」。廟內正中央供奉著一座天后 像,該像的旁邊則有千里眼及順風耳兩位侍臣。而廟的右方安奉 了觀音菩薩,左方安奉了福德神。廟內也放置了龍鼓灘天后廟大 旗及象徵威儀的旗幡,留待天后誕巡遊時使用22 ;同時亦擺放了一 艘木船模型及一口刻有「日」「月」二字的鐘。

龍鼓灘天后廟內的木船模型

54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d ,急.白 ,褊變W用川II川明璽*

働掃管灘關帝聖宮

n 翁 地址:香港屯門青山公路掃管笏段掃管笏村路口

香港大部份的警署都會拜祭關帝,視他為「武聖」,而民間 也有不少拜關帝廟。關羽字雲長,河東解人(即今山西解虞縣人), 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一員猛將。由東漢開始幾乎每個朝代對關羽都 有封賜,因此,關帝最後的封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佑護國 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帝聖君」,長達二十六字23,簡稱「關帝 聖君」。

位於屯門東南部掃管灘的關帝聖宮,毗鄰青山公路掃管笏段, 對面為黃金海岸遊艇會,附近有掃管灘天后古廟。關帝聖宮於百 多年前由當地的李、陳、程三姓原居民所共同創建,曾於光緒二 十四年(1 898 )及庚午年(1990)進行重修或擴建工程。

掃管灘關帝聖宮為一座傳統中式廟宇,廟額「關帝聖宮」於 二十年前重修後由掃管笏村民所立,兩旁掛有對聯,上面刻有「名 垂千古英雄氣,忠昭日月義雲天」。廟內放置了一座栩栩如生的 關聖帝君像,關聖帝君像的左右兩側有關平和周倉為陪神,兩旁 有對聯:「萬古功明昭宇宙,千秋義勇壯山河」,甚具威嚴及豪 邁之氣。

55

第二章清朝時期

除了正殿供奉了一座大型的關聖帝像外,廟的兩則也放了數 尊形形式式的關帝像,據說這些關帝像是信眾因種種的理由(如 移民)不能繼續供奉,而被寄放於此。作為屯門唯一主要供奉關 帝的廟宇,關帝聖宮深受附近的商舖敬重,正門的對聯就是由鄰 近的店舖所送贈。此外,據說平日還有很多生意人及警察前來拜 祭關帝。24

56

慟掃管灘天后古廟

Q的 地址:香港屯門青山公路掃管笏段(近黃金海岸第一期第四' 五座)

掃管灘天后古廟位於屯門東南部,在青山公路掃管笏段的旁 邊,毗鄰黃金海岸第一期。在屯門成為新市鎮之前,掃管灘天后 古廟實座落於海邊。掃管笏自三百多年前起有李、陳、程三姓居 民聚居,屬客家原居民村,村民以種田捕漁維生,因此在百多年 前建立掃管灘天后古廟。

天后古廟的正門外設有一個土地公神位;廟的後方則放有福 祿壽。廟內有一座天后像供善信參拜,天后像的左邊則放置了一 幅神農氏的畫像,畫上題有「幾味君臣藥,一片聖賢心。」相信 與昔日村民以種田捕漁維生有關,可見他們同樣敬拜天后及神農 氏,希望得神恩庇佑,以保平安及收成。而廟內亦掛有不少善信 的香爐塔,香火甚為鼎盛。

掃管灘天后古廟

因1 990年曾進行重建工 程,並於1 991年重新立下門 牌,所以掃管灘天后古廟內掛有 兩套牌匾為此誌慶,其一因為李 氏族人致送的「國泰民安」,而 另外亦有陳李二氏族人聯名贈送 的對聯:「天恩母儀可稱后,后 德巍峨獨配天」,足見村民對天 后的重視。

57

_ ____

屡E*偿受清朝時期

魏長明精舍

地址:香港屯門青山村環山路

長明精舍位於青山山腰,環境恬靜,自清末起在青山落腳, 是青山村一帶最歷史悠久的宗教道場之一。長明精舍的地理環境 優越,昔日更可從精舍遠眺青山灣及老鼠洲一帶,惟現在的景觀

已被高樓大廈所遮擋,可謂見證了屯門新市鎮的發展。精舍的開 山祖師了義法師為廣東肇慶人,生於清光緒年間,自十多歲便茹 素,正式依皈佛門的淨土宗,並在二十來歲在香港青山創立長明

精舍。了義法師的第二及第

58

長明精舍的主要建築物為一幢二層村屋式的樓房,於1971年 重建。地面的一層為客堂,除掛有開山師祖了義法師的照片外, 亦有歷代不少法師的真跡。二樓是大雄寶殿,門外刻有一對對聯: 「長明在邇舉足無忘來處路,精舍非遙回頭須記出門時」。殿的 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左方有文殊菩薩,右方則有普賢菩薩。 殿內還供奉了彌勒菩薩及藥師佛等。另外的一幢建築物主要作休 息及廚房之用。由於現時長明精舍仍然燒柴煮食,所以設有柴房; 精舍也有自己的農地,種植了香蕉及蔬菜。

長明精舍每日早上及下午都會誦經,晚上亦會有自修課。精 舍以修行為主,甚少參與社區事務。儘管如此,精舍亦曾捐款到 佛教醫院及博愛醫院,幫助有需要的人。

長明精舍有偌大的平地作曬場

59

第二章清朝時期

1930年代的屯門(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提供)

喙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

梳颁 地址:香港屯門新墟井財街29號二樓

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位處屯門新墟井財街,毗鄰青山公路, 在屯門未發展成新市鎮時,實為鄰近屯門河的入海口處。屯門堂 中心為一座以白色作主色的新式教會建築,共有六層,內有禮拜 堂、教會辦事處、課室、家情軒、幼稚園及幼兒中心。正門附近 有一塊立於1987年1月的奠基石,刻有「耶穌基督,教會根基」。

60

_______屯門的宗教及廟

1950年代在新墟山崗上的屯門堂(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提供)

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於1908年由香港新界傳道會創立,初期 利用茅屋作為傳道的基址,定名為青山福音堂。1928年,香港新 界傳道會三位牧師購入7,900呎指定作福音堂及學校的地段,在新 墟大街小山崗上建築一金字頂兩層的青山福音堂。1 933年,香港 新界傳道會結束運作,並將旗下不同地段的福音堂、學校等建築 物全數移交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管理(即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 會的前身)。1941年日軍侵佔香港,青山福音堂的運作一度停頓, 至1946年2月重開。1960年,位於新墟大街的會堂重修,將原來

61

第二章清朝時期

兩層的木樓建築拆卸,改建為樓高30餘呎的聖堂,易名為屯門禮 拜堂。1 973年,會堂進行大修工程,門樓上的「屯門禮拜堂」改 為「屯門堂」。25於1970年代初屯門發展新市鎮時,屯門堂位於 新墟大街的堂址遭政府遷拆,暫借何福堂會所的白屋小禮堂舉行 主日崇拜。至1 987年7月遷進井財街現址,並創立屯門堂幼兒中 心。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的使命宣言為:「同心建立一間有活潑 生命力的教會,在屯門區發揮傳道服務的使命。」26,可見他們不 但秉承中華基督教會「傳道服務」之精神,同時也致力為區內的 社群服務。

屯門堂於1 990年及2001年先後開設田景佈道所及龍門佈道 所,服務田景良景區及龍門居居民。而屯門堂屬下教育機構,則 包括位於堂址地下之屯門堂幼兒中心(1 987年創立)、屯門堂一 樓之拔臣幼稚園(1 968年創立)及位於蝴蝶村之何福堂幼稚園 (1983年創立)。27

1970年代的屯門堂(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提供)

62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屯門堂一直竭力為社群服務,舉辦了不少針對屯門社區的活 動。位於屯門堂中心四樓的家情軒是屯門堂旗下提供社會服務的 小組,他們舉辦學生暑期活動,典趣班等;並設有社區食物銀行, 為低收入或身處貧困的或因突發事情而需要緊急食物救濟的個人 或家庭,提供食物援助。他們亦會聯同其他教會去探訪區內的病人。

2008年為屯門堂建堂100周年,為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屯 門堂舉行了一連串的慶祝活動,包括出版百周年感恩特刊及設置 百周年歷史展板,讓公眾更了解屯門堂的發展及歷史。最特別的 是,他們開啟了於1998年11月在屯門堂幼稚園花園內埋下的時間 囊,並重新埋下新的時間囊。

第二章清朝時期

1謝永昌:《香港天后廟探究》,(香港,中華文教交流中心, 2006 ),頁52。

2魯金:《香港廟趣》,(香港,次文化堂-1992 ) - 1107 »

3謝永昌:《香港天后廟探究》,頁52。

4魯金:《香港廟趣》,頁108。

5謝永昌:《香港天后廟探究》,頁52。

6魯金:《香港廟趣》,頁108。

7梁炳華:《香港古蹟之旅一十八區文物徑研究彙編》,(香港,中 國歷史教育學會,2002 ),頁21 9。

8古物古蹟辦事處:<1 444幢歷史建築物簡要〉,頁1 296。

9劉智鵬:《屯門風物志》,(香港:屯門區議會,2007),頁80-81 »

10梁炳華:《香港古蹟之旅一十八區文物徑研究彙編》,頁21 9。

11劉智鵬:《屯門風物志》,頁80-81。;同上註,頁220。

12梁炳華:《香港古蹟之旅一十八區文物徑研究彙編》,頁220。

13漁農自然護理署:http:〃wwwafcd.gov.

hk/tc_chi/country/cou_vis/cou_vis_mar/cou_vis_mar_des/cou_vis_mar_de s_shahtml - 201。年3 月 1 日瀏覽。

1 4古物古蹟辦事處:<1 444幢歷史建築物簡要〉,頁1 342。

15朱維德:《香港掌故2》,(香港:金陵出版社,1988),頁 120。

1 6陳天權:〈沙洲天后誕〉,载《大公報》,2008年7月1 9日,C5版。

1 7蕭國健:《香港新界之歷史與鄉情》,(香港:中華文教服務中心, 2008),頁44。

64

18江山故人:《香港新界風土名勝大觀》,(香港:刊者未著, 193?),第四八大欖涌。

19蕭國健:《香港新界之歷史與鄉情》,頁46。

20《華僑日報》,1990年2月26日,新界訊覽。

21香港電台,〈香港生態遊〉:http://www.rthk.org. hk/elearning/ecotour/tour04/route04_point01 c4,htm,201 0年 3月1日瀏覽。

22同上註。

23陳小寶:〈香港關帝信仰研究:以關帝廟為中心〉,(香港:香 港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7),頁8。

24同上註,頁56。

25《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開基百周年感恩特刊》,香港:中華基 督教會屯門堂,2009,頁20-23。

26 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http://tmc.hkcccc.org/about-history.html, 2010年3月1日瀏覽。

27同上註。

65

⑫清源或荒

⑬三聖廟

⑭香港道德會屯門善慶洞

⑮彰宗寺

⑯香港聖公會-t山聖a鶴堂

66

應離法苑

地址:香港屯門青山公路21咪半虎地新村

清涼法苑位於屯門北部虎地,毗鄰青山公路,在屯門尚未發 展成新市鎮前,附近環境清幽雅緻,遍植桂花。法苑由李公達居 士始建於1912年,最初因該處遍植桂花而稱為樨香園,但後因九

龍有同名菜館而改名為清涼法苑。清涼法苑的首任住持為見修法 師。他隨妙參老和尚出家,在寶華山受誠,早年駐元朗凌雲寺。見 修法師有感清涼法苑十分寬敞,以及交通便利,因此邀請同門共 修的偉修、明修、穎修、敏修四位比丘尼共同主理法務。1

1924年,著名僧人筏可和尚南下香港,於清涼法苑屯富路口 買地自建小室靜修,取名「如是住」。其後於1928年4月,清涼法 苑佛殿建成,筏可和尚親題「天人師」橫匾贈送法苑,內裡供奉 三寶佛像。佛殿後來曾於1963年重修。1930年代,清涼法苑主樓 為一幢三層的洋樓,門外有對聯云:「三車往來登覺道,十界依 正還真源」。2

清涼法苑淨恩小築

67

清涼法苑佛殿正門

經過多年的發展,清涼法苑現分為外苑及內苑,二者獨立運 作,只共用苑內庭園及佛殿。外苑別名為覺苑,由見修法師的弟 子主持。內苑別名淨恩小築,由偉修、明修、穎修、敏修四位比 丘尼的弟子主持。清涼法苑於1982年註冊為非牟利佛教團體,宗 旨是宏揚佛法,推廣社會服務並體恤貧苦無依的老弱。3法苑的齋 宴甚為馳名,假日到此茹齋者眾。內苑利用平日齋宴及善信捐助 的香油等收入,用作舉辦各種活動,例如佛學講座,也會邀請高 僧或居士在公開的會堂講經弘法。4

法苑的正門牌坊刻有筏可和尚親題「清涼法苑」四字,而兩 旁的柱則刻有「淨境有緣由斯道,種因得果自在人」。牌坊的背 面刻有「背塵合覺」,甚具意思。佛殿為清涼法苑的主要建築。 法苑內亦有其他三座建築物,部份以青磚建成,歷史悠久。佛殿 的門額亦是由筏可和尚所題,而兩旁的對聯云:「依般若故歸正 覺,信受奉行是光明」。殿內簡潔莊嚴,內樓堂高建,並以酸枝 木造鏡屏及佛竈,供奉三寶佛像。佛像兩旁的柱則有對聯刻上「菩 薩現身度盡眾生除其熱惱,釋尊應世化諸火宅得入清涼」。兩壁 懸掛了杭州聖因寺貫休繪十六羅漢應真像石刻舊拓墨本,該石刻於

68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筏可和尚題的「天人師」橫匾

乾隆二十九年(1764)。5雖然現時墨本部份經已剝落,但拓刻清 晰,畫工顯然,極之珍貴。

清涼法苑的淨恩小築及佛殿現屬三級歷史建築。法苑內有不 少文物,當中更有林則徐手書的一對對聯:「風幡不動心安竟, 鏡樹原非色是空」,有關對聯已被收藏在密室內,以免再受日曬 雨淋之害。

現在苑內仍保留亭閣、參天古樹及花池等,風景幽雅,並有 不少筏可和尚的墨寶。例如佛殿內的對聯:「但願山河大地清淨 本然悉成安樂土,普為三有四恩至心一禮皈向法中王」,是筏可 和尚在鼎湖親書的手筆。

清涼法苑致力為區內的老人服務。除主辦淨恩安老院,收容 貧苦老人之外,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前夕更會舉辦免費的敬老齋 宴。他們也會定期在屯門大會堂演講室舉辦佛學講座及念佛共修 會,增加區內市民對佛教的了解。另外,清涼法苑的善舉更延伸 至國內。例如幫助貴州省的失學兒童,贊助他們上學;捐錢、衣 物及藥品給貧窮居民。至今,清涼法苑一共典建了 100間希望小 學,受惠的失學兒童達3萬多名。

69

第三章民初至戰前

二聖廟地址:香港屯門青山灣三聖邨麒麟崗上廟區4-6號

三聖廟是青山灣的地標,位於屯門青山灣三聖邨毗鄰的麒麟 崗上,於1914年奠基,1921年建成,現屬二級歷史建築物。6 三聖廟附近的麒麟崗公園豎有一塊巨石,石前碑文記述「填海之 前,岸線所在,以此石為界」,是昔日屯門海岸線的歷史見證。

昔日由三聖廟眺望的青山灣(三聖廟提供)

70

三聖廟創立於民國十年(1921),由李法文法師發起的普濟會 集資創建,主要是以花崗岩建成,與典型清朝民間的青磚建築極 為不同。7三聖即指三教之首: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聖廟尊崇 儒、釋、道三教,因此稱為「三聖廟」。8

廟的門額刻有「聖廟」字,而正門兩旁有一對對聯:「智仁 勇三德,儒釋道一家」。廟內氣氛莊嚴肅穆,設有佛祖殿、十大 仙殿、觀音庫、三聖殿、太歲殿、福德祠、祖師堂、孝思堂,供 奉諸多神明。據說日治時期,日軍曾到三聖廟搶掠,更企圖抬走 廟內的銅鐘,以熔掉來鑄造軍火,但合數人之也不能將其移動, 最後只好罷手,有村民因此認為銅鐘受神靈保護。9

三聖廟正門前有一個九宮八卦魚池,魚池底部有一八卦陣法。

此魚池的獨特之處在於信眾祈福無須投幣於魚池內,而是在三聖

三聖廟現況

71

廟上香,然後到廟內的八卦壇取一支許願籤,寫上姓名和許願辭, 在八卦池上香及下跪許願,並將許願的籤火化,再叩頭八次和到 廟外的靈鼓擊打八次便可。10

三聖廟殿內仍放有兩個古老的大水缸,據說早於聖廟建成時 已經存在。昔日普濟會在西環用符水為信眾治病,便是取缸內的 水。上世紀初瘟疫在香港肆虐,卻有病者飲了缸內的符水不藥而 癒,後來引起了幾位香港大學的教授懷疑這些水是否含有藥性。 最後經他們驗證,發現缸內的只是一般食水。

三聖廟有不少對聯、題辭及碑文。其中一條柱題上「佛法慈 悲闔座皈依除妄念」意謂歸依佛門,憑佛祖的慈悲,可讓人除掉 妄念。在麒麟崗附近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題為〈三聖沿革〉的 碑文,解釋了三聖墟的命名,也是因為三聖廟之故。文中提及當 年三聖廟落成之時、青山灣成墟之始,該處只有寥寥數戶人家。 青山公路開通之後,青山灣可經陸路交通直達九龍,以及新界各地;

72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青山公路旁的麒麟石

而該村便成為屯門的交通樞紐,可謂是「屯門之門」。時任新界 民政署長彭德(K.M.A.Barnett)先生更依循麒麟崗上之三聖廟, 將青山灣易名為三聖墟。

二次大戰以前,因地勢之便,三聖廟及其前的小亭是眺望屯 門的勝地。11至屯門拓展新市鎮初期,不少郊遊者仍然因三聖廟能 俯瞰青山灣一帶的漁舫帆影,而特地前往拍照。12〈三聖沿革)也

73

-_ — —— 毎夕 林强羔嚣温 与我

-I -

,第三章民初至戰前

有記述屯門新市鎮的發展對三聖墟一帶的影響:「近年政府移山填 海,將昔日之老鼠洲填與陸地相連,屯門現已成為一重要新市, 為十數萬人提供住所、工作與康樂設施。1976年為著建築一主要 公路,三聖墟之居民:商人、漁民及村民均徇政府之請,將其居 所與商店遷往老鼠洲隔類之新填地。短短數月後,新建之鄉村遂 代替拆卸之舊村。當地村民之堅毅與勤奮精神,顯示彼等皆遵循 三聖遺教,德業兼顧,為促進地方繁榮安定而努力。」

三聖廟現由儒釋道聖廟有限公司管理,據說,三聖廟每年會 舉行八卦法壇祭祖大典及超度法會,讓公眾慎終追遠,以表孝道; 同時設有八卦昇運法會,為眾生祈求福祉、消災解難。每年農曆 除夕夜,三聖廟都會舉行「玉皇禮斗」祈福儀式13 ;踏入大年初 一,更有不少善信到三聖廟上頭注香。農曆新年期間,有善信會 到太歲殿拜太歲;而農曆正月二十六則是「觀音開庫」的日子, 其時廟內的觀音殿便會開放予公眾,讓公眾拜祭及「摸龍床」, 並從床上的被褥下取利是,利是內的銀碼便代表觀音今年借給善 信的財運。

除了舉行宗教儀式之外,三聖廟亦關心社區。每年農曆新年 前夕,聖廟都會聯同屯門區議會議員向區內的長者派米,並為區 內的公眾祈福。

74

香港道德會屯門善慶洞

地址:香港屯門屯發路11號

香港道德會屯門善慶洞位於屯門市中心,毗鄰屯門市廣場, 舊日多稱為青山公路20咪。在屯門發展新市鎮前,善慶洞實位處 屯門海邊,在青山的對岸,前為青山公路,旁為沙灘。

善慶洞於1931年成立,為西環的香港道德會福慶堂的分堂。 香港道德會福慶堂源自國內紫洞善堂、善慶善堂、廣州善堂及崇 正善堂,由活躍廣東的嶺南道派先天道禮賢堂第三代弟子羅焯南、 葉學榮,以及區廉泉、羅善安及黃梓林等於1924年在西環創立, 以「研究儒、釋、道三教聖人精義、宣揚道德研究及實踐、維正 人心、廣結善緣」為宗旨。福慶堂創立後數年,加入人數不斷增 加。1927年,從事五金業務的區廉泉發起集資,成功籌得三萬元 購入太白台八號及九號全幢大廈,以應付擴張需求。同時亦正式 向政府華民政務司註冊,以有限公司形式運作,成為香港首間註 冊道堂。14

未有牌坊前的善慶洞青山公路入口 (香港道德會屯門善慶洞提供)

福慶堂的創辦人為了使參 與的信眾能夠有清淨場地修養 性靈和研究聖道,於是計劃於 1931年在粉嶺開設支會。可 惜受到當地鄉眾的阻撓,最後 轉而集資購入屯門黃家圍的海 園。其後再投得一地段,並且

75

--—―—— 毋夕 就磔而初豁

---r | -

第三章民初至戰前

1952年重修後的善慶洞(香港道德會屯門善慶洞提供)

在地段上建成殿堂,成立香港道德會屯門支會,命名為善慶洞。 為免影響清修,善慶洞在1980年代前並不對外開放。雖然如此, 善慶洞一直向附近的居民贈醫施棺,提供茶水,賑濟寒衣,典辦 義學,合辦安老院等。由此可見,善慶洞自創立以來,一直與屯 門的居民保持密切的關係。15

76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通慟

善慶洞正門

善慶洞是香港道德會的支會,因此善慶洞正門牌坊上掛上「香 港道德會」的巨型橫披。「香港道德會」五個大字由該會永遠會 長霍宗傑先生所題。正門兩旁的對聯云:「善果宜修真福地,慶 雲常護小方壺」,由趙聿修太平紳士所題。善慶洞由兩個主要建 築群,以及道德亭、善慶亭、孔子台、福德祠組成。左邊的建築 群包括了觀音殿、玉皇殿及擺放先人靈位的懷遠堂、慎遠堂、嘉 樂堂、慈恩堂、孝思堂、思遠堂。右邊的建築群則包括功德堂、 道德堂、辦事處、中醫診所。最近正門大牌樓的是孔子台和福德 祠。在玉皇殿正門兩旁掛了兩副對聯云:「龍恩深似海,母德重 如山」和「善積慶餘皆大歡喜,洞大福地作如是觀」。大殿門前 更有一個錦鯉池,飼養了多條色彩斑爛的錦鯉。

善慶洞內有各式各樣珍貴的對聯碑銘,當中包括由前清翰林 學士、曾任教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的賴際熙和朱汝珍撰題的對聯。 而道德亭和善慶亭更是這些對聯碑銘的集中之地。亭內外掛有不

77

第三章民初至戰前

少有關修身齊家、教人做人處世之道的對聯,當中有些更是為人 熟悉的。例如道德亭的「欲無後海須修己,各有前因莫羨人」、

「赤手原來空手去,轉身仍是赤身來」等;善慶亭則有「書到用 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 天空」、「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等。道德亭內更 有一首詩是有關舊日的屯門的描寫:「屯門隔岸對青山,浪逐淘 沙去復還,洞裏不聞塵世事,浮雲流水樂清閒」。這首詩的形象 生動,描述當時的屯門景色優美,是清修的好地方。

善慶洞現貌

隨著多年以來的發展,善慶洞內的建築物亦漸見陳舊。因此, 善慶洞曾於1952年、1961年、1971年進行修復工程。於1983年, 因為發展屯門新市鎮的緣故,政府一度要求收回善慶洞的整個地 段。經雙方交涉後,政府同意只收回部份地段,惟要求善慶洞對公

78

眾開放。最後在1987年和2001年,善慶洞再次進行修復,增建了 亭台樓閣,加設了孔子像,以配合對公眾開放,向公眾宣揚三教16。

善慶洞成立以來,對於社會公益事務一直十分關注,經常捐 錢助學、濟貧、敬老等。1980年代,屯門公路時有交通意外發生, 傷亡不少。道德會曾經發起贊助超拔屯門公路交通意外遊靈,在 善慶洞內設壇超度。17近年,善慶洞除了為社區服務,如在農曆新 年到盲人院派利是,捐款予屯門醫院和派發衛衣予貧苦大眾之外, 善緣更廣結至中國大陸。為四川地震災民籌募捐款就是善慶洞近 期賑濟內地同胞的義舉。

79

闇力爭三章

民初至戰前

典泌宗寺 地址:香港屯門青山村181號

籟為

妙宗寺原名佛潤園,由佛教法界學會於1931年創立,佔地萬 多尺,座落於佛教叢林聖地青山山腳下的青山村,附近有不少精 舍及靜室。在永惺長老的法徒寬濟法師帶領下,於1996年重建, 改名為「妙宗寺」,再於1998年初開光18,由寬濟法師任住持。 妙宗寺所屬佛教宗派為華嚴宗、天台宗及密宗。

妙宗寺為佛教法界學會屬下兩個道場之一。佛教法界學會為 一慈善團體,由一班有志弘揚佛法、熱心公益的法師及居士所組 成,宗旨為護持三寶,宣揚佛法,續佛慧命,使法燈不滅,長耀 世間。他們將佛陀的教化、慈悲、願力,以身體力行,幫助社會 上有需要人士,化娑婆為淨土,使社會安定,人民安樂,因此定 期舉辦大型的講經法會及弘法活動,並推動各種賑災、救貧、助 學等公益事業。佛教法界學會屬下各道場每個星期都舉辦定期弘法

活動19。例如分別逢星期二及星期日在妙宗寺舉行誦地藏經及拜萬 佛懺。此外,佛教法界學會也經常參與其他佛教團體舉辦的各種 弘法講經活動;為培養僧才,常轉法輪;亦積極參與屯門等區佛 教活動,如香港佛教屯門區慶祝佛誕大會。20

妙宗寺的正門左面有舊有的名字「佛潤園」;而右面則有「妙 宗寺」三字,附近有一迷你的龍王殿,正殿旁邊有一座小型的福 德祠,供奉土地公。妙宗寺樓高兩層,上層為客堂及大雄寶殿, 門外有永惺法師親題的牌匾,兩旁有對聯云:「妙法宏宣四生六 道咸受益,宗風重振五時八教永傳揚」。大雄寶殿內的佈置金璧 輝煌,供奉三寶佛像,兩旁的頂上供有二十四座雕刻精美、神態 各異的諸天。下層則為放生池及山門。大門的庭園內,有一座大 型玻璃纖維塑造的白衣觀音,手持寶瓶,佇立在蓮池之上。21

二 樓為妙宗寺正 殿

81

民初至戰前

庭園內用玻璃纖維塑造的白衣觀音

由於佛潤園易名妙宗寺至今只有十餘年時間,而寺內亦沒有 留下佛潤園的文物,因此妙宗寺內最珍貴的要算是寬濟法師因種 種原因而供養的一些高僧的舍利。22近年妙宗寺為信眾提供安放先 人靈位的服務,亦作慈善的捐款。目前寬濟法師正努力發展妙宗 寺,希望在此地加建一專供女眾修行的房舍,以備日後創辦可供 男女眾共修行的佛學院。

82

香港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

地址:香港屯門興才街1號

香港聖公會可謂是區內最早把基督教傳入屯門的宗教團體之 一。香港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位於屯門西部青山山腳典才街,在 屯門未發展新市鎮前為海口位置。現在的聖彼得堂採用新型的教 會建築,樓高六層,當中設有禮堂、課室、圖書館及辦公室。最 有特色的是禮堂前的大幅玻璃窗設計,令陽光可以照射入禮堂當 中,不但環保,而且讓會眾可欣賞大自然之美。

聖公會早於1900年已開始由主教帶領神學生或派神學生自行 由海路到屯門青山山麓坳仔一帶傳教。231906年,聖公會主教霍 約瑟(Bishop Joseph Charles Hoare)帶領神學生前往屯門傳 教時遇上颱風,結果霍主教與神學生全部殉道。縱使發生如此悲 劇,但仍然無阻傳道人及神學生繼續到青山傳道的熱情。經過數 年的努力,位於青山山腳的楊小坑村的信眾日多,當時被派往屯 門的神學生鍾懷新搭建了一間草寮作主日崇拜聚會之用。同時亦 向過路的行人供應茶水,使凡經過此地出港或由港返

W章

民初至戰前

昔日聖彼得堂兩邊分別刻有何啟堂及提多學校 (香港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提供)

1930年,香港聖公會改派李求恩牧師負責主持聖餐的工作。 在李求恩牧師的帶領下,於1 935年6月正式成立青山聖彼得堂,並 於1936年獲香港聖公會教區承認為聖公會的堂會。李求恩會長覺 得草寮過於簡陋,在值理會中倡議建堂,可惜當時教友人數不多, 而且信眾大多是附近村落的農民及水上的漁民,經濟能力實在有 限,無力負起建堂的責任。25終於在1937年,李求恩牧師在何啟 先生等善長支持及捐款之下,成功在青山山腳建成第一間聖彼得 堂26,為紀念何啟先生的善舉,在該堂大門左上方刻有「何啟堂」 字樣。

隨著自1950年代屯門人口增加,原有的教堂已不敷應用,因 此在林植宣博士的指導下,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於1956年建成一 所無柱位的教堂,為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第二所教堂,並展開了 一連串的工作27,包括接辦志明小學,改名為聖西門小學;又於 1 959年創辦聖彼得堂診療所28、聖彼得堂小學及幼稚園、聖西門 工人及漁民子弟宿舍、聖西門托兒所等。

84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其後隨著屯門新市鎮的發展,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須要清拆, 以典建輕便鐵路。因此,自1981年起,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先後 遷往聖西門呂明才工業中學及聖西門托兒所聚會,直至1 988年方 才成功覓地籌備典建新教堂,並舉行多個籌款建堂的活動,包括 步行籌款及捐磚建堂活動等。經過數年的時間,第三座聖彼得堂 於1992年落成使用,其聖堂可容納250多人做崇拜。29何啟堂及 聖彼得診療所舊址則成為聖彼得堂幼稚園的一部份。自新教堂落 成後,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的會務穩定發展,參與教會聚會的人 數增多。3。由2003年開始,青山聖彼得堂的主崇拜參與人數一直 保持在300人以上,高峰期及重要的節日甚至有近700人參與。

青山聖彼得堂除了舉行福音佈道、靈性牧養、事奉培訓之外, 亦有關心社會的活動,例如參與「耶穌大遊行」的遍傳活動、為 屬下教育機構進行扶貧籌款、參與香港聖公會屯門綜合服務中心 活動、支持聖公會康恩園對精神康復者與嚴重傷殘者的關顧等。31 他們服務的主要對象為區內的居民,不論信教與否。至於教友方 面,近年他們設不同的功能小組為有不同需要的教友提供各方面 的意見,幫助他們行走人生的道路。

第二代聖彼得堂現已成為幼稚園的一部分

85

-_ — —— 毎夕 林强羔嚣温 与我

-I -

,第三章民初至戰前

1劉智鵬:《屯門歷史與文化》,(香港:屯門區議會出版, 2007 ),頁88。

2江山故人:《香港新界風土名勝大觀》,(香港:刊者未著, 1 93?),第五七清涼法苑。

3劉智鵬:《屯門歷史與文化》,頁88。

4同上註1頁89 0

5羅香林:《大地勝遊記》,(香港:亞洲出版社有限公司, 1959) - 1174 »

6爾東:《追尋新界古蹟》,(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頁115。

7古物古蹟辦事處:<1 444幢歷史建築物簡要〉,頁369。

8爾東:《追尋新界古蹟》,頁11 5。

9同上註,頁11 6。

10同上註。

11江山故人:《香港新界風土名勝大觀》,第四六屯門。

12《華僑日報》,1 973年9月2日,第五張第一頁。

13天涯不曉生:《奇廟》,頁170。

14游子安:《道風百年一香港道教與道觀》,(香港:道教文化 資料庫及利文出版社-2004),頁11 9-1 20。

15同上註,頁120-1 22。

16同上註,頁120-1 23。

17《華僑日報》,1988年12月10日,第六頁。

86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18永惺法師總監修:《香江梵宇》,(香港:《香江梵宇》出版委 員會,1999),頁204-207。

19 佛教法界學會:http://www.hkstar.com/~e4503973/intro. html#club,2010年3月 1 日瀏覽。

20 佛教青年協會:http://www.bya.org.hk/life/lifeactivity/0511 2008. htm,2010年3月1日瀏覽。

21永惺法師總監修:《香江梵宇》,頁204-207。

22同上註。

23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新堂祝聖特刊》, (香港: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1993),頁17。

24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http://stpetercp.hkskh. org/Training/Courselnfo.php,201。年3月 1 日瀏覽。

25同上註。

26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新堂祝聖特刊》, 頁1 7-1 8 ;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建堂七 十周年特刊1936-2006》,(香港: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 2006) - 11 4-24。

27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新堂祝聖特刊》, 頁17。

28《香港工商日報》,1959年9月20日,第六頁。

29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新堂祝聖特刊》, 頁55 0

30同上註,頁1 7。

31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建堂七十周年紀念特刊,1936-2006》,頁23 。

87

第四章

⑰中華傳道會佳音堂

⑱至和壇

⑲-t山天德聖教道堂

⑳基督教香港信羲會尊聖堂 ㉑基督教信心會藍地福音堂 ㉒極樂寺

㉓物或寺

T糠發A可

㉔者松觀

®天,i散贖世呈堂

㉖南安佛堂

㉗曾咀淤聖廟

㉘東方基督教會耀先堂

㉙三聖城-t山三洲媽廟

㉚南朗觀音廳

88

1970年代的佳音堂 (中華傳道會佳音堂提供)

中華傳道會佳音堂

地址:香港屯門藍地順風圍51 5號

中華傳道會佳音堂座落在屯門北部藍地順風圍,環境清幽, 附近多為村屋及田野。佳音堂是一座舊式小型單層教會建築,外 牆為淺粉藍色。堂內的佈置簡單整潔,前方掛有一個木製的十字 架,旁邊貼上福音字句;十字架下設有一個迷你講台,而右邊的 牆壁上貼有不少活動的照片。

89

.-第四章 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中華傳道會佳音堂於1949年由李黃瑞琴女士創辦,其時未有 正式的聖堂,故借用新界洪水橋雁園主人周雁濱伉儷的地方聚會。 初期佳音堂聚會有主日崇拜、主日學校、青年團契、少年團契, 也經常到外面進行佈道工作。當時佈道的情況是拉起橫額,亮起 大光燈,在附近村落傳道,讓更多人認識主。經過多番的努力, 會堂人數不斷增加,崇拜聚會也有40餘人。1

1970年代處於田園之的佳音堂 (中華傳道會佳音堂提供)

隨著參與會眾日增,教友於1 953年發起了建堂計劃。經過十 年的時間,佳音堂建堂終於在1963年完成,堂址改在藍地順風圍。 然而,創辦人李黃瑞琴在新堂建成前已離世。後來經吳國寶牧師 的引薦及會眾的同意下,會堂於1966年加入中華傳道會,成為屬 下的教會。初期由中華傳道會安排牧者到佳音堂牧養,薪金也是 由總會負責。及後總會要求各堂會實行自養,負責教會開支及傳 道人薪金。因此,佳音堂就在1980年代起實行自養至今。縱使靠 近鄉郊,中華傳道會佳音堂仍能穩定發展。現時會友名冊上已有 170餘人,祟拜人數也有60多人。

90

佳音堂現時除了有照顧不同年齡人士的團契及崇拜外,也有 對外工作,如探訪老人院等。他們每年都參與總會短宣工作,和 其他堂會合作,將福音及關懷傳給當地人。而佳音堂的教友多是 附近藍地居民,並有舉辦補習班服務附近的學生。他們自2005年 開始,與嶺南大學及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山景長者護理院合辦一個 名為「快樂團圃」的種植活動,讓長者在順風圍佳音堂對出空地 享受耕種的樂趣。雖然團圃的面積不大,由30塊3呎乘7呎的農地 組成,但種植的品種繁多,包括士多啤梨、車厘子、四季桔、芒 果樹等。讓長者親自下田種植,不但有助鍛鍊身體,還可結識到 其他長者;同時可以接觸大自然,對身心健康都有幫助。

佳音堂在1994年開始支持內地福音事工,由原來支援安徽4位 同工增至現時的6位。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安徽團隊發展蓬勃,現 在已有數以百個聚會點、神學院及一些神學

班,也開始從事宣教工作,派義工到其他省 份。2適逢2009年是佳音堂成立60周 年,他們舉行了堂慶活動,並 出版60周年特刊,以回顧

佳音堂的發展。

91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至和增

地址:香港屯門青山村163號

至和壇位於屯門青山村青山山腳位置。至和壇的前身為「大 仁祥號」,早於1950年便落腳青山,其後於1970年易名為「至和 壇」,屬道教的先天道,是一個非牟利慈善團體。至和壇為一儒 教道場,與香港道教聯合會有聯繫,每年一月一日會借出場地予 該會開辦太極班及齋宴。

不論早晚,至和壇都有誦經課,人數約十人;而每週日都會 有打坐及念經等活動,參與人數約為十數人。至和壇主要是以持 修的模式運作,但仍樂於與社區合作及熱心於慈善活動。例如, 他們會借出場地予香港道教聯合會舉行夏令營,亦會捐款資助老 人院。至和壇在國內的善業亦廣,例如資助典建廣東山區小學多 達二十多間,並在肇慶開辦一間中醫院,惠及國內的特貧人士, 為他們進行白內障及兔唇手術。

至和壇牌樓

92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

至和壇外貌(至和壇提供)

至和壇只有一座建築物,正門設計為中式牌坊,有一扇紅色 的大門,兩邊寫有「祟儒修大道,念佛覺圓通」,並有「惟善為 竇」四字匾額。穿過正門,旁邊為福德祠,往內進有道堂,其中 一個道堂門掛有牌匾「如意圖」,兩側有一對聯:「心同佛家香 煙直,目極天高海月深」。辦事處門外也掛有兩副教人做事處世 的對聯,分別為「修身豈為名傳世,作事惟思利及人」及「學聖 賢克己工夫,觀天地生物造化」。

道堂於每年農曆七月前後舉行「利幽法 會」,以超度因古今天災橫禍而變得孤魂飄 泊無依的亡魂。至和壇亦會舉行春祈和秋報 法會,至於農曆的初一及初九則會舉行禮斗 祈福儀式。

93

忠燦糜期紐切團通S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天德聖教道堂牌樓,後為念字堂

青山天德聖教道堂位於屯門西部青楊路,背靠青山。昔日道 堂靠近海邊,是一片沙地,由於陸路交通尚未完善發展,對外交 通主要利用水路。

天德聖教由蕭昌明於二十世紀初創立。蕭昌明自七歲起以「看 功治療」的方法替人治病,以及提倡「忠、孝、仁、慈」,教化 人群。其後蕭昌明提倡的思想逐漸演變成「忠、孝、仁、慈、德、 廉、忍、公、覺、讓」十字,並倡議將佛教、道教、儒教、天主 教及基督教、回教或伊斯蘭教精粹合一,以實踐道德這大同思想 為目標。因著倡議五教合一的緣故,蕭昌明進一步把十字演化成 「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 覺、節、儉、真、禮、和」二十字,稱為廿字真言、念字真言或 廿字哲學。

94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1

天德聖教道堂的綜合行政大樓

由於蕭昌明治人無數,以及不少人認同其所提倡的五教精粹 合一及廿字真言,追隨者日漸增多。1927年,蕭昌明正式創立天 德聖教,並於1930年以「南京特別市宗教哲學研究社」的名義向 政府登記。為促進濟世及教化群眾,蕭明昌與信眾其後在中國各 地成立宗教大同推進社、崇德社、宗教哲學研究社等百多個團體。 但大量團體的成立引起了有關當局的猜疑,結果當局於1 936年起 通令取締宗教哲學研究社,蕭昌明及其信眾亦因此而遷往黃山。3

隨著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內地局勢動盪,蕭昌明曾打算 將天德聖教的總堂自黃山遷往香港,並於1 938年在香港大埔馬窩 購入土地。然而,因戰況日趨激烈,把總堂遷往香港的計劃未有 實現。在抗戰期間,天德聖教曾開辦生產實業,協助難民安置及 開展社會慈善事業。1943年初,蕭昌明去世,但天德聖教仍然繼 續發展。1949年,因應內地局勢變化,天德聖教總堂自黃山遷往 香港,但未有使用大埔的土地建立總堂,而是往屯門青山設立總 堂,並正式向香港政府登記。自遷往香港後,天德聖教低調發展, 但教務穩定,信徒來自各行各業。

95

.龙宵検力為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在屯門建立總堂後,天德聖教亦開始在香港其他地區開設分 堂,例如1956在荃灣落成的正清道堂、1961年在早前購入的大埔 馬窩土地上典建忠和精舍、1962年開光的土瓜灣從善佛堂及1965 年遷往灣仔的忠一善堂等。4

青山天德聖教道堂是天德聖教的祖庭,已有超過七十年的歷 史。道堂內有一些文物,包括由信徒送贈的題辭、始創人蕭昌明 的畫像及遺訓、五教的代表人物像等。道堂佔地甚廣,共有四座 主要建築物,正門牌坊的正背面分別刻有「德教昌明」及「道代 天人」。最近正門的是以地方天圓為建築特色的念字堂,左右兩 排的平房是各分社的辦公室。

據稱,「念」是「廿字真言」中的「廿」之正音。念字堂正 門的一對八字對聯云:「天元一方,德濟萬方」,堂內刻有蕭昌 明師祖的遺訓,並奉供著師祖的相片。念字堂的後方依次序為啟 玄寶殿及綜合行政大樓。啟玄寶殿為一座中式建築物,可於左右 兩旁拾級而上。寶殿地基有一石碑,為主教蕭昌慈所題的「德心 為基」四字;而正門則有一對聯:「念字乃是天地骨,五教孰非 古今師。」,立於壬申年(1992)仲秋吉旦。殿內設香爐及祭品, 惟沒有放置任何神像,以貫徹其「敬如在」的精神。以粉紅色為 主色的綜合行政大樓於2004年落成,內有展覽廳、,圖書館,食堂 及會議室等,並放有五教之首的神像。

成立至今,天德聖教亦熱心於公益及社會慈善事業,例如在 冬天分派棉衣濟贈貧寒5 ;也曾籌辦安老院6 ;參與捐款助學7及賑 災8等。他們亦保留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開始的傳統,於每年農曆 四月舉行祈禱會。

96

1954年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提供)

如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

地址:香港屯門青賢街15號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位處屯門新墟,1970年代前靠近海 邊,可以眺望青山灣的景色。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為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的分堂。十九 世紀末,宣教士從德國、北歐、美國來到中華大地傳道,在東北、 山東、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地建立教會、學校、醫 院等。中華信義會、信義神學院和信義會書報部於1920年代先後 成立。1 948年12月1日,信義神學院從湖北瀟口遷來香港,神學 院畢業生在港展開福音工作令信主人數不斷增加。至1954年2月, 教會代表在新界沙田道風山舉行第一屆總議會,正式成立「基督 教香港信義會」。

97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於1954年4月在新墟青山公路一座兩 層樓房開辦。後來因會務發展迅速,原有的地方已不敷應用,因 此於1 960年斥資15,000元,購入鹿苑村一幅10,000平方呎的地 皮建成會址。可是,尊聖堂於1977年收到政府的通知,因典建屯 門公路而需要收回教會的土地。尊聖堂因此遷往了屯門萬成大廈 二樓,惟因環境狹窄,影響教會發展,遂曾多次向政府申請,終 獲批准在青賢街重建教會。新的教堂於1 980年落成,教會得以再 次穩定發展;更於同年十二月獲婚姻註冊處承認為合法的結婚地 點。9尊聖堂曾於1988年至1992年間在安定邨開辦佈道所及幼稚 園10 ;現在青賢街的會址設有香港信義會尊聖堂教育中心。

在舊聖堂前的合照(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提供)

98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採用新式的教會建築設計,樓高3 層;教堂的設計簡潔莊嚴,樓底甚高;另設有禮堂、課室、活動 室等。為紀念教堂在青賢街重建,入口處有一塊由基督教香港信 義會立於1992年12月的石碑。尊聖堂教育中心為教育局註冊機構, 提供小學課餘託管服務、中學功課輔導班及各類典趣班;也會舉 辦暑期功課班及樂器班等。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屬區內發展成熟的教會之一,自2000 年至今,其主日祟拜的參與人數不斷增加;由2004年開始,參與 人數一直保持在100人以上。11除了主日崇拜、週六少年團契、週 日祈禱會、詩班等活動,尊聖堂更分別為不同年齡層的人士辦主 日學,能照顧到不同組別的所需。

尊聖堂舉辦的活動十分多元化,例如姐妹團契會舉辦插花班、 串珠班等;而弟兄小組則有行山活動;他們亦會聯合其他團體舉 辦旅行。為了可以多接觸社區,尊聖堂更會不定時舉行嘉年華, 節目包括歌唱表演及攤位遊戲;他們亦設 探訪小組,會到社區、鄰舍作探訪。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現貌

99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如基督教信心會置地福音堂

地址:香港屯門藍地福亨村7號

基督教信心會藍地福音堂位於屯門北部藍地福亨村,遠離青 山公路,為一間單層村屋。在屯門未發展成新市鎮前,該堂位處 的地方四周為一大片田園農地。

基督教信心會藍地福音堂由一群因路途遙遠,未能經常返回 自己教會的藍地務農村民於1 955年創立。最初他們只逢星期四輪 流在信奉基督教的村民家中聚會,且人數不斷增加。其後得到一 位會眾的兒子轉讓土地給教會,並籌得經費,終於1956年底開始 典建藍地福音堂。福音堂於1957年落成使用,並選出第一屆執事 以維持教會的運作。其後,福音堂的會眾決定利用福音堂開辦學 校,由於人數超出預期,因此在1960年向政府申請撥地建校,至 1964年成功在藍地山邊建成政府津貼的福音小學。

自1950年代成立以後,基督教信心會藍 地福音堂發展迅速,惟因人事轉換,以致在 1 980年代才能通過教會會章、正式訂名為 「基督教信心會藍地福音堂」,並向政府註 冊。因著會友不斷增加,藍地福音堂分別於 1 983年及1 996年增設屯門福音堂及元朗福 音堂兩所分堂,但元朗福音堂後因人事轉換 而在2000年停辦。12大約在十年前,藍地 福音堂曾舉辦鄉郊補習班讓地區的學生參 與,惜補習班只舉辦了三年便告結束。

基督教信心會藍地福音堂

100

--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更富

極樂寺

地址:香港屯門虎地屯富路屯安里

極樂寺座落於屯門虎地,毗鄰青山公路及清涼法苑,於1955 年由智梵法師創立。智梵老法師畢業於傕虛老和尚在荃灣設立的 華南佛學院,而傕虛老和尚早年曾在哈爾濱建有極樂寺。智梵老 法師為紀念其師,故在屯門建寺時,亦取名極樂寺,以報師恩, 更請傕虛老和尚任開山住持。智梵老法師亦曾嘗試復辦傕虛老和 尚的華南佛學院,惜未能成功。最後,得到一李姓居士的捐助, 智梵老法師得以在屯門虎地典建寺廟殿堂,於1963年建成地藏菩 薩殿,特請樂果老法師為殿內地藏、彌勒、韋馱菩薩開光,並為 傕虛大師紀念堂舉行安位盛典。

1964年的極樂寺(極樂寺提供)

1995年的極樂寺正門(極樂寺提供)

極樂寺佔地2,800平方米,以供奉五方佛為主。自1995年起, 智梵老法師退居,由悲耀法師任住持,並為修葺原有的廟宇牆垣, 大典土木,建五方佛殿及重修地藏殿,另塑建逾百地藏菩薩聖像 讓信眾供奉。此外,該寺又從內地訂造108尊一米高的不同姿態的 地藏菩薩石雕像,於寺內道路兩旁排列對立,而於盡頭的透視焦 點中間,供養地藏菩薩石雕立像,旁有一對石燈相襯,極具氣勢。13

極樂寺於最近一次的重修加建了一座牌樓,石樑重約十三公 噸,樑上以隸書刻上「極樂寺」,兩旁石柱上則刻有燙金色的「八 吉祥」圖案。正中門樑上有「二鹿轉法輪」的石雕,門旁還有一 對石獅子護衛整座山門。14從正門入內便會看到廣場,安奉著彌勒

1995年的極樂寺 (極樂寺提供)

4—

102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

菩薩及四大天王的塑像,而左方則是108尊栩栩如生的石雕地藏菩 薩,於兩旁有序地以行列排開;當快到盡頭時,其佈置打破了嚴 肅的行列形式。一尊尊地藏像在原木樹椿或基座上,高低錯落, 遠近不等地排成一組組姿態各異、多姿多彩的地藏樂土,其間以 杜鶴、扶桑、變葉木、小龍柏、彩葉草等各色植物相襯映,成為 該寺的園林特色。15

寺內的主要建築物包括五方佛殿、地藏殿、藥師殿及蓮池堂。 經悲耀大師主導重修後,在地藏殿外加設了多尊地藏菩薩石像16, 而寺內的主要文物為客堂外的巨型玉佛及6米高的地藏王菩薩像。 極樂寺除供奉佛像及菩薩外,也為孝子賢孫安放先人長生祿位及 祖先牌位。極樂寺秉承「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 大乘菩薩精神,定期舉行冥陽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鹹妙法寺

地址:香港屯門藍地青山公路18號

妙法寺座落於屯門藍地的青山公路旁,主要由三座建築物所 組成,包括妙法寺劉金龍中學校舍、萬佛寶殿及水晶蓮花狀綜合 大樓。

早年,洗塵大師及金山大師在中環樓梯台創立妙法精舍,舉 辦佛學講座。至1960年,兩位法師於新界藍地購入張苑,開闢為 十方四眾道場,建立小型佛寺,命名為妙法寺,並在內設安養所,

1979年的妙法寺萬佛寶殿及劉金龍中學 (香港政府新聞處提供)

104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萬佛寶殿今貌

收容年老無依的信女。1961年, 得敏智老法師的支持,將大嶼山 東涌的內明學院遷往妙法寺承 辦,易名為「內明書院」,並於 1 965年舉行第一屆畢業典禮。

17自1971年開始,妙法寺每年舉 辦「佛教青年夏令營」,向年青

人宏揚佛法。同年亦舉辦短期出家剃度,讓俗家弟子體驗出家人 的靜修生活。18

1973年,藍地一帶還是一遍農田園林,洗塵法師已著手籌建 萬佛寶殿,並計劃同時於寺旁開辦英文中學。籌建工作得劉金龍 居士等支持並捐助巨款,終在1980年建成,學校亦因此命名為妙 法寺劉金龍中學。19

萬佛寶殿於1980年5月10日開幕20,開幕典禮為當時一大盛 事,由當時的新界政務司鍾逸傑(David Akers-Jones)主持,吸 引數千善信前往觀禮;泰國僧王何里亞旺沙克達亞那更與九國的 佛教高僧為萬佛寶殿佛像主持開光典禮。21儀式在萬佛寶殿的三樓 大雄寶殿舉行,泰國僧王由徒眾持羅寶傘蓋護行,自淨室步入大 殿,各國高僧行列,擁護著僧王魚貫入殿,最後泰國僧王盤膝坐 在主殿的中央接受善信參拜;如此佛國儀式,在本港實甚為罕見。22

萬佛寶殿佔地7,800平方呎,高110呎,金碧輝煌,有一對充 滿氣勢、全港獨有且高及三層佛殿的巨大金龍,環繞著由紅磚砌 成的前門大柱。若走進正門後回頭一看,便會看到牌坊背面刻有

105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回頭是岸」四字,以告誡善信。而入口處兩旁有石獅及麒麟, 以及六牙白象,甚具氣勢,以守護寺院。

萬佛寶殿正門的兩旁有一對聯:「藍地建叢林慈悲願力深長 九有四生共入毘盧性海,青山典教育仁德高風達大三途八難同登 華藏玄門」,由釋敏智大師所題。而寶殿內供奉彌勒佛(笑面佛) 及護法四大天王,佛像的兩旁,也有一對聯,云:「大肚能容容 天下難容之事,揚眉含笑笑世間可笑之人。」23通往二樓的樓梯有 半浮雕描述寫佛陀故事,二樓供奉玉佛,在三樓主殿門外可見到 持劍天將韋馱。主殿內則供奉三如來,每尊高五米。主殿有三座 巨型的梨狀水晶吊燈,以及有鐘鼓,殿頂有多幅描述佛陀一生的 壁畫。此外主殿內有一萬個金佛瓷磚,手勢不一,是依照北京頤 和園萬佛殿中金佛規模而建;16尊者以半浮雕製作鑲在兩邊牆上。 四邊閣樓相通,為藏經閣。24寶殿前面對著一個小花園,園內有一 個錦鯉池,而流水淙淙的奇形怪狀的石山內有一尊坐佛。

妙法寺的開山大師洗塵大師時為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長,他 對弘揚佛教的貢獻一直受人認同。除了創立妙法寺之外,也於1980 年在港創辦能仁哲學研究所,又在台灣開辦「十方叢林書院研究 部」。各方學者報名及肄業者甚眾,可謂中國佛教最高學府。國 際人士對洗塵大師如此的建樹,皆感到刮目相看。而緬甸駐港總 領事更前往妙法去參觀訪問,目睹該寺藏經豐富,特聯同緬甸華 領留港僑領林啟芳大居士,捐助緬文大藏經一部,以供佛教文化 學者研究。大藏經為緬甸國寶,向來不准出口,惟領事特別獲得 政府許可,經文由緬甸運港,可謂彌足珍貴。25

1999年,妙法寺籌備利用原來的內明書院土地,典建一座多 功能的水晶蓮花狀綜合大樓,經過多年的籌建,綜合大樓於2010 年3月舉行了落成慶典。水晶蓮花狀的綜合大樓是一座上闊下窄的 象牙白色巨型大樓,與旁邊紅色古雅的萬佛寶殿對比,新舊感覺 極為強烈。

妙法寺綜合大樓蓮華大殿內景(妙法寺提供)

107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妙法寺綜合大樓門前的牆壁上寫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本港書法家協會會長陳夢標的墨寶。 綜合大樓正門對外是「妙法寺」的門額,背面對內為「華藏玄門」。 「華」即「花」;「藏」即蓮花含子之處,含有攝受、出生以及 具德行之義;「玄門」即為玄妙的出入之門與法門。26

水晶蓮花狀綜合大樓規模宏大,造價高達一億元27,約高45 米,集佛殿、大會堂、圖書館總辦事處及文教福利設施等於一身。 綜合大樓是一座具創意的當代佛教建築,以須彌山作意念構思, 頂層是大雄寶殿,也就是遠在數里之外也可以看到的蓮花大殿。 大殿的設計如一座碩大的水晶蓮花,亦如一頂毘盧僧帽,約高20 米,殿內供釋迦牟尼,兩旁分立舍利弗及目犍連尊者。佛像安坐 於「大佛座」上,該佛座除了安嵌上由主持釋修智大和尚親筆的 《金剛經》外,還有由香港、內地及海外共三百餘畫友合作繪寫 的五百羅漢圖像。殿內無柱,面積達1,000平方米。28殿內亦掛有 多副有關佛偈的掛聯,包括「行願無邊普賢王」、「利樂有情福 德長」、「善施光明智慧增」及「慈心廣大妙吉祥」等。

108

如青松觀

地址:香港屯門青松觀路青松徑

青松觀的歷史始於1950年2月。一批自廣州來香港的至寶台弟 子,以及香港的道教同道,與至寶台創辦者之一醉道人何啟忠歡 宴。席間,何啟忠表示呂祖降命於九龍建壇渡世,因此何啟忠與 眾人隨即開始進行籌備建壇工作。得到呂祖的乩示「善似青松惡 似花」和「十二月十八公」等句子,眾人於是決定以「青松」用 作新建的道壇名字。經過一番籌備,青松觀終於在1950年3月29 日,在油麻地偉晴街67號四樓開壇,恭奉呂純陽祖師,屬全真龍 門派;由至寶台寶字輩弟子侯寶垣擔任觀主。其後青松觀於1952 年以「青松仙觀」一名在香港政府註冊,成為合法的慈善團體。 後來因為原址不敷應用,遂於1953年遷往九龍彌敦道200號五樓。29

109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青松觀入口

1960年,觀主侯寶垣與同門往屯門麒麟圍遊覽,發現有廣大 園林土地可作典建觀址之用。縱使青松觀當時財力不足,經觀主 和同門的努力,仍在屯門開始了建觀計劃,並於1961年1月31日 舉行奠基禮。1963年,青松觀在向政府申請註冊成為有限公司, 全名為「青松觀有限公司」。經歷接近十年的時間,青松觀在屯 門的祖觀建設工程於1969年全部完成。往後青松觀承純陽師祖所 訓,追求「忠」、「孝」、「廉」、「節」、「仁」、「義」、「禮」、「惠」 和「信」九大美德30,積極發展觀務善業,並於1 974年4月17日 增設九龍大南街新觀,成為青松觀的總辦公處。

1979年6月8日,青松觀獲政府稅務局批准成為免稅慈善法團。 自1981年起,侯寶垣開始在世界不同的地方成立青松觀,計有美 國、澳洲、加拿大等。同時亦開始嘗試在中國內地建壇31,並在 1993年重建廣東省羅浮山千年黃龍古觀。時至今日,青松觀於香港 已有逾半個世紀的歷史,現有皈依觀員千餘人,護道善信逾20萬人。

110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青松觀現址位於屯門中部麒麟圍青松觀路青松徑,在屯門青 山醫院旁邊。在屯門發展成新市鎮之前,附近有許多農田和漁塘。 青松觀屬香港最大和最古老的道觀之一,觀內有多座建築物,計 有純陽寶殿、柳芳亭、寶月亭、靈宮殿、鼓樓、鐘樓、怡和齋、 眾妙之門碑坊、松月居、福神祠、旭日亭、重陽殿、長春殿、翊 化官等。各座建築物均採用中式設計,當中純陽寶殿是仿照山西 永樂宮純陽殿建造,典雅莊嚴,金碧輝煌。青松觀亦設有假山水 池,亭臺樓閣,形成幽雅的園林美境32。

除了珍藏道教藝術品,以及大型五貢外,青松觀內有大量對 聯、題辭,亦有一些碑文。例如大門的兩旁便有一副對聯云:「雲 水證因緣萬國衣冠臨勝地,烟霞容嘯傲千年松柏伴仙宮」。青松 觀亦放置了一座開山祖師侯竇垣道長的銅像,立於癸酉年(1993 ) 八月。銅像之下有碑文頌讚侯竇垣道長對青松觀的貢獻:「深矣 侯公,微妙玄通……弘教香海,手植青松;遵師預訓,道闡全球」。

柳芳亭旁的石山流水淙淙

111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青松觀除了提供地方供善信參拜和舉行各類道教儀式,如清 明思親法會33和祝呂祖誕等,同時也提供齋菜供善信食膳。而為了 加強與社區的聯繫,青松觀與屯門民政事務處每年聯合舉辦盆栽 展覽,展出珍藏逾300件。另外,青松觀也舉辦道教文化課程,讓 公眾更了解道教的理念、文化和發展。

開壇的首十年,青松觀專注推動和典辦慈善事業。自創辦以 來即提供中醫贈醫施藥服務,例如於1954年起在柴灣和何文田徙 置區設立長期中醫贈診贈藥。1975年,青松觀於大南街觀址內典 辦第一所西醫診所。1977年,於屯門青松觀內開辦第二所西醫診 所。除此之外,青松觀亦於1996年9月設立第一所牙科診所,為區 內市民提供較經濟的口腔護理服務。另外,該觀在1995年於九龍 深水城香港道教學院內設立針炙所。每年冬季,青松觀都會舉辦 活動募集禦寒衣物作賑濟之用,以惠澤貧寒,同時促進呂純陽祖 師慈悲濟世善業。34

1960年代初於屯門青松觀派發寒衣

(青松觀提供)

青松觀早年贈醫施藥的情況(青松觀提供)

教育方面,青松觀於1957年在九龍窩打老道增辦完全免費的 義學,除免收學費外,每位學生更會獲分發校服兩套和筆墨文具 等。全盛時期,義學有學生逾300人35。其後,青松觀於1 991年 在長沙灣設立香港道教學院,開辦「道家道教文化研習班」供有 志人士進修研習。研習班的課程包括道家道教經論、易經與易理、 道教易學、道教與醫學等。此外,青松觀也涉足教育事業,分別 開辦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青松侯寶垣中學、道教青松小學、 東涌青松侯寶垣小學、青松湖景幼稚園、青松景翠幼稚園和青松 典東幼稚園。

113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老人服務也是青松觀善業的重 要一環。早在祖觀全面完成之前, 青松觀於1964年6月以剛落成的四 師殿翊化宮兩個偏廳用作安老院 舍。其後在同年11月16日正式成 立青松安老院,並於1981年起獲

青松安老院

社會福利署資助。由於安老院人數急增,青松觀於1 973年增建 「晚晴樓」,作擴充安老院之用。36現時,青松觀屬下還有青松護 理安老院和青松侯寶垣老人服務中心,分別位於元朗廈村和天水 圍天慈邨。前者聘請專業護士和起居顧員為體弱長者提供護理、 復康治療、輔導和社群服務,後者為區內老人提供康樂、健康教

育等服務。

1970年代的青松觀(青松觀提供)

114

一J天主教贖世主堂 地址:香港屯門鄉事會路2號

喚腸

天主教贖世主堂現為屯門天主教的堂區,位於屯門中部新墟 屯門鄉事會路,在屯門未發展成新市鎮時,其座落的位置靠近海 邊,面向青山灣。贖世主堂與青山天主教小學相連,外牆的顏色 為粉紅及粉藍色,十分悅目,並裝上了一個巨大的十字架,甚具 特色。

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60年5月在成立青山區,開始在屯門區內 進行有較規模的傳教活動。次年設立聖若翰堂,附屬於青山堂區。 1972年在屯門新墟屯門鄉事會路現址典建聖堂及青山天主教小學, 於1973年4月8日落成。聖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徐誠斌祝聖啟 用,同年易名為贖世主堂,至1979年7月1日升格為堂區。隨著屯 門新市鎮的發展,贖世主堂有穩定的發展,一直擔任天主教在屯 門地方發展的重要角色37。其聖堂部份更足夠供500多人舉行彌撒 之用。38

現時屯門天主教贖世主堂的主要牧職人員有周偉文神父(Rev. Renzo Milanese,?.I.M.E.,P.P,)、黎和樂神父(Rev.Gabriel Lajeune,M.E,P.,Asst.P.P.)、葉寶林神父(Rev.Martin Ip, Asst.P.P.)、曾繁典執事(Deacon Tsang F H Karl)及鄧深 信修女(Sr.Arokia Mary Thangapragasam,I.S.M.E.,P.S.) ° 39 贖世主堂定期舉行青少年及成人的慕道班,讓教友可一起研習聖 言,並分享生活的體驗。4。天主教贖世主堂設有「花藝社」,由鄧 深信修女帶領,教友會在主日、堂慶及特別感恩祭前佈置聖堂; 他們的宗旨是培育教友的美感,並藉主日插花服務,表達信徒對 天主的祟敬,加強感恩禮儀的氣氛。41

另外,天主教贖世主堂設關社組,定期舉行與社區有關的活 動,例如捐血日、參與明愛於區內舉辦的賣物會,設攤位遊戲及 義賣衣物、玩具、家庭用品等,以往亦曾一年到小欖精神病治療 中心探訪兩次,作表演及派發禮物。同時,天主教贖世主堂亦會 透過明愛作慈善的捐款。

116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一兑空|

◎南安佛堂

地址:香港屯門虎地下村

南安佛堂位於屯門虎地下村近「老虎坑」山邊,背靠藍地石 礦場,前臨福亨村,附近有不少農地。早於道光六年(1 826 ), 佛堂原址建有一所廟宇,供奉齊天大聖佛祖。惟廟宇所在位置偏 遠,而且三面有溪流環繞,一直香火不盛。1948年,大聖廟旁有 數戶人家遷入開墾,務農為業。當時老虎坑四周不時有水患,村 民往來大聖廟經常要涉水而行,十分不便。雖然如此,村民生活 尚見安穩,於是深感齊天大聖佛祖庇佑之福。1959年,當地村民 決定重建聖廟,於是集合村內外善信力量,組成「南安佛堂有限 公司」。1964年,新堂落成,改稱「南安佛堂」,仍然奉祀齊天 大聖佛祖。同時修築橋樑,以連接佛堂與虎地之間,方便善信前 來禮佛參拜。後來這條名為「南安橋」的行人小橋不斷增修,至 1 980年初已經可以通行重型車輛,南安佛堂的交通更為便利;其 後佛堂於2006年再度重建。

南安佛堂今貌

南安佛堂正殿及山上的仙佛行轅

南安佛堂供奉齊天大聖佛祖,別具宗教特色。正殿門外有對 聯云:「藍開微紫天播曉,地接鄉雲環宇光」。佛堂背後建有仙 佛行轅,於1979年落成,殿內主要供奉觀音娘娘及其侍神;其側 有福德廟、城隍廟及財神宮。昔日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大聖佛祖 誕,南安佛堂都安排神功戲酬神,且時值中秋,故賀誕、追月、 賞劇共冶一爐,氣氛熱鬧非常。42不過近年賀誕活動已漸趨簡單, 信眾亦較以前為少。

118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 .. 1

沙曾咀洪聖廟 地址:香港屯門曾咀

顺的

曾咀洪聖廟位於屯門西郊海邊的位置,附近一帶原為蝮田, 後於1980年代中被政府收回該地,交予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填海發 展為煤灰漿存放湖43,因而使洪聖廟現時隱沒於內陸樹林之中,不 容易尋找。

曾咀洪聖廟的建築風格簡約,外牆並沒有太多裝潢,牆身腿 色。洪聖廟的面積雖小,但它台基高出地面,而樓梯口放了一對 迷你的麒麟像。廟外設有一簡單的拜祭位置,廟內則供奉了洪聖 等諸神的神像,並掛有一塊較簇新的「洪聖殿」牌匾。廟內兩副 對聯云:「後海名山諸神擁護,龍母現身降世救民」及「利廣普 天彌惠南境,恩流大地庇蔭護邦」。

曾咀洪聖廟外貌

119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洪聖殿

曾咀洪聖廟建立超過數十年,惟確實建造年份已不可考,曾因 日久失修變得十分破落,接近荒廢的狀態。直至1986年,得到梁彩 女士發起重修,在各方善信的支持下,成功將洪聖廟修復。惟修復 不久便發生火災,因此梁彩女士再一次發起重修,並得熊谷組公司 捐贈英泥沙漿,以及其他熱心人士捐出建築材料,曾咀洪聖廟於1991 年再次完成修復。不過,由於位置偏僻,在缺乏打理下,洪聖廟現 已又再變得甚為破落。

120

0東方基督教會耀光堂

榆瞬 地址:香港屯門青棉徑5號金寶商場UG樓19號鋪

屯門昔日是一個漁港,有不少漁民在這裡聚居。他們是不少 教會傳福音的對象,東方基督教耀光堂便是其中一個例子。東方 基督教會耀光堂現址位於屯門東部,即在屯門發展新市鎮前為鄰 近青山灣口的地方。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1 909年,一位美國芝加哥的女宣教士杜玉蘭(Florence Drew)到中國華南一帶傳教,在廣州為當地的漁民、水上居民做 福音工作,並於1911年正式創立「華南水上基督教會」。由於傳 道的對象為水上居民,教會便建造了多艘福音船,作為信徒聚會 崇拜的地方,並教導水上居民識字。自1 949年中國解放後,隨著 國內形勢改變,這些福音船途經珠江駛至香港。及後因香港政府 實施鼓勵水上居民「上岸」的政策,福音船亦陸續「上岸」,組 成了七間教會,改名為「東方基督教會」,這意味著傳福音的對 象不再只限於水上人家。東方基督教會耀光堂,乃華南水上基督 教會的福音船「上岸」後,組成的七間教會的其中之一。

耀光福音船(東方基督教會耀光堂提供)

122

昔日漁民從福音船接小朋友放學(東方基督教會耀光堂提供)

1959年春天1石美芬(Stephanie Czechowitz)教士在美 休假返港,計劃在青山灣展開福音工作。首先有定期的福音探訪, 向漁民和岸邊居民派發福音單張和個人談道。另一方面,她希望 在岸邊覓地,開設一所寄宿學校,收容漁民子弟,但最後計劃沒 有成功,石教士隨後便轉移計劃建造一艘福音船。1960年4月,一 艘由石教士設計的福音船耀光號在長沙灣的廣利祥船廠舉行下水 禮,而石教士也隨耀光福音船駛往青山灣。那時的青山灣是一個 漁民群集的地方,但沒有避風塘,颱風來臨時是非常危險的,並 不適合停泊船隻。然而石教士靠著信心,在那裏積極進行福音工 作,使漁民有機會接觸到福音。她又在船上設立學校,讓兒童有 機會接受教育。44

123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上岸以後,耀光堂曾在屯門與元朗之間多次遷址。耀光堂在 2002年曾於屯門蝴蝶邨開辦一幼稚園,並將其定為教會崇拜的地 方。後來結束了幼稚園,並遷到現址。耀光堂的年長會友以往大 多是水上居民,而年青一輩則多是這些資深會友的後代。到現時 為止,耀光堂的聚會人數有成人約60人,少年約10人,兒童約14 人左右,屬同區比較小型的教會。45

東方基督教會耀光堂現位於商場之中,設有一禮拜堂及小型 活動室。禮拜堂佈置簡單而隆重,左邊有刻耀光堂宗旨「成全聖 徒,各盡其職,同心合此,典旺福音」。耀光堂除了有主日崇拜, 祈禱會及研經班之外,亦為青少年、職青、大專生及已婚人士等 不同的對象提供不同的定期聚會。

耀光堂雖然是一個地方 教會,規模並不算大,但仍 保持與社區有一定的接觸, 例如會到老人院探訪及表演 福音粵曲,聖誕佳節會在區 內報佳音。另外,耀光堂亦 會舉行夏令營,並歡迎區內 的非教友參加。

東方農督教會罐尢喳

現位於金寶商場內的耀光堂

124

位於麒麟崗山腳的青山三洲媽廟

級三聖墟青山三洲媽廟

g 巒 地址:香港屯門三聖墟青山公路青山灣段

三聖墟青山三洲媽廟位於屯門青山灣三聖墟,毗鄰青山公路, 在麒麟崗公園附近。在屯門尚未填海發展新市鎮時,青山灣及其 對開的老鼠洲有大量漁民聚集。經過多年來在青山灣進行的大規 模填海工程,老鼠洲早已與陸地連接。46

三洲媽廟指的三洲實為台山上川島一個叫「三洲塘」的地方。 三洲媽廟供奉的天后像原於三洲塘天后廟供奉。根據廟內一個刻 有「民國五年六月吉日」的香爐可推斷該廟建於1916年,香火十 分鼎盛。上川島位於台山以南海上,面積與大嶼山差不多,其西 面有下川島與其相對。島上的居民大都以捕魚為業,因此多信天 后。當地除了三塘洲,據說下川島也有一間天后廟,惜經過三反 五反文革後,現在只剩部份遺跡。47

125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三洲媽廟殿外掛有不少香塔

至1951年,由於駐守上川島的解放 軍缺乏營房,因此徵用了天后廟作宿舍 之用,三洲塘天后廟亦因而被迫關閉。 原在廟內的天后像在同年的農曆六月二 日被一名叫梁勝利的漁民接收下來,放 在漁船供奉。十七年後,梁勝利卜杯請 示天后,三擲皆勝,得天后的首肯遂把

天后像安頓於青山灣畔麒麟山腳沙灘的一角。由於天后像是由三 洲遠道而來,而福建及潮州人多稱天后為「阿媽」,所以漁民叫 它做「三洲媽」。48隨著靈驗事跡漸多,拜祭三洲天后像的善信逐 漸增加,經過多次爭取,天后廟的司理在新界鄉紳劉皇發的幫助 下,終獲政府於1987年正式批准建立三洲媽廟。49

三洲媽廟為一座雙金字頂的一進式中式建築。50內裡供奉釋迦 牟尼、太上老君和孔聖先師,其他諸多神明包括觀音菩薩、天后 娘娘、龍母娘娘、太歲、關公、黃大仙、財帛金星等神像。同時, 牆上有當日曾參與建立天后廟人士的相片,供人憑弔。三洲媽廟 內有碑志及大門外書有對聯「三洲揚聖域,媽廟蔭屯門」。51三洲 媽廟於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舉行遊神儀式,其時善信會帶天后娘 娘的行宮上船,環繞青山灣一帶的海岸一周。翌日四月初九,則 有戲會。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日,青山三洲媽委員會亦會舉行 酬神及聯歡晚宴,廣邀街坊及善信參加。

126

嬲南朗觀音廳 地址:香港屯門龍鼓灘南朗

位於屯門龍鼓灘南朗村內的南朗觀音廳,在著名的景點皇帝 巖附近。根據南朗觀音廳內的「觀音閣」牌匾得知,觀音廳在已 酉年建立,配合其建築形貌,即可推斷建於1969年。觀音廳的建 築沒有太大特色,為一間普通單層村屋。廳外的對聯已十分破落, 無法辨識。廳內除有一塊「觀音閣」牌匾外,還有一尊金色的觀 像及一副形容觀音娘娘的對聯云:「紫竹林中呈玉像,白蓮花上 顯全身」。

南朗觀音廳

127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南朗觀音覲廳內

佛教故事中,常提及觀音、文殊、地藏及普賢四大菩薩,分 別應化於中國四大名山。52四大菩薩之中,以觀菩薩最家傅戶曉及 為人所愛戴,有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53為了普渡眾 生,觀音有多個化身,包括佛身、羅漢身、梵王身、居士身、婦 女身、童男童女身、龍身、阿修羅身等三十三個化身。54

觀音雖是佛教的一位菩薩,但中國民間普遍對道教及佛教都 共同信奉。因此將兩教的神靈融合起來,於是一些佛教的菩薩及 道教的神仙,會聚在一起。55南朗觀音廳規模雖小,卻是屯門唯一 主要供奉觀音的廟宇,甚具特色。

128

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1中華傳道會佳音堂:《中華傳道會佳音堂1949-2009六十週年 特刊》,(香港:香港中華傳道會,2009 ),頁4。

2同上註。

3潘樹仁:《天德聖教哲理精華》,(香港:天德聖教廿字學會 印經基金,1 994),頁57-66。

4同上註;蕭國健:《大埔風物志(二零零七年再版增訂)》, (香港:大埔區議會,2007 ),頁94。

5《香港工商日報》,1964年2月26日,第七頁。

6同上註,1 966年1月23日,第六頁。

7《華橋日報》,1982年1月22日,第二張第三頁。

8《香港工商日報》,1966年8月1日,第七頁。

9同上註,1980年12月6日,第三張第三頁。

10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五十五 週年紀念特刊1954-2009》,(香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 堂,2009)-頁4。

11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http://tuenmun.elchk.org.hk/,2009 年12月21日瀏覽。

12 基督教信心會:http://www.fgc.org.hk/hd/01 his.htm,2009年 9月1日瀏覽。

13永惺法師總監修:《香江梵宇》,(香港:《香江梵宇》出版 委員會,1 999 ),頁200-203。

14 極樂寺:http://www.giglok.com/index.html,2009年 1 2 月31 日 瀏覽。

1 5同上註。

16永惺法師總監修:《香江梵宇》,頁20203。

129

第四章戰後至新市鎮發展前

17《香港工商日報》,1964年12月31日,第六頁。

18永惺法師總監修:《香江梵宇》,頁194-1 99 ;劉智鵬:《屯 門風物志》,(香港屯門區議會,2007 ),頁75。

19同上註。

20《大公報》,1980年5月11日,第二張,第五版。

21同上註,1980年5月10日,第二張,第五版。

22《華橋日報》,1980年5月12日,第六張,第二頁。

23同上註,1987年3月1日,第六張,第四頁。

24《香港工商日報》,1964年12月31日,第六頁。

25《華橋日報》,1980年11月10日,第八張第三頁。

26《妙法》:香港:内明出版社,第三十四期,201。年3月。

27《星島日報地區報》,2007年3月16日-2007年3月22日。

28《妙法》,第三十四期。

29游子安:《道風百年一香港道教與道觀》,(香港:道教文 化資料庫及利文出版社-2004 ),頁1 98-202。

30《香港工商日報》,1969年5月27日,第四頁。

31游子安:《道風百年一香港道教與道觀》,頁206-209。

32同上註,頁1 98-211 ;劉智鵬:《屯門風物志》,頁76。

33《香港工商日報》,1967年4月4日,第十頁。

34同上註,1969年12月8日,第七頁。

35 青松觀:http://www.daoist.org/ccta/ccta.htm,2010年2月26 日 瀏覽。

36游子安:《道風百年一香港道教與道觀》,頁202-204。

130

37贖世主堂堂慶35周年堂區發展相片展覽;

天主教香港教區:http://archives.catholic.org. hk/church/nt/nt_holyredeemer.htm ;於201。年3月 1 日瀏覽;李 潔文'張家興'陳更新:〈天主教徒在香港的社會角色〉,載 陳慎慶編:《諸神嘉年華》,香港:牛頓大學出版社,2002, 頁325-334。

38《華橋日報》,1 973年4月12日,第三張第三頁。

39 天主教屯門贖世主堂:http://holyredeemer.catholic.org. hk/informatio

40同上註。

41同上註。

42《華僑日報》,1985年10月1日,第三張第一頁,新界版。

43同上註,1986年6月10日,第四張第二頁。

44同上註。

45 東方基督教會啟光堂:http://www.horizon.org.hk/history/02. htm,2010年3月1日瀏覽。

46劉智鵬:《屯門風物志》,頁66。

47天涯不曉生:《奇廟》,(香港:次文化堂,2004 ),頁 1 42。

48同上註,頁1 41。

49同上註,頁141-1 44。

50同上註。

51謝永昌:《香港天后廟探究》,(香港:中華文化交流中心, 2006 ) - 158-59 »

52何志平:《天上人間》,(香港:次文化堂出版,2008),頁87。

53釋聖嚴:《觀世音菩薩》,(台灣:東初出版社,1993 ),頁5。

54何志平:《天上人間》,頁1 09。

55《香港廟趣》,(香港:次文化堂出版,2007 ),頁52。

131

鳴謝

屯門民政事務處

三聖廟 東方基督教會耀光堂

大欖角天后廟 香港政府新聞處

天主教贖世主堂 香港道教學院

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 香港道德會屯門善慶洞

中華傳道會佳音堂 香港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

屯子圍三聖宮 南安佛堂

至和壇 南朗觀音廳

后角天后古廟 清涼法苑

妙法寺 曾咀洪聖廟

妙宗寺 極樂寺

沙洲天后宮 基督教信心會藍地福音堂

青山天德聖教道堂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

三聖墟青山三洲媽廟 掃管笏村天后古廟

青山寺及青雲觀 掃管灘天后古廟

青松觀 掃管灘關帝聖宮

長明精舍 ◎ 龍鼓灘天后古廟

方金勝先生 李庭華先生 李寶鳳小姐 胡杏歡小姐

胡官帶先生 則瑩法師 周根先生 高添強先生

麥子飛先生 張深平先生 郭志丕牧師 陳洛泓先生

陳偉邦先生 陳家鴻先生 曾達誠先生 楊志明先生

劉淑嫡牧師 羅達雄牧師 釋寬濟法師

132

編輯成員名錄

屯門區議會

屯門區文物工作小組

暨轄下「屯門的宗教及廟宇」督導小組

,成員名單•

劉智鵬博士* 陶錫源先生 葉順興女士

梁健文先生 吳觀鴻先生 陳秀雲女士

蘇熠成先生 蘇愛群女士 林德亮先生

嚴天生先生 李洪森先生

*召集人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

,成員名單•

劉蜀永教授 陳翠瑩小姐 謝柏軒先生 芮怡雯小姐 陳皓呈先生

黃君健先生 黃耀陞先生 謝姬雪小姐 姜耀麟先生 黃宇彤小姐

沈威智先生 戴政康先生 林政弟小姐 黃旭藍先生 蕭慧儀小姐

吳雅文小姐 戴煜堂先生 林翰卿先生 譚綺雯小姐 羅富霖先生

夥拍

團體

屯門文藝協進會

133

書 名:屯門的宗教及廟宇

出 版:屯門區議會

規 格:大度32開(145 x210mm)136頁

版 次:二零一零年八月初版

國際書號:SBN978-988-97329-3-6

版權所有•不得翻印 (非賣品)


本網站純為個人分享網站,不涉商業運作,如有版權持有人認為本站侵害你的知識版權,請來信告知(contact@histsyn.com),我們會盡快移除相關內容。

This website is purely for personal sharing and does not involve commercial operations. If any copyright holder believes that this site infringes on y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lease email us at contact@histsyn.com, and we will remove the relevant content as soon as possible.

文本純以 OCR 產出,僅供快速參考搜尋之用,切勿作正規研究引用。

The text is purely generated by OCR, and is only for quick reference and search purposes. Do not use it for formal research citations.


如未能 buy us a coffee,點擊一下 Google 廣告,也能協助我們長遠維持伺服器運作,甚至升級效能!

If you can't buy us a coffee, click on the Google ad, which can also help us maintain the server operation in the long run, and even upgrade the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