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木池:殖民管治下的傳統節慶︰長洲太平清醮的流變 | 2023





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ICHO/documents/10969700/23711288/CheungChauJiaoFestival_ebook.pdf

2011 年長洲太平清醮成功登錄在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香港

提出的第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之一。2013 年由政府委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

究中心完成普查,提出第一份共 477 項的非遺清單建議並供公衆諮詢。翌年,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正式提出第一份的香港非遺清單。2015 年非遺

辦事處正式從文化博物館獨立出來,並且在翌年成立非遺中心推廣非遺教育

和知識。2017 年第一批共二十項的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正式公佈。2018 年非

遺辦事處建立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讓公衆可以進一步認識香港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言之,香港政府在 21 世紀 10 年代積極地發展和推廣香

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配合聯合國教科文組 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

產公約》,在確認和立檔外,資助研究工作,以期達到「保存」、「保護」、「宣

傳」、

「弘揚」、「傳承」和「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

命力的效果。

長洲太平清醮屬於「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的非遺類別。節日是周期性

的社會活動,是維繫和鞏固社會組織的能動力。宗教節日一方面是包容的,

同時也是排他的。在普同的宗教倫理下,地域社會人群通過周期性的社區節

日,共同分享社區的資源和價值,同時在可以預期的、共同期待的活動中,建

立社區人群的認同,強化社區的地域界綫。我們也可以從節日中,考察到社

區群體普同的意識形態和在特定時、空中的世界觀。同時,在常規的表象下,

和節日有關的內部結構(如組 織、地域界綫、地方領袖)、外部關係(如儀式

專家、政府以至研究者、觀察者和參與者)和意識 形態(如學習和模仿的過

程、對節日的解析以及文化資本的變動)等,都隨著時間、空間和持份者而增

減和調整。因此,節日提供了社會存在的框架。而重層建構的節日是社區人

群的產物,是流動的、活動的、時常變化的。明白節日的能動力,也就是理解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的關鍵。

 

本書通過縝密的檔案、文獻的分析、細緻的口述歷史和田野考察的交叉排比,

討論 19 世紀以來長洲島的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如何構建廟宇和節日傳統;

並且指出回應着宏觀環境和地域社區權力結構的變化,節日的內涵也不斷地

調整。作者指出要明白節日,就必須瞭解「地方社會與更大的外在社會結構

的互動」。

「文化是活的遺產而非死的遺產。明白人群和社區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調整

的話,才能有效地保育文化。」本書是透過社區節日理解地方社會悠長的歷

史、社區節日的延續、變遷和創新的完美範本;也讓我們認識到保護與社區、

人群緊密關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不在於標準化「文化遺產」。更重要

的是要把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產置於整體的、三維的歷史視野中;在歷史和

民族志的交織研究和記錄裏,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的生命力。

蔡志祥

1

目錄

序 1

前言 4

1. 研究回顧

2. 口述與文獻資料

3. 研究緣起

第一章:1898年前的長洲地方社會 11

1. 方志與碑銘上所見的長洲

2. 十九世紀長洲墟經濟狀況一瞥

3. 1860 年代後長洲島上的族群

(a)鎮安社--寶安會所

(b)寶安書室--東莞會所

(c)栖流所與寶安會所的關係

(d)南、北社:咸豐年間(1851-1861)長洲島上的海陸豐居民

(e)走私與緝私:長洲的關廠

4. 小結

第二章:從地方自治到殖民管治 21

1. 1898-1941 年的長洲地方社會

2. 日佔時期的變革

(a)

「長洲自治委員會」的成立

(b)對外交通的恢復

3. 戰後初期長洲華商會的發展

4. 二次大戰後的長洲居民協會

5. 二戰後殖民政府對長洲地方社會的介入

(a)1954-1955 年長洲居民協會選舉的紛爭

(b)從地方自治到殖民管治

6. 小結

第三章:長洲北帝廟的創建與管理 42

1. 長洲北帝廟的修建

2. 光緒廿九年(1903)重修北帝廟前廣惠潮的關係

3. 新界納入港英殖民管治後的長洲地方社會

4. 削弱地方社會自治的《華人廟宇條例》

5. 小結

第四章:醮儀的內容與流變 53

1. 長洲太平清醮起源的傳說

2. 從《本洲建醮總簿》看長洲太平清醮的流變

(a)對外的聯繫:捐題範圍

(b)內部聯繫:公務辦妥派豬肉

(c)選總理與擇日建醮

(d)醮場的佈置與建醮範圍的界定

(e)請神

(f )分香(俗稱「洗街」)

(g)

「辦符」、「送大船」、「列聖行香」與「放生」

(h)

「水祭」與「山祭」

3. 醮場的遷移:從東灣到北帝廟康樂場

4. 小結

第五章:從對內的「列聖行香」到對外的「會景巡遊」 77

1. 海陸豐的民間傳統--神靈降體

2. 內部的競爭:「走菩薩」

3. 在傳統中加添殖民色彩

(a)會景巡遊:殖民管治者的參與

(b)官民協商下的會景巡遊

4. 小結

第六章:建立醮儀以外的「傳統」--搶包山 94

1.「搶包山」的歷史發展

2. 政府對參與建醮社團的管制

(a)兩個島外社團的創立

(b)政府對島外社團的關注:1971 年的衝突事件

(c)針對島外社團的監控措施

i. 變更申領活動牌照的辦法

ii. 詳列禁用的象徵符號與文字

iii. 其他監控手段

3. 紮製大包山社團的退出與 1978 年包山倒塌事件

4. 小結

第七章:回應社會的內在調整 105

1. 因應環境需要的「神功戲」:粵劇與海陸豐戲

(a)長洲建醮加演海陸豐戲的歷史

(b)海陸豐醮儀配上粵劇神功戲

2. 建醮組織的制度變革

3. 小結

第八章:總結 113

附錄:《本洲建醮總簿(民國四年吉立)》書影 118

徵引書目 130

前言

4

我們只要翻翻嘉慶時期編修的《新安縣志》,都可以認識到早 名聲,發展消閒旅遊。島上食肆林立,為旅客提供由外地運來

在 1898 年 英國人租借 新界,把長洲島納入港 英 殖民政 府管 的海鮮美食。

治以前,長洲島已是珠江口外重要的漁業中心。它位於珠江口 長洲的舊市集範圍主要在島中間的狹長沖積帶上,包括北社、

以東,香港島西南約 16 公里,使這個面積約 3 平方公里,由一 新興、大新、中興和興隆五街,加上與各街平行的後街。只要在

條狹長的沖積沙堤連接南、北兩個高約百米的小丘構成的海 各街區上走一走,就可以看到島上除了按各街成立的街坊會組

島,成為出入珠江口的船 隻必經之地;島上與漁 業 相關的商 織外,還有不少同鄉會,如寶安會所、東莞會所、四邑益善堂、順

業 活動十分興 盛,如船廠、山貨、雜貨店林立。乾隆時期,長 德同鄉會和中山同鄉會,而最廣為人熟識的可能是每年籌辦長

洲已成為附近各島嶼漁獲的集散地,為珠江口上重要的墟市。 洲太平清醮的「長洲惠潮府」。由上述五個街區組成的墟市,也

二戰後,港英殖民政府曾鼓勵本港的漁農業發展,重視本土 是島上的商業中心,酒樓茶室、各式日用品店舖、金舖、銀行

糧 食生產;但隨着亞洲各糧 食生產國相繼 恢復生產,香港漁 和街市都一應俱全。島上從事耕種的菜農,主要是客家人,農

農業日漸衰落,長洲島上的漁民與及菜園農民的生計,也深受 田主要在大菜園、西灣與南蛇塘一帶;而被稱為「蛋家人」的

影響。島上一度興旺的輕工業,如紡織、皮革、塑膠、食品加工 水上居民,主要將船灣泊在正灣上,也有部份灣泊在西灣的防波

等,在 1980 年代初,隨着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後,相繼 遷 堤內。西灣沿岸觸目所及,由大石口旁水坑一直往西灣碼頭,建有

往內地,又或敵不過內地產品的競爭而結業,年青島民只好遷 不少兩層高,已顯得有點老態的「新村」

,如圓桌村、美經援村、

居市區,另謀生計。今天,長洲島的經濟主要依靠昔日漁港的 應善良村等。據說是為安置昔日的漁民及寮屋居民而建的。

1919 年的長洲灣(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索書號 08-19D-385, Cheung Chau village and Harbour, 1919.

5

作學校,另一份是反對 黃氏家族代收島上居民的地租。14 位

鄉村委員中,有 3 位簽了第一份請願書,加上另外 4 位委員簽

了第二份請願書,得出這 7 位委員是「鄉村委員會」的領袖的

結論。透過查核這 7 人的籍貫,發現有 6 位是惠州人;6 個惠

州人中,其中 5 個是鶴佬人(Hoklo)。由此推斷當時長洲街坊

領袖以鶴佬人為主。許舒進一步指出 20 世紀初,街坊的權力

結 構出現變 化,主要是廣府商人的數目與勢力的興起。1908

年惠潮人為重修惠州人創建的北帝廟時,由於經濟能力不足,

因而邀請具有經濟實力的廣府人加入,擔任重修北帝廟的總

理;為此,鶴佬人掌控的「街坊組 織」也隨之擴大,加入廣府

人,並改採輪值的方式。許舒認為街坊四大總理,每年每人輪

值三個月的方式,正是由此時開始的。2 許舒把長洲地方族群

估計是 1960 年代初從北山遠望正灣上的長洲墟(李見定提供) 二元化,以惠潮人與廣府人競爭地方管治權力的視角去理解

長洲的地方社會。然而,在未確知 1899 年殖民政府委任的 14

位鄉村委員的實際運作的情況下,是否應先質疑鄉村委員是

遊客踏上長洲島,在島上繞行一週,不消半天。在如此細小的

否地方管治組織?是否具有地方管治的角色?其次,何以簽署

島上,卻已有四所天后廟,以及北帝廟、洪聖廟、觀音廟、關帝

兩份請願書的鄉村委員就是街坊領袖呢?在 14 個委員中,有

廟和福德祠各一所。廟宇之多,是香港各離島沒法比擬的。島

4 位不確定籍貫,有 4 位是廣府籍,假若把他們加在一起,佔

上每年舉辦的傳統節誕活動十分頻繁,大型的神誕和節慶,

了多數,何以反而是弱勢呢?

包括農曆正月的元宵慶燈、三月初三的北帝誕、三月十八的西

灣天后誕、四月的太平清醮、五月的端午龍舟遊神、七月的盂 日本人類學者田仲一成對長洲北帝信仰的研究,同樣是以族

蘭勝會等。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會景巡遊更是蜚聲國際的盛 群關係的視角入手,強調以北帝信仰為中心的祭祀是墟上的

事,每年都吸引數以萬計的遊客到來,中外媒體廣泛報導,使 海陸豐人(鶴佬人)組織的地方宗教活動。田仲一成透過 1979

此一傳統地方祭祀活動,走進各家各戶,廣為人知。 年、1980 年與 1983 年的田野調查,詳細記述長洲北帝誕與太

1. 研究回顧:

長洲不但吸引一般的遊客,更吸引了不少對中國傳統鄉村社

會感興趣的研究者。許舒( James Hayes)於 1956 年取得倫敦大

學博士學位後,來港加入殖民政府。長期擔任新界民政官員,

對戰 後 新界鄉 村 社會有深入的親身觀 察與研究。早 在 1960

年代,許舒已嘗試利用長洲的碑刻資料,討論長洲島上的同鄉

組織的歷史。1 1970 年代,他利用地方文獻,結合口述資料與

政府檔案,深入剖析長洲島的地方管治的歷史。許舒指出長洲

居民來自中國東南沿海不同地區,不同方言群體各自依其來

源地組 成不同的同鄉組 織,聚居於長洲墟內不同街區,與 各

街區內的廟宇建立連繫;而地方紳耆透過籌辦 街區的神誕,

辦理地方慈善,成為街坊領袖。許舒利用 1899 年港英殖民政

府委任的 14 位長洲「鄉村委員」名單,結合兩份長洲居民代表

向殖民政府呈遞的請願書,一份是要求利用前清軍事用地改 2009 年從北山遠望東灣的長洲墟(馬木池攝於 2009 年)

1 James Hayes, “Cheung Chau, 1850-1898: Information from Commemorative Tablets,”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3(1963), pp.88-106.

2 James Hayes, The Hong Kong Region, 1850-1911 :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own and Countryside, Hamden, Conn.: Archon Books, 1977, pp.56-84; “Notes and

Impressions of the Cheung Chau Community,” in David Faure & Helen F. Siu (eds.),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89-103. 地方節慶 作 為認識長 洲 街坊組 織的重 要場合,許舒曾撰 寫元宵慶燈的田野 筆記。見“ Lantern Festival, Cheung Chau, 10th February 1971,”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26 (1986), pp.267-270.

6

平清醮的儀式過程,指出光緒年間(1875-1908)重修北帝廟時, 住的區域,西灣天后廟是水上人的廟宇。因此,在建醮儀式中,

邀請廣府人參與後,沒有宗教儀式的北帝誕演戲酬神活動日 沒有喃嘸隨行往迎請西灣天后、淨香不入西灣、

「走大船」要到

漸廣府化;但太平清醮仍保持海陸豐傳統,必須聘請海陸豐 大石口,把 不 潔的東 西送往西灣 等為例,以證 醮 事 對「水 上

喃嘸師傅主持醮儀,紮作由海陸豐師傅紮製,三座大包山為海 人」的排斥。故蔡氏認為長洲太平清醮所展示的社會界限,是

陸豐人社團捐贈,參與遊神的團體都是海陸豐系的。由於島上 一種「互補對立」

(complementary opposition)的關係,不同的族

居民以廣府人佔多數,故神功戲先演粵劇;但於建醮後接續開 群既聯合,又相互排斥。 5

演海陸豐戲,是海陸豐人酬謝北帝的表現。(田仲一成把他在

蔡氏以長洲打醮作為剖析族群關係的平台前,是否應先確定

1979 年看到的情況,視為源自光緒年間重修北帝廟的廣惠潮

建醮是全島各族群都欲參與的祭祀。毫無疑問,長洲玉虛宮

三府訂立合約中的每年三次神功之一,認為「三次神功」是北

的北帝信仰,是長洲水陸居民的共同信仰,但建醮並非島上北

帝誕演戲、太平清醮演粵劇與打醮結束後演的海陸豐戲。有

帝信仰的唯一祭祀。打醮是長洲惠潮府操辦,惠潮人的祭祀,

關此問題,將會在本書詳細討論)作為長洲地主的黃氏宗族,

沒有廣府人擔任建醮值理會的總理,是否能理解為對廣府人

由於是離鄉地主,在二次大戰前,根本連祠堂也沒有;而且是

的排斥呢?至於水上人在建醮儀式中沒有角色,又是否能詮釋

屬於廣府人,故此對海陸豐人建醮的祭祀組織毫無影響力。 3

為陸上惠潮人對水上人的歧視呢?

田仲一成對1979 至1983 年間長洲北帝誕與太平清醮所做的詳

1980 年代日本人類學者曾對長洲漁民操辦的「端午龍舟祭」進

盡田野記錄,為日後的研究者留下很好的參考材料,可說是功

行研究,他們指出此祭祀同樣是以玉虛宮的北帝為主神。二戰

德無量。但他對田野上觀察所得現象,鮮有查考歷史文獻,探

前,長洲漁民建立「平安堂」,其下設三條大龍,分屬七艕船的

究其源流與變化,把眼前所見的現象,視作一直以來的操作。

因此,其分析多憑個人臆測,甚至流於武斷。如《中國祭祀演 福緣堂、扒艇的合意堂與及曬家艇的善慶堂。農曆五月初五,

劇研究》一書在討論參與太平清醮的街區與團體時,前文指 從北帝廟請出北帝行宮,把北帝送上龍舟,在長洲正灣上「游

出惠潮人以北帝廟附近為聚居街區,而廣府人則以洪聖廟為 龍」,在海面遙對各廟宇燒衣。 6 同樣是以北帝神為主祭,但在

中心形成居住區;後文在作南北劃分時,卻在沒有舉證下,把 祭祀中卻沒有陸上人團體的參與,既沒有海陸豐人,也沒有廣

廣府系的長洲地主黃維則堂所在的興隆街與更南面的大新街 府人,我們能說是「水上人」歧視岸上人嗎?還是島上共同信

劃入惠潮系,十分使人費解。4 這類情況,在田仲一成的論文 仰玉虛宮北帝的不同族群,基於不同的傳統,互不干涉地進行

中,俯拾即是,本書將會舉其大者加以討論。 各自不同的祭祀呢?

蔡志祥對長洲太平清醮所做的個案研究,探討長洲地方社會 其次,許舒對長洲地方 社會的研究,關注到英殖民政府租借

的族群界限,族群間的排斥與聯合,就顯得較為嚴謹。蔡氏利 新界,殖民管治進入新界地方社會的變化。然而,田仲一成與

用碑刻與訪談資料,有系統地整理了長洲各街區的街坊組織、 蔡志祥對長洲太平清醮的研究,卻對殖民管治的作用略而不

同鄉會組 織與及各廟宇的創建歷史。再以長洲的太平清醮為 談,把研究對象孤立於其所屬的政府體制以外。人類學的田野

案例,說明節日與族群的關係。蔡氏採納田仲一成的說法,認 研究,切忌過份專注於地方,而忽略國家,甚至跨越國界的社

為醮會無 論 從 組 織、儀式 與財政 上都展 示出海陸 豐 人的傳 會文化連繫;不應只專注於某「地方」內的參與,應該關注其與

統,由海陸豐人把持。即使醮會隨着社會發展,有限度地開放 「地方」以外的社會、文化和政 治 情境的聯繫。文化人 類學 者

予其他族群參與,但在儀式上仍保留海陸豐人的特有傳統;而 Clifford Geertz 提醒我們,「人類學家不是在研究村落(部落、

且其有限度開放也只限於岸上的居民,對於居於艇上的「水上 ,而是在村落中做研究。」7 地方社會失去外部

城鎮、鄰里等)

人」卻展 示出各種歧 視與排斥。蔡氏先認定西灣是水上人居 連繫,無論對資料的搜集,現象的分析都會造成嚴重的局限。

3 據 1979 與 1980 年的田野調查,記錄長洲北帝誕與太平清醮程序與儀式內容,參看田仲一成,〈寶安縣長洲北帝廟祭祀〉與及〈附錄四:長洲超幽建醮儀式補說〉,《中

國祭祀演劇研究》,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1,頁 65-99(中譯本:布和譯,《中國祭祀戲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頁 64-102,283-291)

又 1983 年建醮的內外壇儀式,詳見田仲一成,《中国の宗族と演劇 : 華南宗族社会における祭祀組織・儀礼および演劇の相関構造》,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東京

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報告),1985,頁 285-287)

(中譯本:錢杭、任余白譯,《中國的宗族與戲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頁 96-98。)1980 年長洲北帝誕的記

錄,可參看田仲一成,〈香港長洲海豐系王船祭祀〉,《中国鄉村祭祀研究:地方劇の環境》,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9,頁 145-160。

4 參看《中國祭祀演劇研究》,1981,頁 70。

5 Choi Chi-cheung, “Reinforcing Ethnicity: the Jiao Festival in Cheung Chau,” in David Faure and Helen Siu (eds.),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 104-122;蔡志祥,《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 (第三章:打醮與族群關係--長洲島的太平清醮),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

限公司,2000,頁 89-110;〈香港長洲島的神廟:社區與族群關係〉,載於陳春聲、鄭振滿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頁 354-381;《酬

神與超幽:香港傳統中國節日的歷史人類學視野》 (第五章:族群關係:長洲島的神廟、節日和社區),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9,頁 195-237。

6 Yoshio Watanabe, “Ritual Process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the Cheung Chau Island,”;Hiromitsu Hakar, “Some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a Research of Cheung Chau

Island,” 和 Kazuo Yoshihara,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Fishermen’s Organizations in the Cheung Chau Island,” 三 文 均 收 於 Yoshiro Shiratori (e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Hong Kong, Tokyo: Sophia University, 1985, pp.66-110。

7 其原話是 “Anthropologists don’t study villages (tribes, towns, neighborhoods……), they study in village.” 見於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p.22。

7

1965 年長洲善慶堂新建龍舟,相片為龍舟於船排上施工的情況

(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

案卷 HKRS365-1-158, A Dragon Boat is Born in Hong Kong

1965 年喃嘸師傅為長洲善慶堂龍舟開光 1965 年長洲善慶堂龍舟正進行點晴儀式

(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365-1-158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

A Dragon Boat is Born in Hong Kong. 案卷 HKRS365-1-158, A Dragon Boat is Born in Hong Kong.

1965 年長洲善慶堂新龍下水(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365-1-158, A Dragon Boat is Born in Hong Kong

8

1898 年,中英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長洲島自 饒氏以一宗地方社團的紛爭,「重構」二次大戰後香港新界的

此成為英國的租借地。早在 1898 年前,長洲島上黃氏家族以 商人與鄉紳之間的「階級鬥爭」,其論說頗具想像力。然而,翻

黃維則堂的名義,已向清朝政府承包收取租稅之權,故英殖民 查其所引用的資料,主要是政府相關部門的年報及報紙,對於

政 府 在 1905 年 把 長洲九 成 的私 人 土 地,以集體官 契(Block 涉事的長洲地方組織的文牘與檔案,政府相關部門處理此事

Crown Lease)的形式,批予黃維則堂,使該堂成為土地的承批 件的官方檔案,基本上未有加以利用。因此,文中對長洲各地

人,再以分批的方式,轉批給各業戶,批租權每五年轉批一次, 方領袖(包括商人)的分類,各地方組 織之間的聯繫,或組 織

黃維則堂也就成為替港英殖民政府批租和代收地租者。 二 8

內部的分歧,大都建立在主觀的猜測與推論之上。

次大戰後,英殖民政府在新界實施地方自治的政策,長洲島上

本書主要處理港英殖民時期長洲太平清醮的歷史發展。前人

成立了「長洲居民協會」,作為政府認可的地方自治機構,辦理

視地方節慶為地方族群關係的演示場,具有建構地方組織的

地方建設與公共服務;與此同時,於日治時期成立的商人組織

作用,這是筆者所認同的。10 但為避免重蹈前人覆轍,分析會

「長洲華商會」,對戰後的地方經濟發展,也扮演着十分積極的

盡可能建基在田野與文獻的結合。在田野上所觀察與訪談所

角色。1954 年底,「長洲居民協會」因選舉問題發生內部爭執,

搜集所得的資料,必須與地方文獻和官方檔案相互校勘,先

負責管理各離島的南約理民府官宣佈選舉 無效,政府更中止

確定歷史的真實性,以免分析流於臆測,或純屬個人的偏見。

與其關係,把長洲的地方自治權暫時委托「長洲華商會」執掌。

同時,本書對長洲太平清醮各種現象所反映的地方權力關係、

經數年的籌備,以華商會的主要成員為核心,於 1960 年成立

地方權力結構的轉變,都置於殖民管治下的歷史脈絡中進行

「長洲鄉事委員會」,華商會把地方管治的權力,移交予長洲

分析,重構殖民政府與新界地方 社會的互 動關係,以及在此

鄉事委員會。雖然,權力經轉移,但人事卻沒變,主理長洲鄉

互動下,地方如何從自治到管治的歷史過程。此設想是否能付

事委員會的仍是華商會的商人。殖民管治下,長洲島上的地方

諸實踐,除了勤於跑田野、做訪談、搜集地方文獻外,更要視

權力出現以上多番轉變,對族群關係會產生什麼影響?

乎官方檔案與其他文字資料是否充份。

饒世藻(Yao Souchou)在其博士論文中,改以階級理論,對長

洲地方精英權力的轉移作個案研究。他對戰後的長洲居民協 2. 口述與文獻資料

會、華商會、鄉事委員會和左派的漁民互助委員會等組 織的 長洲可說是得天獨厚,既因位處珠江口,自十九世紀以來,已

討論,都有助我們對長洲太平清醮的理解。但他在其論文中 設有粵海關(常關)的關卡,查緝鴉片走私;後 來改 歸清朝總

指出二次大戰後,港英殖民政府為推動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稅務司管轄的海關(洋關)

,專司徵收鴉片稅釐。因此,中國海

必須重組 新界的地方權力架構,成立鄉事委員會組 織,其目 關檔案中仍保存了少量與長洲關有關的資料。又因英國租借

的是要授予日益重要的商人階級在地方上有更大的代表性和 新界後,在租借地進行全面的土地丈量,進行土地登記,編製

權力,以協助政府推動經濟轉型。黃維則堂所代表的是傳統 集體官契,這是可資查閱的有關長洲土地所有權者的最早資

的鄉紳權力,黃維則堂的司理人黃頌凱與黃承業先後擔任於 料。1919 年政府仿傚港島的山頂條例,通過「長洲居住條例」

戰 後 成 立 的「長 洲 居民協 會」的主 席。饒 氏 指「長 洲 居民協 (Cheung Chau(Residence)Ordinance, 1919)

,規 定 未經 總督 會

會」在黃氏鄉紳勢力的把持下,未能適應新的社會經濟環境, 同行政局同意,任何人不得居住在長洲島的南部(山丘)。11

無法與長洲以外的商業世界聯繫。隨着戰後商人的經濟權力 自此,長洲南山成為了保留區,只有歐美籍的殖民政府高級公

的上升,與傳統的地主宗族組織發生矛盾。1950-60 年代,「長 務員和教會人士等,因長洲距香港不遠,島上的南山風景幽美,

洲華商會」取代「長洲居民協會」,是以馮北財為首的商人階級爭 以其特殊身份,獲得港督的同意,住進了此保留地。據日佔時期

奪地方控制權力,排擠黃氏家族為代表的鄉紳勢力的結果。 9

的調查,日治前在長洲山上建有別墅的,多為歐美人士,每年夏

8 參看 Block Crown Lease (Cheung Chau) Ordinance; James Hayes, The Hong Kong Region, 1850-1911 :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own and Countryside , pp.59-61。

9 Yao Souchou, “Class, Culture and Structural Domination in a Colonial Situation: Changing Community Leadership on Cheung Chau Island, Hong Kong,” Dissertation for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1983.

10 除了上引蔡志祥的研究外,可參看 Maurice Freedman, “Ritual Differentiation,” in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1965, pp.77-80;

David Faure,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Lineage and Village in the Easter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華琛,〈統

一諸神:在華南沿岸推動天后信仰(960-1960)〉,與及〈鬥之以「戲」:香港鄉村的宗教巡遊、政治、暴力恐 慌〉,兩文均載於華琛 (James Watson)、華若璧 (Rubie S.

Watson) 著,張婉麗、盛思維譯,《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別及禮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頁 223-268;譚思敏,《香港新界侯族的建構:宗族組織

與地方政治和民間宗教的關係》,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2;馬木池,〈從厦村鄉約太平清醮看與醮村落間的關係:元朗厦村鄉約甲戌年(1994)建醮考

察報告〉,載於蔡志祥、韋錦新編,《延續與變革:香港社區建醮傳統的民族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頁 187-213。

11 “Cheung Chau (Residence) Ordinance, 1919,” in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August 20, 1919.

9

季到來避暑者逾百數。12

由於有此輩住進長洲,長

洲島內的情況,較受報章

關注。在香港公共圖書館

的「多媒體資訊系統」的數

碼資 料庫中的「香港舊報

紙」,收錄了十九世紀末至

二十 世 紀 九十 年 代 的 報

紙,包括《循環日報》、《遐

邇貫珍》、《天光報》、《大

公報》、《香港華字日報》、

《香 港工商日報》、《工商

晚報》和《華 僑日報》,還

有 西 文 報 章, 如 China

Mail、Hong Kong Daily

Press、Hong Kong Sunday

H e r a l d、H o n g K o n g

Telegraph 等。(本 書 在 採

用 時,註 釋 中 報 紙 的 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發的「國家級非 物質文化遺 產 」獎 牌成 為 2012 年長 洲太平清醮會景巡 遊隊列

碼,將會採用此數碼資料

之首(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庫標註的頁碼,而非報紙

的原版頁碼。)

二戰 後,長洲的太平清醮受到歷任港督的關注,自 1961 年港 約一個月的短期田野考察,初步做 過 人物訪談,搜集了一點

督柏立基(Sir Robert Brown Black)親往參觀會景巡遊後,長洲 地方文獻。2011 年申報成功,長洲太平清醮成功列入「民俗」

建醮大會每年都邀請港督作為會景巡遊的主禮嘉賓,而港督 類別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保育工作之一,翌

亦多應邀前往。由於港督的關顧,南約理民府與政府相關的部 年筆者再一次獲 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委託,進行「長洲太平清

門,必須參與協調港督的行程,故此每年成立協調委員會,參 醮口述歷史研究」,對長洲各族群、各街坊組織及同鄉社團負

與其中的政府部門主要是香港警務處與及政府新聞處,歷次 責人,進行深入的訪談和口述歷史的記錄。這些口述資料,結

協調會議 產生的文字紀錄,與及各部門各自的檔案,特別是 合筆者搜集所得的地方文獻與官方檔案,在重構長洲太平清

警務處因應醮事中有「三合會」社團的參與,而進行的特別調

醮百年來的歷史流變,嘗 試做到資 料的多重校證,從而掌握

查報告,都是本書研究所需的極重要的研究資料。這些資料,

基本的歷史事實。更重要的是與長洲年長居民建立友好關係

有不少現存於香港歷史檔案館,公開讓 所有研究者使用。作

後,多年來能持續參與各社團的宴會、義塚拜祭,以及參與觀

者在查找這類檔案的過程中,得益於香港歷史檔案館的專業

察除太平清醮以外的其他地方節慶活動,包括西灣天后誕、

館員的協助,特此申謝。

北帝誕、端午龍舟祭、七月盂蘭等。與長洲居民實際的接觸與

3. 研究緣起 交往,讓筆者獲得了無價的地方性知識,是在書本上無法習

世紀之交,長洲太平清醮再一次受到政府的關顧,被選為香 得的。這種知性與感性認識對筆者解讀資料、重構歷史過程

港地區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4 項目之 時,產生重要的作用。本書得以完成,所有筆者認識的長洲友

一。2009 年筆者受委託撰 寫申報資料,為此在長洲做了為期 好,都要記上一功。

12 長洲自治委員會編,〈長洲概況〉,《華僑日報》,1942 年 7 月 14 日,頁 3。

10

第一章

1898 年前的長洲地方社會

11

1898年前的長洲地方社會

1. 方志與碑銘上所見的長洲

長洲位於香港島西南約 17 公里,面積約 2.3 平方公里。它由南、 靳文謨編修出版《新安縣志》時為康熙廿七年(1688)

,剛復界

北兩個高約百米的小山丘,與及連接這兩個小山丘的一條狹 不久,沿海經濟仍有待恢復,海外各島嶼更是地方政府鞭長

長、由沖積而成的平地所組成。這個遠在外海的小島,在清朝 莫及之地。故地方政府忽視 外海各島嶼是可以理解的。但在

雖然隸屬於新安縣,但在康熙年間(1662-1722)編修的《新安 嘉慶時期,修志者對海外各島嶼已不能漠然視之,原因除了海

縣志》中,縣治四至,只以抵海為界,對於海外各大島嶼皆沒 外島嶼「其下皆有村落」外,這些島嶼更是沿海重要的商業活

有提及,直視其為化外之地。嘉慶(1796 -1820)版《新安縣志》 動之地。如「長洲在急水門外,大奚山南,長十 餘里,商賈多

的編修者對這種做法大不以為然,並提出批評: 聚集於此。」2 又在〈墟市〉卷內,「長洲墟」條下,註「新增」,3

故此墟應是康熙復界後才建立的。乾隆年間(1736-1795)粵海

新安形勢與他處海疆不同,蓋他處以抵海而止,而

關更在長洲島上設鹽埠子埠,置巡船,查緝走私。 4

新安則海外島嶼甚多,其下皆有村落,固不能不合計

海面而遺居民於幅員之外也。且以四至定縣治,不能 若再翻查現存長洲島上的鐘銘文字資料(詳見附表一)

,長洲

以縣治定四至。故須統計海洋,開方畫界。舊志但即 島上廟宇密度之高,是香港境內各島嶼所不及的,在 2.3 平方

縣治陸地而論此四至八到,皆不足憑。即以正南言 公里的小島上,有四座天后廟,北帝廟、洪聖廟、觀音廟、關帝

之,舊志謂抵佛堂門,而佛堂外如蒲臺、長洲、大嶼 廟各一座。

山、擔杆山各處居民,竟不得隸於新安版圖乎﹗ 1

表一:長洲島上各廟宇清代的鐘銘文字

名廟 碑銘 年份 內容

北社(灣尾)天后廟 鐘 乾隆三十二年(1767) 「市橋鄉沐恩弟子黃文安、釗湛仝奉」

香爐 乾隆五十年(1785) 「恩扶□□虔具洪爐一座,重叁佰斤,在新興街長洲墟天后宮永遠

供奉。」

神枱 光緒二十二年(1896) 沐恩信士惠信店敬送

大石口天后宮 鐘 乾隆三十七年(1772) 「沐恩弟子黃榮富、黃貴富、黃崇富、馬起明仝具洪鐘一口,重一百

餘觔,敬在天后娘娘案前永遠供奉。」

西灣天后廟 鐘 乾隆三十九年(1774) 「沐恩弟子林熙章、虔具供鐘壹口,重五十斤,敬在天后宮案前永遠

供奉。」

1 靳文謨,《(康熙)新安縣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立北京圖書館藏顯微影片本,卷三,地理,頁 11;王崇熙,《(嘉慶)新安縣志》,1992 年初春再版,卷二,〈輿地略〉,

頁 28。道光《廣東通志》,亦作相同的記錄,「長洲在急水門外,大奚山南,長十餘里,商賈多聚集於此。」阮元修,陳昌齊等纂,《(道光)廣東通志》,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 95。

2 《(嘉慶)新安縣志》,卷四,〈山水略〉,頁 53。

3 《(嘉慶)新安縣志》,卷二,〈輿地略、墟市〉,頁 32。

4 《(嘉慶)新安縣志》,卷八,〈經政略、鹽政〉,頁 94。

12

名廟 碑銘 年份 內容

北帝廟 鐘 乾隆四十九年(1784) 「廣東廣州府番禺縣沙灣司沐恩弟子黃開勝,虔具洪鐘壹口,敬在

玄天上帝殿前永遠供奉。」

神樓 咸豐九年,1859 「沐恩弟子徐遠興、吳興和、張得銀、黃和貴、義和店、梁初興、陳

福就、嚴亞滿、劉興利敬送。」

光緒三十年重修(1904)

石香爐 咸豐十一年(1861) 「廣府眾信弟子敬立」

黃裕泰 劉興利 滙益店 忠信店 聯益店 梁創明 梁創發

何福榮 何意富

江源店 喜隆店 廣同福 宋泰店 勝金店 梁創枝 張斈德

何勝好 布逢廣

遠豐店 廣隆盛 安和店 贊隆店

神枱 光緒十九年(1893) 李仁滿、開順、開明;何啟 裘、揚 燦;林利益、權超、權志、□就、

耀能敬送

神樓 光緒三十年(1904) 沐恩弟子周興發敬

神枱 光緒三十年(1904) 沐恩弟子盧定其、盧定康、盧凝釗、吳福順仝敬送

沐恩弟子郭勝德、郭勝滿仝敬送

洪聖宮 鐘 嘉慶十八年(1813) 「廣府屬沐恩眾信子虔具洪鐘壹口,奉酧長洲港洪聖大王案前。」

神枱 光緒元年(1875) 佛山羅永德店造

沐恩弟子廣演 美信 廣益 生主 榮泰 成源 和勝記

工利 堂九信 永記

神枱 光緒元年(1875) 汾水羅永德造

香爐 光緒元年(1875) 沐恩信士、泰來店、馮滙益、廣隆盛、合順店仝敬

長洲觀音灣水月宮 神枱 同治十年(1871) 沐恩弟子番邑黃著明堂敬送

神枱 光緒八年(1882) 沐恩弟子陳祥、仝緣彭氏、偕男煥培敬送

資料來源:科大衛、陸鴻基、吳倫霓霞合 編,《香港 碑銘彙 編》,香港:市政 局,1986,頁 672-738。

13

據以上各廟宇鐘銘文字的記載,位於大灣北邊上的天后廟,過 勉強駛至澳門北面的金星門泊岸,向前山寨的廣州府海防軍

去多稱為灣尾天后宮,現在居民則多稱其為「北社天后廟」。廟 民同知署報案,再經澳門同知分別呈報廣東水師署中營守備

內大鐘為「乾隆三十二年」

(1767)市橋鄉黃文安、釗湛所送。 5

曾應元,及兩廣總督盧坤。曾應元把案件交由廣東水師提督關

長洲北帝廟創建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

(有關長洲北帝廟的 天培辦理,兩廣總督盧坤於 7 月 11 日知會水師提督關天培等,

創建與發展,將會在第三章詳述)

,由此可見,北社天后廟比 必須盡快緝兇起贓。關氏立即派員到萬山洋面上各墟集跴緝,

北帝廟的創建還要早十多年。至於大石口天后宮內,重百餘斤 又要求劫案肇事所在的陽江鎮和廣海寨將領,十天內捕盜起

的洪鐘,是早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

,由「黃榮富、黃貴富、黃 贓。7 月 22 日,陽江一路如期緝獲疑犯黎某及一對七艕拖,起

崇富、馬起明」四人敬送。6 西灣的天后廟內重五十斤的鐘,是 出贓銀 5,000 圓。關天培派往平海偵查的守備周國英在香港

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林熙章」所送。7 由此可知,長洲島 的平洲,訪得慣做夷船帶水的蜑民黎得有,「於六月十五日身

上的三所天后宮的創建時間,都比北帝廟要早。另據北社天 帶新洋錢數十圓在平洲購買什物。」又在長洲「用新洋錢百餘圓

后廟的洪爐上的銘文載:「□□虔具洪爐一座,重叁佰斤,在 在墟收買綢緞等物。」在佛堂門糧 船灣等處「歸還舖欠銀一百

新興 街 長洲 墟 天 后宮永 遠供 奉,乾隆 五十 年 吉旦。」8 但 據 餘兩,俱係新洋錢。」又根據線人的情報,率官在平海小星洋

1935 年江山故 人的記 錄,北社天后廟 前有一石鼎,高三尺, 面(今廣東惠州市惠東縣小星山島附近海面)逮捕黎得有、黎

旁刻「乾隆五十 年,重三百餘斤,敬 在 新 安 縣 長洲墟 天后宮 得全兄弟及其家人,搜出新洋銀 379 圓。此時,案件獲得突破

性發展,在嚴刑訊問下,陸續拘獲其他犯案漁戶。此案在關天

永遠供奉」等字。9 到底是「洪爐」,還是「石鼎」?其次,銘刻

培的指揮下,兩個月內破案,起回部份贓銀,成績彪炳;故在

的文 字是「新興 街長洲墟」,還 是「新 安 縣 長洲墟」?據 行文

關氏的《籌海初集》中,收錄了有關此案的大量往來函牘。10

習慣,應該是後者在前者的範圍內,故長洲墟在新安縣內似

試想,蜑民黎得有發了一筆橫財,找地方花費時,平洲只是購

較合 理,不過由於此 石鼎(或 洪爐)已不 存在,沒法核實。然

買什物之處,要花上百餘圓購買綢緞等高級消費品,卻要跑到

而,無論是石鼎,還是洪爐,都稱此廟為「長洲墟天后宮」,可

長洲墟來。由此可知,道光年間長洲已是平海至萬山洋面上,

知北社(灣尾)的天后廟,應該就是「長洲墟」的主 廟。綜 括而

頗具規模的墟市,在此能買到較高檔商品。

言,乾隆、嘉慶年間(1736 -1820),長洲島已發展為萬山洋面,

即大嶼山對出,珠江口外的墟市。當時 長洲墟的規模如何? 3. 1860年代後長洲島上的族群

或許可透 過 道 光 年間(1821-1850)發生在 此海域的一宗 搶劫 如上文所述,長洲島面積不大,不但有多所具規模的廟宇;同

洋船的案件,窺探其端倪。 時,早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

,已有以地緣作為分類

的同鄉會組織的成立。現把這些地方組織的成立經過稍作介紹。

2. 十九世紀長洲墟經濟狀況一瞥

乾隆年間長洲島上居民的具體生活和社會組 織,由於文獻缺 (a) 鎮安社--寶安會所

乏,沒法窺探其概貌。或許道光十五年(1835)發生於廣東新寧、 檢索長洲島現存的碑刻資 料,現置 於長洲寶安會所,重刻於

陽江兩縣交界海面的一宗洋船被劫案,可以讓我們對長洲島的 1962 年的〈重修鎮安公局碑記〉上,記錄了同治九年(1870)的

商業繁盛概況,有一點認識。事緣 1835 年英國小型帆船「哆囉 〈倡建外長洲鎮安社防禦公局碑文〉,指出咸豐初年,長洲已是

噸」

(Troughton)號從倫敦出發,經新加坡開往廣州,在廣州灣 「居賈行商,四方雲集之地」。但因寇盜充斥,人心惶惶。洲上

外上川島附 近遇 上颶 風,吹折船桅。該船洋人僱請在附 近作 紳士、舖戶等稟請知府鄔氏出示曉諭,由地方士紳組織勇壯團

業的蝦罟與拖船共 14 艘,拖帶前行,駛至新寧與陽江兩縣間 練,保衛地方。由生員黃榮東、職員黃顯光、監生葉錫鈞等為

之洋面。受僱拖帶的漁戶圖謀洋船上的財物,乘夜聚眾登船, 首,在外長洲建設「團練公局」。於同治二年(1863)再一次提出

打傷船長及船員,把船上的洋銀貨物搶掠一空。「哆囉噸」號 重修公局;同治九年(1870)

,地方士紳透過內外勸捐,完成公局

5 〈長洲北社天后廟鐘〉,科大衛、陸鴻基、吳倫霓霞合編,《香港碑銘彙編》,香港:市政局,1986,頁 672-673。

6 〈長洲大石口天后宮鐘〉,《香港碑銘彙編》,頁 675。

7 〈長洲西灣天后廟鐘〉,《香港碑銘彙編》,頁 676。林熙章為長洲島居民,據說是倡議創建長洲玉虛宮的主要居民。有關林氏創建玉虛宮的經過,將在下文再作詳細

討論。

8 〈長洲北社天后廟香爐〉,《香港碑銘彙編》,頁 678。

9 黃佩佳著,沈思編校,《新界風土名勝大觀》,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6,頁 341。

10 關天培,《籌海初集》 (卷二),道 光 16 年(1836)刊本,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422,台北:文海出版社,19 69 年影印。有關此案偵訊的具體過程,可參看馬木池,〈十九世

紀香港東部沿海經濟發展與地域社會的變遷〉,載於朱德蘭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八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頁 73-

103;卜永堅,〈史料介紹:1835 年英船於廣東遇劫事件〉,《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 26 期,2002 年 1 月 15 日,頁 7-13。

14

的重修,建成「鎮安社」,取「鎮定一方,又安四海」之意。11 1962 商者日眾,目睹「神廳」歷經十餘載,屋宇已呈朽壞之象,於是

年,公局經百年的歲月,已殘破不堪。主事者有鑑於會務的發 莞籍商人倡議募款 重修,於同治五年(1866)重修「關帝廳」,

展,鄉親卻沒有妥善的聚首之所,曾發起擴建會址。然而,此 並於書室內旁,立「敦義祠」,安放倡修首善者的長生祿位,以

事延宕多年,始終未能切實進行。1965 年初夏,組設「籌建長 表彰其義舉。15 是次重修前,寶安書室的「關帝廳」已為自置

洲寶安會所委員會」,以當年值理為當然委員,加聘各鄉親為 物業,位 於興隆街上。16 1866 年重修 寶安書 室時,得到右鄰

名譽會長和顧問,協力籌款重建會所。1967 年 6 月中,會所新 商舖業主出讓舖屋,成兩間相連店舖。17 同時,碑文記載「李

廈竣工,但因該年 5 月香港發生「六七暴動」,收集捐款的工作 氏 送 屋 一 間,在 長 洲 後 街,坐 東 向西,有 契 券 存 照」。18 查

受阻,要延至 1968 年 12 月才完成捐款的收 集,1969 年 1 月 1905 年長洲島的《集體官契》,寶安書室擁有的屋地,除寶安

舉行新會址的揭幕儀式。 12 書室所在的 Lot 482 外,在興隆後街上只有 Lot 502,其位置正

依據上述碑文的記述,咸豐初年由長洲島地方士紳籌建的「團 好是在興隆後街的社壇旁,亦即現在「東莞公祠」所在。故碑

練公局」,後改稱為「鎮安社」的地方自治組織,也就是今日長 文中的「長洲後街」,應是「興隆後街」,李氏捐出的屋地,就是

洲「寶安會所」的前身。長洲寶安會所除了作為長洲寶安鄉親 今日的「東莞公祠」。

聚會之處所外,還積極舉辦地方教育。早在二十世紀之初,由

每年重陽,長洲的東莞鄉親都會到「公祠」與「義塚」拜祭。至

邑彥黃英(黃俊英,長洲街坊總理之一)、黃憲伯、林樹生、文

於「東莞公祠」始建的時間,暫時沒法查考。19 但「公祠」內仍

錦等倡議,並組 成校董會,創辦「寶安學校」,假黃 維則堂為

保留了一方咸豐九年(1859)年的木屏,上書:

校址,公推黃憲伯為校長。數年後,因故暫停。至 1939 年,黃

頌凱、劉子和、劉子芬、曾維祿等,重辦「寶安學校」,由黃頌 咸豐己未年孟秋吉

凱擔任校長,仍然是借用位於大新街的黃維則堂為校址。當 沐恩弟子吳興和、徐遠興、□□□

時,學校完全沒有接受香港政府教育局的津貼,所有經費,全 黃和貴、張得銀、

由各校董自籌自給。13 又 據 1905 年長洲島的《集體官契》的 陳福就、義和店、

記錄,鎮安社位於 Lot 436,即大新街上。14 可見,大新街為寶 嚴亞滿、劉興利敬送

安人聚集的街區。

此木屏可能是「關帝廳」始建時之物,於同治五年得李氏送屋地

(b) 寶安書室--東莞會所 建立「東莞公祠」後,才移置於「公祠」。據估計,當年以「寶安

長洲島上另有一「寶安書室」,此書室以「寶安」為名,很容易 書 室」名命,相 信是 依 據當 時商民的縣 屬命名。但民國三年

讓人誤會此書室為「寶安會所」所有。然而,據現存文獻考證, (1914)以前,東莞(又稱「東官」)曾割地置新安縣,其後又曾合

「寶安書室」並非「寶安會所」所有,而是島上另一廣府人的同 併與再分割,離離合合,易招誤會。20 故在民國十二年(1923)改

鄉組 織「東莞會所」的前身。據同治五年(1866)的〈寶安書室 「寶安書室」為

「東莞會所」。除繼續開辦義學,培育貧童,並擴

重修碑文〉,寶安書室的「關帝廳」建於咸豐年間(1851-1861)

, 建義塚,妥安先靈。21 1866 年重修會所時所立的「寶安書室」

奉祀關聖帝君。同治年間(1862-1874)

,東莞籍人士來到島上經 石匾,於 1968 年拆除舊會所後,改建為兩層高大樓時,移置於

東莞義塚。

11〈倡建外長洲鎮安社防禦公局碑文〉,《香港碑銘彙編》,頁 142-146。

12 吳球,〈長洲寶安會所新廈略記〉,《長洲寶安會所新廈落成揭幕典禮特刊》

(1969 年 1 月 12 日),(出版資料不詳,全書無頁)。

13 吳球,〈長洲寶安會所新廈略記〉;黃頌凱,〈寶安學校之今昔觀〉,《長洲寶安會所新廈落成揭幕典禮特刊》

(本刊無出版資料和頁碼)。

14 Block Crown Lease, DD: CCL (Cheung Chau).

15〈寶安書室重修碑文〉,《香港碑銘𢑥編》,頁 125-128。此碑文已不復存在,不知當日此碑置於何處。

16 根據 1905 年長洲島的《集體官契》,寶安書室位於 Lot 482,即興隆街上。Block Crown Lease, DD:CCL (Cheung Chau).

17 梁富安,〈會慶獻詞〉;蘇祺滔,〈歷年會務簡報今後展望〉,載於袁文、何潤林、劉樹球等編,《長洲東莞會所創會一百一十週年紀念註冊有限公司理監事就職典禮

暨徵求會員聯歡大會特刊》,香港:長洲東莞會所有限公司,1975,頁 1 及頁 21。

18〈寶安書室重修碑文〉,《香港碑銘𢑥編》,頁 126。

19 據翟保齡於 1961 年所撰的〈長洲東莞公祠重修落成紀念〉

(上書「慎終追遠」之匾額,懸於東莞公祠。)指「東莞公祠」當時已有「百餘載矣,年久失脩,棟桷蛀朽,傾

圯堪虞。」翟氏「百餘載」之說,不可信。因公祠所在的屋地是同治五年募捐所得,故「東莞公祠」不可能早於同治五年,不可能比同治五年寶安書室的重修早。

20 宋代東莞縣屬廣州都督府。明代萬曆元年(1573),東莞縣以守禦所置新安縣,同隸廣州府;但因清初實行遷海政策,新安縣境內大部份地方需要內遷,餘下的縣地

合併於東莞。康熙八年(1669)復界,才重置新安縣。民國三年(1914),全國省市名稱統查,為免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將廣東新安縣改用古名「寶安縣」。廣東省地

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地名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頁 33-34。

21 翟保齡,〈擴建新會所碑文〉;蘇祺滔,〈歷年會務簡報今後展望〉,載於袁文、何潤林、劉樹球等編,《長洲東莞會所創會一百一十週年紀念註冊有限公司理監事就

職典禮暨徵求會員聯歡大會特刊》,香港:長洲東莞會所有限公司,1975,頁 18-21。許舒指出該會於 1926 年 9 月 16 日向理民府註冊,把寶安書室改名為東莞會所。

James Hayes, The Hong Kong Region, 1850-1911: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own and Countryside, p.64.

15

東莞公祠咸豐己未年(1859)木屏(馬木池攝於 2013 年)

木屏側面(馬木池攝於 2013 年) 木屏側面(馬木池攝於 2013 年)

16

1844年,西方傳教士郭士立(Karl Gützlaff)在香港成立了名為

「漢會」

(Chinese Union)的傳教機構,由外國傳教士負責培訓

華人傳道員,受訓後的華人傳道員將會被派到中國內地,負起

將福音傳遍中國大地的責任。這些華人傳道員在港受訓期間,

會按其個人條件,選擇合適的社區,進行短期的佈道工作。荷

蘭萊頓大學漢學院(Sinologisch Instituut,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圖書館的郭士立藏書(Gützlaff Collection)中,收

藏了美國浸信會潮州籍傳道員陳孫、陳兌、李員在香港做短期

佈道期間,以備傳教士審閱而做的簡要日誌。其中,陳孫與陳

兌選擇的宣教地點是清朝政府管轄的長洲島。陳孫與陳兌均

來自潮州,在香港受洗。他們成為傳道員以前,陳兌是從事苦

現放置於東莞義塚上的「寶安書室」石匾(馬木池攝於 2013 年) 力貿易的買辦,陳孫則是在海豐縣東州坑一帶的漁民。陳孫與

陳兌選擇長洲島作為宣傳的地點,相信是因為長洲島上有不

(c) 栖流所與寶安會所的關係 少是操潮語或鶴佬語的居民,向操福、潮語人士傳教,不會有

語言的障礙。 25

東莞籍人士除了組織同鄉會,合力推動地方善舉;也有人以個

人之力,周濟貧亡,撿埋白骨。在長洲經商數十年的東莞人蔡 陳兌在長洲島上開設書館,教授島上兒童讀書,每天都有二十

良,於同治十一年(1872)捐地興建「栖流所」,收留無依流民、 多童子到來學習。陳兌自言不懂粵語,因此,他傳教的對像主

卧病於街衢者。又在洲邊僻建「義塚」,施棺收殮棄屍。光緒三 要是來自潮州及海陸豐的「捕魚人」。如 1852 年農曆四月﹕

年(1877)

,九龍大鵬協鎮都督府賴鎮邊得悉蔡氏的善舉,深受 「又到順讚兄賣藥處……到灣尾合興糖料舖講理,

感 動,造冊勸 官紳士商捐金相助,並 親 題〈創建 栖流 所 義 塚 有六七人喜聽……到華利酒舖有六七潮人……到

記〉,以紀其事。這次募捐得數百金,再經十數年的積蓄,終於 潮館 講 理,有 數 潮人喜聽……到舖後一屋仔,有

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大橫肚廟(即長洲洪聖廟)右上街級, 一潮人,姓謝名遵儒,晚有潮人名來順,仝來五六

購得相連舖戶兩間,出租所得收 入,用作施濟與祭祀之用。22 人……」

(四月二十三日)

今天,〈創建栖流所義塚記〉碑石仍存放於洪聖廟右石階牆上。

「午後帶 冊出街,到東灣,見 海 邊 有 捕魚烏( )

據 1905 年長洲島的《集體官契》,石階旁屋地 Lot 339 為「寶

船 仔 八、九 十 隻, 船 前 集 有 十 餘 人。」

(四月

安社」所有,其後鄰為 Lot 340 即為栖流所。「寶安社」應是管

二十四日)

理栖流所這類地方公產的組織。23

「到東灣魚船仔數十隻,有數 人在海邊沙上……」

綜合而言,長洲島上的寶安與東莞籍居民,自咸豐時已建立同

(四月二十五日)

鄉組織。同治時期,以募捐的方式,籌辦義學、栖流所與義塚等

地方社會慈善設施。這些設施全都分佈在興隆街與大新街的範 「到東灣,見海 邊有烏( )魚船仔,約一百隻,船

圍內,如鎮安社(寶安會所)在大新街,寶安書室在興隆街,東莞 仔前沙上,聚有數 人,即到講理……」

(四月二十九

公祠在興隆後街,栖流所在大新街南端。由此可見,廣府人(包 日)26

括寶安及東莞籍人士)主要集中居住在興隆街與大新街上。

據陳兌的記錄,「潮館」可能是長洲島上潮人的社團組 織,而

(d) 南、北社:咸豐年間(1851-1861)長洲島上的海陸豐居民 停泊在東灣的烏艚船漁民主要是福潮人;每次都有數十隻,

今天,據老一輩的廣府籍長洲居民憶述,在二次大戰前,長洲 甚至上百艘的漁船在此。由此可知,東灣應是福潮漁民聚集的

已有南、北社的劃分。南社範圍大概就是中興街,而北社相當 地方。

於北社街。 南北兩社到底分別聚居了些什麼人?

24

22〈創建栖流所義塚碑〉,《香港碑銘彙編》,頁 379-383。

23 Block Crown Lease, DD: CCL (Cheung Chau).

24《李見定訪問》,2011 年 6 月 14 日。

25 蔡香玉,〈十九世紀中葉香港三位潮州男傳道的巡遊佈道〉,《潮青學刊》第一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頁 574-592。

26 陳兌日記 (Specimens of the Daily Journals of the Native Assistants),藏於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 (Sinologisch Instituut,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圖書館的郭士立

藏書 (Gützlaff Collection)。

17

長洲墟內五街區圖

筆者從香港政 府地 理資訊地圖( Geoinfo Map)下載長洲地圖( 2021 年 3 月 19 日),在圖上標示出五街區位置。

18

長洲的灣尾也是陳兌經常到訪的地方。 船,由廣東省釐金局管轄,專責徵收鴉片釐金和查緝走私,對

民船載運的鴉片,每箱徵收釐金 16 兩,即可運送至指定地點,

「到灣尾,見海邊有捕魚𦩒船三十餘隻,愚到有十五

不受其他稅卡勒索。其徵收的釐金,比由外輪運往各通商口岸

隻,每隻講理分冊一本……」

(五月初三日)

繳納的關稅要低,因此頗收成效,部份走私船隻,改為繳釐金。

「往灣尾海邊數十隻捕魚船,愚到有十餘隻講理。」

1871 年粵海關監督也仿傚其做法,在香港島四周的汲水門、長

(五月初四)27

洲、佛頭洲和九龍城四處設立關卡,對進出香港的民船所載運

灣尾不單是福潮漁民聚集的地方,同時也是魚舖集中地。 的鴉片及其他商品徵收常關關稅。29 粵海關及廣東省釐金局

「到灣尾寬和魚甫舖講理,分冊二本,到黃姚魚舖 在香港外圍設立的緝私關卡,儼然把香港「封鎖」起來,因而

內,有十餘人……」

(五月初六日) 引起港英殖民政府的不滿,認為此舉影響其自由港的地位,向

清朝政府提出抗議。為解決爭端,清朝總理衙門委派海關總稅

「到灣尾吳毫之家講理,分冊一本,到兄弟家,到灣

務司赫德(Robert Hart)與英國政府 會商。1886 年,中英兩國

尾講理……」

(五月初七日)

政府簽訂《管理香港洋藥事宜章程》,規定由中國政府在中港

「到灣尾元興舖後,二海豐人討目藥……合興舖內 邊界地區設立由中國總稅務司署管轄的海關(洋關)

,專司稽

有十餘人,愚講理,分冊二本……」

(五月初八日) 徵鴉片稅釐和查緝走私事宜。為方便鴉片商人辦理報關納稅手

「到灣尾元興之舖講理,分冊一本,到黃桃之魚舖, 續,海關獲得港英殖民政府同意把九龍關的總關辦事處設在

內有十餘人,講理分冊一本,金合魚舖講理,內四人 香港境內,而各關卡則設在九龍界限街外,和靠近香港的外圍

喜聽,分冊四本,到文利魚舖內,有十餘人,請愚入 小島上。1887 年 4 月 2 日正式成立「九龍關」,租用香港維多利

其舖,有二人,欲目藥……到潮館,內有數人,即請 亞城內皇后大道中 16-18 號銀行大廈 2 樓作為九龍關總關本

人明日來拜神,講理後,分冊四本。」

(五月初九)28 部的辦事處。原屬兩廣總督兼管的粵海關及廣東釐金局在香

港外圍設置的常關關卡,都一併移交給「九龍關」接管。 30

灣尾更建有「義祠」。

以下嘗試透過曾任九龍稅務司的美國人劉易斯・查爾斯・阿靈頓

總結而言,長洲島的東灣與灣尾正是海陸豐及潮州漁民聚集

(Lewis Charles Arlington)

(1859-1942)的記述,了解十九世紀中

的地方。這裡有不少魚舖,也有潮人聚集的「潮館」,與及「義

葉長洲島上居民的生活。阿靈頓於 1879 年來到中國,先後在北

祠」。(這裡所說的「潮館」,或許是新興街上的「惠潮府」,而

洋水師、南洋水師、海關、郵政局服務過。1929 年退休後住在

「義祠」,應是今日新興後街的「義祠」。)根據以上的討論,我

北 京,從 事 寫 作。1931 年 出 版 了 回 憶 錄 Through the Dragon’s

們可以粗略 分辨出,十九世紀時期,長洲島上的寶安、東莞、

Eyes: Fifty Years’ i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ervice。31 阿靈頓於

四邑人主要居住在興隆街與大新街內;而惠潮人主要聚居於

1893-1901 年曾在九龍關工作。據阿靈 頓的回憶錄所述,1893

新興街與北社街上。

年 他 主 管 “Customs Station at Changchow, in the Ladrones or

(e) 走私與緝私:長洲的關廠 Pirate Islands, about seven miles west of Hong Kong”。Ladrones

1842 年英國取得香港島作為殖民地後,不少商人改以香港及 為西 班 牙語「盜 賊」的意思,翻檢舊地圖,Ladrone 即萬山島,

澳門為基地,向中國內地大量走私鴉片。1866 年,洋船運載鴉 Ladrones 也就是萬山群島(Wanshan Archipelago)

,即香港島以

片進入中國已受查禁,但多年來華船仍從香港、澳門大量走私 南及西南一帶的島嶼。在一張 1841 年繪製的珠江航道圖上的

鴉片進入中國。由於此路走私鴉片難以查禁,1868 兩廣總督瑞 長洲島稱為 “Chang-chow”。因此,可以確定阿靈頓主管的海關

麟決定在香港和澳門口外的中國水域設立常關稅卡,駐泊炮 即為「九龍關」屬下的長洲分關。 32

27 同註 26。

28 同註 26。

29 1868 年 7 月 1 日兩廣總督公告,設立稅廠的地方包括:新安縣的汲水門、鯉魚門(即佛頭洲)和九龍。香山縣的氹仔、過路灣和前山。隨後又增加兩處稅廠,一處在

香港以西的長洲,另一處在拱北灣。見〈拱北海關十年報告:1887-1891 年拱北關貿易報告〉,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澳門:澳門

基金會,1998,頁 2;九龍海關編志辦公室,《九龍海關誌 1887-1990》

(第一章:建置沿革),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頁 67-69。

30 《九龍海關誌 1887-1990》

(第一章:建置沿革),頁 67-69。

31 L.C. Arlington, Through the Dragon’s Eyes: Fifty Years’ i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ervice, London: Constable & Co Ltd, 1931.

32 “Plate 1-13 (1810) The Macau Roads by Ross and Maughan(澳門道路的海圖,丹尼爾・羅斯和菲利普・莫姆繪製)”, “Plate 1-19 (1841) The Canton River by James Wyld(珠江

航道圖,詹姆斯・懷爾德作)” in Hal Empson, Mapping Hong Kong: A Historical Atlas, Hong Ko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rvices, 1992, pp.96-97 & 104-105。

19

阿靈頓在長洲島上工作達六年之久,在這位專責緝私的海關人

員眼中,十九世紀 末的長洲島到底是怎麼模 樣的?據他的描

述,當時島上住了約 5,000 中國人,他們主要從事生產蝦醬和

曬鹹魚的工作。島上各處都安置了曬鹹魚用的架子,每天有數

以百計的帆船載運鮮魚或已腐爛的魚到長洲。長洲島與其他

島嶼組成的萬山群島是海盜聚集之地,他們搶掠村莊,殺人越

貨後,會逃到澳門或香港分贓。阿靈頓認為香港島已成為海盜

們避難的天堂,更是他們購買先進軍械的地方。阿靈頓指出海

關所抓獲的幾百條海盜船,幾乎全都是從香港結關出航的船

隻,船上都裝置了最好的武器,私鹽販子都是來自香港的。他

在九龍關工作將近十年,遭遇海盜是家常便飯,幾乎天天都有

帆船主到海關來報告遇上海盜,船上貨物被搶走的事件;哪一

天沒有遇到海盜事件,反覺稀奇。由於受到地方官員的包庇,

長洲島上賭博盛行,賭館林立,全島有 25 張賭桌,每張賭桌每

天要支付 50 元的陋規費用,幾乎所有的地方官員都從賭博事

業的利潤中獲得分成。 33

上述的情況,並未因英殖民政府的到來有太大的改變。據報章 1898 年長洲關廠,圖右建築物應為洪聖廟

(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的報導,二戰前長洲被稱為「小澳門」,因為它是往來粵澳各地 香港政府檔案處,索書號 04-02-027

航線必經的海域,於是走私漏稅的不法者,都以這裡作為他們 Customs station at Cheung Chau Island, the building on the right is probably

Hung Shing Temple, 1898.

的「大本營」;而「行船仔」水客等,也麇集於此,使長洲繁盛起

來。這裡賭館、娼寮、各種烟窟,星羅棋布般開設着,甚至街頭

巷尾,也佈滿了各式各樣的小型賭攤。34 在日佔時期,這種表 在島上的居民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方言群體群聚而居,在

現地方經濟繁盛的現象,也未有消退。香港淪陷後,「禁煙禁 長洲墟上,分南、北兩約,惠潮人主要集中居住在北社街、新

賭」。自當局公佈取締阿片(鴉片)規則後,各區癮君子都要進 興街與東灣一帶;而廣府籍人士,多居住於興隆街、大新街與

行登記,才能在新成立的「售吸所」中吸食鴉片。長洲也有不少 中興街上。還有從事耕種的客家人,散居於島上的大菜園、西

癮君子,故進行登記後,島上商人申請承辦四家「售吸所」。 35

灣與南蛇塘等地; 37 長洲正灣上更是大量拖船、扒艇、罟仔和

至於禁賭,當局指定島上設立兩所娛樂場所。娛樂的花樣,包 曬家艇聚集灣泊之處,有大量漁民參與島上的社會經濟生活。

括標槍、射擊、投環、買雙單、打彈子等等。雖說是「禁賭」,但 地方組 織似乎是以同鄉組 織為主,咸 豐、同治年間,分別有

只要先把錢換成籌碼,就可以盡情賭博。賭場及賭館只是把名 鎮安社(寶安會所)、東莞會所和惠潮府等同鄉組織的創立,為

稱換作「娛樂場」而已。 36 島上鄉親籌辦各項地方慈善事業。以地域分類的不同族群,

有不同的地方傳統,各自籌辦節慶活動。38 因此,長洲島上的

4. 小結 地方政治,其核心是否就以族群關係為主調?島上的地方管治

早 在乾隆 末期,長洲已是珠江口上,商賈四方雲 集的墟市。 組 織是怎樣構成與運作? 1898年,港英殖民權力進入長洲島

十九世紀,除了正常的漁業與商貿之外,島上更是煙、賭林立, 以後,對島上原有的社會生活會產生甚麼影響?以上種種都是

走私活動甚為猖獗之地,當然也少不了海盜搶劫的勾當。定居 以後章節會討論的問題。

33 L.C. Arlington, Through the Dragon’s Eyes: Fifty Years’ i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ervice, London: Constable & Co Ltd, 1931, pp.158-169.

34 《華僑日報》,1943 年 9 月 28 日,頁 3。

35 《華僑日報》,1943 年 2 月 15 日,頁 4。

36 《華僑日報》,1943 年 2 月 9 日,頁 4。

37 日治時期,長洲自治會曾進行調查,概述不同族群的職業與居住區域。長洲自治委員會編,〈長洲概況〉,《華僑日報》,1942 年 7 月 14 日,頁 3。

38 James Hayes, “Notes and Impressions of the Cheung Chau Community,” in David Faure and Helen F. Siu (eds.),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89-103, 243-247.

20

第二章

從地方自治到殖民管治

21

從地方自治到殖民管治

1. 1898-1941年的長洲地方社會

根據長洲地主黃氏家族後人黃維坤的回憶,其父親在長洲經 1898 年英國租借新界,在接收 新界的過程中,雖然曾受到武

營「雜貨舖」與「山貨舖」。「雜貨舖」是賣柴米油鹽的,而「山貨 力抵抗;但港督卜力(Sir Henry Blake)仍強調要與民眾打交道,

舖」是賣漁民作業所需的用具,如繩 纜、漁網,與及染網用的 強調新界的治理必須獲得地方民眾信任的中介人的協助,才

薯莨等貨品。當年,長洲經濟繁榮,商戶分派代表,選任「四大 能建立有效的管治。3 港英政府於 1899 年 4 月通過《地方社

總理」,組成管理長洲的地方組織。四大總理是從經營雜貨、 會條例》

(Local Communities Ordinance, No. 11 of 1899)

,在新

界各分約內,選任地方領袖,擔任各分約「鄉事委員」,作為政

山貨、洋雜和鹽四大行業中,每一行業 選派代表一人 擔任總

府在地方管治上的主要諮詢組 織,也是日後新界理民府官員

理,共同管理長洲。1(黃俊英堂內仍保存着一幀長洲四大總

工作上最重要的地方合作伙伴。 4

理的照片,照片其中一位是做繩纜生意的卓灝發)。黃維坤的

父親黃英(又名黃俊英)

,經營「信豐號」酒房兼營雜貨生意,也 依據 1899 年 7 月 15 日香港政府憲報 394 號,由港督委任的長

曾擔任長洲街坊總理。長洲的四大總理是「處理街坊事務,協 洲鄉事委員(Rural Committee)名單如下:

助調解紛爭。」他們辦事的地方主要是在自己的店舖,至於怎 羅進邦 Lo Tsun-pong 文達富 Man Tat-fu

樣選舉總理,則無從得知。黃俊英於戰前已擔任長洲街坊總 朱文賢 Chu Man-in 馮順 Fung Shun

理,其兒子黃承業繼其後,承擔街坊總理,與及二次大戰後成 莊達明 Chong Tat-ming 方叶泉 Fong Hip-tsun

立的地方自治組織「長洲居民協會」主席之職。2 可見黃氏家族 曹清 Tso Tsing 蔡佳 Tsoi Kai

在長洲的地方管治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盧汝棠 Lo U-tong 文達明 Man Tat-ming

關北有 Kwan Pak-yau 洪木貴 Hung Muk-kwai

關麟卿 Kwan Lun-hing 林帶 Lam Tai 5

英國殖民政府的到來,在地方選任鄉 事委員,接着建立理民

府制度,對原來的街坊總理組織,將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試檢索 20 世紀初有關長洲的社區建設的政府檔案,或許會對

此有多一點了解。1911 年長洲街坊向政府申請批地,連同租賃

毗連的一幅私人土地,興建有 20 多個攤檔的公眾街市,出售

豬肉、鮮魚與菜蔬。街市的興建約需費港幣 2,000 元,長洲街

坊以發行 10 元單位債券的方式集資,債券定息一分(10%)。

街市建成後,收入首先用於回贖債券,待所有債券贖回後,其

收 入將會歸入「廟宇基 金」。當時,南約助理理民官 Geoffrey

Norman Orme 指出,按政府一貫的做 法,地方公共設施都是

由政府興建與管理的,但他卻支持把長洲的公眾街市,交由長

二次大戰前長洲四大總理(黃維坤提供) 洲街坊自行興建與管理,原因是 長洲社區有極強的地方自治

1 《黃維坤訪問》,2011 年 12 月 3 日。又據長洲黃俊英堂內牆上展示的「黃維則堂派系圖」所載,黃維坤生於 1936 年,曾任新界鄉議局特別議員,現任長洲鄉事委員

會村代表、長洲寶安會所委員、中興街值理會主席、香港寶安同鄉會理事、國民學校董事。任職英商基士得耶油印機公司廿餘年,連任離島區民選議員,並於 1988

年 1 月 1 日獲英女皇頒授榮譽獎章。黃英(俊英)於二次世界大戰前已在長洲擔任 街坊總理。據黃維坤憶述,英國殖民政府就是因為黃英是長洲的總理,才要求他

代管長洲,代英國殖民政府在長洲代為徵收地租。

2 據長洲黃俊英堂內的「黃維則堂派系圖」,黃英的生平:「慶膺,字俊英,生於光緒九年癸未(1883)二月十一日。終于民國四十四年(1955)乙未一月十五日。葬於長

洲……公歷任長洲街坊總理、黃維則堂司理、長洲慈善街艔理事、方便醫院總理,主辦信豐酒房。長洲漁船多由水坑食水,供應並創設水坑農場。」又,黃承業的生

平:「維壽,字承業,生於宣統元年(1908)己酉十二月初四日……公任長洲街坊總理、長洲居民協會主席、長洲鄉事委員會副主席、長洲寶安會所主席、國民學校及

公立學校董事、慈善街艔及星有利街艔董事長、新界鄉議局議員,創辦國民學校、寶安校舍、星有利兒童遊樂場,長洲鄉委會村代表、香港寶安同鄉會主席、長洲

寶安會所會長,開設長洲旅店,以便利旅遊。」

3 有關港督卜力在接收新界的過程中,如何處理新界居民的反抗運動,可參看 Patrick H. Hase, The Six-day War of 1899: Hong Kong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121-131.

4 James Hayes, The Great Difference: 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 and Its People 1898-2004,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ch.4, pp.43-57.

5 “Local Communities Ordinance, No.11 of 1899,” in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July 15, 1899, p.1117。有關這 14 位鄉委會成員的介紹,可參看 James Hayes,

The Hong Kong Region, 1850-1911: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own and Countryside, Hamden, Conn.: Archon Books, 1977, pp.78-81.

22

與團結精神,他檢 視長洲街坊過去管理地方事務的歷史,確 再看 1920 年長洲街坊向政府申請土地建公眾殮房的記錄。當

信長洲街坊有能力管理基 金,讓政府與居民感到滿意。為配 時,長洲的漁民去世後,屍體會停放在沙灘上,直至翌日下葬,

合公眾街市的興建,Orme 更提出在街市與公眾碼頭之間,劃 此做法實在有礙公眾衛生。1920 年 7 月,長洲街坊向政府申請

出一塊 25 呎乘 12 呎的土地,免費供公眾使用,作為從公眾街 撥地建公眾殮房,以解決此問題。在政府各部門討論批地的

市通往公眾碼頭的道路;又建議由政府為公眾碼頭興建石階, 文件中,南約助理理民府官 E.W. Hamilton 指出,「長洲街坊」

方便貨物上落。Orme 又提議街市基金交由長洲的「廟宇委員 (The Kai Fong of Cheung Chau)作為鄉村的信託人(trustees for

會」管理,政府不應有任何干預,只要街市的帳目與廟宇帳目 ,雖然沒有法定的地位(legal standing)

the village) ,但作為政

分開,以便監管。街市每年的帳目,必須如廟宇帳目般張貼於 府官員,他在處理長洲地方事務時,也經常與這個「長洲街坊」

街市,供長洲居民查核。他曾諮詢長洲街坊,他們都同意日後 合作。在這次批地的文件上,作為長洲街坊代表的四位人士,

街市的盈利,主要用於地方公共福利事業,如為長洲聘請受過 分別是馮文順、盧業、黃爵廷、朱就錦。8 馮文順是 1899 年政

訓練的助產士、修建街燈與道路等。 府委任的「鄉事委員」,另一「鄉事委員」朱文賢是朱建順店的

幾經討論,政府終於在 1911 年 11 月 10 日批出土地,由朱文賢 創辦人,朱就錦正是朱建順堂的司理人。 9 黃爵廷是長洲島地

(Chu Man In)、黃 爵 廷(Wong Tseuk Ting)、馮 子 明(Fung 主黃 維則堂的司理 人。10 盧 業則是上文提及的「長洲廟宇委

Tsz Ming)、曾灶友(Tsang Tsoi Yau)、盧業(Lo Ip)五人,作 員會」的成員之一。從「長洲廟宇委員」與「長洲街坊」的主要人

為長洲社區街坊代表,購入長洲 Lot 242 的土地。6 據理民官 事重疊,可以推斷以上四人,實為長洲地方管治的核心人物。

Orme 的說法,當時管理街市的長洲街坊組 織,應該就是 長 其次,上述兩個地方管治組 織都包括了長洲地主黃維則堂的

洲廟宇委員會,而代表長洲社區購入官地,名字記錄在地契上 司理人黃爵廷,由此可見黃氏家族在二十世紀初的長洲地方

的五位代表,應該也就是長洲廟宇委員會的成員。 管治上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公眾街市建成後,名為「長安街市」,1935 年香港本土旅行家 1934 年,長洲有一女子控告長洲紳耆鄺業,指他毀其清譽,要

黃佩佳曾到此遊覽,有以下的記述: 求賠償一千元。此案頗受長洲各界注視,開審當天,不少長洲

居民由長洲乘船到港島法庭聽審。此事涉及長洲警署無線電

(長安街市)在市區之中部,前臨新興街,建已十餘

生梁某,身為有婦之夫,涉嫌勾引島上良家少女。紳耆鄺業得

載,形式頗似元朗合益街市,惟不及其修廣也。市

悉此事,召集其他鄉紳會議,決議聯合上稟,要求長洲警署英

內除售海鮮菜 蔬 外,並附 設小食 攤。其周為一廣

警目稟告警察總監,將該無線電生調離長洲。據原告女子的控

場,小販奔集,洲人往來,喧囂不已。有售海味者,

訴,鄺業在紳耆會議上及稟詞中,指其為被勾引的少女之一,

凡七、八檔,設攤張幕,陳貨於地,或懸於竹架,雜

並在公眾場所談論此事,因而有辱其名譽。鄺業則辯稱,他是

陳散置,漫無秩序。若紅衫、白窩石班等鹹魚,每

因該女子的母親到大新街逸廬俱樂部找他,告知其女與該男

斤由角半至三角。章魚、墨魚、尤魚亦多,墨魚分真

無線電生往來,請其設法加以阻止。當然,該女子母親在庭上

墨及㾨血墨二種,真墨最佳,每斤六角,㾨血墨則

矢口否認曾向鄺業求助,雙方各執一詞,各聘律師,對簿於民

售三角餘耳。然一切海味,其價總比香港市面所售

事法庭。該少女是否有與該男無線電生 來往,鄺業是否在公

者廉。石班鹹魚尤佳,每尾重二、三斤不等,味香

開場合辱及該少女清譽,皆非筆者關注的焦點。我們在此討

而肉甜,遊者多喜購之。 7

論此案件,主要是涉案被告與各方證人在作供時,反覆憶述處

長安街市的建成,不但便利了島上居民,市上的鹹魚、海味等 理此事時的經過,各紳耆詳述會議的過程,可以讓我們窺探

更是吸引旅客的重要土特產。而街市的租項收入,也成為了日 1930 年代長洲島上的地方自治組 織,了解當時掌握地方權力

後「長洲街坊」維持地方公益事業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的紳耆,如何處理地方糾紛。 11

6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58-1-58-5, Crown Land in Lot No. 242, Cheung Chau application of Kaifong of Cheung Chau for - for a Public Market, 10.6.1911-18.11.1911;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58-1-60-78, Crown Land in Lot No. 242, Cheung Chau: Application for the proposal of building a market for sale of pork, fish and vegetable.

7 黃佩佳著,沈思編校,《新界風土名勝大觀》,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6,頁 342。

8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58-1-97-42, Land at Cheung Chau, Southern District, New Territories, Lot No. 766, Application by the Community of Cheung Chau

for - for building purpose. 文件上是以此四人為 Managers of Community of Cheung Chau.

9 參看 Lot 156 in District Cheung Chau, Memorial No. 397 on 2 December, 1905; Lot 156 in District Cheung Chau, Memorial No. 31429;《朱遠德堂家族成員一覽表》,朱遠

德堂後人朱健先生提供。

10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58-1-70-50, Land at Cheung Chau, Southern District, N.T., Cheung Chau Lot No.724, Application by Wong Tseuk Ting , Manager for Wong Wai

Tsak Tong - for building purposes。

11 此 案件的詳情,請參看以下報章的報導。《香港工商日報》,1934 年 10 月 9 日,頁 3;1934 年 10 月 30 日,頁 3;1934 年 10 月 31 日,頁 3;1934 年 12 月 6 日,頁 3;

1934 年 12 月 7 日,頁 3;1934 年 12 月 14 日,頁 3;《天光報》,1943 年 10 月 30 日,頁 3;The China Mail, 30th October, 1934; 5th December, 1934; 6th December, 1934;

13th December, 1934; Hong Kong Daily Press, 30th October, 1934, p.7; 31st October, 1934, p.7; 6th December, 1934, p.6; The Hong Kong Telegram, 30th October, 1934, p.24;

6th December, 1934, p.15 and 21; 13th December, 1934, p.15 and 18.

23

鄺業在接受盤問時自稱曾在港島任華探,後因事自行告退,領 民府當也不信任。」長洲在港英殖民政府管治下,理民府官已

有長俸養老。鄺氏退職後,在長洲居住已有廿餘年,開設魚欄, 成為街坊總理的「上司」。

經營漁業,被街坊選為長洲街坊四總理之一。當日鄺業與另兩

2. 日佔時期的變革:

位長洲紳耆徐珍甫、黃仁斌 12 都在大新街逸廬俱樂部,獲悉

(a)「長洲自治委員會」的成立

此事 後,立即派人召請另外兩位紳耆區全與卓灝發來商議。

據卓灝發自己稱,他也是長洲四總理之一,與鄺業為同事,共 1941 年12 月8 日日軍入侵香港,由於敵我兵力太懸殊,駐港英

同辦理公益事業。卓氏在接受盤問時表示:「當首次會議時, 軍經 過 短暫的抵抗後,港督楊 慕 琦(Mark Aitchison Young)

長洲四總理對此事結果為三比一反對。」案件審結時,法官在 代表港 英殖民政府於12 月25 日向日軍投降。自此,香港進 入

結案時指出:「照本官所知,當時祇得六人在場,即四紳耆、英 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戰事爆發之初,長洲島上的英警全

警目及徐真甫(筆者:即徐珍甫)也。」13由此可見,1934 年長洲 部撤離,島上一度陷於混亂。12 月23 日日軍的岡本挺身隊在長

仍繼續實行「四大街坊總理」的地方管理制度。按鄺業對此制 洲島登陸,長洲島進入日佔時期。日軍佔領之初,長洲、坪洲、

度的介紹,每年分為四期,四位總理輪流負責處理街坊事務, 大嶼山各地屬於新界地區,地區事務所設 於大埔墟;1942 年

每人負責三個月;工作包括管理財政和召集會議。14 總理的 初,日軍建立總督部,實行分區管治,為便於行政的施行,把

職責是為公眾服務,但都是義務性質,不受任何工薪的。 15 香港島附近原屬新界的島嶼改劃入香港區(香港市)。日軍佔

領長洲後,讓島民籌設自治組織,成立「長洲自治維持會」,作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當年由街坊推選的四位總理是何許人。 為長洲最高之地方自治行政機構,該會於1942 年4 月改組,易

據報紙的報導,鄺業在長洲經營漁業,開設魚欄,也就是從事 名為「長洲自治委員會」。自治 會採委員長制度,設 委員長一

「山貨業」;卓灝發在長洲居住已有三十多年,經營繩 纜業已 人,其下設辦事職員若干人。19 當時,日佔總督部找來長洲居

有廿餘年,開設雪廠,頗有資財; 黃仁斌為長洲黃維則堂司 16

民徐珍甫擔任自治會的委員長。自治會成立後,長洲自治警察

理;區全在長洲長大,在長洲擔任屈臣氏汽水廠及牛奶公司的 局隨即成立,為佔領時期新設之警政機關,直轄於長洲自治委

代 理;17 而徐珍甫是 1933 年辭去新中洋行買辦的工作,隱居 員會,局址設在新興後街。長洲官立學校曾一度充作「海軍特

於長洲,擔任惠潮會館(即惠潮府)司理,兼管該會館的財政, 務部」和「長洲監視隊本部」,後經裁撤。駐長洲之海軍陸戰隊

又出任潮惠公立學校校長之職。徐氏曾任洋行買辦,懂英語, 本部,則設於小新一號,為長洲最高級之官衙。此時,島上治

故當日與 英警目會 議時,擔任翻譯。18 綜 括而言,此案展 示 安由海軍 警備隊負責。20 1942 年6 月30 日,岡本 挺身隊 撤 離

1934 年長洲街坊四大總理的情況,與上文黃維坤的憶述四大 長洲,交由海軍長洲派遣隊接防辦理,繼 續維 持地方秩序。

總理來自長洲島上四大行業的說法十分吻合。因此,我們可以 1943 年5 月3 日,海軍長洲派遣隊又撤離。翌日,由香港憲兵

相信 1934 年的長洲,仍具有相當程度的地方自治。但有一點 隊派員接防,設 立長洲島憲兵派遣隊,由仲山德四郎隊長 帶

要注意的,在審訊期間,卓灝發在解釋其反對鄺業的行動時, 領。因此,長洲島的治安,在當地警察協助下,由憲兵派遣隊

曾言:「惟民則謂,如事不確,上司必以我輩總理之言為謬,理 負責。 21

12 依據《香港工商日報》及《天光報》的報導,都作「王仁彬」或「黃仁賓」,《香港工商日報》在 1934 年 12 月 6 日的報導,曾引述鄺業所言:「王仁彬乃惠潮堂之司理,

吾等各街坊所納之稅,皆先繳與惠潮堂,然後由惠潮堂轉納皇家。」然而,查看英文報章的報導,當時在場的是 Wong Yan Pan;除了原告 Kwan Yip(鄺業)外,為此

案在庭上作供的幾位長洲紳耆(總理,V illage elders)分別是 Cheuk Ho Fa( t 卓灝發), Au Tsun(區全), Chiu Chan Po(徐珍甫)及 Wong Yan Pan。查看政府土地登

記文件,Cheung Chau Lot No. 156 Memorial No. 31429 on 4th March, 1930. Wong Yan Pan 黃仁斌,為長洲黃維則堂司理。19 05 年港英殖民政府以集體官批的方式,將

長洲九成的私人土地批與黃維則堂,使黃維則堂成為這些土地的註冊業權人。黃維則堂採用簡單的分契方式,把名下大部分長洲土地分割租出;分契每 5 年可根

據同樣條款續期一次,直至集體官契期滿為止。因此,自 1905 年始,黃維則堂成為政府收取長洲地租的代理人。黃仁斌作為黃維則堂的司理,同時也是街坊繳交

地租(稅)的代理人。因此,《香港工商日報》指各街坊所納之稅,先繳與惠潮堂之說法有誤,應是先繳與「黃維則堂」。

13《香港工商日報》,1934 年 12 月 14 日,頁 11;Hong Kong Telegram, 13th December, 1934, p.15 and 18.

14 據《香港工商日報》的報導,鄺業說:「長洲各 街坊之事,每年分為三期,每期由一人接 任。」見〈長洲女郎廖群 控告耆鄺業,要求賠 償毀壞名譽費一千元〉,《香港

工商日報》,1934 年 10 月 31 日,頁 3;但查看 Hong Kong Daily Press 的報導:“Defendant said that he was a retired detective, a resident of Cheung Chau for over twenty

years. He was one of the four nominated as an elder by the Kaifong. They divided the work between them, each taking the duty for three months and during the period was

responsible for keeping accounts and for convening all meetings.” 見 Hong Kong Daily Press, 31 October, 1934, p.7。此處應是中文報章報導有誤,四位總理,每年分四期,

每期由一位總理負責視事,較為合理。參看《黃維坤訪問》,也支持此說法。

15《香港工商日報》,1934 年 12 月 6 日,頁 13。

16《香港工商日報》,1934 年 10 月 30 日,頁 3。

17 同註 16。

18《香港工商日報》,1934 年 12 月 6 日,頁 3;The China Mail, 5th December, 1934, p.12.

19 長洲、坪洲、大嶼山各地屬於新界地區,地區事務所設於大埔墟。長洲、坪洲、梅窩、大澳皆設有「自治委員會」。長洲、坪洲、梅窩採委員長制度,設委員長一人,其

下設辦事職員若干人。坪洲自治委員會委員長為林乾清,長洲為徐珍甫,梅窩為曾壽。大澳則採用會長制,會長為關海。《香港日報》,1943 年 7 月 7 日,頁 4。

20 長洲自治委員會編,〈長洲概況〉,《華僑日報》,1942 年 7 月 14 日,頁 3。

21《華 僑日報》,1943 年 9 月 28 日,頁 4。

24

日軍佔領香港以前,長洲島已是香港的最大漁區,為香港與澳 5. 本地人:包括珠江流域所屬縣份番禺、南海、順德、東莞、

門、汕尾、陽江、廣海等地的要衝,人口約 2 萬 4 千人,工商業 中山、寶安及四邑人,構成本洲人口之大部份,本地人多操

都頗為繁盛。較具規模的商業包括漁 鹽兩業,漁舖(魚欄)主 商業和工業。長洲之大商店及工廠,多是本地人所經營。

要從事漁獲的購銷、鹽魚(鹹魚)的醃製及銷售。配合長洲及

6. 歐美人士:僑居長洲者多為前香港政府之公務員及富者之

附近各地漁業對鹽的需求,長洲較具規模的鹽商有六、七家,

家庭,在山間建有別墅,純為居留性質。每年夏季來此避暑

經常存鹽達千擔以上。香港淪陷前,時局緊張,鹽商多把存貨

者逾百數。日佔時期,此輩居民皆已離去。

出售;淪陷後,來貨有限,業務幾陷於停頓。漁獲在日人的統

制銷售制度下,漁商也變得無所作為。戰前,澳門、汕尾、陽江、 據長洲自治委員會的統計,1942 年 5月長洲陸上居民 8,934 人,

廣海等地貿易商來香港銷售各項雜貨,多會以長洲為出納地, 海上居民 10,419 人,合共 19,353 人。23 一直以來,長洲以漁業

洋貨則從香港採辦;故戰前長洲之雜貨與洋貨業都頗為繁盛。 為主,同時也是為珠江口外的重要商業墟市,島上居民的米糧

淪陷後,由於交通阻斷,業務也陷於停頓。其次金飾、酒樓、 與日用必需品都依賴外地輸入。日佔初期,可能是由於長洲孤

茶室、旅館及中西藥店,在日佔時期都趨沒落,只有當押業仍 懸海外,未受到佔領軍政府的注意,居民沒有米糧配給,米價

有可為。長洲島上最大的工業是造船業,日佔前,島上大小規 騰貴;1942 年 7 月時,米價在 1.3 元至 1.8 元之間。1942 年 6 月,

模的造船廠共有十二家;日佔後,由於木材缺乏,造船業都處 仍留居島上的商人,組成地方商會「香港長洲華商會」,雖以「謀

於半停頓狀態。日佔前,還有一所規模頗大的牛皮廠,製成品 增進維護發展研究本洲之商業、航業及工業為宗旨。」但其成

主要銷售到華南及歐美。戰前,原料取給於香港屠房,戰後因 立之初,最主要目的是調整當地物價,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24

物資缺乏,業務停頓。島上還有三間鹽菜醃製廠,原料來自中 主 席為卓灝發(泰安祥記,山貨)

,副主 席胡建 廷(廣泰 生排

國內地,製成品銷行香港及南洋群島。醬料園及涼菓廠也有 廠,船廠)

,正司庫黃承業(英隆號,雜貨)

,副司庫劉維就(劉

六、七間,原料來自中國內地,製成品銷售香港與歐美各地。 昇昌號,雜貨)

,另有七名幹事值理,包括林少泉、馮北財、劉

以魚鱗小蟹生產的田料,年產約二千擔,主要運銷中國內地。 炳文、鄭桂芬、鄭鑑章、莫銘泰、歐合全。25 (參閱表一)

「長洲華

島上製纜業也頗發達,產品主要供長洲及香港各灣漁民之用。 商會」為解決當地糧食問題,曾到香港島晉謁有關當局,請求

此兩業在日治時期都因交通阻隔,業務停頓。 22 配給米糧。 26

據日佔後成立的「長洲自治委員會」的調查,居民可分為以下六類: 簡單來說,日佔以前,長洲的地方自治組 織,主要是各街區商

1. 蜑民:即水上人,居於艇上,生活於海上,也有陸居者,經營 戶推選紳耆出任總理,辦理公眾事務。「街坊總理」儼然就是

漁業。 商人的組 織,故此一直以來,都沒有地方商會的出現。日佔時

期,舊有的「廟宇委員會」或「街坊總理」等地方管理組 織,被

2. 惠潮人:俗稱鶴佬,多集中於長洲島北約(即北社、新興街

日本軍政府指導下成立的「長洲自治委員會」所取代。此時,長

及東灣)。其中窮苦者,日佔前多蓋寮屋居於東灣,以划艇

洲街區上的商人,為解決糧食及生活必需品的辦運和配給,另

採 捕魚蝦 為業。日佔時期,東灣曾發生大火,茅 寮幾 盡 焚

行組織起來,成立了「長洲華商會」。這輩商人,在戰後成為了

燬。寮屋居民多已疏散回鄉,其中較富有者,仍留居長洲經

英殖民政府尋找地方合作伙伴的主要對象,而「華商會」亦成

營商業及鹹料製造業。

為了戰後長洲重要的地方管理組織。(長洲華商會檔案內保存

3. 客家人:務農,長洲島上的菜園,幾乎全屬客籍人耕作。

了 1942 年成立時的〈長洲華商會職員辦事細則〉與〈香港長

4. 陽江人:多集中在洲的南約,即中興街,多操漁業及商業。 洲華商會章程〉,資料珍貴,謹附錄於本章末,以供參考。)

22 長洲自治委員會編,〈長洲概況〉,《華僑日報》,1942 年 7 月 14 日,頁 3。

23 同註 22。

24 《華 僑日報》,1942 年 7 月 6 日,頁 2;《華僑日報》,1942 年 7 月 7 日,頁 2。馮北財為 1942 年創辦長洲華商會的成員之一,並被選為常務值理。參看長洲華商會編,

《長洲華商會年刊》,香港:長洲華商會,19 60,頁 7。

25〈長洲華商會職員辦事細則、履歷表和會章(1942)〉,1947_CCC_001,華商會各社團來往函件復會註冊登記會議紀錄稿件及通告稿件。

26 另有一說,指長洲自治委員會有鑑於缺糧問題嚴重,成立「長洲自治委員會物資配給所」,呈請總督部辦理糧食配給,獲有關當局批准,於 1942 年 9 月 4 日開始白

米第一期配給。長洲自治委員會在進行配給前,先辦理戶口調查,登記水陸居民一萬八千餘人。白米配給辦法,仿照港島各區役所辦法,每人每日配給六兩四,每斤

軍票三十錢,每三日配給一次,但為使米糧整數配領,改定為每月配十二期,每人每期可配給一斤。每次以聯票方式發給 12 張米票,每期使用一張。白米的配給工

作交由長洲自治委員會物資配給所負責,不另設小賣商。至於由港島運米到長洲的工作,交由日本水產株式會社派船代運。《香島日報》,1942 年 9 月 8 日,頁 4。

25

表一:長洲華商會第一屆(1942 年)職員履歷表

職別 姓名 年齡 籍貫 履歷 商業 商號地址

正主席 卓灝發 62 中山 泰安祥記東主 山貨 新興街丁78號

副主席 胡建廷 50 中山 廣泰生排廠司理 船廠 北社街北角

正司庫 黃承業 33 寶安 英隆號東主 雜貨 中興街甲42號

副司庫 劉維就 49 寶安 劉昇昌號東主 雜貨 興隆街丙2號

司理 劉樹森 54 東莞

文牘 黃頌凱 41 寶安

書記 葉式明 25 番禺

幹事值理 林少泉 55 花縣 長源押司理 押店 大新街乙83號

馮北財 34 海豐 回春堂東主 藥材 興隆街丙26號

劉炳文 28 東莞 全盛號東主 金店 大新街乙93號

鄭桂芬 30 寶安 裕成棧號東主 糖麵 興隆街丙35-36號

鄭鑑章 53 中山 成生號東主 雜貨 新興街丁89號

莫銘泰 39 東莞 莫義興號東主 雜貨 興隆街丙27號

歐合全 56 海豐 全利號東主 魚店 興隆街海傍

候補幹事值理 張祿 60 順德 逢吉號東主 蘇杭百貨 興隆街丙17號

王耀東 46 潮州 協盛號東主 雜貨 大新街乙70號

值理 楊永俊 32 惠陽 楊萬利號東主 雜貨 興隆街丙6號

鄺仲有 23 開平 鄺記欄東主 魚店 興隆街丙38號

林雨生 58 南海 和記皮廠司理 皮廠 大石口甲56號

陳子卿 30 東莞 陳國記東主 雜貨 大新街乙45號

劉子芬 33 寶安 泰來號東主 雜貨 興隆街丙28號

何桂庭 43 順德 何大信東主 酒家 大新街乙78號

羅樹容 31 台山 裕和號東主 金店 大新街乙105號

高華保 44 中山 義安隆號司理 雜貨 興隆街丙4號

陸森如 54 番禺 公興號東主 雜貨 大新街乙58號

林培 56 新會 林生盛號東主 霉蝦 北社街戊 43號

周顯 53 順德 大利號東主 蘇杭百貨 大新街乙99號

李業 52 新會 順安號東主 銅鐡 新興街丁95號

文福 58 寶安 合興號東主 鹹魚 新興街丁49號

葉康 38 東莞 均棧號東主 菓菜 大新街乙36號

黃焯 46 中山 信安號東主 布疋 興隆街丙10號

王長 54 寶安 泰益號東主 木料 中興街甲35號

資料來源:〈長洲華商會職員辦事細則、履歷表和會 章(1942)〉,1947_CCC_001,華商會各 社團來往函件復會註冊 登記會議紀錄稿件及 通告稿件。

26

(b) 對外交通的恢復:

如上文所述,長洲為香港澳門、汕尾、陽江與廣海間之要衝。 1943 年 2 月 1 日,香港佔領地總督部交通部海務課,把香港島

汕尾、陽江與廣海等地定期有船通航,把糧 食及各種 雜貨運 至坪洲和梅窩間的航綫延至長洲,由「民家丸」32 拖帶兩艘帆

抵長洲,再由長洲轉運往香港島。受戰事影響,各線停航。長 船載 運貨物,往 來長洲與香港島,每天兩 班。33 由於長洲為

洲與各地間的往來什麼時候始恢復過 來?由於資料缺乏,未 孤島,島上除了漁業及少數農業外,全無出產。居民所需各項

能確定。但報 紙 報導,1942 年 7 月初,「長洲近與 各地間之物 日用品,甚至豬、牛肉類,全賴外來供應。因此,長洲與香港島

資交流,日見圓滑,尤其與廣東內地如陽江一帶,現每月已有 小輪開通以後,搭客相當 擠擁,當中多數為長洲商販 來港購

定期船隻來往,每次必帶來糧食及其他民用必需品極夥。」 27

買各式日用品運回長洲銷售。

當時曾載來生豬數百頭,原擬轉運往香港。長洲島上人士為

3. 戰後初期長洲華商會的發展

維持居民糧食供應,嚴禁糧食出口,因此該批生豬就地屠宰,

使長洲島豬肉價格大跌,每斤只售二元許。其他一切糧食來源 似乎在日佔時期,長洲華商會一直存在,並每年進行改 選值

有着,且極豐富,無不價格大平。當時,最重要的是白米供應, 理,但由於缺乏資料,沒法得知其具體的工作。二戰結束後,

據報導在「華商會」的努力辦運下,米價亦已低跌至每斤港幣 在長洲華商會現存的檔案中,保存了 1947 年第四屆值理會的

0.65 元。 由此可見,無論是「長洲自治委員會」,還是「華商會」

28 會議記錄。該年 2 月 3 日舉行第四屆選舉值理大會,出席會員

的主要工作就是辦運糧食,恢復長洲與各地間的物資交流。 50 餘人,當時(1946 年第三屆)的主席為卓灝發,司理劉鉅泉。

開票 點 算選舉結果,主 席卓灝發、副主 席馮北財、司庫劉 維

長洲與香港島之間的貿易,主要是由長洲販運漁獲到港島,再

就、副司庫莫銘泰皆獲連任;值理包括何福輝、陸森如、張祿、

由港島販運糧食雜貨及日用品返長洲。戰前,一向有街渡及小

周顯、鄒達、陳廣(即陳廣英)

、周理炳、羅允中、卓雲光、朱北

輪直接往來香港與長洲;戰後各線停航。日軍登陸長洲島後,

生、劉炳文、陳子卿、楊啟昌、黃承業、周教昌、鄭植、李業、羅惟

日本水產及天草水產株式會社等,已組 織漁船作業。魚獲都

揚、羅樹容、陳公俠、余連貴、伍福昌、陳帝先、何桂庭、黃北焯,

是在這兩家水產株式會社派輪船載運出香港市場。

共 25 位;候補值理曾鑑熙、蔡堯光、王耀東。再經 2 月 7 日「第

到 1942 年 7 月,油蔴地小輪船公司以試 行方式派小輪「民家 四屆第一次全體值理會議」,推選出常務值理七名,分別是何

丸」恢復行走香港至梅窩(即銀礦灣)航線。小輪泊在先施公司 福 輝、鄒 達、周 理 炳、陸 森 如、陳 廣、劉 炳文、羅 允中。34 與

對開的碼頭,開行至坪洲與梅窩時,由於此兩地都沒有碼頭, 1942 年創會時比較,長洲華商會在戰前與戰後的主要人事沒

小輪只能在海中預設的浮塢灣泊,上落客貨。此時,要從香港 有什麼大的變 動,具 有相當的穩定性。然而,1949 年 8 月 28

前往長洲,只可乘坐往梅窩的渡輪,再 從梅窩轉用帆船往長 日該會召開「第一次全體值理會議」,討論事項中包括「本會復

洲。由香港至梅窩約需 1 小時 20 分鐘,由梅窩乘帆船至長洲, 會註冊問題」。何以這年會是「復會」呢?查 1947 年 12 月的會

如順風航行,約 1 小時可達;倘遇逆風,則須航行 3 小時方能 議記錄,長洲華商會 第四屆值理會的任期將屆滿,準備改選

抵達。 29

之際,會內為了是否修訂選舉方式的問題,引起爭議。當時分

了兩派,以卓灝發為首,加上莫銘泰、蔡堯光、何福輝等,主張

同年 8 月 10 日起,輪船公司增派小輪「民樂丸」加拖貨艇兩艘,

依據歷年選舉辦法辦理改選;而以馮北財為首,陸森如、陳廣

專接載貨物:一艘專載本港貨物,另一艘則載九龍貨物。小輪

英、劉炳文等和議,要求採行新選舉法,其方式:

先從本港拖船一艘,駛達油蔴地,落客後,始拖上九龍貨船,前

往青山,再往大澳。30 此輪每日上午九時由大澳開行到香港,沿 選舉 共 列出廿九名,由廿九名值理中復 選出正副

途停泊汲水門、青山等地;下午三時,則由港開行返大澳,沿途 主席各一名,及正副司庫各一名,常務值理七名,

停靠青山、汲水門等地。大澳運往香港的貨物以魚類、蔬菜、瓜 值 理十八 名,候 補者三名,共計全 體 值 理會人 數

果為大宗;由香港運往大澳之貨物,則以藥物及日用品較多。 31

三十弍名,處理會務。 35

27《華僑日報》,1942 年 7 月 15 日,頁 3。

28 同上註。

29《華僑日報》,1942 年 7 月 6 日,頁 2;《華僑日報》,1943 年 2 月 9 日,頁 2。

30《華僑日報》,1943 年 9 月 4 日,頁 4。

31《香港日報》》,1942 年 8 月 11 日,頁 3;《香港日報》,1942 年 8 月 14 日,頁 2。

32「民家丸」建造於 1941 年的渡海小輪,昔日行走於香港與九龍之間,裝有 164 匹馬力的汽機,由協同和機器廠製造。《華僑日報》,1943 年 2 月 9 日,頁 2。

33《香港日報》,1943 年 1 月 31 日,頁 3;《香島日報》,1943 年 1 月 31,頁 4。

(1947 年 2 月 7 日),〈民國卅六年議案紀錄〉,1947_CCC_001,華商會各社團來往函件復會註冊登記會議紀錄稿件及通告

34「本會第四屆選出第一次全體值理會議」

稿件。

35〈民國卅八年十月(即一九四九)年華商會會議錄〉,1947_CCC_001,華商會各社團來往函件復會註冊登記會議紀錄稿件及通告稿件。

27

爭論的焦點在於正副主席及司庫是否在會員大會中直接選出。 區全)、姚達文、鄧承基等 11 人為委員,卓灝發為主席。39 「行

最終決議採用新選舉辦法,會員大會只票選出 29 位值理;正副 政委員會」成立後,立即派員往香港島要求港英殖民政府接收

主席、司庫與七名常務值理(舊稱幹事值理)都留待「全體值理 長洲,但英殖民當局未能即時派軍隊進駐,以致部份委員匿不

會會議」中,由全體 29 位值理互選產生。會議也議決於 1948 年 到會,「行政委員會」的工作陷於停頓。40 後經眾議,臨時成立

1 月 15 日進行第五屆值理改選。36 但現存長洲華商會的檔案 一個「保管委員會」,保管「行政委員會」留下的物資。1946 年 2

中,沒有 1948 年的會議記錄,未知選舉是否如期舉 行。如據 月召開全島社團座談會,參加的社團包括基督教聯會、青年體

1949 年的會議記錄,在 1949 年 8 月 28 日才召開「復會」的「第 育會、官立學校、漁民協進會、新青體育會和公立義學。在籌

一次全體值理會議」。

(1949 年復會後的值理名單,可參看表 備會議上特別討論到漁民的選舉權問題,欲以漁民的流動性

八)。可能是 1947 年底改變選舉辦法後,一直未有進行選舉, 而拒絕給與選舉權的提案,遭大會否決。41 原因是日佔時期,

要到 1949 年 8 月才進行選舉。在該年會議錄的封面上,寫着「民 佔領軍總督部推動的漁業政策,把全港分為八大漁區,各漁

國卅八年十月(即 1949 年)」,記錄也從該年 8 月開始。在 10 月 區的漁民必須在所屬灣頭加入該灣的「戎克漁業組合」;同時

的第二次常務值理會議上,決議從 9 月份開始徵收會費。 由 37

要按「香督令」第四十二號〈漁業取締規則〉進行登記,領取「漁

此可見,會務曾停頓,未有徵收會員的會費,直至 1949 年 9 月 業許可願」

(執照)

,按漁灣所屬的捕魚區進行作業,不得越界。

份才開始向會員徵收會費。因此,從二次大戰結束,1946 年為 因此,漁船各有所屬灣頭,有登記憑證,確定其身份。自此,登

復會第一屆,1947 年為第二屆,1949 年則為第三屆,故 1950 年 記在長洲灣的漁民,屬於「長洲戎克漁 業 組合」,有了明確的

10 月有「監開第四屆值理選舉」結果。 自此以後,無論是主席、 38

地緣身份,不再存在「流動性」,沒有歸屬的身份問題。 42

司庫,還是七位常務值理,都不是會員大會上透過直接選舉的

這時期產生的「長洲居民協會」與過去的「長洲街坊」或「街坊

方式產生,而是採取代議方式,由 29 位值理互選產生。自復會

四大總理」最明顯的分別,正如黃頌凱所言,「長洲居民協會」

後,馮北財榮膺主席,並且一直連任,成為掌握華商會的主要人

是「全島居民投票選舉」產生的。選舉權授予所有在島上住滿

物。(參看表八:長洲華商會歷屆常務值理名單)

一年,年滿 21 歲,擁有政府發 給的長洲購物證者;而所有年

4. 二次大戰後的長洲居民協會 滿 21 歲,在長洲住滿 3 年,行為端正,有正當職業者,都享有

被選權;只有被香港政府或中國政府褫奪公民權者,才喪 失

根據戰後首任「長洲居民協會」主席黃頌凱的憶 述,日本宣佈

選舉 與被選舉 權。選舉採取分區選舉的辦法,以全洲的戶主

投降後,長洲島上的日本憲兵隊於 1945 年 8 月 20 日晚撤離。

為單位,把長洲分為七區,由區產生候選人,選出各區居民代

長洲島孤懸海外,頓時成了無政府狀態。島上較富有的人家,

表,由各區居民代表選出執行委員七名,由執行委員互選產生

擔心盜賊登島搶劫,都逃到香港島或其他較安全的地方。三日

居民協會主席。1945 年 9 月 24 日居民協會進行第一屆選舉大

後(8 月 23 日)

「港九人民抗日游擊獨立大隊」進駐長洲,暫時

會,選出執行委員七名,再互選出主席;又設常務委員負責日

解決治安的問題,商店才敢開門營業。此時,為解決貧苦民眾

常事務,每三個月一期,由委員輪流擔任常務委員;其下設總

的救濟和接管義學與方便醫院等地方事務,黃頌凱、卓灝發、

務、財 務、教育、慈善和衛生五部,全是義務 兼職;連選就得

周理炳、麥明、馮北財、何福輝、劉炳文、邱景華等召集其他紳

連任,但不得超過三屆。第一屆選舉選出黃頌凱(兼主席)、馮

耆商議,決議成立「長洲光復民眾臨時行政委員會」,以商店為

北財、周理炳、歐合全、何福輝、邱景華、洪德修共七位執行

單位,透過公開選舉的方式,選出上述 8 位,再加上歐合全(即

委員,正式宣佈成立「長洲居民協會」。 43

36「第七次全體值理會議」

(1947 年 12 月 30 日),〈民國卅六年議案紀錄〉,1947_CCC_001,華商會各社團來往函件復會註冊登記會議紀錄稿件及通告稿件。

37「第二次常務值理會議」

(1949 年 10 月 17 日),〈民國卅八年十月(即一九四九年)華商會會議錄〉,1947_CCC_001,華商會各社團來往函件復會註冊 登記會議紀錄

稿件及通告稿件。

38「第五次全體值理會議」

(1950 年 10 月 14 日),〈民國卅八年十月(即一九四九年)華商會會議錄〉,1947_CCC_001,華商會各社團來往函件復會註冊 登記會議紀錄

稿件及通告稿件。

39 據《香港華僑團體總覽》記載:「直至 9 月 17 日,召集島上各社團,包括基督教聯會、青年體育會、官立學校、漁民協進會、新青體育會和公立義學等,進行協商,決

議以「普選」的方式,產生民意授權的地方管理組織。先成立籌備委員會,接收地方公共財產,着手地方自治的工作。」 〈香港長洲居民協會〉,區少軒、陳大同、麥顯

揚主編,《香港華僑團體總覽》,香港:國際新聞社,1947,第六章,頁 2。

40〈長洲居民協會史略〉是 1946 年 4 月 26 日黃頌凱當選第二任長洲居民協會主席後,呈遞給新界理民府官巴輅( J. Barrow)的文件。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MS178-

1-21, Copies of miscellaneous papers relating to the Cheung Chau Residents Association, Cheung Chau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the 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1845-1960s, 1945-1960。

41 〈長洲居民協會〉,麥秀霞、莫冰子主編,《新界指南》,香港:時代新聞社,1951,上卷,頁 37-38。

42 《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公佈香督令特輯》,香港:亞洲商報社,1943,頁 51-52。

43 麥 秀霞、莫冰子主編,《新界指南》,香港:時代新聞社,1951,上卷,頁 37-38;參看〈香港長洲居民協會組織大綱〉,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MS178-1-21,Copies

of miscellaneous papers relating to the Cheung Chau Residents Association, Cheung Chau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the 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1945 -

1960s, 1945 - 1960。

28

1947 月 1 月 2 日舉行第二屆選舉,依據會章,以同樣的方法選 大公。」45 當時,高志鑑於收到呈函時,該會的選舉安排已開

出第二屆執委,黃頌凱連任主席,執委包括周理炳、馮北財、 始,如要取消選舉意味着該會要損失超過 500 元的支出,故讓

歐合全、何福輝、邱景華。 44

選舉繼 續進行。1955 年 1 月 10 日該會公佈選舉結果後,確知

在當 選委員名單中有兩位委員已連任三屆,高志認為有違 規

表二:1947 年長洲居民協會選舉七個分區與候選人的分配

章,其理由是長洲居民協會在選舉前不足一個月修改會章,於

時間上不合理;新 會章必須要經理民府官認可,但該會根本

選區 戶數 候選人數 未有通知南約理民府官(即高志)

;再者,新章明言在 1955 年

1 山區 25 2 1 月 1 日實施,但選舉卻在 12 月 28 及 30 日根據新會章進行,

是 違 規 的 做 法。他 在 獲 新 界 民 政 署 長 彭 德(Kenneth M.A.

2 中興街(包括曬家) 230 11

Barnett)核准後,宣佈選舉 無效,並致函各有關政府機關,要

3 興隆街 230 11 求暫時與該會中止關係;又把長洲的人口登記,與政府相關的

4 大新街 700 35 地方事務,暫時委托 給長洲華商會代理。46 高志提出由他委

任一個五人 攝 理委員會,重新修改會章,獲得南約理民府官

5 新興街 475 24

認可後,在年底依新會章進行重選。 47

6 北社街 150 7

其實,居民協會的選舉紛爭 爆發前,會內已存在衝突。1950-

7 水上區 300 10 1951 年,長洲居民協會發起籌款修建長洲公立義學新校舍,

候選人總數 100 當時由周理炳擔任籌建新校舍委員會主席。1954 年 4 月新校

舍建成後,居民協會 執行委員會要求周理炳提交詳細的捐款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

案卷 HKRS170-1-345, Cheung Chau Island - Proposed Improvements in Civil 記錄與及財 務報告,但周氏始終沒有提交。同年 4 月 27 日,

Administration。

長洲居民協會 6 位執行委員,朱 北生、黃承業、何守庸、劉達

財、卓灝發、陳子昌聯名致函南約理民府官高志,指摘負責籌

5. 二戰後殖民政府對長洲地方社會的介入

建長洲公立義學新校舍的建校委員會主席周理炳拒絕把新校

(a) 1954-1955 年長洲居民協會選舉的紛爭 舍移交 給「居民協會」,更呈遞核數師的報告,質疑其 帳目不

長洲居民協會這個以民主普選方式產生的地方自治組 織,卻 清。 48 接着,居民協會發生選舉風潮,兩事不無關係。

在 1954-1955 年間發生 嚴 重的內部 分歧。1954 年 12 月底,長

面對南約理民府的強硬態度,長洲居民協會選舉委員會不但

洲居民協會舉 行委員改選。依照會 章規定,委員不得連任超

沒有屈服,更發動居民聯署,進行護選運動,共收集到 400 餘

過三屆,但該會在 12 月 12 日舉行居民大會,討論該會選舉及

居民聯署,連同呈文送新界民政署,要求確認選舉有效,恢復

修章問題,通過修改會章,由下屆開始實施,讓已連任三屆的

居民協會的職權。49 又於 2 月 20 日召開洲民大會,出席人數

委員,可以繼 續參選。然而,在 12 月 22 日南約理民府官高志

多達 252 人,由居民代表會常務委員會主席馮玉書主持,否決

(Austin Coates)收到由 200 個長洲居民聯署的投訴信,內指「關

高志提出的五點建議,決議 維護 1954 年 12 月全體居民大會

於該會(長洲居民協會)法規,凡委員任滿三屆者,照章公佈其

通過的新會章,要求確認選舉有效。在大會上,居民代表們也

人姓名,自動退休一年,俾眾週知。查得現任委員中有三人已

稍作讓步,建議把任期依舊章改為一年一任,及對新章重新

連任三屆,至今協會仍未公佈彼等依章退休,誠恐連任四屆,

進行修改;而被視為長洲華商會派領袖之一的周理炳,更提議

形成世襲之流弊,請求主持公道,維護法章,及時制止,以示

44 這是理民府官員 Philip Egerton 1947 年 1 月 2 日到長洲進行監察選舉後的報告。香港歷史檔案館,案卷 HKRS170-1-345, Cheung Chau Island - Proposed Improvements

in Civil Administration。

45 參 看高 志 在 1955 年 有 關 南 約 理 民 府 的 報 告,見 Austin Coates, “Cheung Chau”, in John Strickland (ed.), Southern District Officer Reports: Islands and Villages in Rural

Hong Kong, 1910-6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183-195.

46《香港工商日報》,1955 年 1 月 12 日;參看高志在 1955 年有關南約理民府的報告,見註 45。

47《香港工商日報》,1955 年 2 月 9 日。

48 在 草擬 的 投 訴 函 上,聯 署人 沒有朱 北 生,但在信 末 的 翻 譯 者 的 附 注 上,說 明 朱 北 生 會 簽 署正 式 的 投 訴 函,故 朱氏 也包 括 在 投 訴人中。香 港 政 府 檔 案 處,案 卷

HKMS178-1-21,Copies of miscellaneous papers relating to the Cheung Chau Residents Association, Cheung Chau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the 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1945 - 1960s, 1945 - 1960。

49《香港工商日報》,1955 年 1 月 22 日。

29

訂定新舊委員交接日期,盡快交接。但不應忽略的是這次居 承業、周理炳、馮北財、朱北生、何守庸、黃仲凱當選,但由於

民大會本來要討論「清查各界籌建長洲公立義校委員會之重 黃頌凱當選後辭任,由候補委員鄺炳有補上。 53

要數目及案卷」一案,公決押候討論。50 由此可見,居民協會 長洲居民協會一直引以自豪的地方民主體制得以在長洲發展,

內部的衝突已有所緩和,但南約理民府卻堅持原議,不承認居 與二次大戰後,新界部份殖民官員的倡議有關。二次大戰後,

民協會的新任執行委員會。假若,這次選舉風潮起因於居民協 以巴輅( John Barrow) 為首的新界理民府官較為認同民主選舉

會內部出現派系的爭鬥,又正如高志引述新界民政署長彭德

制度,在新界推動地方自治,協助各鄉村進行民主選舉,成立

的話,「(新界民政署長)不欲干涉一個能代表民眾,正式成立

地方自治組織;為轄下鄉村爭取資源,賦予地方團體更大的管

的團體之事務」,要求「雙方共同提出彼此同意的建議,解決

理地方事務的權力。54 據曾擔任南約理民府官的徐家祥(Paul

居民協會事件。」51 何以在雙方已有諒解的情況下,政府卻堅

Tsui)說,1945 年長洲居民委員會成立之初,包括黃頌凱在內

持不予接受呢?假若要回答此問題,我們的討論不能停留在地

的代表們來到港島見新界理民府官巴輅,要求政府確認其作

方層次,必須考慮到政府的意圖。因此,新界民政署和南約理

為地方居民代表的地位。這個自認為透過地方民主選舉產生

民府有關居民協會選舉事件,及成立長洲鄉事委員會的檔案,

的組織,當然是如願以償,獲得理民府確認。徐氏更指出長洲

成為下文討論的焦點。

居民協會 對於長洲戰 後的復甦,做出很好的成績,與他們合

(b) 從地方自治到殖民管治 作,暢順地解決了很多地方上的問題。55 然而,繼任的南約理

如上文所述,長洲居民委員會在成立之初,已十分強調全島居 民府官高志卻對巴輅及徐家祥等做法大不以為然。他認為長

民都應擁有平等的選舉權,即使漁民都應享有民主選舉的權 洲居民協會所謂的全民選舉,既沒有選民登記,也沒有識字能

利。1950 年,長洲居民協會更把分區選舉候選人的方式廢除, 力的測試,選舉會受到野心家的操 縱。他心目中的操 縱選舉

不再以「戶」為單位,改而為「凡僑居本洲之居民,年滿 21 歲以 者,主要是指島上黃 維則堂的黃氏家族。他認為居民協會 實

上者,皆得為本會會員」,而選舉七名執行委員,改「由全體會 際上是日佔時期大東亞共榮圈的殘餘,當年巴輅承認居民協

員單記名投票選舉」,免卻再複選的麻煩;又進一步擴大候選 會的做法,根本是錯誤的。應該藉着 1954 年底發生的選舉風

人資格,只要「在本洲居住七年以上者,不分 性別,均有選舉 波,解散居民協會,以長洲鄉事委員會取而代之。他對長洲鄉

與被選舉權。」實行全民普選,成立民主自治的地方組 織。 52

事委員會的籌劃早已有腹稿,認為大澳與坪洲的居民協會也

自從居民協會成立後,每次選舉新界理民府都會派官員到來 應一併改組。在他的計劃中,長洲鄉事委員會應包括由石壁至

監察。如 1953 年的選舉,居民協會先在 1952 年 12 月 4 日貼出 拾朗的南大嶼各村落和索罟群島。按人口比例確定代表數目,

告 示,宣 告 明 年 1 月 12 日 舉 行 選 舉。當 日,南 約 理 民 府 官 從代表中選出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連續任滿三年,必須停選

C.G.M. Morrison、勞工處長 A.P. Richardson 與 6 位其他部門 一年。最重要的是提出編修選民登記冊,釐定選民資格。他認

的政府官員,聯同長洲地方社團代表 20 人,分往島上六個投票 為必須要在官方任命的太平紳士的監督下,進行讀寫能力測

站進行監選。選舉不再作分區,直接由協會會員選出 55 位候選 試,以確定是否具有選舉權,編製選民名冊;鄉事委員會互選

人。1 月 22 日由上述 55 位候 選 人選出七位執行委員。結果黃

50 《香港工商日報》,1955 年 2 月 21 日;《華僑日報》,1955 年 2 月 26 日。

51 《香港工商日報》,1955 年 1 月 20 日。

52《( 長 洲 居 民 協 會)本 會 章 程》 (1950),香 港 政 府 檔 案 處,案 卷 HKMS178-1-21,Copies of miscellaneous papers relating to the Cheung Chau Residents Association,

Cheung Chau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the 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1945 - 1960s, 1945 - 1960。

53“Cheung Chau Residents Association Annual Report, 1952”,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MS178-1-21,Copies of miscellaneous papers relating to the Cheung Chau Residents

Association, Cheung Chau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the 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1945 - 1960s, 1945 - 1960。

54 1970 年代曾擔任新界民政署長(後改為新界政務司)的鍾逸傑 ( David Akers-Jones),在其回憶錄中,有一段對巴輅的評價。他說:「有一位民政署長個性有點怪癖,

他引入了一套名為『巴勞規章』的選舉條例,以給當地領袖一點合法地位和真正的代表性。戰後(二次大戰後)很多年輕的理民官,都曾入伍當兵,或在中國內戰中

參加過『友邦救援小組』 (筆者:是指英軍服務團 British Army Aid Group),他們受到戰後民主精神的洗禮,通過巴勞規章,將一人一票的選舉引入鄉村。眾多村落組

成鄉事委員會,提供了書面的憲章,而日後則有更詳盡和完備的發展。委員會純屬諮詢性質,但由於鄉村民意很強大,絕不能忽視他們的建議。縱使無人聲稱新界

已有全面的民主,但六十年代新界已有別於香港九龍,開始有了代議制,並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基礎。」見鍾逸傑著,陶傑譯,《石點頭:鍾逸傑回憶錄》,香港:香港

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34。而徐家祥正是當年協助成立英軍服務團的其中一位年輕殖民政府官員。

55 Paul Tsui, “Cheung Chau,” in John Strickland (ed.), Southern District Officer Reports: Islands and Villages in Rural Hong Kong, 1910-6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181-183。

30

執行委員時,必須要理民府官員在場。56 諸如此類的舉措,明 批給「居民協會」的公眾場地及設施的使用權,如街市側的小

顯地是對地方民主體制的不信任,要對地方自治加以直接的 型商店用地、海傍熟食場用地、星有利球場、方便醫院花園用

規管。 地等,在批約到期後,都轉而批給以馮北泰和周理炳為首的「長

南約理民 府官 高志曾去 信 前任 及現任「居民協會」主 席,包 洲華商會」。在往來的文件上,可以看到政府視要求恢復居民

括 黃承業、朱 北生、黃頌凱、周理炳,前委員劉炳文、華商會 協會地位的朱北生為麻煩的製造者,更傾向於支持周理炳的

主 席馮北財 等地方紳 耆,邀請他們出席會 議,釐清「長洲居 一派。60 由此可見,殖民政府面對分裂為兩派的地方商人(如

民協會」的地位、權力、責任、財政與選舉 安排等事項,要求 上文所述,居民協會與華商會都是以地方商人為主的組織)

與政府的「鄉事委員會法案」配合。57 在 1955 年 9 月 14 日的 支持哪一方,個人操守並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最主要

會 議 上,也明確 指出要 籌組「長洲鄉 事 委員會」,取代「長洲 是誰 願意配合殖民政府,實現其擬定的「政治藍圖」。正因為

居民協會」。58 戰後巴輅與徐家祥等主張村代表、地方自治組 政府的直接介入,透過授權與資源的投放,擴大了長洲商人的

織(包括鄉事委員會)和理民府三級的新界地方行政關係。擔 內部分歧。

任 新 界 民 政 署 長 的 戴 斯 德(Edmund Brinsley Teesdale)早 在 自 1955 年至 1959 年,「長洲鄉 事委員會」籌備委員會 經 過 五

1953 年時已有意改以鄉事委員會組織作為規範新界各區的地 年的爭持,才能確定會 章,落實選舉的安排,於 1960 年底進

方自治組織,將其納入新界民政署認可的村代表、鄉事委員會, 行選舉。經理民府核實,符合資格的 86 位候選人,分成兩大

與鄉議局的三級諮詢架構,作為殖民政府管治新界的工具。59 派,壁壘分明。從其選舉宣傳單張中,可知一派是以周理炳、

因此,在高志處理長洲居民協會的問題時,港英殖民政府已有 馮北財為首的「華商會派」,成員共有 57 人。他們提出要「在任

規範新界各區地方自治組 織的宏大「政治藍圖」。此問題,不 內決定完成的六大街坊福利建設」,包括:

便在這裡展開,將會另文討論。 1. 建山頂體育場館:八萬元

高志在 1955 年底離任,先後接任南約理民府的鄭棟材與許舒 2. 建北區遊樂場:四萬元

(James Hayes)都是以建立「長洲鄉事委員會」為工作的主要目 3. 擴充公立義學:五萬元

標。從相關的政府檔案中所見,南約理民府對 1954 年朱北生、 4. 建公共圖書館:一萬五千元

何守庸等指控周理炳在處理長洲公立義學建校瀆職之事,根 5. 建東灣公園:一萬五千元

本沒有跟進。然而,在「長洲華商會」接手辦理長洲地方事務 6. 建鄉事會大廈及公共禮堂:三萬元

以後,政府在資源與政策上都盡量向「華商會」傾斜,把原來

56 Austin Coates, “Cheung Chau,” in John Strickland (ed.), Southern District Officer Reports: Islands and Villages in Rural Hong Kong, 1910-6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183-195。

57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MS178-1-21,Copies of miscellaneous papers relating to the Cheung Chau Residents Association, Cheung Chau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the 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1945 - 1960s, 1945 - 1960。

58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2-4-1,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06.03.1956 - 28.01.1961。

59 參看戴斯德 於 1953 年草擬的鄉議 局局章,見薛鳳 旋、鄺智文 編著,《新界鄉議 局史》,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香港 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2011,頁

380-382。

60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2-4-1,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06.03.1956-28.01.1961;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2-4-2 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31.01.1961 - 09.06.1972。

31

表三:1960 年第一屆長洲鄉事會選舉中,57 候選人的共同選舉海報內容

海報資料由非物質文化遺 產辦事處 整理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2-4-1,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06.03.1956 - 28.01.1961。

32

表四:1960 年第一屆長洲鄉事會選舉中,「正義坊眾競選宣言」海報內容

海報資料由非物質文化遺 產辦事處 整理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2-4-1,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06.03.1956 - 28.01.1961。

表五:1960 年參選長洲鄉事委員會的「華商會」派候選人名單

1 盧永銓 當選代表

2 羅維揚(天恩) 當選代表

3 黃如山

4 馮北財*(主席) 當選代表 廣利紙料牲口店司理

5 周理炳*(副主席) 當選代表 廣福(漁業)公司、榮利米店司理

6 黃頌凱*(值理) 當選代表 長利街坊渡董事

7 黃承業 *(常務值理) 當選代表 信豐米店、長洲旅店、英隆雜貨店東主

8 何桂庭*(值理) 當選代表 何福興酒庄東主

9 鄭植華 *(常務值理) 當選代表 大興祥雜貨商店東主

10 馮玉書*(常務值理) 當選代表 回春堂國藥行東主

11 鄺炳有*(常務值理) 當選代表 鄺記魚欄東主、廣泰生造船

33

12 鄭全貴*(副司庫) 當選代表 福昌酒庄東主

13 方平 當選代表

14 袁壽 當選代表 袁壽記建造

15 歐合全 當選代表

16 陳公俠*(值理) 當選代表 中國藥房、適適商店東主

17 黃錦芬

18 張錦*(值理) 榮發汽燈店東主

19 楊德勝*(常務值理) 當選代表 楊德利雜貨店東主

20 劉榮柱*(常務值理) 當選代表 源發工廠司理

21 姚啟亨 當選代表

22 李錦榮

23 陳榮*(常務值理) 當選代表 和記火油行司理

24 何炳釗*(值理) 當選代表 何鴻記士多司理

25 張宗*(值理) 當選代表 逢吉百貨商店東主

26 余永祥

27 黃鎮鴻(伯禧)

28 楊玉麟 當選代表

29 許家祥

30 劉維就*(值理) 劉昇昌米店、廣生祥沖菜廠司理

31 吳照 照記漁業

32 陳秋

33 鄭耀熾 正昌蝦醬

34 鄭和貴 福昌酒業

35 陳子卿 當選代表 陳國記米業

36 黃維祥

37 陳廣英*(司庫) 當選代表 長興金舖東主

38 王來敬 當選代表 王來記魚露

39 李章北

40 許觀錦 當選代表 許安記魚業

41 陳祥

42 康有 有記山貨

43 廖柏 成記山貨

44 傅潤福

34

45 王仲華*(值理) 泉州醬油公司廠長

46 周溢

47 鍾勝

48 郭喜成

49 徐炳基

50 廖水崧

51 石水華

52 梁富安 三隆造船

53 鄧美 鄧美記建造

54 歐來貴

55 林鍚開

56 潘根

57 程春棣 程盛發(漁販),長洲街市攤位41號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

案卷 HKRS407-2-4-1,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06.03.1956 - 28.01.1961;新界長洲華商會編,《長洲華商會年刊》,香港:該會出版,1960,頁 19。

另一派是以朱北生為首,自稱「正義坊眾」的團隊,共 25 人,其口號是:

1. 決不開空頭諾言 4. 實行官民合作

2. 決不貪污舞弊 5. 推行街坊福利

3. 決不出賣坊眾利益 6. 履行競選諾言

表六:1960 年參加長洲鄉事委員會選舉「正義坊眾」的候選人名單

朱北生 當選代表

何守庸 當選代表

陳坤 當選代表

姚德順 當選代表 長洲戲院、廣益隆醬園

陳子昌 泰興隆木園

廖賢忠 當選代表

康蔭 有記山貨

王煜祥 王榮記果子廠東主

卓雲光(慶和) 當選代表 星有利街坊渡司理

卓雲深 當選代表

石曉峰

周光(周十二)

35

蔡昇 當選代表 (蔡堯光)蔡昇記魚欄

葉壽 當選代表 信和油米什貨

梁顯志

馮北泰 當選代表

張植芬

劉樹球 劉均益酒米什貨

殷炳章

彭偉成

阮開

劉玲 當選代表 達昌香煙

朱樹根 當選代表

張北耀

謝根照 當選代表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

案卷 HKRS407-2-4-1,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06.03.1956 - 28.01.1961;長洲華商會編,《長洲華商會年刊》,香港:長洲華商會,1960,頁 19。

既以「正義坊眾」,又以「不貪污舞弊」為口號,又在〈敬告投票 投訴選舉不公,但都不獲 南約理民府受理。1961 年 1 月 27 日

的選民〉的單張內保證「當選後絕不會利用職權,作假公濟私 鄉事委員會召開第一屆居民代表大會(會員大會)

,由選舉產

的勾當」、「為全洲居民一切福利着想,為地方興建能涓滴歸 生的 39 位居民代表 互選 17 位執行委員時,朱派的居民代表

公」,請選民投票支持「正義坊眾」的候選人。 可見此派主要 61

集體缺席,以示抗議。在此情況下,長洲鄉事委員會第一屆執

是針對周理炳在長洲公立義學建校一事上瀆職行為。 行委員全 屬華商會派人士。在鄉 事 委員會就 職 典 禮舉 行過

這次選舉的結果,39 位居民代表中,周理炳、馮北財一派獲得 後,華商會把代管的街坊財產移交 給鄉事委員會;但朱北生

26 席,朱 北生一派只有 13 席。在選舉 期間與之後,朱氏不斷 卻拒絕把「居民協會」管理的財產移交給鄉事委員會。 62

表 :第一屆長洲鄉事委員會執行委員名單

姓名 職位 籍貫 職業 備註(1960 年華商會)

周理炳 主席 寶安 廣福公司、榮利米店司理 副主席

馮北財 副主席 惠州 廣利紙料牲口店司理 主席

黃承業 執行委員 寶安 長洲旅店、信豐米店東主兼司理 常務值理

方平 執行委員 潮州 果珍園東主

何桂庭 執行委員 順德 何福興酒庄東主 值理

姚啟亨 執行委員 寶安 廣昌農場東主

61〈敬告投票的選民〉,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2-4-1,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06.03.1956 - 28.01.1961。

62 香 港 政 府 檔 案 處,案 卷 HKRS407-2-4-1,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06.03.1956 - 28.01.1961;香 港 政 府 檔 案 處,案 卷 HKRS407-2-4-2 ,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31.01.1961 - 09.06.1972。

36

姓名 職位 籍貫 職業 備註(1960 年華商會)

張宗 執行委員 順德 逢吉百貨商店東主 值理

陳公俠 執行委員 台山 中國藥房、適適商店東主 值理

陳榮 執行委員 新會 和記火油行司理

陳廣英 執行委員 東莞 長興金舖東主 司庫

馮玉書 執行委員 惠州 回春堂國藥行東主 常務值理

黃頌凱 執行委員 寶安 長洲長利街渡董事 值理

楊德勝 執行委員 電白 楊德利雜貨店東主 常務值理

劉榮柱 執行委員 潮安 源發工廠總經理 常務值理

鄭全貴 執行委員 寶安 福昌酒舖東主 副司庫

鄭植華 執行委員 順德 大興祥百貨商店東主 常務值理

鄺炳有 執行委員 新會 鄺記魚欄東主 常務值理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2-4-2 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31.01.1961 - 09.06.1972;長洲華商會編,《長洲華商會年刊》,香港:長洲華商會,

1960,頁 19。

6. 小結

英國殖民政府租借新界前,長洲地方社會組織的具體情況不 籌組正式商人組 織「華商會」。由此也埋下了地方派系衝突的

得而知。但長洲被納入港 英殖民政府的管治以後,由殖民政 伏線。

府委任的「鄉村委員會」

(Rural Committee)是否自此承擔起

幾經艱辛,1960 年長洲鄉事委員會終於成立了,但長洲地方社

地方管治的工作呢?許舒對此予以肯定,並嘗 試從一些請願

會內部的分歧,在居民之間存在的裂痕,卻已清楚顯現。為使

事件中,指認其中的領袖。63 但我們根本沒有資料可以說明,

新成立的鄉事委員會能盡快建立其領導地位,獲得長洲居民

這些鄉村委員到底是政府認可的獨立身份,還是由委員組成

的認受,政府扮演着很重要的支援角色。周理炳、馮北財等在

的地方管治機構。透過本章列舉兩宗地方事務中,都沒有看

競選時列舉的「六大福利建設」,必須讓其一一實現,以取信

到有「鄉村委員會」一類的機構在運作,而是採用「長洲廟宇委

於洲民。其中籌建北帝廣場與長洲太平清醮有直接的關係,將

員會」與「長洲街坊」等組 織,進行地方管理。在 1934 年的誹

在下文討論。其次,長洲無論水陸居民都十分崇敬玉虛宮的玄

謗官司中,更清楚地展示長洲的地方自治組織採用「街坊四大

天上帝(北帝)

,一年一度的北帝誕與太平清醮為地方社團與

總理」的形式,而此形式一直沿用至日治前。

精英確立和展示其領導地位的重要舞台。鄉事委員會如何參

日治時期是長洲地方自治組 織變革的重要時期,舊的街坊四 與 其中?怎樣取得領導的角色?這些都成為了鄉委 會各主持

大總理制度遭取締,代之以「自治 會」制度,地方商人亦起而 者的重要工作。

63 James Hayes, The Hong Kong Region, 1850-1911: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own and Countryside, pp.56-84。

37

:長洲華商會歷屆常務值理(幹事值理)名單(1942-1960)

職稱 1942 1946 1947 1949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復會 第4屆 第5屆 第6屆 第7屆 第8屆 第9屆 第 10 屆 第 11 屆 第 12 屆 第 13 屆

主席 卓灝發 卓灝發 卓灝發 馮北財 馮北財 馮北財 馮北財 馮北財 馮北財 馮北財 馮北財 馮北財 馮北財

副主席 馮北財 馮北財 馮北財 黃承業 朱北生 劉炳文 周理炳 周理炳 周理炳 周理炳 周理炳 周理炳 周理炳

司庫 劉維就 劉維就 劉維就 陳廣英 陳廣英 陳廣英 劉炳文 劉炳文 陳廣英 鄭全貴 陳廣英 陳廣英 陳廣英

副司庫 莫銘泰 莫銘泰 莫銘泰 陸森如 劉炳文 黃承業 陳廣英 陳廣英 鄭全貴 陳廣英 溫浩根 鄭全貴 鄭全貴

常務理事 莫銘泰 莫銘泰 莫銘泰 莫銘泰 莫銘泰 莫銘泰 莫銘泰

朱北生 朱北生 朱北生

鄺炳有 鄺炳有 鄺炳有 鄺炳有 鄺炳有 鄺炳有 鄺炳有 鄺炳有 鄺炳有

陳子卿 陳子卿

鄒達

黃承業 黃承業 黃承業 黃承業 黃承業 黃承業 黃承業 黃承業

周理炳 周理炳 周理炳 周理炳 周理炳 姚得順

鄭植華 鄭植華 鄭植華 鄭植華 鄭植華 鄭植華 鄭植華

黃頌凱 黃頌凱 黃頌凱 黃頌凱

馮玉書 馮玉書 馮玉書 馮玉書 馮玉書 馮玉書 馮玉書

何福輝 何福輝 何福輝 何福輝 何福輝

劉炳文 劉炳文 劉炳文 劉炳文

陳子卿

陸森如 陸森如 陸森如 陸森如

鄒達 鄒達

陳廣 陳廣

羅允中 羅允中

劉榮柱 劉榮柱 劉榮柱 劉榮柱

鄭全貴

陳榮 陳榮

楊得勝 楊得勝

何炳釗

資料來源:

1942 年:〈長洲華商會職員辦事細則、履歷表和會 章(1942)〉,1947_CCC_001,華商會各 社團來往函件復會註冊 登記會議紀錄稿件及 通告稿件。 1952 年:「第五 屆值 理 第一次會 議 紀 錄 」(1951 年 10 月 21 日),〈一九 五一年元 月華商會 會 議 錄〉,1947_CCC_001,華商會各 社團來 往函件 復會註冊 登記會 議 紀

錄稿件及 通告稿件。

1946 年:「本會第四屆選出第一次全體 值理會議 」(1947 年 2 月 7 日),〈民國卅六年議案紀 錄〉,1947_CCC_001,華商會各 社團來往函件 復會註冊 登記會議 紀 錄

1953 年:「第六 屆值理第一次 全 體 值理會議 紀 錄 」(1952 年 9 月 27 日),〈民國卅六年議 案紀 錄〉,1947_CCC_001,華商會各 社團來 往函件 復會註冊 登記會 議 紀

稿件及 通告稿件。

錄稿件及 通告稿件;《華僑日報 》,1952 年 11 月 2 日。

1947 年:「本會第四屆選出第一次全體 值理會議 」(1947 年 2 月 7 日),〈民國卅六年議案紀 錄〉,1947_CCC_001,華商會各 社團來 往函件 復會註冊 登記會議 紀 錄

1955 年:《華僑日報 》,1954 年 10 月 14 日。

稿件及 通告稿件。

1956 年:《大公報 》,1955 年 10 月 18 日;《華僑日報 》,1956 年 8 月 27 日。

1949 年:「馮北財 報告復會 第一次會議 」(1949 年 8 月 28 日),〈民國卅八年十月(即一九四九 年)華商會 會議 錄〉,1947_CCC_001,華商會各 社團來 往函件 復會 1957 年:《華僑日報 》,1956 年 11 月 4 日。

註冊 登記會議紀錄稿件及 通告稿件。

1958 年:《華僑日報 》,1957 年 12 月 1 日。

1951 年:「第二次 全 體 值 理 舉行複 選 會 議 」(1950 年 11 月 1 日),〈民 國 卅八年十月(即一九四九 年)華 商會 會 議 錄〉,1947_CCC_001,華 商會 各 社團來 往函件 復 1959 年:《香港工商日報 》,1958 年 11 月 3 日。

會註冊 登記會議紀錄稿件及 通告稿件。 1960 年:《華僑日報 》,1959 年 10 月 17。

38

:1945-1952 年,長洲居民協會執行委員與長洲華商會常務理事比較

長洲居民協會執行委員 職業 長洲華商會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黃頌凱 * 黃頌凱 * 黃頌凱 * 黃頌凱 * 黃頌凱 黃頌凱 寶安人,黃維則堂司理,長利街坊渡司理; 1952, 1955-57 年常務理事

馮北財 馮北財 馮北財 馮北財 馮北財 馮北財 馮北財 海豐人,回春堂東主(葯材業)

,廣利(牲口紙料) 1942、1946-47 副主席;1949-60 主席

周理炳 周理炳 周理炳 周理炳 周理炳 * 周理炳 * 周理炳 廣福公司(漁業) 1953-60 副主席

炳記東主(海產雜貨) 1942、1947-52 常務理事

榮利(油米燃料)

歐合全 歐合全 歐合全 歐合全 歐合全 海豐人,全利號東主(魚店)

何福輝 何福輝 何福輝 何福輝 何福輝 何福輝 長洲海浴場(東灣)司理,何大信東主(酒樓) 1942、1947-52 年常務理事

邱景華 邱景華 長洲醫院醫官

洪德修 洪德修

朱北生 朱北生 朱北生 * 朱北生 朱北生 * 建順 1949、1953, 1955 年常務理事

1941 年副主席

劉炳文 劉炳文 劉炳文 東莞人,全盛號東主 1942、1947、1949 年常務理事;1951 年副司庫、1953 年司庫;1952 年副主席

(金飾店)

周長明 周長明

鄺炳有 鄺炳有 鄺炳有 鄺記漁欄司理 1949 年、1951、1953 年常務理事

廣泰生(造船)司理

歐景榆 歐景榆 歐景榆

譚卓志

羅天恩 同裕(蝦醫)

鄭植華 大興祥東主(華洋雜貨) 1952,1955-60 年常務理事

黃承業 黃承業 * 黃承業 * 黃承業 英隆號東主(雜貨),信豐(酒米雜貨),長洲旅店, 1952 副司庫,1951, 1953, 1955-60 年常務理事

何守庸 何守庸 何守庸

劉達材 劉達材

卓灝發 泰安祥記東主(蔴纜山貨) 1942, 1946-47 年主席

陳子昌 泰興隆(木園)

廖賢忠

卓雲光 星有利街坊渡

歐來貴

陳坤 又名陳餘慶,成和店(布疋漁鹽)

,成安店(漁船附屬用具)東主

* 為該屆主席。

資料來源:

1945-1947 年,長洲居民協會執行委員名單來自〈香港長洲居民協會〉,區少軒、陳大同、麥顯揚主編,《香港華僑團體總覽》,香港:國際新聞社,19 47,第六章,頁 2。 1954 年名單見《大公報》,1954 年 1 月 11。

1948 年欠缺名單。 1955 年名單見《華僑日報》,1955 年 2 月 26 日。

1949 年名單見《華僑日報》,1949 年 2 月 6 日。 各委員的背景來自:

1950 年名單見《華僑日報》,1950 年 2 月 2 日。 1. 長洲華商會檔案,1952_CCC_005 ,一九五二年各會員商業登記存底(商戶登記)

1951 年名單見《華僑日報》,1950 年 12 月 20 日。 2. 長洲華商會檔案,1952_CCC_006,本港商業登記表(1952)合資生意用及獨資生意用(商戶登記)

1952 年名單見《華僑日報》,1950 年 2 月 5 日。 3. 長洲華商會檔案,〈長洲華商會職員辦事細則、履歷表和會 章(1942)〉,1947_CCC_001,華商會各 社團來往函件復會註冊 登記會議紀錄稿件及 通告稿件。

1953 年名單見《華僑日報》,1952 年 12 月 16 日。 4.〈本會 會員商號名錄〉,長洲華商會,《長洲華商會年刊》,香港:長洲華商會,19 60,頁 63-72。

39

附錄一:

長洲華商會職員辦事細則

一、 正主席有主持 會 務、監察職 員及籌劃進行事宜,責任重 其份內應為各事,須認真辦理,遵規勿違,其薪金由主席

大,為會表率者各事應認真辦理,無偏無倚,方不負會員 商諸幹事值理訂定,由公款支給住食自理。

期望。 七、 書記員乃管理本會來往文牘起稿抄寫之職,並管理登記

二、 副主席乃幫助正主席辦事,應常到會幫忙。如正主席缺席 進支數目埋結等事,所有部籍登記隨時清理妥善,並常駐

時,有代行其一切職務之責。 會,其薪金由主席商請幹事值理訂定,由公款支給,住食

三、 司庫有保管一切文據,及收支清理銀両數目,尤須時時商 自理,書記等統歸司理管轄。

知主席及幹事值理處置及籌劃本會一切財政。 八、 其餘什役人等,均由司理隨時商允主席及幹事值理僱用,

四、 值理乃幫助主席辦理會內事務。 其薪金亦照公訂,由公款支給,住在本會,伙食自理。

五、 幹事值理乃幫助主席籌辦各事,執事會務,凡有要事,先 九、 凡值理所辦之事,未經議決許可,而逕持己自辦者,為經

經幹事值理熟商後,交由主席訂定日期通知開會。 手是問,與本會無涉。

六、 司理有相承主席,暨幹事值理執行一切會務,及贊助主席 十、所有來往之銀行銀號,司庫須遵章與幹事值理當眾妥議,

籌劃之責,其人須熱心公益,勤勞弗懈,常在本會,至本 定實何行何號可與交易者,登諸議案,司庫須遵照存放。

會應辦各事,及所僱用人均須隨時留心管理,佈置妥善, 倘有不測,司庫不任其咎,如或司庫與未經妥議之銀行銀

料理全會事務,通告議事日期,並於年結督同書記造妥本 號交易者,倘有損失,司庫要照數填償。

會總結即送本會各會員,並凡事商准主席,乃可舉辦,至

資 料 來 源:〈 長 洲 華 商 會 職 員 辦 事 細 則、履 歷 表 和 會 章(1942)〉,1947_

CCC_001,華商會各 社團來往函件 復會註冊 登記會議紀錄稿件及

通告稿件。

附錄二:

香港長洲華商會章程(1942) 五、凡第四條規定之資格,擬加入為本會會員者,須有會員

(一)定名 一人倡舉,一位和舉,復經值理會議時提出新入會人名,

本會定名為香港長洲華商會。 以付表決通過,方得為本會會員,至在本會成立時內加

(二)會址 入為會員者,不在此限。

本會暫設於長洲興隆街海傍丙三十四號二樓。 (五)經費

(三)宗旨 一、本會經費分基金月費二種,基金一次過繳交五元,月費分

本會以謀增進 維護發展研究本洲之商業、航業及工業為 甲乙丙三等,甲等三元,乙等二元,丙等一元,按月徵收。

宗旨。 二、本會款項除日用所需外,若有餘存,須由值理安放生息

(四)會員 或置業,務期穩當並有利益方可為之,安放之法須遵如

一、本會會員之負擔為有限責任。 下列所辦理,惟仍聽值理於三者之中擇善而行。(一)按

二、凡本會會員除應繳納一次過基金外,每月仍須負繳納月 照公道利息之價而算,貯在殷實銀行銀號。(二)或將

費責任。 銀典按當地屋宇物業,惟須有正式之官契為限。(三)或

三、會員基金月費必須清繳,如在一月內而未清繳者由司理 買受此等屋宇物業,其地契期限如十節所云者,但無論

通函催交,倘通函後三個月內仍不照交,則於值理會議 無法放出,利息若干,或購買物業,收租若干,值理須列

時提出除名。倘事有可原嗣後如數清繳,則應准其恢復 其詳細,彙為一帙,使會員得以知悉其情,查閱其事。

為本會會員。如自動告退者,可函告司理知照,凡一經自 三、如遇特別事故而舉行特別捐款者,須得會員三分之二贊

動告退或被革除會籍者,嗣後不能再享受本會權利,以 同,方得舉行。

前所捐納一切款項不得追還,至會員中若有妨礙會務進 四、本會基金為不動產,不能動用為會內常費之用,惟遇急

行,或妨害本會利益而經值理會調查屬實,在會議時得 需時而經全體會員三分之二贊同,不在此限。

付表決,執行革籍。 五、凡本會購置物品及一切經費支出,動用十元以下者,司

四、本會會員人數應定為無限量,凡本洲商號公司,皆可為 理有權支出,五十元以下者,主席有權支出,超五十元以

本會會員。 外,須經幹事值理會議決。

40

(六)會議 九、凡通過議案,須將提議人姓名,和議會姓名,及舉手

一、本會會員大會,每年一月份舉行一次。值理會議,每月 贊成人數登記。

二號舉行一次,幹事值理會議,每星期一舉行一次。 (七)組織

二、遇有重要事務,主席得召開特別會議,或會員特別大 一、會員大會為本會最高機關,每年舉行會議一次,投票

會,惟如有值理十三人之聯署,並須開列理由,請求主 選舉 值理廿五名,正主席各一名,司庫 二名,織組值

席,亦得召開值理特別會議。如有會員五十人之聯署, 理會。

並須開列理由,請求主席,亦得召開會員特別大會。 二、值理會於會員大會閉會後,為本會最高機關。

三、凡會議時,所有議案,須有三份二以上之表決,方能 三、幹事值理會,由值理會中互選值理七名組成之,襄助

通過。 主席辦理本會一切事務。

四、會議不足法定出席人數,不得 執行決議任何事件。 四、特別委員會,如有特別事務而須舉辦者,得由值理會

平常大會,以有三份之二人出席為法定人數。值理會 選舉委員若干名組成之,辦理該應辦之事務,一經事

議,以有值 理十五 人出席為法定 人 數。幹事值 理會 畢,即行解散之。

議,以有幹事值理七人出席為法定人數。會員特別大 五、凡會員或非會員,如有貨物托本會代沽,而經值理會

會,由主席召集者,以有三份之一人出席為法定人數。 議決者,得設營業部,以最公 平之價值代售之。惟須

五、如召開會議,逾指定時間半小時,猶未足法定人數出 酌收手續費若干,作為本會經費。

席,而此次會議,如係由會員提請召集者,應予取消 六、本會印章如未經幹事值理議決核准者,蓋印任何文

之。如屬於其他 範圍者,則應予展期,再 行 集召,但 據時,須有主席,或副主席,及司庫二人中之一人,或

遇屆期所定開會時間逾半小時,仍未足法定人數,則 經幹事值理委派者在場監印並須由上述在場監印之

以出席人數作為適合法定之人數。 二人,在蓋印文稿上簽名為証。

六、會議時主席缺席則以副主席代之,正副主席皆缺席, 七、所有本會賬部及文據,非值理者,不得任意查閱。

則公推在場值理一人為臨時主席。 (八)附則

七、除特別大會議外,凡在平常會議,表決議案以舉手方 一、本章程如有未盡善處,得由值理會隨時修改之。惟須

法決定之。如兩數相等,主席得多投一表決權,並即 公佈後二星期方能生效。

宣佈該案已付表決。 二、本章程由公佈日期起施行。

八、本會會議凡以行號名義入會者,只該行號之東主或

司理,或 受權之一人,代表該行 號出席會議,及佔一 長洲華商會訂

表決權。 中華民國卅壹年六月壹日

資 料 來 源:〈 長 洲 華 商 會 職 員 辦 事 細 則、履 歷 表 和 會 章(1942)〉,1947_

CCC_001,華商會各 社團來往函件 復會註冊 登記會議紀錄稿件及

通告稿件。

41

第三章

長洲北帝廟的創建與管理

42

長洲北帝廟的創建與管理

1. 長洲北帝廟的修建

長洲的北帝廟,又名「玉虛宮」,奉祀「玄天上帝」。據長洲島居

民羅天恩收藏的〈光緒廿九年北帝廟重修記〉的記載,長洲北

帝廟(又名「真武古廟」)的創建,是在長洲從事貿易的惠州居

民,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往陸豐縣碣石鎮玄武山把玄天上帝

的香火請到長洲奉祀,保佑眾弟子平安。由於神靈顯赫,長洲

惠、潮二府子弟,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公舉林郁武為正總理,

創建廟宇。道光二年(1822)

,郁武之子倡議重修;至道光十八

年(1838)

,郁武之孫又倡議重修;至咸豐八年(1858)

,郁武之

曾孫林聯生擔任總理,再倡議重修;當時的協理為方義合、良

合店、楊世興、許泰記、許永隆、許廣興、陳應魁、黃豐盛、陳

懷安等。總理值事俱為惠、潮二郡人士。1 由此可見,長洲的

北帝神是島上惠州府居民從陸豐玄武山請來。數年後,由島上 〈創建北帝廟歷史〉

(李見定提供)

惠、潮人士合力創建廟宇,歷次重修,都見惠潮二府人士出力。

再據光緒三十二年(1906)

〈重建北帝古廟碑記〉,指該廟「增創 士沒法獨力承擔浩大的重修費用,因而邀請在島上從事貿易的

建客廳,堂分左右,更多植栽花木,苑築四圍」,規模擴大不少。 廣府人參與,合力重修廟宇。2 當年,廣惠潮三府人士訂立「重

這次重修,對北帝廟的發展與長洲島上的族群關係,有重要的 建北帝廟合約」,推舉重建廟宇的總理和協理,捐題重修。長

影響。據碑記所言,長洲北帝廟自創建以來,一直是島上惠、潮 洲的墟主「黃維則堂」因此成為了重建北帝廟的首總理。依據

人士所有,惠潮人士亦曾因該廟與廣府人士發生爭執。直至光 「合約」,廣惠潮三府協議籌募重修廟宇經費的辦法如下:

緒廿九年(1903),該廟再需重修時,因廟宇沒有積蓄,惠潮人

1. 三府共同推選總理和協理,向外募捐重建廟宇的經費;

2. 惠潮人在長洲進行貿易者,邀請同樣在長洲從事貿易的廣

府人,共同集資六千元,合股購置火輪船一隻,儎貨搭客,

來往香港與長洲。待把股本歸還後,每年所得餘資,撥作

北帝廟的嘗產;

3. 自光緒廿九年(1903)五月初一日起,由廣惠潮三府公推兩

人為廟祝,作為廟宇司理。在廟內設錢櫃,每日來廟拜神者

的香油錢和例錢,由司祝負責收集,再擲入錢櫃,或由拜神

者親自投入錢櫃。每月一次,齊集廣惠潮各值事,才能打開

錢櫃,清算收入數目。不許私自開啟錢櫃,以杜流弊。廟宇

的支出,除了司祝工資外,主要是每年的三次神功,「三月

三及四月弍次大戲,並及建醮,一共三次。」每次支銀壹百

元,合共三百元。在光緒三十年(1904)四月初一日以後「所

有廟中出息,每年除司祝工資外,餘存若干,則廣府與惠潮

1920 年長洲北帝廟(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府,對股均分。」 3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索書號 04-06-125, Pak Tai Temple, Cheung Chau

Island, 1920.

1 〈光緒廿九年北帝廟重修記〉,轉引自田仲一成,《中國祭祀演劇研究》,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1,頁 122。此「重修記」所述,長洲北帝廟分別於道光

二年(1822)、道光十八年(1838)及咸豐八年(1958)年重修。但據光緒三十二年(1906)

〈重建北帝古廟碑記〉,該廟分別於嘉慶、咸豐兩次重修,其規模均依舊式,沒

有改變。有關重修時間稍有出入,未知何故。至於「重修記」指北帝廟重修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而「碑記」則指該廟重建於光緒三十二年。可能是三府倡議合力

重修於 1903 年,廟宇重修完成於 1906 年。〈重建北帝古廟碑記〉,見於科大衛、陸鴻基、吳倫霓霞合編,《香港碑銘彙編》,香港:市政局,1986,頁 356-376。又在

歷屆建醮特刊中載有題為「光緒二十九年立」的「創建北帝廟歷史」,與「重修記」所記內容相同,除文字稍有出入外,只是缺了廣惠潮三府合資創設火輪船一段。

2 〈重建北帝古廟碑記〉,《香港碑銘彙編》,頁 356-376。

3 據田仲一成說,此合約為羅天恩所收藏。《中國祭祀演劇研究》,1981,頁 122-123。由於筆者收集的「合約」相片,內文與田仲一成書中的記錄,無論斷句與文字,

均稍有差別,故下文對合約的解讀,以相片所示為本。

43

光 緒三十 年(1904)。5 高志沒有交待上述說法的依 據,但他

強調現在的北帝廟是建於咸豐八年,並非毫無根 據。試看今

日北帝廟廟門上題「玉虛宮」的石門額,刻文為「咸豐八年仲冬

立,光緒甲辰(筆者註:光緒三十年,1904)重修」。(見附圖)雖

然,在羅天恩所藏的〈長洲廣惠潮三府弟子重建北帝廟合約〉

指出:「前者我廣惠潮三府,因此廟故爭執,小有睚眦之嫌,致

失敦和之雅。」但就在咸豐八年重修廟宇時,廣府籍人士曾合

資敬送門前石香爐與一對石獅子。6 而廟內的神樓,則是咸豐

己未(咸豐九年,1859)由「徐遠興、吳興和、張得銀、黃和貴、

義和店、陳福林、嚴亞滿、沐恩弟子劉興利敬送。」7 主神座所

在的神樓,是廟宇極重要的配置,敬送者必然與廟宇有極親

密的關係。到底上述捐造神樓的是什麼府屬的人?如上文所

〈長洲廣惠潮三府弟子重建北帝廟合約〉(李見定提供)

言,「東莞會所」的前身是創建於咸豐年間的「關帝廳」,現「東

莞會所」所屬的「東莞公祠」內所藏的一件咸豐己未年的小「木

因此,過去的研究者都認為長洲北帝廟是由惠潮人 創建的, 屏」,相信就是咸豐年間創立「關帝廳」的物件,木屏上所見的

要到光緒廿九年廟宇重修,才轉變為長洲島上廣惠潮三府人 八位敬送者,8 與長洲北帝廟內咸豐己未年的神樓完全相同。9

士共 有的廟宇。4 毫無疑問,1903 年重修北帝廟 對日後 廟宇 因此,可以確定此神樓為長洲島東莞人士所送出。由此觀之,

管理組 織與長洲地方社會的發展,有極重要的影響。但長洲 早在咸豐時期,島上惠潮籍人士與廣府籍人士關係並不惡劣。

惠潮府人與廣府人的合作,絕非始於這次重修。

2. 光緒廿九年(19 03)重修

北帝廟前廣惠潮的關係

假 如 檢 視 現 存的廟宇 碑銘資

料,我 們 不 能 忽 略 咸 豐 八年

(1858)重修 廟 宇的 重 要性。有

關 長 洲 北 帝 的 來 歷,據 1956

年,南約理民府官高志(Austin

Coates)在離任前為接 任者撰

寫的備忘錄,北帝神像是海盜

從平海偷來的,盜伙的船隻在

長洲附近失事,於是把北帝移

於 岸 上,安 置 於 今 日墟 市 附

近,據說亦即是最早在長洲定

居的鶴佬人聚居的「鶴佬巷」。

當時北帝廟建於鶴佬巷,廟內

立有乾隆四十八年(1765)的碑

記,而現在的北帝廟(玉虛宮)

是遷建於咸豐八年,再擴建於 玉虛宮石門額(馬木池攝於 2013 年)

4 James Hayes, Hong Kong Region, 1850-1911: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own and Countrysid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74-75;蔡志祥與田仲一成等

都持此說。

5 見 John Strickland (ed.), Southern District Officer Reports: Islands and Villages in Rural Hong Kong 1910-6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p.184.

6 《香港碑銘彙編》,1986,頁 690。由於《香港碑銘彙編》上抄錄的碑文,頗多錯誤,故依廟前香爐與石獅碑文重錄。

7 同註 6。

8 此木屏原有九位捐贈者的名字,但因有缺損,有一位捐贈者的名字沒法辨認。木屏現藏於長洲東莞公祠。(參看第一章)

9 〈長洲北帝廟神樓〉,載於《香港碑銘彙編》,1986,頁 690。

44

長洲玉虛宮前的石香爐(馬木池攝於 2015 年) 長洲北帝廟石香爐背面石刻文字(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此石香爐上的石刻文字,收於《香港碑銘彙編》。由於彙編中抄錄的內容有不少錯字,現據現場石刻加以校正:

1861 年,〈長洲玉虛宮前石獅子及香爐〉:

咸豐十一年仲秋吉旦立 廣府眾信弟子敬送

黃裕泰 安和店 梁創明

江源店 忠信店 梁創枝

遠豐店 永泰店 梁創發

劉興利 贊隆店 張斈德

善隆店 聯益店 何福寧

廣隆盛 勝合店 何勝好

匯益店 何意斌

廣同福 布逢贊

在石香爐後有四隻石獅子,前一對與後一對的造型不同,各有碑刻文字。前一對的碑刻在獅子石座的內側一面,而後一對的碑刻

在獅子石座的前後和左右兩側。現記錄如下:

(1)前排左獅石座內側面: (1)前排右獅石座內側面:

咸豐十一年歲次辛酉仲夏吉旦立 廣府眾信弟子敬送

梁六合堂 魏泰昌 興勝全 張有容 長洲埠 善隆店

周志義 何福寧 江鼎輝 陳喜逢 龍同福 萬德堂

德泰店 永泰店 姜廣輝 廣同福 陳瑞堂 滙益店

江源店 忠信店 生生堂 勝源店 盧翼昭 曾耀章

東興店 安和店 聯益店 陳大多 曾柯斈 梁創明

廣隆盛 贊隆店 昇昌店 黃長有 泗和店 全順渡

鈞和店 天和堂 新隆記 李昭明 李昭華 盧寬懷

傍利渡 興利店 良合棧 周乾錦 冼達賢 遠豐店

黃昌盛 冼有來 廖有亮

維則堂 裕泰店 平安堂

黃和貴

廣府眾信弟子敬送

咸豐十一年歲次辛酉仲夏吉旦立

45

(2a)後排右獅石座內側面: (2a)後排左獅石座外側面:

值事 方義合 彭興盛 朱雲梓伯侄造

後排右獅石座正面: 後排左獅石座前面:

義和店三元 許廣興 東順店 惠潮府送

朱亞四 李發利 合益店 何順進捐銀叁拾大員

朱振達 正記店 光合渡 良合店捐銀陸大員

朱玉成 以上各捐銀弍員 方義合捐銀陸大員

林廣合 歐贊興 華記店 聯生店捐銀陸大員

麥應鰲 以上各捐銀壹両 泰記店捐銀陸大員

林茂高 彭興盛 以上壹員 遠興店捐銀五大員

鄭昌利捐銀四大員

咸豐十一年眾信弟子敬送

泰成店捐銀四大員

(2b)後排右獅石座背面: (2b)後排左獅石座背面:

楊世昌 張達基 長壽五 孫廣和 許永發 鄧元店

張道全 李順廣 洪木桂 宋萬盛 陳應魁 倫合店

郭揚威 豐盛店 彭德喜 李勇慶 鍾大合 同記店

楊世興 安合店 黃月開 鍾萬合 葉三賢 曾亞二

朱長壽 張灶鳳 黃華英 羅進明 關勝基 洪裕祥

林閠利 駱義利

張大德 馮振合 黃陳嬌

以上壹員 日合店 葉任祖 天合店

以下中員 王順記 新寶興 以上壹員

歐德利 財合店 李鑑泉 定合店

過去的研究者根據長洲島上各廟宇的地理位置,認定各廟宇

與所在街區居民的關係。如北帝廟是北社街與新興街海陸豐

居民的廟宇;中興街天后廟與中興街居民及漁民有聯繫;大新

街的洪聖廟則與大新街居民及漁民有聯繫。10 這種地理聯繫,

並非必然的,必須把它放回歷史發展的脈絡中作理解。如長洲

島北部灣尾的天后廟,雖處於北社街的邊緣,但不能簡單地把

它視為北社街及附近漁民所屬的廟宇。如上文所言,依據碑銘

文獻資料,它是全島最早建成的廟宇,早在乾隆年間,已是長

洲墟的主神廟。此廟於同治六年(1867)重修,中門上「共荷帡

幪」的牌匾,共列出七位紳耆,及 27 位重修值事的名字。北帝

廟門前的石香爐與前一對石獅子是咸豐十一年(1861) 「廣府

眾信弟子敬送」,故在石香爐與前一對石獅子刻記的捐款者及

店號應屬廣府籍;而後一對石獅子則是惠潮府送,故石獅上刻

錄的捐款者及店號是屬於惠潮府的。以此與灣尾天后廟 27 位

長洲玉虛宮前石香爐與兩對石獅子(馬木池攝於 2015 年) 同治重修值事比對,其結果如下:

10 James Hayes, The Hong Kong Region, 1850-1911: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own and Countryside, p.73.

46

長洲玉虛宮內中間前懸掛的「共 荷帡幪」匾額(馬木池攝於 2009 年)

同治六年長洲灣尾天后廟重修值事的府屬:

確知為廣府籍者 確知為惠潮府籍者 未確定者

生生堂、新隆記、 義合店、良合店、 成隆店、泰合店、聯記店、

鈞和店、昇昌店、 聯生店、泰記店 林德夫、源昌店、德豐店、

勝源店、興利店、 新三利、關榮長、廣順店、

忠信店、滙益店、 勝合店、彭進安、永德堂、

東興店、廣隆盛、

永泰店

資料來源:科大衛等編,《香港 碑銘彙 編》,1986,頁 786。

長洲大石口天后宮現存同治四年(1865)

「慈仁為母」匾額上,記錄了 17 位「值

事」的名字。同樣以上述的方式做對比,其結果是:

同治四年長洲大石口天后宮重修值事的府屬:

確知為廣府籍者 確知為惠潮府籍者 未確定者

永泰店、遠豐店、 陳應魁、義合店、 源隆店、新泰店、

江源店、萬德堂、 財合店、泰成店、 洪茂店、新錦店、

廣隆店、昇昌店、 良合店 廣記店

滙益店

「共 荷帡幪」匾額上的紳耆及重修 值事

資料來源:科大衛等編,《香港 碑銘彙 編》,1986,頁 786-787。 (馬木池攝於 2009 年)

47

綜上所述,早 在同治年間,長洲島上的廣惠潮三府人士已曾 洲與香港,不但對長洲墟上的消費娛樂事業打擊重大,更重

合作敬送匾額給大石口天后宮;在重修灣尾的天后廟一事上, 要的是島上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影響。由於長洲主要是漁

更聯合組織重修值事,肩負修廟之責。同治至光緒年間,到底 業社區,必須依靠外來糧 食及生活必需品的供應;而漁業社

廣府與惠潮府人之間發生了什麼衝突,由於資料缺乏,不得而 區生產的鹹魚、蝦醬、海味等貨品亦需對外運銷,但這兩方面

知。但 1903 年重修北帝廟時,惠潮府人資金不足,需要招集島 都出現了困難。因此,英殖民政府的到來,海關稅廠的關閉,

上其他居民參與捐資時,廣府籍人士既然與惠潮府人有嫌隙, 對長洲島居民來說,當務之急是維持長洲與香港島的往來交

何以又願意出資加入呢?必定是另有誘因。 通,長洲的對外往來糧食與貨物運輸的暢通。

3. 新界納入港英殖民管治後的長洲地方社會 審視 1903 年廣惠潮三府人士訂立〈長洲廣惠潮三府弟子重建

北帝廟合約〉時,「合股經營往來香港、長洲的火輪船服務」才

1898 年大英帝國與滿清朝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九

是重點。為街坊提供「火輪船服務」,創辦資本高達六千元;招

龍半島北部直至深圳河的土地及其附近島嶼,共 975.1 平方公

股設立火輪船服務,似乎是更大的事業。14 如何籌措購置火

里土地和海域租借給英國,租期 99 年。位於展拓香港界址範

輪船的資本?廣惠潮三府商人埋股合資,似乎是可行的辦法。

圍內的長洲島,自此 歸港英殖民政府的管治。這是影響地區

其次,「嗣集股本艮歸款之後,每年得餘資,作為廟嘗」。由此

社會經濟極深遠的政治變化,但過去對長洲的研究者,鮮有

可見,經營往來香港的火輪船是頗能獲利的生意,除可得回股

觸及此課題。

本外,每年仍會有盈利,可以撥作廟產。

1899 年 3 月,廣東候補道王存善與香港輔政司駱克完成邊界

的勘測後,根據協定,原設於新租借地上的九龍關各關廠 必 如上文所述,1911 年「長洲街坊」希望擴建公眾街市,向政府

須遷走。汲 水門、佛頭洲和長洲三個海上稅收關廠 於十月遷 申請批地。當時南約理民府官 Geoffrey Norman Orme 支持把

走。長洲關廠部份人員遷到沱濘關廠(即三門關廠)

,另一部 公眾街市的興建與管理權交 給「長洲街坊」,日後街市的收益

份關廠人員遷到珠江口外東澳島新建的關廠,此關廠歸拱北 歸入「廟宇基金」。由於公眾街市的籌建涉及「廟宇基金」的管

關管轄。由於長洲關廠房舍是借用的,並非海關財產,英方僅 理,Orme 請長洲警署警官調查長洲廟宇基金的運用,以便向

於 1899 年 5 月 30 日作形式上的接收。11 到底長洲關廠的存廢, 輔政司報告。報告於 1911 年 8 月 2 日提交,警長 Gordon 指出

對長洲社會有多大的影響? 主要使用廟宇(應是指北帝廟)者是長洲的漁民,每年由廟祝

收集善信自願捐贈的香油錢,約共港幣 1,300 元。廟宇的收入

長洲關廠自 1899 年 10 月遷往 東澳島後,關廠 轉歸 拱北關管

由長洲居民選出委員會管理,委員會每年都會把收支報告張

理。據拱北海關的十年報告,拱北關自 1899 年以後的貿易值

貼於公眾街市,讓居民查核。

大幅增加,原因是過去拱北關的統計數字僅及於往來澳門的

貿易,自 1899 年 10 月,過去往 來長洲與香港間的貿易值,一

併劃歸拱北關計算所致。拱北海關把全年的貿易值減去澳門 表一:1911 年長洲廟宇基金的支出情況

原來的貿易值,估算出 1899 年的最後三個月間,來往長洲與 支出項目 支出數目

香港的貿易值高達 84 萬 7,303 關平 銀兩,1900 年全年的貿易

每年演戲 300元

值 是 379 萬 4,227 兩,1901 年為 439 萬 9,186 兩。12 如此貿易量,

過去都由香港經長洲報關,再 轉運 至珠江口各大商埠。1893 工人薪資 240元

年,負責管理長洲關廠的洋稅務司阿靈頓在回憶中記述,該年 油、香、紙寶等 270元

長洲島剛好有慶祝節目,港口上就有不下 900 艘帆船。 其商 13

盈餘 約600元

業 之繁盛,由此可見一斑。但自 1899 年 10 月後,過去從香港

載 運洋貨及土雜貨的華船,不用再到長洲關廠報關,而是改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58-1-58-5, Crown land in Lot No. 242,

Cheung Chau, application of Kaifong of Cheung Chau for - for a public market,

往珠江口外的東澳島。從事貿易的大型貨運帆船不再往來長 10.6.1911 - 18.11.1911

11 九龍海關編志辦公室,《九龍海關誌 1887-1990》 (第一章:建置沿革),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頁 69-83。有關黃姓借出房屋作為長洲中國關廠的記錄,參看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58-1-14-33, Cheung Chau Customs Station - Report taking over of - By the police, 14.10.1899-05.01.1900。

12 〈1892 至 1901 年拱北關十年貿易報告〉,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澳門:澳門基金會出版,1998,頁 45-46。

13 L.C. Arlington, Through the Dragon’s Eyes: Fifty Years’ i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ervice, London: Constable & Co Ltd, 1931, p.159. 請參看第二章有關記述。

14 重修北帝廟捐款是根據重修碑記中的記錄計算。參看〈重建北帝古廟碑記〉,《香港碑銘彙編》,1986,頁 356-376。

48

每年廟宇的盈餘,首先是要用於保證街坊輪渡的正常營運、廟 洲巡視之機,向港督呈遞「長洲居民意見書」,指出在華人廟宇

宇維修、收葬貧民等。每年盈餘滾存達一定數目,則可考慮撥 委員會接管長洲北帝廟與洪聖廟前,廟宇每年收入都是用作

作修築廟前海堤之用,此工程建築費高達 1,200 元;其次,也 長洲公益慈善事業的,如辦理交通輪、方便所(後改為方便醫

可用於修築往墳場的道路。 15

院)。自廟宇被接收後,每年只撥回 200 元為方便醫院的藥費;

每年神誕演戲,則撥助千餘元而已。大筆承投廟宇管理權的

由此可見,1903 年廣惠潮三府人士合力重修 北帝廟,簽 訂合

收入,並沒有挹注於長洲的公益慈善事業,以致二十年來,長

約,就已確定北帝廟每年的收入,除了補助廟宇每年三次的神

洲的方便醫院、公立義學、救濟、施賑、修理街道、街燈設置

功活動,支付廟祝薪酬和油香紙寶外,其盈餘的最重要用途

等,在收入無着的情況下,面對嚴重的經濟困難。因此,值理

是補助街坊輪渡的正常營運。其次,為執行上述工作,選舉居

會要求將北帝廟和洪聖廟每年承投收入的款項,撥還長洲街

民代表,成立「廟宇委員會」,作為管理廟宇財產的組織。由於

坊,用作辦理地方公益事業。包括增加方便醫院的經費,增加

廟宇的收入,不限於廟宇的日常支出及每年的神誕慶典,還涉

公立義學的學額,修理長洲各街道及溝渠等。 19

及街坊輪渡的經營、社區設施的興建,及收葬貧寒的地方慈善

活動,廟宇委員會儼然成為長洲島上的地方自治組織。 收到長洲居民提出收回廟宇收 入的要求,有關方面向華民政

務司杜德(Ronald Ruskin Todd)查詢,1947 年 2 月 19 日華民政

4. 削弱地方社會自治的《華人廟宇條例》

務司向輔政司提出報告,當中提及戰前的情況。1941 年長洲北

1928 年 香 港 政 府 通 過 的《 華人 廟 宇 條 例》

(Chinese Temples

帝廟與洪聖廟以公開投標的方式批出管理權,其收入分別是

,開宗明義指出此條例的目的是:「在

Ordinance, NO.7, 1928)

3,200 元及 200 元。經「華人慈善基金委員會」

(The Committee

遏止及預防華人廟宇的管理失當及華人廟宇資產的濫用。」而 of the General Chinese Charities Fund)撥出 1,000 元給「長洲街

根據條例成立的「華人廟宇委員會」,就作為收管華人廟宇及

坊」,資助北帝廟的宗教慶祝活動,200 元給方便醫院,約 300-

其資產的機構。16「華人廟宇委員會」根 據條例,分別於 1929 500 之間的款項 給「虎 豹醫院(Haw Par Hospital)」

(即長洲醫

年和 1930 年把長洲的北帝廟及洪聖廟收歸委員會管理。 17 長

院)。 20 1945-1946 年度,長洲北帝廟與 洪聖廟的收 入分別是

洲地方慈善與公益事業,依賴長洲北帝廟的收入,北帝廟收歸 3,140 元與 120 元;而是年收 入的分配是 1,000 元 給「長洲居

「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對北帝廟的傳統慶典,與及長洲社區

民協會」,作為北帝廟的宗教慶典之用,200 元給方便醫院。該

發展,將會產生什麼影響?

年沒有 撥款 給「長洲醫院」,因為該醫院已由政府接收,由政

華人廟宇委員會接管長洲北帝廟後,該廟的管理權都以投標 府直接管理。1946-1947 年度,長洲北帝廟與洪聖廟的開投收

的方式 批出。據《華僑日報》的一則報導,1935 年時「聞該廟 入大幅飆升,北帝廟的收入是 15,500 元,而洪聖廟是 1,250 元。

以三千餘金向港政府投得,期以三年者云。」18 二次世界大戰 杜德估計,可能由於這年長洲兩廟的承投費用有相當大的升

後成立的「長洲居民協會」,於 1947 年 2 月乘港督楊慕琦到長 幅,驅使長洲居民協會提出收回廟宇管理權的要求。杜德承認

15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58-1-58-5, Crown land in Lot No.242, Cheung Chau, application of Kaifong of Cheung Chau for - for a public market, 10.6.1911 - 18.11.1911.

16 “Ordinance Passed and Assented to: Chinese Temple-no. 7 of 1928,” in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April 27, 1918, p.157。

17 據華人廟宇委員會於該兩廟所立廟誌,長洲北帝廟是在 1929 年歸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而洪聖廟是在 1930 年。見《香港碑銘彙編》,1986,頁 571-572。

18 江山故 人,〈香港 新界風 土名勝大 勝〉,第 182 則,《華 僑日報》,1935 年;參看黃佩佳著,沈 思 編校,《新界風 土名勝大觀》,香港:商務印書 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6,頁 347。

19「長 洲 居 民 協 會」成 立 於二 次 大 戰 後,為 全 島 居 民 的 代 表 團 體。見 香 港 政 府 檔 案 處,案 卷 HKRS170-1-345,Cheung Chau Island - proposed improvements in civil

administration. 據此「長洲居民意見書」,長洲的北帝廟與洪聖廟是在 1918 年被華人廟宇委員會接管。查「華人廟宇條例」是在 1928 年 7 月公佈實施的,故不可能在

1918 年依據廟宇條例接管長洲的廟宇。參看 “Ordinance Passed and Assented to: Chinese Temple-no. 7 of 1928,” in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April 27, 1928。

又據華人廟宇委員會於該兩廟所立廟誌,長洲北帝廟是在 1929 年歸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而洪聖廟是在 1930 年。見《香港碑銘彙編》,1986,頁 571-572。

20 1930 年代以前,長洲島上一直沒有一間設備較完善的西式醫院,只有一所聖約翰紅十字會贈醫所。該贈醫處是一座兩層高的舊式屋宇,樓上用作留產室,樓下則作

為診症室。由於經費不足,該處設備頗為簡陋。又因其面積狹小,且在市場之中心,也有繁雜喧囂的問題。1933 年,胡文虎與永安堂總經理葉貴松曾往長洲遊覽,

發現聖約翰救傷隊在海濱的贈醫處,留醫者約四十之眾,候醫調治者,不知凡幾。胡氏一方面敬佩救傷隊服務之精神,另一方面見有產婦求醫,卻沒有地方可以收

容。於是先在海邊租艇,作為臨時收容產婦之用,再由救傷隊監督莫理士 (Morris) 與葉貴松磋商,協助,購置建築醫院的土地,由葉貴松負責醫院的籌建。初時預

算是 2 萬餘元,後增至 4 萬 5,000 餘元,全數由胡氏兄弟捐出。又由聖約翰救傷隊撥款萬元,作為購置醫院衛生設施及電燈的設備。安裝鋼窗門、購置床鋪等經費,

則由售旗與及葉氏邀請堯光劇社義演籌款所得一萬餘元支付。1934 年11 月醫院修建完成,交由聖約翰救傷隊負責營辦,收容島上的貧病居民。醫院的日常營運經

費,由聖約翰救傷隊負責籌集。11 月21 日舉行醫院的開幕典禮,當日胡文虎親臨盛會。該院長 200 尺,樓高兩層,二樓設有留院所,內置床位12 張;病房一所,床位

8 張;另有馬禮遜博士紀念房、問症房、產婦分娩房、小童病房等。地下則為街症診治處,設有病床以收容病人,全院大約可收容病人百名以上。開幕當日,更有演

劇助興。長洲島居民為紀念胡、葉二氏的善舉,曾製胡氏銅像置於該院大堂,葉氏全身相片一幀,懸於大堂中央,並詳述其籌建該院經過。參看〈胡文虎抵港將往視

察長洲醫院〉,《香港工商日報》,1934 年 4 月25 日,頁10;〈長洲胡文虎醫院建築經過〉,《香港工商日報》,1934 年11 月 9 日,頁10;〈長洲胡文虎醫院開幕〉,《香

港工商日報》,1934 年11 月12 日,頁10;〈長洲醫院今日開幕〉,《香港工商日報》,1934 年11 月21 日,頁 9;〈長洲胡文虎醫院開幕紀盛〉,《香港工商日報》,1934

年11 月22 日,頁11。

49

創建於 1915 年的長洲方便醫院 長洲方便醫院殮房(馬木池攝於 2009 年)

資 料 來 源 : 麥 秀 霞、莫 冰子 編,《 新界 指 南 》,香 港:時 代 新 聞 社,1951 年,上

卷 卷末(未有頁碼)。

兩廟宇是幾百年前長洲居民所建,但他

認為歸還 廟宇的管理權是一種後退與

及不 可考慮的做 法。21 然而,根 據《華

人 廟 宇 條 例》第 8 及 9 條,「a. 華人 廟

宇的所有收入,須先運用於進行傳統慶

典及廟宇的維修,如有盈餘,則撥入華

人慈善基金;b. 華人廟宇委員會有酌情

決定權,決定某華人廟宇的何種慶典為

其傳統慶典,某款應為某事之用,若干

盈餘可撥入華人慈善基金收存。」22 根

據《華人 廟宇 條 例》,華民政務司作為

華人 廟宇委員會的主席,杜德認為,如

要把長洲兩廟宇的收 入 撥交長洲居民

協會使用,可以由長洲居民協會透過新

界理民府官向華人廟宇委員會申請,將

有關款項從華人 慈善基 金撥 給長洲居

民協會,作為醫院、義 學 等 慈善用途。

至於用作維修道路及水渠等,則難以符

合「華人慈善」的定義。 23 長洲方便醫院圍門(馬木池攝於 2009 年)

21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1-1-3152, Temple keepers of the Pak Tai and the Hung Shing Temples of Cheung Chau: Allocation of annual fees of tenderers for ..... to the

Kaifongs to finance welfare of the Island.

22 “Ordinance Passed and Assented to: Chinese Temple-no. 7 of 1928,” in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April 27, 1918。

23 同註 21。

50

建於 1934 年的「長洲虎豹醫院」

(即「長洲醫院」)(相片由李見定提供,估計攝於 1960 年代)

1947 年擔任新界理民府官的巴輅( J. Barrow)十分支持新界居 表二:1947 年長洲居民協會向「華人廟宇委員會」申請撥款項目

民實行地方自治。因此同意以杜德提出的方式,把廟宇收 入

用途 款項數目

撥歸長洲居民協會使用,並進一步提出試驗性的做法,除了把

1. 維修島上廟宇 $4,000

撥助廟宇傳統慶典活動及廟宇維修的費用外,把盈餘全數 直

接撥給長洲居民協會使用,只要他們按月向理民府官巴輅 提 2. 維修公共遊樂場 $2,500

交支出記錄,並向公眾公佈,獲得滿意的審查就可以了。巴 輅 3. 方便醫院 $5,000

更稱許 長洲居民協會比新界其他組織更值得信賴,更應獲 得

4. 長洲消防局 $1,000

這種試驗的權利。可惜,華民政務司對此建議持較審慎的 態

度,堅持由居民協會申請,按《華人廟宇條例》第 8 條進行 審 5. 酬神演戲與儀式 $1,500

批。雖然華民政務司杜德原則上接受以一年試驗的方式,將 6. 改善街燈設備 $1,500

該年北帝廟的承投收入 15,500 元,全數撥給居民協會使用,但

總數 $15,000

「華人廟宇委員會」仍保留最終的審批權。因此,1947 年 5 月長

洲居民協會透過新界理民府官遞交撥款申請時,列舉下列五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41-1-3152, Temple keepers of the Pak

Tai and the Hung Shing Temples of Cheung Chau: Allocation of annual fees of

個項目,申請總數共 15,500 元的撥款。 tenderers for ..... to the Kaifongs to finance welfare of the Island.

51

「華人廟宇委員會」開會審核後,認為長洲消防局與街燈的設 施的興建,及收葬貧寒的地方慈善活動,儼然就是長洲島上的

備,應該是政府以徵稅收入負責的工作,不合「條例」第 8 條「慈 地方自治組織,而打破這體制的正是殖民政府的制度性干預。

善」的 要 求,結 果 只 能 獲 得 第(1)、

(2)、

(3)和(5)四 項 合 共 過去對《華人廟宇條例》的研究,已指出香港殖民政府覬覦地

13,000 元的撥款。由於廟宇承批人每年分四期支付款項給廟 方廟宇的廟產與捐款,欲 加以集中規管,移用於地方慈善事

宇委員會,故廟宇委員會也將會按季(每三個月一期)

,每期 業。25 但有關《華人廟宇條例》的實施,對廟宇所在社區的影

3,250 元,撥交 新界理民府官,再轉交 給長洲居民協會;而新 響,卻鮮有加以探討。本章以長洲北帝廟為例,說明 1928 年《華

界理民府官負有監察款項是否用得其所的責任,廟宇委員會 人廟宇條例》通過後,由華民政務司擔任主席的華人廟宇委

要收到新界理民府官滿意的報告後,才會撥給下一期的款項。 員會奪取了北帝廟的管理權,地方人士失卻自主使用廟宇收

1947 年度,長洲居民協會挪用其中的款項 於碼頭的維修,被 入的權利,不僅 影響到島上社區設施的修建、地方慈善事業

廟宇委員會以維修碼頭 應是政府負責的公共工程,不符「慈 的維持,甚至影響到廟宇的興廢。長洲菜園行的黃北根有如

善」的定義,最終要以協會自己的收入支付工程費用。 24

下一段憶述:

從 1947 年的例子可見,華人廟宇委員會絕不考慮把廟宇歸還 以前北帝廟很興旺,很多人去拜神,但現在去拜神

地方團體,對於廟宇收 入的使用,堅持廟宇委員會保留最 終 的人減少了,因為北帝廟規定抬隻燒豬入廟拜神,

的審 批權力。就算要撥給地方團體辦理地方慈善,也要求政 最少要支付三百元香油錢。就 算個人用幾十元買

府相關官員負監察的責任。二次大戰後,以巴輅為首的新界理 塊 燒肉去拜北帝,也要百元香 油錢,這使很多去

民府官較為認同地方自治制度,在新界協助各鄉村進行民主 拜神的人卻步。此做 法甚麼時 候開始?我想是北

選舉,成立地方自治組織,又為轄下鄉村爭取資源,賦予地方 帝廟被納入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之後吧﹗我小時

團體更大的管理地方事務的權力。以長洲為例,新界理民府官 候不是 這樣的,香油錢 是可以隨 意 給的。西灣天

巴輅一直站在長洲居民協會一方,向華民政務司爭取撥款。但 后廟沒有這種規定……現在長洲最興旺的就是西

長洲北帝廟與洪聖廟的控制權,始終操控在華人廟宇委員會 灣天后廟。 26

手上。試與 1911 年的情況作比較,最大的差別是廟宇收 入的

華人廟宇委員會把北帝廟的日常營運權以公開投標方式,交

運用,長洲居民協會完全沒有發言權。過去廟宇收 入是 長洲

由承投者管理。除了平日向參神人士收取香油及解簽費外,承

地方公共建設,如經營居民輪渡、修築海堤、開闢與維修道路

投者每年的收 入,主要來自北帝誕和太平清醮等大型節誕。

等的經費來源。自 1928 年《華人廟宇條例》通過以後,廟宇的

1950 年據記者岑泉所述,燒豬抬到北帝廟去酬神,「每隻收費

收入受到條例所限,不一定會撥給廟宇所在的社區使用;就算

至少十元,香油也要一元起碼。」27 在 1959 年的太平清醮,玉

有同情地方自治的理民府官支持,為地方申請撥款,款項的用

虛宮香客擠擁,「廟祝數名持香油緣部在門口把守,參神者每

途,也受限於廟宇條例,只能用於地方慈善事業。如何定義「慈

名香油二元。」28 這種強行收費的方式,在經濟繁榮時期,往

善事業」,端視乎廟宇委員會的理解了,長洲居民完全失卻自

賀誕的長洲居民與漁民都不當一回事,但 1950 年代,漁業日

主使用廟宇收入的權利。

漸衰落後,卻使不少信眾卻步,甚至轉往西灣天后廟。

5. 小結 二次大戰後,就算遇上較支持地方自治的理民府官,也沒法為

假若不把目光只聚焦在長洲玉虛宮的創建與重修,而能夠關注 長洲居民取回廟宇的管理權。長洲居民即使想向華人廟宇委

到島上其他廟宇的重修,可以發現島上的惠潮府與廣府社群, 員會申請撥款作傳統慶典或廟宇維修,仍要透過理民府官作

特別是與東莞會所,早在咸豐、同治時期(1851-1874)已有廣泛 出申請,其收支必須接受理民府官的審核。殖民政府藉此加

合作。再者,北帝廟的管理組織,其功能並不局限於廟宇的日 強了對地方的管治,地方自治組 織與理民府的非正式隸屬關

常支出及每年的「三次神功」,還涉及街坊輪渡的經營、社區設 係,獲得進一步鞏固。

24 同註 21。

25 參 看 David Faure, “Folk Religion in Hong Kong and the New Territories Today,” in Julian F. Pas (ed.), The Turning of the Tide: Religion in China Toda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259-270.

26《黃北根訪問》,2011 年 12 月 17 日。

27 據岑泉報導,長洲北帝誕時,以往漁業興旺,漁民酬神的燒豬,要在廟外排列起來,數達二、三千頭之多。由此可見,北帝廟的收入有多豐厚。岑泉,〈長洲的北帝和

打醮〉,《華僑日報》,1950 年 5 月 26 日,頁 5。

28《華僑日報》,1959 年 5 月 17 日,頁 9。

52

第四章

醮儀的內容與流變

53

醮儀的內容與流變

長洲的玉虛宮建於乾隆年間,但迎請玉虛宮北帝進行建醮,又 小艇在鄰近捕魚,朝出晚歸寄泊於沙頭坦尾。久之

始於何時呢?上文曾引述咸豐二年(1852)在長洲傳 教的基 督 鳩建木棚居往(住)

,世代落籍,子孫繁衍,遂亦成

教傳道 人陳兌的記錄,說明當時 長洲東灣及島的北面,是海 為彼輩之家園。相傳某年巨風季節期間,於農曆四

陸豐漁民聚集及居住的地方。在陳兌的傳道日誌中,還有一段 月某日因受巨風侵 襲 後,旋而發生 瘟 疫,水 陸 居

有關島上舉行神誕的記錄: 民,死亡無數。當時因缺乏醫藥治療設備,疾病繼

(農曆四月十七日)

,是日屋鄰請婚筵,下午灣肚福 續蔓延,無法控制傳染,人人自危,彼輩諉為厲鬼

德社演戲,人多往觀,此戲欲演至二十一日,在禮 作崇,於是發起舉鄉太平清醮,乃延聘高僧設壇拜

拜堂學道。……(十八日)出街見人多往觀演戲,到 讖(懺)還神綏靖街道,水陸超度幽魂其 禍乃戢,

兄弟之家。……(十九日)是日演戲,在館學道;…… 嗣後坊眾集議公決,每年元宵慶燈之夕,由惠潮府

(二十日)在館學道。 1

同人 擇日於玄天 上帝殿前,定當年總 理,主 持 醮

務,在農曆四月份內舉行太平清醮日期,迄今歷百

陳兌剛到長洲不久,就碰上灣肚福德社做誕,連演五天的神功

戲。島上「人多往觀演戲」,因此街上沒有人理會他,影響了他 數十年而勿替,即世界大戰期間亦未嘗終止舉行,

日常到街上傳道的工作。這幾天只能往「兄弟家」或「在館學 足見此舉在本島居民之重視也。 3

道」。按粵東傳統,福德土地誕期一般在農曆正月,陳兌所說 翌年的特 刊,繼 續刊載馮北財的「建醮 緣 起」,只把 上述「緣

福德社做戲,在農曆四月份,似乎不是一般的福德土地誕。雖 起」的文字,稍事潤色,內容完全沒有改動。4 此潤色後的「緣

然,長洲舉行太平清醮的日期,按傳統是在農曆四月份,但在 起」,一直刊載於其 後的建醮特 刊,直至 1975 年。1976 年,文

陳兌的日記中,除了上述的一段話,就再沒有任何說明了。故 章改以馮北泰署名,除把建醮起源時期,由「相傳某年……農

此,我們不能瞎猜這就是長洲太平清醮。2 另一方面,今天福 曆四月某日」改為「起源於清中葉」;「延聘海陸豐高僧設壇拜

德祠仍在中興街後巷內,每年長洲舉行太平清醮請神時,並沒

懺」,改為「並延高僧設壇拜懺」外,其他內容與舊有「緣起」

有往福德祠請神。若要把以往福德社做 戲,視為今天長洲太

相同。5 清中葉長洲島上癘疫為災,居民籌辦太平清醮以消災

平清醮的來源,實難否定有張冠李戴的可能。

之說,一直為長洲歷屆建醮特刊所引述。 6 由於這是長洲建醮

1. 長洲太平清醮起源的傳說 特刊上刊載的「建醮緣起」,我們可以視之為戰後長洲建醮團

《香港新界長洲包山節會景巡遊大會特刊》創刊於 1967 年。 體的官方版本。

在此創刊號收錄了長洲島鄉紳馮北財的〈長洲太平清醮緣起〉 1967 年馮北財在建醮特刊上說,長洲打醮是為「驅除長洲島

一文,馮氏說: 上的瘟疫」之說,其實也並無不妥。十九世紀末,長洲島曾發

長洲乃港外南約一離島。遠在百年前,地僻人稀, 生多次瘟疫。如 1899 年 4 月長洲也曾爆發疫症,港英殖民政

島民多為海陸豐縣籍人聚族而居,全以捕魚種植 府的衛生部門在島上逐家進行防疫,提供免費治療等緊急措

為生活,亦有少數 廣府寶安東莞兩籍人士及漁民 施,到 6 月中旬才把瘟疫撲滅。7 4 至 6 月正是長洲太平清醮

1 陳兌日記(Specimens of the Daily Journals of the Native Assistants),藏於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Sinologisch Instituut,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圖書館的郭士立

藏書(Gützlaff Collection)。

2 蔡香玉在沒有其他資料支持的情況下,就斷言指這是長洲太平清醮,在演的是「潮劇」,完全不足信。參看蔡香玉,

〈十九世紀中葉香港三位潮州男傳道的巡遊佈道〉,

《潮青學刊》第一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頁 574-592。

3 馮北財為長洲惠潮府的元老,1960 年長洲鄉事委員會成立,馮氏即被選為執行委員會的副主席,一直到 1976 年。長洲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編輯委員會,《香港新界

長洲包山節會景巡遊大會特刊》,1967(本刊無出版資料和頁碼)。

4 「相傳於若干年前之農曆四月某日,本島遭颱風侵襲,釀成巨災,旋而癘疫以生,蔓延傳染,當時醫藥缺乏,無從控制,致水陸居民,死亡枕席,人人自危。於是諉為

厲鬼作崇,乃發起太平清醮,全島居民,素食三天,奉靈神綏靜(筆者:靖)街道,並延海陸豐高僧設壇拜懺,超渡水陸幽魂,其禍乃戢,嗣後坊眾集議公決:每年農

曆正月內,由本洲惠潮府同人在玄天上帝殿前杯卜選定當年總理,主持籌備太平清醮神鑾巡遊各務,并杯卜擇定是年農曆四月份內建醮日期。迄今百餘年而勿替,

即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亦未嘗中斷,足 見長洲居民對太平清醮之重視也。」見長洲包山節會景巡 遊特刊編輯委員會,《香港新界長洲包山節會景巡 遊大會特刊》,

1968(本刊無出版資料和頁碼)。

5 《長洲玄天上帝丙辰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1976(本刊無出版資料和頁碼)。

6 直至 2009 年的建醮特刊,仍在特刊中的〈長洲太平清醮緣起〉中引述此說。

7 “Report on the New Territory at Hong Kong (November, 1900)”, in Hong Kong Annual Administration Reports, 1841-1941, pp. 270, 286;John Strickland (ed.), Southern District

Officer Reports: Islands and Villages in Rural Hong Kong 1910-6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p.184。

54

舉行的時間。卜力(Henry Arthur Blake)於 1898-1903 年任香港 2. 引用日本學者田仲一成的研究,指出長洲打醮的儀式與道

總督,他在 1909 年出版的遊記式著作,講述在中國與香港的 士皆為「純粹的海陸豐形式」。蔡氏進一步指出,傳統上長

見聞,文中指出:香港華人區建造了接納普通病人的醫院,還 洲的打醮都是僱用來自海陸豐的喃嘸主持各項儀式,紙紮

有一家傳染病醫院專門收治那些遭受瘟疫折磨的病人,而近 神像和用品,都是由海陸豐人所製作的;

15 年來,香港每年都有一次遭受瘟疫的侵襲。 8 十九世紀末,

3. 在 1965 年以前,醮棚都是設在海陸豐人聚居的東邊海濱,

香港仍是個醫療設施欠完善、疫病流行的地方,地方人士以

打醮結束後即上演海陸豐戲等;

驅瘟逐疫為目的,籌辦地方建醮活動,都是情理之常。因此,

香港有不少地方廟宇都以驅除瘟疫作為其神誕活動的起緣。 4. 1987 年以前,象徵長洲太平清醮的三座大包山,都是由三個

如大埔元洲仔大王爺廟慶祝大王爺誕,也說是為保佑漁民免 海陸豐群體分別捐出;

受瘟疫的侵害。 9

5. 1960 年代以前,負責主持長洲太平清醮的建醮值理會,其

但據蔡志祥在 1980 年代訪問島上惠州籍耆老羅天恩及朱北 總理與副總理,必須是惠潮府的會員。 11

生時,他們講述了另一則更為具體的故事:

無可否認,今日所見的長洲太平清醮確實帶有濃厚的海陸豐

長洲的打醮開始於香港島的太平山街地區。當年 文化傳統。然而,蔡氏以上的討論,只能論證長洲太平清醮與

這個人口過份稠密的地區發生鼠 疫,造成很多人 海陸豐人有密切的關係;即使太平山街玄天上帝在會景巡遊

死亡。此時,有一位海陸豐居民將在家中神廳奉祀 的行列排在首位,也只能說明太平山街北帝作為外來神靈,受

的北帝神像拿到街上,祈求瘟疫停止,其他居民亦

到相當的禮遇,12 仍未確定香港島太平山街北帝來到長洲以

上香禱告。不久,疫病霍然清除。自此以後,居民每

前,長洲居民沒有進行打醮,亦即未能證明長洲太平清醮「開

年以北帝為中心,在太平山街舉行打醮,用以攘災

始於太平山街」。

解厄、超渡亡魂。然而,不久香港政府為了加強防

火安全措施,禁止在該地區舉行打醮。所以,他們 若依據羅、朱二氏的說法,長洲打醮的起源,是因為香港島太

便將每年一次的打醮移往海陸豐人聚居的長洲北 平山街發生鼠疫,海陸豐居民請出家中奉祀的北帝神靈,進行

社街舉行。因此,據兩位老先生的說法,長洲打醮 驅瘟逐疫的儀式。查香港於 1894 年 5 月 10 日發現首宗鼠疫病

最初是海陸豐人的節日。當時所有拜祭北帝的,都 例,至 9 月間,約有 2,500 多人死於瘟疫;而太平山街區 正是

是海陸 豐 人。惠州或 潮州其 他 地方 的人,只是在 本港人口最稠密的華人住宅區,也是這次瘟疫受災最嚴重的

一九四五年以後才開始對長洲打醮有所貢獻。 10

地區。然而,香港除了在 1894 年發生鼠疫外,隨後數年,都曾

蔡氏據 此認為長洲的太平清醮開始於香港島的太平山街 地 受到鼠疫的侵害,依據香港政府的記錄,1896 年有 1,078 人死

區,為海陸豐人的節日。蔡志祥提出以下各點,以論證羅、朱 於鼠疫,1898 年有 1,175 人,1899 年有 1,428 人,1900 年有 1,034

二氏的說法。 人。 13 因此,我們仍是沒法確定太平山街海陸豐居民舉辦太

平清醮的創立年份。

1. 會景巡 遊的安排:每年會景巡 遊的行列,都是以「太平山

街北帝神輿」帶 領,島上其他神靈 跟 隨,而長洲北帝神輿 其次,1894 年發生鼠疫後,香港政府為了防止鼠疫再次發生,

殿後; 於 1895 年底清拆太平山街區的房屋,進行重建,整治地下排

8 見 Henry A. Blake, China, London: A. & C. Black,1909, p.139.

9 〈大埔元洲仔大王爺神廟源溯〉指出:「寄身海國,漁民每當出海捕魚,定要看天氣情況,每遇暴雨戶起,人定不能勝天,均虔祀神靈庇祐,以冀平安。而地方尚未發

展,山林瘴氣,瘟疫常侵,端賴神靈庇佑。」見《丁亥年大埔元洲仔大王爺寶誕演戲委員會恭祝大王爺寶誕特刊》,2007,頁 1。

10 蔡志祥,《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0,頁 92-93。

11 參看田仲一成,〈寶安縣長 洲北帝廟祭祀〉,《中國祭祀演劇研究》,東 京:東 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 所,1981,頁 74 -99(中譯本:布和譯,《中國祭祀戲劇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頁 64-102) ;蔡志祥,〈香港長洲島的神廟:社區與族群關係〉,載於陳春聲、鄭振滿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福建人民出

版社,2003,頁 354-381;Choi Chi-cheung,“Reinforcing Ethnicity: The Jiao Festival in Cheung Chau”, in David Faure and Helen Siu (eds.),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104-122;《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2000,頁 92-95。

12 翻看早 期的報章、建醮 大會印發的建醮特刊的記載,以 及與長 洲島上年長 居民的訪 談,都 指出太平山街玄天 上帝每年都應 邀參加長 洲太平清醮的會景巡 遊,作

為外來的神靈,受到地主的禮待,在出會巡遊時排在首位。如 1962 年 5 月 1 日《華僑日報》的報導:「香港太平山之北帝神像,亦將一如往年,被邀跨海前住參加。」

1969 年的建醮特刊內的〈戊申年長洲建醮紀盛〉一文所言:

「太平山北帝以嘉賓身份先行」。見《己酉年長洲包山節長洲鄉事委員會特刊》 (本刊無出版資料和頁碼);

《翁志明訪問》,2011 年 6 月 7 日。

13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 26, Correspondence…relating to the Affairs of Hong Kong, 1882-1899, Shannon: 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71, vol. 26, pp.441,

480.

55

水道,以改善該區的衛生環境,重建工程到 1898 年才完成。14 光緒十年(1884)

,春王二月十有二日,新安長洲闔

居於太平山街的海陸豐人,在 1895 年政府清拆該區後,沒法 境公啟15

再到太平山街舉行醮會。此時,太平山街的海陸豐居民把自己

《循環日報》的澄清告白指出,早在 1884 年以前長洲已開始「連

的北帝神靈請到長洲前,到底長洲島上的海陸豐居民有沒有

年建太平清醮」,醮事以該島的「玄天上帝」為主神,該年在神靈

每年打醮的傳統?還是要待太平山街居民到來後,長洲島上

前杯卜決定於農曆「三月廿八晚開壇建太平清醮」。因此,1895

才開始有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

年後太平山街海陸豐人的北帝到長洲參加太平清醮的時候,

其實,早在 1884 年長洲街坊已曾在報上刊登一則有關長洲太 長洲居民早已連年建醮。而太平山街的北帝只是每年到來參與

平清醮的告白。當年 3 月,長洲街坊發現有騙子偽稱重修長洲 同樣是海陸豐人主辦和敬奉北帝的太平清醮。每年會景巡遊,

天后廟建醮,四出騙取題捐,因此,在《循環日報》刊登澄清告 讓太平山街北帝的神輿排在隊首,相信確是尊重遠 來客人的

白,其內容如下: 安排。現在不少島上老居民都是如此理解會景巡遊的安排。 16

告白 2. 從《本洲建醮總簿》看長洲太平清醮的流變

茲者,近 聞有 棍 徒 假 若要了解二次大戰前長洲太平清醮的具體內容,筆者暫時只

冒我 長 洲 名號,重修 找到一份民國四年(1915)的「建醮總簿」

(參看附錄「《本洲建

孫寥灣天后宮建醮, 醮 總簿》

(民國四年吉立)」,下文 簡 稱為「醮簿」)。雖然這本

此實非也,並無是事。 賬簿封面標題是「民國四年吉立」,但其內容卻涉及光緒十八

蓋我長洲重修各廟宇, 年(1892)的記錄,如「光緒十八年定到香港業道館壇色,言明

俱經 上年修 葺完竣。 工資艮三十八元。」

「光緒十八年定到海豐亞炳領到本洲紙札

如果各寶行業已簽名 價艮四十元……」,「光 緒十八年定到同興 棚廠該價艮五十二

樂助,未曾交銀者,切 元……」等等。因此,可以估計這本「醮簿」在民國四年抄錄的

勿付與,此乃神棍,若 時候,是根據光緒十八年的醮簿謄抄的,故這本「醮簿」的內

能 知 得 其 人,是 必稟 容,可視作光緒十八年建醮的記錄。由於建醮是按 傳統的一

官究治。我長洲之 廟 般做法,故不用每 條都記錄年份,但聘請喃嘸師傅及訂製紙

乃係 供奉玄天 上帝, 紮時,每年的工價銀都可能不一樣,所以必須說明是那一年,

連年 建 太平清 醮,藉

《 循 環 日 報 》1884 年 3 需用銀多少。

香港各寶行及各士商 月 13 日有關長洲太平清 下文依據這本「醮簿」,介紹 1892 年建醮的具體工作內容,故不

誠心捐助,兼送祭品, 醮的〈告白〉

再一一加以註釋。雖然這本「醮簿」主要是記錄建醮需用各物的

早經 各 賴神恩,福 有 資 料 來 源:《 循 環 日 報 》,

1884 年 3 月 13 日,頁 3。 登記本,而非儀式全過程的記錄,但由於在不同儀式中,有不同

攸 歸,茲 值甲申年 玄

的需用物品,故此各種儀式的名目,也因而被記錄了下來。這裡

天 上帝杯卜三月廿八

展示的過程有點零碎,但仍可看到與現在的運作有一定的差

晚開壇建太平清醮,當年值事方義合、陳大合、許

異,從各項差異中,或許能發掘出其流變。另一方面,「醮簿」重

泰記、林聯生店等,此首事者是實,不妨訪問咸魚欄

要之處是記錄了很多在田野進行考察時沒法看到的資料,例如

怡昌隆等老行長,何順進、元亨祥便為知其詳。如下

以不同程度的方式參與建醮的群體,有捐題款項群體,有建醮

日再有神棍假冒者,務祈取看舊緣簿筆跡為據,特

期間在醮場上參與建醮活動的群體。因此,下文的討論,是按

此佈聞,以便週知。

「醮簿」記錄的項目,分項作討論,在討論時將會盡量依 據醮

14 有關該區於 1895 年重建前後的圖片,可參看丁新豹、黃迺錕,《四環九約》,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1999 年修訂再版,頁 58-61。有關 1894 年鼠疫的情況,可參看

烏云格日勒,〈中西沖突與細菌學說的進一步確立:1894 年的香港鼠疫〉,余新忠等著,《中國近世重大疫情與社會反應研究》,北京:中國書店,20 04,頁 239-259;

丁新豹,〈歷史的轉折:殖民體系的建立和演進〉,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上冊,頁 114-116。

15 《循環日環》,1884 年 3 月 13 日,頁 3。

16 《翁志明訪問》,2014 年 7 月 22 日。

56

儀的先後次序,但並非醮儀的全過程的記錄。至於長洲太平清 (a) 對外的聯繫:捐題範圍

醮各項儀式內容,可參看田仲一成對 1979-1983 年醮儀的詳細 據「醮 簿」的記 錄,參 與捐題 醮 金的 群 體涉及的範圍十分廣

田野記錄,和蔡志祥對 1981 年與 1992 年的比較研究。17

泛,每年正月要準備六十餘本緣簿,分發到「本港及外港外灣

現據「醮簿」中的記錄,介紹長洲太平清醮的籌備工作和重要 頭」,其範圍除附近灣頭外,更遠及香港島、九龍,甚至澳門媽

儀式。 閣;再加上香港各行口、長洲釐廠、本洲惠州府、太平山(應是

筆者自 2010-2015 年持續地到長洲參與 觀察長洲太平清醮的 太平山街社團)。

進行,2012 年曾從請神到送神,一連五天留駐長洲,記錄建醮

的全過程。現試簡要列出 2012 年醮儀程序,以便與「醮簿」作

比對討論。

表一:2012 年長洲太平清醮醮儀程序 表二:「醮簿」中記錄捐題醮金對象

日期 儀式 地點 負責店號 /人士 緣簿數 / 頁數

農曆四月初五 早上先揚旛 廟灣 陳二盛、陳有利、 3 /3-4

上午十時:迎神 黃坤利

晚上七時:分香(俗稱洗街) 竹灣頭 謝來順 1 /3-4

晚上九時:請神開光(神棚前)

三門 義興魚舖 1 /3-4

農曆四月初六 晚上十一時(子時):起醮三朝三懺

過路還(赤鱲角) 新合順 1 /3-4

齋戒:農曆四月初六子時至初八

白牌 林文通 1 /3-4

農曆四月初七 早上七時:早朝

正午十二時:走午朝(戲台前) 澳門媽角(閣) 新吉利 1 /3-4

下午二時:開幕及醒獅麒麟點睛儀式 十廊(大嶼山) 陳福養 1 /3-4

(戲枱上)

蔴地、大角咀 1 /3-4

晚上七時:1. 水祭

(新興街海旁碼頭出發) 南丫 建利 1 /3-4

晚上八時:2. 迎聖(於神棚前) 筲箕灣 新合順 1 /3-4

農曆四月初八 早上七時:早朝 黃坭涌 1 /3-4

上午八時:遣船(戲枱上)

深水埔 周清合 1 /3-4

上午九時三十分:頒符(戲枱前)

上午十時三十分:放生(大石口碼頭) 將軍澳 葉兩利 1 /3-4

下午二時:會景巡遊 油蔴地 周清合 1 /3-4

晚上八時:祭大幽

香港各行口 每本 20 篇

農曆四月初九 凌晨十二時:搶包山

長洲釐廠 每本 20 篇

上午九時:分派幽包

上午:送神歸位 長洲惠州府 1 /30

太平山各館 50 / 6其中有五、

六本/10餘篇

17 根 據 1979 年的考察,田仲 一成 對長 洲太平清 醮 建 醮 程 序所 做 的 詳 細 記 錄,見《中國 祭 祀演 劇研究》,1981,頁 65-124( 中譯 本:布和譯,《中國 祭 祀 戲 劇研究》,

2008,頁 64-119)

;又 1983 年建醮的內外壇儀式,詳見田仲一成,《中国の宗族と演劇 : 華南宗族社会における祭祀組織・儀礼および演劇の相関構造》,東京:東京

大學出版會(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報告),1985,頁 285-287(中譯本:錢杭、任余白譯,《中國的宗族與戲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頁 80-95。) ;另外,

田仲一成綜合 1980 年以來的田野觀察,對長洲太平清醮第三天的遣船、頒符、放生與大幽等外壇儀式做了專門的討論,見《中國鄉村祭祀研究:地方劇の環境》,

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9,頁 144-154。蔡志祥對長洲太平清醮的儀式介紹,主要以 1981 年的田野考察為根據,再加上不少與 1992 年的比較。見 Choi

Chi-cheung, “Reinforcing Ethnicity: The Jiao Festival in Cheung Chau,” in David Faure and Helen F. Siu (eds.),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177-121。

57

以上題捐的對象中,題捐簿每本「約三、四篇足用」的佔多數, 的人命與財產的損失,不少在正灣上的漁船被摧毀,尤以沒法

但香港各行口用的緣簿,每本卻多至 20 篇。原因是長洲盛產 離開 長洲灣的曬 家 艇 損 失 最 慘重。22 幸 得 香 港圓桌會的捐

鹹魚,是香港各漁區中鹹魚產量最大的漁區,與港島鹹魚欄 助,在大石口旁大水坑附近建圓桌村,安置受災漁民。隨後,

商有頻繁的交易;所以,每年長洲建醮,香港島南北行及鹹魚 政府為解決戰後不斷滋長的寮屋及海邊棚屋問題,建圓桌村

欄自然屬於重點捐題的對象,需要在二月初旬齊集 六、七位 二期,又與美經援會合作,建西灣自助美經援村等。自此,西

總理同往請各相關商號簽 題捐款。此時,長洲仍未劃入英殖 灣住進了不少漁民和寮屋居民。 23

民管治,長洲釐廠 屬九龍關管轄,是洋貨進 入珠江口的重要

稅廠,往來商業運輸船隻眾多,因此也是重要的捐款來源,要

表三:1892 年長洲太平清醮分派豬肉的數目

用每本 20 篇的緣簿。除此以外,長洲太平清醮是惠潮人主持

的地方宗教活動,故惠潮人的捐獻,當然是會比別的府屬人士 各單位 每位分派豬肉數目

多,其緣簿要用上 30 篇的。

北帝廟廟祝 半斤

每 年 建 醮,建 醮 值 理 會 派 發 緣 簿所 到的「本 港 及 外 港 外灣

(灣尾)天后廟廟祝 半斤

頭」,必然是長洲居民日常與之有緊密商業往還的地方。從這

層面來看,長洲太平清醮所涉及的地域,不但超出了長洲島的 觀音廟廟祝 半斤

範圍,甚至是跨國界的,超出清朝管轄範圍的香港島,和九龍

洪聖廟廟祝 半斤

租借地各灣頭漁港也包括進去。故早在光緒年間,長洲的太

平清醮已是頗具規模的跨地域民間祭祀活動,也具有開放性, 西灣天后廟廟祝 半斤

其資金的來源,既不局限於長洲島,也不可能局限在惠潮人。 中灣天后廟廟祝 半斤

(b) 內部聯繫:公務辦妥派豬肉 維則堂約保二位 两斤

在 這本總簿內,還有一項很有 趣的現 象,是「公務 辦 妥 派 猪 緣首 一斤

肉」,這儀式在今天早已消失。但當年「公務辦妥」才有豬肉分

汛地先生 两斤

派,也就代表這些廟宇廟祝是參與「公務」的份子,這些廟宇

也應該是有份的廟宇。過去曾有研究指西灣是漁民聚集的地 棚廠先生 两斤

方,西灣天后廟是漁民的廟宇。長洲的太平清醮是岸上的醮

戲班更夫 两斤

會,岸上對水上人存有歧 視,故西灣天后也是 備受忽視的神

明。18 然而,1892 年的醮簿上,西灣天后廟是有份的廟宇,廟 大新街鑼鼓 两斤

祝是有參與「公務」,可分得豬肉的一份子。正如上文引述咸豐 興隆街鑼鼓 两斤

二年華籍傳道人陳兌的日記時所指出的,當時漁民主要聚集

新興街鑼鼓 两斤

在正灣與東灣上,而非聚居於西灣。19(參看第一章)西灣是客

家籍菜農居住與耕種的所在。20 日佔時期,不少在西灣耕菜 北社鑼鼓 两斤

園的菜農死去,或沒有後人,把田地賣給了寶安人姚氏,姚氏 中灣鑼鼓 两斤

成為西灣的大地主。21 二次大戰前,西灣對漁民來說,主要是

理司務人 半斤

利用其沙灘作曬網之用。1960 年,颱風瑪麗對長洲造成重大

18 Choi Chi-cheung, “Reinforcing Ethnicity: The Jiao Festival in Cheung Chau”, in David Faure and Helen Siu (eds.),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115-118。

19 陳兌日記 (Specimens of the Daily Journals of the Native Assistants),藏於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 (Sinologisch Instituut,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圖書館的郭士立

藏書 (Gützlaff Collection)。

20 江山故人,〈香港新界風土名勝大觀〉,第 287 則,《華僑日報》,1935;又參考自黃佩佳著,沈思編校,《新界風土名勝大觀》,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6,頁 354。

21 黃北根為客家人,其父是長洲菜園行的創辦人之一。《黃北根訪問》,2011 年 12 月 17 日。羅伙有為長洲罟仔漁民,出生於 1933 年。其父親羅錦耀於二戰後參與組

織「長洲漁業聯合會」與「漁合作社」,籌建「漁會公學」。羅伙有繼其父志,與長洲漁組織有密切的關係。《羅伙有訪問》,2012 年 8 月 5 日。

22 參看馬木池,〈宗教儀式與社群結構的互動:香港長洲島水陸盂蘭勝會的發展〉,載於王加華主編,《節日研究》,第十四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2019,頁 116-132。

23 參 看〈圓 桌 模 範 村 擴 建碑 記〉和〈長 洲西灣自助 美 經 援村 擴 建 落成碑 記〉;〈圓 桌 新村奠 基 揭 幕:已照 原計 劃 落成 居 住〉,《香 港 新界長 洲 鄉 事 委 員會 會刊 1961-

1964》,首二屆執行委員會編印,1964,頁 47-49。

58

西灣天后廟早在乾隆年間已建成,而長洲漁民聚居於西灣卻

是 1960 年後,把西灣天后廟視為長洲水上人的廟宇一說,實

在值得商榷。其次,早在二戰前,長洲漁民農曆七月已有在做

盂蘭勝 會,主其事的是灣頭上的曬家艇漁民;在進行水祭儀

式時,都只限於正灣內,不會到西灣去。24 由此可見,我們不

能簡單地把西灣與水上人聯繫在一起。從「醮簿」中分派豬肉

的名單可見,在建醮一事上,西灣天后廟與北帝廟、中灣天后

廟、灣尾天后廟、觀音廟、洪聖廟都有同等的份量,廟祝同樣

分得豬肉。

長洲西灣上的圓桌村(馬木池攝於 2011 年) 〈圓桌模範村擴建碑記〉

(馬木池攝於 2011 年)

(c) 選總理與擇日建醮

據醮簿記載:「每年建醮,約正月十旬(上旬)

,擇吉日,先一晚

恭詣玄天上帝殿前預疏。是早,總理緣首齊集祈問吉日,靈賜

二聖一保筶(寶筶)可用。」

於農曆正月往北帝廟杯卜擇日的做法沿用至今,但其操作卻有

不少變化。在二次大戰 後,長洲惠潮府每年於元宵慶 燈晚宴

時,決定日期往北帝廟杯卜建醮日期,故杯卜日期都是在農曆

正月中旬。參加杯卜總理者,必須是惠潮人士,並要在長洲已

居住一段時日的殷實商人。當日,由上年總理召集全體協理齊

集玄天上帝殿前,上香敬拜,再由惠潮府的主事者按參加杯卜

者的名單,擲筶問杯,每人問杯十次,得聖杯最多者當總理。

選出當年總 理後,新舊 兩屆總 理 辦 理交 接,俗稱「送 總 理儀

式」;接着再以兩聖一寶筶的方式,選定啟壇建醮日期。25 至

〈長洲西灣自助美經援村擴建落成碑記〉

( 馬木池攝於 2011年)

24 參看馬木池,〈宗教儀式與社群結構的互動:香港長洲島水陸盂蘭勝會的發展〉,王加華主編,《節日研究》,第十四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頁 116-132。

25《華僑日報》,1955 年 2 月 22 日,頁 7;1967 年 2 月 28 日,頁 14;連子聲,〈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醮包山節籌備經過〉,長洲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編輯委員會主編,

《香港新界長洲包山節會景巡遊大會特刊》,1967(本刊無出版資料和頁碼)。

59

於醮簿中所記「每年建醮正月廿旬(中旬)有好日,可送總理緣 北帝廟的總理和協理,而且都是惠潮人士。由惠潮人 主持建

首全盒」的儀式,現在已不可見了。 醮的傳統,一直到二次大戰後的一段很長時期,仍維持不變。

(請參看第二章)然而,二戰後建醮啟壇之日,仍有不少時候是

按醮簿所言:「以每年擇期四月初一日子時建醮,要卅晚開壇,

在農曆三月份,並非都 在農曆四月份。如 1952 年,問杯的結

至初三早辦符送大船。」

果是農曆三月廿七日啟 壇,三月廿九日進 行 會景巡 遊。又如

前文引用《循環日報》的「告白」提到甲申年(1884)在北帝神前 1954 年和 1956 年都是在農曆三月底啟壇。

(參看附表)因此,

杯卜開壇建醮的日期是農曆三月廿八日。由此可見,十九世紀 醮簿並非指每年建醮必須在四月初一,只是假設若杯卜結果

末的長洲太平清醮並不一定是在農曆四月舉 行。至於建醮的 是農曆四月初一的話,就要在三月卅日晚開壇,初三早辦 符

值事林聯生店、方義合、許泰記正是咸豐八年(1858)倡議重修 和送大船。

表 :1949-1963 年長洲太平清醮啟壇與會景巡遊日期

年份 啟壇(農曆) 會景巡遊(農曆) 資料出處

1949 四月初六 四月初八、初九 《華僑日報》,1949年5月6日,頁6。

1950 四月初六 四月初八、初九 《香港工商日報》,1950年5月20日,頁6。

1951 四月十一 四月十三、十四 《香港工商日報》,1951年5月15日,頁7。

1952 三月廿七 三月廿九、四月初一 《香港工商日報》,1952年 4月21日,頁6。

1953 四月初八 四月十、十一 《華僑日報》,1953年5月21日,頁9。

1954 三月廿九 四月初一、初二 《華僑日報》,1954年5月1日,頁6。

1955 四月初十,子時 四月十二、十三 《工商晚報》,1955年5月28日,頁3。

1956 三月廿八,丑時 四月初一、初二 《華僑日報》,1956年5月9日,頁7。

1957 四月初六 四月初八、初九 《香港工商日報》,1957年5月5日,頁6。

1958 四月初六,丑時 四月初八、初九 《華僑日報》,1958年5月20日,頁9。

1959 四月初七,丑時 四月初九、初十 《香港工商日報》,1959年3月9日,頁6。

1960 四月十日,子時 四月十二、十三 《華僑日報》,1960年5月6日,頁9。

1961 四月初一,寅時 四月初三、初四 《香港工商日報》,1961年5月14日,頁5。

1962 四月初四,丑時 四月初六、初七 《華僑日報》,1962年5月1日,頁9。

1963 四月初四,子時 四月初六、初七 《華僑日報》,1963年 4月26日,頁9。

60

(d) 醮場的佈置與建醮範圍的界定: 表五:2012 年豎立旛杆的位置

醮簿內抄錄了一則光緒十八年(1892)

「定到同興棚廠」的合約, 1 北帝廟石獅旁

列出醮事所需的各種棚廠,包括大壇一座、客廳一座,南至大

2 北帝康樂廣場外圍,往灣尾天后廟路口

壇、北至神壇的龍船廠一座、眾神壇一座、庫房一座、廚房一

座、戲棚一座、戲蔭棚一座、大士棚一座、城隍棚一座、大士城 3 北社街與國民路交界處

隍弍棚一座、幽場棚一座、水陸艇棚一座。在合約中沒有說明 4 新興街與文順里交界處

各棚廠的佈置,只知大壇(道壇)在南面,而神棚在北面,在大

5 海傍路公眾碼頭旁

壇與神棚之間,連接起 來,架設為「龍船廠」的棚舍。至於大

士、城隍棚等,應是安置另一「紙紮合約」中所指的城隍、大士、 6 洪聖廟前

山神和土地等紙紮神像。比對現今的醮場上最重要的棚廠, 7 中興街天后廟旁

如喃嘸師傅每天進行禮懺的「大壇」,又稱「喃嘸棚」;為安放

8 西灣路口往寧雅苑休憩處

從各神廟迎請而來參加打醮的神祇而建的「神棚」;為協助鎮

壓遊魂野鬼的大士王、山神、土地、城隍而設的「大士棚」;與 9 中興後街往福德宮路口

及開演神功戲以娛神的「戲棚」,當年已一應俱存。 10 大新後街石敢當前路口

至於建醮的範圍,主要是以豎立旛杆的方式來界定。在「紙紮 11 新興街義祠,內設三支旛杆及旛亭

合約」內,就有「旛干亭十三個」,「大嶼山枚窩買天香柴枝……

大旛干竹十三支」。旛亭用於安置守護旛杆的神明,設於旛杆

下,杆上懸着紙燈籠,招引四方的孤魂野鬼到來接受衣食和超

度。此十三個旛杆與旛亭安放的位置,就界定了打醮的範圍。

在啟壇發奏,宣告醮事正式開始前一天,先要豎立這十三支旛

杆,待傍晚進行「分香」儀式時,喃嘸師傅會逐一到旛亭前供奉

齋菜與朝拜。醮事開始第一天,早午晚喃嘸師傅都會進行「行

朝」的儀式;第二天,則只有早朝,中午會以「走午朝」的儀式

代替「午朝」;第三天,也就是建醮的最後一天,早上進行謝旛

儀式後,就會把旛亭與旛燈就地火化。筆者參與 觀察此醮事

的幾年,曾多次跟隨喃嘸師傅行朝,記錄旛杆與立旛的位置。

自 2009-2012 年,據筆者的觀察,旛杆數目與位置都沒有變化。

現以 2012 年為例,列舉行朝的順序與旛杆的位置。 2012 年長洲太平清醮北帝廟前石獅旁的旛杆(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2014 年長 洲太平清 醮 期 間 喃 嘸 師 傅 在長 洲義 祠內的 旛 杆前 行朝 2014 年長洲太平清醮期間喃嘸師傅在洪聖廟外旛杆前行朝

(馬木池攝於 2014 年) (馬木池攝於 2014 年)

61

2012 年長洲太平清醮旛杆位置

資料來源:筆者從香港政 府地 理資訊地圖( Geoinfo Map)下載長洲地圖( 2020 年 12 月 20 日),在圖上標示 2012 年長洲太平清醮 期間,豎立旛杆的位置。

62

表六:「醮簿」中神祇與 2012 年長 洲太平清醮 迎請到神棚的神祇

對照表

醮簿中的神祇 2012年迎請到神棚的神祇

元天上帝 玄天上帝(長洲玉虛宮)

洪聖爺 洪聖大王

中灣福德爺 --

灣尾天后媽 灣尾天后

西灣天后媽 西灣天后

水仙爺 --

中灣天后媽 中興街天后

城隍爺 --

南氹天后媽 28 南氹天后

2014 年長洲太平清醮 福德祠旁的旛杆(馬木池攝於 2014 年)

觀音娘 觀音

但據田仲一成在 1983 年的記錄,立旛杆的數目是南部四支, 大社爺 --

北部四支,中央碼頭一支,加上義祠三支,合共只有十二支。26 石岩天后媽 --

蔡志祥在 1980 年代初的觀察,卻指長洲島打醮的範圍是由九

-- 關聖帝君(關公忠義亭)

支旛杆來劃定。27 假如 1980 年代旛杆數目曾出現如此大的變

動,是否表 示打醮的範圍也出現重大的變化呢?但田仲一成

與蔡氏都沒有注意到他們記錄的旛杆數目與過去有差異,故

在他們的研究中,並沒有探討此變化的原因。

(e) 請神

「醮簿」內抄錄了聘請喃嘸師傅、紮作和搭棚合約後,接着開列

山祭、列聖巡遊、水祭、謝天地、分派豬肉及送大船,並列出眾

神的名字,分別是「元天上帝、洪聖爺、中灣福德爺、灣尾天后

媽、西灣天后媽、水仙爺、中灣天后媽、城隍爺、南氹天后媽、

觀音娘、大社爺、石岩天后媽」。「醮簿」在此列出的神祇,相信

就是 1905 年前長洲島上參與打醮的神祇,也就是會在建醮前

一天被迎請到醮場神棚的神祇。若與 2012 年做一比較,就會

發現不見了大社爺、中灣福德爺、水仙爺和石岩天后媽四位。另

外,長洲並沒有「城隍廟」,此「城隍」從何而來?參看「醮簿」的

紮作合約及搭棚合約,其中就有紙紮城隍及城隍棚。直到現在,

每年打醮,都仍會有紙紮的城隍,經喃嘸師傅開光後,在醮場

內鎮壓幽鬼,在列聖行香巡遊時,也以城隍爺的神鑾先行,隨後 2014 年長洲太平清醮太平山玄天上帝是第一位上神棚的神祇

才是太平山街的玄天上帝神鑾。故城隍並非長洲本地的神祇。 (馬木池攝於 2014 年)

26 田仲一成著,錢杭、任余白譯,《中國的宗族與戲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頁 82。

27《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 2000,頁 99。

28 南氹天后廟創立年份不詳,但據 1905 年的《集體官契》已有南氹天后廟的登記;1915 年抄錄的「醮簿」中亦有南氹天后的記錄。再加上 1968 年重修南氹天后廟,在

重修落成典禮中,重修值理會總理馮北財在致辭時指,「本廟立已有百餘年之久,位在南氹上坡,濱臨大海,前面岩石舒張,群山環峙,形勢佳勝,近以年久失修,

本會乃發起全部重建……」《華僑日報》,1968 年 4 月 8 日,頁 13。故蔡志祥指長洲的四所天后廟中,「南氹天后廟據說是 1960 年或 1970 年代由漁民建立的」說法

有誤。見蔡志祥,〈族群關係:長洲島的神廟節日和社區〉,《酬神與超幽:香港傳統中國節日的歷史人類學視野》,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9,頁 206。

63

至於「大社爺」、「水仙爺」和「石岩天后媽」三位,若查看 1905 西灣、瀝角灣等處者,必經此亭。送葬居民至此而止,棺木由

年長洲島的《集體官契》可以發現「醮簿」中記錄了各神祇所屬 專人抬上山下葬。29 故此地對於長洲陸上居民來說,就是生

廟宇的位置。位於長洲順德同鄉會旁的「大社壇」,據說已荒 活範圍的邊界,象徵了生者與死者的分離。每年打醮,仍會在

廢 了好 一段日子,其 地 段 亦已被 政 府 收 回。而「水仙 宮」在 這邊緣之地豎立旛杆。「石岩天后媽」並不見於 1905 年的《集

1904 年時,位於中灣天后宮(又稱中興街天后宮)往西灣路方 體官契》上,只可理解為 1905 年政府進行土地登記時已圮廢。

向前行約 50 米。(參看頁 65「醮簿」中記錄的神祇所屬廟宇位 廟社不存,神祇自然也難以再參與醮事。

置圖)此地原是金銀灣邊上、以往的「永別亭」所在,洲人葬於

表 :1905 年長洲島《集體官契》內「醮簿」各神祇位置

醮簿中的神祇 Demarcation District(DD)

(丈量約份): Cheung Chau Island

(CCL)

(長洲島)/ Lot no(地段編號):

元天上帝 28

洪聖爺 338

中灣福德爺 307

灣尾天后媽 25

西灣天后媽 11

水仙爺 20

中灣天后媽 21

城隍爺 --

南氹天后媽 257

觀音娘 254

大社爺 361

石岩天后媽 --

資料來源:1905 年《集體官契》,長洲島地 段( Block Crown Lease, DD: CCL)

29《新界風土名勝大觀》,2016,頁 351。

64

「醮簿」中記錄的神祇所屬廟宇位置

資料來源:筆者從香港政 府地 理資訊地圖( Geoinfo Map)下載長洲地圖( 2020 年 12 月 20 日),在圖上標示「醮簿」中記錄各 神祇所屬廟宇位置。

65

因各種原因,參加建醮的神祇會減少;同樣地,建醮神祇也可 (f ) 分香(俗稱「洗街」)

因廟宇新建而有所增加。如建於 1973 年的「關公忠義亭」,正 豎立旛杆,把各方神祇請在神棚後,喃嘸師傅會在晚上進行

是長洲太平清醮新來的神祇。事緣 1972 年,長洲鄉紳們組團 分香」的儀式。2012 年在起醮前一天,10 多呎高的紙紮大士王、

往台灣觀光,在參觀台中寶覺寺時,獲主持林錦東以一尊樟木 山神與土地,連同城隍爺,都已安置在三 王棚內,三座約 50

關公全身像相贈。神像送抵長洲後,轉交長洲鄉事委員會。以 呎高的大包山也已上滿包,矗立在戲棚右邊的醮場上。(參看

鄉事委員會正副主席為首,組 成籌建「關公忠義亭」委員會, 2012 年醮場平面圖)約晚上七時,筆者隨喃嘸師傅往「分香」,

獲得政府撥出長洲山頂天文台部份官地,又獲華人廟宇委員 其過程如下:有人鳴鑼開路,喃嘸師傅三人隨行誦經,吹手隨

會與及道教聯合 會主席趙聿修的支持,在短短數月,就籌得 後;另有工作人員燃點大量香枝,在各路口插上,又沿途分發

港幣十五萬元,極迅 速地在 翌年一月建成中國古亭式「忠 義 給居民插在家門前,以此潔淨街區。一行人眾,從醮場出發,

亭」,以奉 祀由台灣而來的「關聖帝君」。30 自 1973 年起,「關 沿北社街、新興街,出海傍路,經過公眾碼頭,入昇昌里,往興

聖帝君」也參與長洲的太平清醮,成為每年巡遊列聖的一員, 隆街、大新街、中興街、大石口,經大菜園,進入大新後街、興

排列在長洲北帝神鑾之前。31 由此可見,參加長洲太平清醮的

隆後街、東灣路,往東堤小築後,回到北帝廟前醮場,沿途朝

神祇的數目,並非固定不變的。 32

拜每一支旛杆和土地伯公,全程約一小時。

然而,中灣福德宮也就是前文所述咸豐二年(1852)做社的「灣

然而,1950 年岑泉在《華僑日報》的「新界南約紀游」的專欄中,

肚福德」,此宮仍完好無 缺地座落在中興 後街後林園的圍門

敘 述其所見的長洲太平清醮的「洗街儀式」,與筆者所見,大

外,現在每年打醮仍 會在福德宮小巷口豎立旛杆。何以廟宇

相逕庭。

仍在,卻未有參與醮事呢?在資料欠缺的情況,此事只能留待

日後再考。 打醮第一晚約九時左右,由七、八名巫師和喃嘸佬

穿着紅袍,手持法器,還有以碗盛水,沿街把水向

四處灑滴,口裏喃喃念咒,這些水灑滴到的地方,

厲鬼疫疾都給驅除去。跟着這班巫師和喃嘸佬而

行,是幾個敲着大鑼的人,後便還有三個高約一丈

半的紙紮神像,這些神像都是事前在北帝廟裏紥

作的,為首的一個叫做大士王,有猙獰可怖的面目,

從前是一個很厲害的魔鬼,後 來給觀音大士把它

降伏了而且變為一個專 驅除魔鬼的神,所以這個

大士王的頭頂上便有一座小小的觀音大士像,是

還在鎮壓着它的意思,第二個叫做土地,是一個老

公公,身穿長袍,右手持拐扙,左手捧着金色的帛

錠。是一個和善的土地神,第三個叫做山神,腰掛

長劍,背插四枝紙旗,威風凜凜,鬼邪僻易。隨着

三個紙紮神像之後,還有幾十人抬着三個高約三丈

的飽山,這些飽是普通用麵粉製造的飽,不過分為

白紅色兩種。遊行了長洲所有的街道,便停放在東

2012 年長洲太平清醮迎請關聖帝君(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灣,這是祭壇的地方。 33

30《華僑日報》,1973 年 1 月 12 日,頁 15;1973 年 1 月 14 日,頁 9;〈長洲關公忠義亭碑記〉,碑立於亭內。

31〈癸丑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秩序表〉,《癸丑年長洲包山節》,1973(此刊無出版資料和頁碼與)。

32 田仲一成誤以關公忠義亭的關聖帝君為「潮幫」的神祇,並以關聖帝君列會景巡遊隊列之末尾,以見其地位不及廣惠兩幫。田仲一成,〈二十世紀香港潮幫祭祀活動

回顧:遺存的潮州文化〉,《饒宗頤國學院院刊》

(創刊號),2014 年 4 月,頁 395-441。

33 岑泉,〈新界南約紀游:長洲的北帝誕和打醮〉,《華僑日報》,1950 年 5 月 26 日,頁 7;同樣內容的記述也見於麥秀霞、莫冰子編,《新界指南》,香港:時代新聞社,

1951,下卷,頁 86。

66

(初一)開壇,至初三早辦符後,送大船,此大船要

鹽 柴 米油錢一切齊 備,此要二人打鑼,送大船到

舜環,該工艮二百。後下午列聖巡遊,列聖回宮後,

要總 理 緣首齊到,叫先 生帖榜,金花經 砲全 盒 菜

酒齊備奉上,要鼓樂一齊到位。

在中灣放生要:眾神行香到位,放生所用四兩合燭

一對,大曹一札,清香備用。水灯 18 支、生鱟弍隻、

飛鳥弍隻、全盒一架、齋菜齊備,茶酒弍壺,生油

八兩。要八仙枱一張,要中灣緣首備便。

據「醮簿」的記錄作順序排列,開壇後的第三天的程序是上午

2012 年長洲太平清醮約 10 呎高的大士、山神和土地三大神

(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先「辦符」,也就是村民所說的「頒符」或「分符」。由喃嘸師傅

誦唸經咒、灑符水、潔淨紙符,蓋上符印,給 予紙符靈 力,分

發 給 善信,以保 平 安。接着是「送大船」,或 稱「遣 船」,是以

據長洲居民的憶 述,長洲太平清醮的醮場過去一直是設於東 紙 船把瘟神和厄運 送 走的儀 式。「遣 船」在東灣的醮場內進

灣海邊,在天主堂附近,也就是現在鄉事委員會會址所在,直 行,完成後由二人打鑼,把 紙 船送 到中灣(中環)的大石口放

到 1966 年,才改設於北帝廟前的北帝康樂場。 (有關醮場遷 34

入大海。下午是「列聖行香巡遊」,眾神輿行到中灣,舉行放生

移的問題,下文將會詳述)建醮所需的一切紮作,都是聘請紮 儀式,所需各物就由中灣緣首備妥。放生儀式完成後「眾神回

作師傅 在北帝廟內製作,故在起醮前一天,隨「分香」巡遊往 宮」,應是指神輿回到神棚,總理齊集,進行帖榜儀式。

東灣,安置在東灣醮場上。摃抬三個約一丈高的紙紮大神,與

若以「醮簿」所述程序與蔡志祥於 1981 年的觀察,及田仲一成

及三個三丈高的包山,巡遊墟內街道,必須要有眾多居民的參

於 1983 年的記 錄做比較,只有「頒符」與「走大船」的次 序先

與,組成聲勢浩大的巡遊隊列,自然會引起全墟居民的關注。

後倒置;眾神回到神棚後,召集總理帖榜的儀式,則提早在起

因此,「分香儀式」既是潔淨打醮的地域範圍,同時是向全島

醮當天進行。至於從上午的「走大船」,到下午的「列聖巡遊」

居民宣佈醮事已開始,必須開始全島禁屠,嚴守全民齋戒的傳

統。長洲居民對齋戒的傳統十分重視,不論鄉民遊客,都必須 和「放生」,一直都按 傳統的次序進行。據 長洲長者的回憶,

一體遵行。屆時酒樓食肆及熟食攤檔等,全部停止售賣葷食, 過去會景巡遊最熱鬧的項目,是在大石口放生後,就開始「走

直至第三天晚上祭大幽35 完結,才能開齋,以三牲酒禮,敬謝 菩 薩」,37(有關「列聖行香」與「走菩薩」等,將會在下一章作

天地。 36 詳細的討 論,在 此暫時 按下不表。)似乎更能佐證 傳統的維

持。然而,翻查資料,卻可以發現這其中已幾經轉折。筆者於

「醮簿」中也記錄了「謝天地」要用「生猪弍隻、雄鷄三隻、猪肉

2012 年所見建醮第三天的程序是早上八時許在戲台上舉 行

三塊、生魚三條、全盒、全果、齋菜、茶酒、元寶、燭、大炮、眾

「遣船」儀式,全程約一小時,但儀式完成後,紙船已不是送往

神龍衣具備。」

中灣天后廟前入海,而是在北帝康樂場外的北社海傍道碼頭

(g)「辦符」、「送大船」、「列聖行香」與「放生」 出海。九時三十分進行「頒符」,緊接着是恭請「太平山玄天上

啟壇後的第一天,主要是早午晚由喃嘸師傅往各旛朝拜,與及 帝」及「長洲玉虛宮北帝」二神鑾,與隨鑾麒麟及鑼鼓等,在喃

在經壇內誦經拜懺。第二天除了行朝拜懺外,晚上會有兩個儀 嘸師傅的帶領下,往洪聖廟前碼頭,舉行放生儀式。儀式在中

式同時進行,在水面進行的「水祭」與及在陸上醮場內進行的「迎 午十二時前完結,下午就只有會景巡遊。把放生儀式移到上午

聖」。社區群體參與的儀式,如送大船、列聖行香巡遊和放生 進行的做去,絕非始於蔡、田仲二氏 1980 年代考察之後,而是

等,主要集中在第三日舉行。在「醮簿」內有以下的記錄: 早於 1960 年代,已出現的變化。

34《翁志明訪問》,2011 年 6 月 7 日。

35 在「醮簿」中,稱「祭大幽」為「山祭」。

36 每年各大報章都會代為宣佈建醮禁屠與齋戒的傳統。如《華僑日報》,1949 年 5 月 4 日,頁 6;《香港工商日報》,1949 年 5 月 4 日,頁 6。

37《翁志明訪問》,2011 年 6 月 7 日。

67

2014 年長洲太平清醮期間,喃嘸師傅在戲臺上進行遣船 儀式 2014 年長洲太平清醮的遣船 儀式的紙船隨波出海

(馬木池攝於 2014 年) (馬木池攝於 2014 年)

2014 年長洲太平清醮期間,長洲居民在北社海傍路 碼頭把紙船放出海(馬木池攝於 2014 年)

68

2014 年長洲太平清醮的頒符儀式在醮場內進行 (馬木池攝於 2014 年)

2014 年長洲太平清醮的頒符儀式,喃嘸師傅為靈符蓋印 2012 年長洲太平清醮的放生儀式於大石口碼頭 進行

(馬木池攝於 2014 年) (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69

次巡遊時改換為「誰知盆中餐(飧)粒粒皆辛苦」和「賣花得美」

兩台飄色。1961 年時,第一天巡遊港督到訪,為壯聲勢,但又

來不及準備,只好把四台飄色都放在第一天巡遊時演出。40

當日港督在新界民政署長何禮文、離島理民府官鍾逸傑等一

眾官員陪同下抵達長洲碼頭。長洲鄉事委員會各委員及建醮

值理會正副總理都在碼頭迎接,再陪同港督步行往東灣參觀

醮場與大包山,接着才回到碼頭旁的看臺觀看會景巡遊。41 在

會景巡遊完結前,建醮值理會的正副總理等,要帶領會景巡

遊 大 隊,到大石口參加「放 生」儀 式,似乎有所不便。因此,

1962 年,長洲鄉事會與建醮值理會提早主動致函邀請港督到

來外,更預作準備。(其後,邀請港督作為會景巡遊的主禮嘉

賓,也成為長洲太平醮的例行之舉。對於殖民政府首長的垂

注所帶來的影響,將會在下一章再作詳細的討論。)1962 年,

啟壇建醮第三天的儀式程序的改變,未嘗不是與殖民首長的

到來有關。

(h) 「水祭」與「山祭」

在「醮簿」中,備用物品清單中,最長的兩項儀式是「山祭」和「水

祭」,可見此兩項祭祀儀式的重要性。至於其操作方式,從紙

紮合約中有做「水灯三十六支,路灯三十六支」,又有「路 燈東

西南北四處,每處九枝(支)

,香寶燭備齊。」可知水祭也應該

是在水面東西南北四處,各放九盞水燈,合共三十六枝。水祭

與山祭兩者,似乎長洲居民較關注山祭,在列舉所需物品後,

特別加上「幽盞用足,山祭幽席內祈細心點明,不可糊塗有悞

2012 年長洲太平清醮的放生儀式(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誤)」等語,要求加倍留心。2012 年,在建醮第二天傍晚約七

時,建醮大會允許筆者跟隨「水祭」的船出海,船 艙內擺放祭

其實,把「放生」改在早上,最遲在 1962 年已開始。該年在 啟 品,只有喃嘸與吹手各一位隨船出海。船從 新興街對出的海

壇後的第三天,早上「走大船」至大石口後,接着就在大石口進 傍路碼頭出海,在正灣上緩行,沿途燃燒冥鏹,拋向海中。船

行「放五牲」的儀式,儀式約在下午一時完畢;下午進行「會景 過大石口(金銀灣)就停在圓桌村對出海,一直誦經燒冥鏹至

巡 遊」。翌年,「放 生」的程 序 依舊 被 安排 在 上午。38 一直到 晚上十一時回程,全程筆者都未見有放水燈。

1979 年,仍能看到建醮第三天早上走大船至大石口,並在大石 二戰後有關長洲建醮的報導,鮮有詳細描述「水祭」,即使提

口放 生的報導。39 假 如把 1961 年 港督柏立基(Robert Brown 及,也只是在表 列儀式 程 序時,概括 地指出其日期與時間。

Black)到長洲參觀會景巡遊的事與上述建醮程序連繫起來, 1960 年的報導已算是較具體的,其內容是「舊曆十一日中午

(建

或許會有所發現。1961 年,港督要往長洲參觀會景巡遊的消 醮第二天)

,舉行走午朝(俗稱「走福壽」)

,隨之分別舉行水陸

息,似乎來得有點突然,以至當年建醮值理會與 各街坊社團 超幽,水祭則用大型盤艇,臨時法壇,由新興街之街坊橋碼頭

都來不及增加表演項目,只能把原定在第二次會景巡遊時替 開始,環島一週,每一海灣均皆作法。」42 1962 年「水祭」的報

換的飄色,也安排在第一天一併演出。如長洲菜園行在 1960 導,是「八時水面祭幽(用船載南巫(喃嘸)先生在海邊遊行,燒

年第一次巡遊時展出「農家樂」與「茶道」兩板飄色,翌日第二 ,後鳴炮三响,直至深夜十二時後完畢。」43 田仲一成

衣化馬)

38《華僑日報》,1962 年 5 月 1 日,頁 9;《華僑日報》1962 年 5 月 8 日,頁 9;《華僑日報》,1963 年 4 月 29 日,頁 9。

39《華僑日報》,1979 年 5 月 2 日,頁 19。

40《香港工商日報》,1960 年 5 月 8 日,頁 12;菜園行在 1961 年設計的飄色分別是「農家樂」、「一將功成萬骨枯」、「世運英雄」和「藝 術與人生」。《華僑日報》,1961

年 5 月 17 日,頁 10;1961 年 5 月 18 日,頁 8。

41 《香港工商日報》,1961 年 5 月 18 日,頁 5;《華僑日報》,1961 年 5 月 18 日,頁 8。

42《華僑日報》,1960 年 5 月 2 日,頁 8。

43 《華僑日報》,1962 年 5 月 8 日,頁 9。

70

在 1983 年的田野記錄,稱「水祭」為「放水燈」,儀式在建醮第 在建醮第三晚,「山祭水祭於晚上八時分別舉行」。此情況一直

二晚與晚朝同時進行,一名道士自大石口乘船巡遊大灣內,祭 維持至 2006 年,才把「水祭」改回在建醮 第二晚進行,而「山

奠水幽。 綜合而言,可以相信「水祭」在二戰後一直到 1980

44

祭」則從建醮特刊自 1967 年創辦以來,與會景巡遊都是重點

年代,都主要是在建醮第二天的晚上進行。 記述的項目;而且,「山祭」也一直維持在第三晚,作為打醮的

然而,翻查歷年的《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特刊》, 高潮項目。「山祭」結束,也就是醮事完隆之時。「水祭」與「山

在 1989 年前特刊中的「日期表」,完全沒有「水祭」或「放水燈」 祭」比較,長洲的太平清醮,仍是以陸上的祭祀為主,為岸上人

的項目記錄。直至 1989 年,在「日期表」內,才列出「超幽日期」 的地方宗教活動。

2012 年長洲太平清醮「祭大幽」的情況(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44《中國的宗族與戲劇》, 1992,頁 91。

71

3. 醮場的遷移:從東灣到北帝廟康樂場

長洲一年一度的建醮活動,在鄉事委員會的參與下,規模日漸

擴大。

(參看第二章:從地方自治到殖民管治)按照傳統的安排,

醮場設於東灣沙灘的曠地上。然而,1963 年 10 月 14 日召開的

建醮工作協調會議上,西貢及離島理民府官費士陶(H.M.A.

Bristow)已指出長洲建醮值理會可能會希望使用地方更寬敞的

北帝康樂場作為 1964 年建醮的醮場。何以費士陶會有此設想?

1956 年,華商會受政府的委派,接管街坊事務後,雖然有政府

的授權,但如何取信於長洲居民,讓長洲居民認可其管治權

力,成為其開展工作的重要目標。長洲人口日漸增加,公共設

施不足的問題日見嚴重。1958 年新界離島理民府在管轄區內

倡建公園及康樂場,去信華商會徵詢興建公園與康樂場地的

意見。華商會立即召開常務 值理會,建議在北社街尾北帝廟

前曠地建康樂場。華商會除了考慮到長洲人口激增,洲內原有

的運動場設施嚴重不足,更重要的是關乎長洲北帝誕的演戲

酬神活動。長洲街坊每年三月三日北帝誕,認股集資,搭建大

戲棚,聘請大型粵劇戲班,演戲酬神,藉出售戲票的盈利,為

該洲的慈善福利事業籌集資金。45 但自 1956 年起,香港政府

加強對戲棚的安全和防火要求,如限制戲棚高度,要求搭建地

點必須遠離民房等,以致沒法在舊場搭建 大戲棚,籌委只能

改聘中型戲班演戲酬神,並一改售票的傳統,任由居民免費觀

看。46 以「華商會」商號為主要籌委的北帝誕,自此失卻籌集

地方建設款項的功能。因此,修建北帝廟前的曠地為大型康

2012 年長洲太平清醮的水祭,喃嘸師傅在船上誦經 樂場,除了增加長洲島的公共康樂場地外,更可以用作每年北

(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帝誕與太平清醮演戲酬神的場所。當然,如洲民有緊急醫療

需要,廣場也可作為直升機升降之用。 47

1958 年 2 月,華商會常務委員與南約理民府官到實地視察,

認為選址適合,並預計全部工程約需費 4 萬元。當時,政府答

允在 1959 年的地方小型工程款項下撥助 25,000 元。政府如此

爽快答應撥巨款支持,相信與離島理民府正在籌備在長洲成

立鄉事委員會有關。(請參看第二章相關部份)獲得政府答允

撥款後,華商會擬向華人廟宇管理委員會申請 1 萬元資助,最

終獲撥款 5,000 元。為籌 募建 築費用,華商會在 1959 年曾舉

辦演戲遊藝大會,籌得建築費 2,316.15 元。 48

北帝廟座落於小坡地上,其右旁下方為北社街,前臨海灘。工

程主要是從北帝廟前向沙灘擴展 90 英呎,將地盤改低至與北

社街平衡;在海邊 築一條 長 245 呎的石壆,全 部地面鋪上三

合土,可得土地面積約 4 萬平方英呎,場內設置各種遊戲運動

2012 年長洲太平清醮的水祭,喃嘸師傅在船上誦經 器 具,沿邊種 植樹木,以供兒 童 遊樂休憩 之用。由於工程浩

(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大,故建議分期進行,第一期先建石壆。 49

45《香港工商日報》,1952 年 3 月 27 日,頁 6。

46《華僑日報》,1956 年 4 月 15 日,頁 5; 1960 年 4 月 2 日,頁 9。

47 《香港工商日報》,1959 年 3 月 6 日,頁 6。

48〈長洲華商會公告〉,1959 年 3 月 5 日,載於香港新界長洲鄉事委員會首二屆執行委員會編,《香港新界長洲鄉事委員會會刊 1961-1964》,香港:香港新界長洲鄉事

委員會首二屆執行委員會,1964,頁 33。

49〈本會致離島理民府函〉,1962 年 1 月 9 日,載於《香港新界長洲鄉事委員會會刊 1961-1964》,頁 33。

72

本場落成荷蒙

新界民政署署長區歲樂先生親臨主持揭幕,謹勒

石紀念

長洲鄉事委員會

主席周理炳 馮北財 黃承業

委員鄺炳有 鄭植華 馮玉書 陳廣英 黃頌凱

劉榮柱 姚啟亨 方平

羅天恩 許觀錦 何炳釗 王來敬 陳公俠

陳子卿 吳照

敬立

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七日

2012 年長洲太平清醮 進行水祭的小船在灣上行駛 期間,居民在船

邊化衣。(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此碑把北帝康樂場興建的功績,歸於長洲鄉 事委員會。北帝

康樂場趕及在農曆正月十五開幕後,長洲華商會與長洲鄉事

1960 年第一屆長洲鄉事委員會選舉期間,「華商會派」的競選 委員會聯合召集街坊,籌組「甲辰年長洲街坊慶祝北帝寶誕演

宣傳海報 上,籌建北帝康樂場(北區廣場)

,正是他們的六大 戲籌募慈善福利金值理會」,再次搭建大戲棚,聘請大型戲班

承諾之一。在「華商會派」贏得選舉 後,以「長洲鄉 事委員會」 「鳳求凰劇團」,酬神演戲。 51 在北帝康樂場的開幕典禮上,長

的名義,一再致函催促離島理民府,希望加快工程進度;但由 洲鄉事委員會主席周理炳致辭時就談到,長洲華商會在攝理

於工程 規模浩大,又涉及多個政府部門,最終延至 1964 年第 鄉事時,已發覺長洲建醮醮場所在的東灣,曠地日益狹小,而

一期工程才告完成。 今日在北帝康樂廣場的麻石牆上仍保

50

醮事聚集的人數則一年比一年增多,若無較大的廣場,根本

留着一方奠基的石碑,其碑文內容如下: 無法疏通人潮。北帝康樂場可容納萬人以上,逢到節日可利用

修建前的北帝廟前曠地

資料來源:《香港新界長洲事委員會 會刊 1961-1964》,香港:香港新界長洲鄉事委員會首二屆執行委員會,1964,頁 27。

50〈 北帝康樂塲落成揭幕典禮特輯〉,載於《香港新界長洲鄉事委員會會刊 1961-1964》,頁 22-37。

51 《華 僑日報》,1964 年 3 月 23 日,頁 9。

73

島上居民對於建醮傳統的重視,也許可以從筆者聽說的一則

有關聘請喃嘸師傅的故事看到。某年由於問杯選出的正總理

是潮州人,故該年聘請了潮州喃嘸師傅,結果在「走菩薩」時刮

颱風。有居民認為潮州喃嘸師傅穿白衣做法事不吉利,而且他

們唸的經文也不同。自此以後,再沒有請潮州喃嘸師傅,只聘

請海陸豐喃嘸師傅。54 據蔡志祥的論文,他在 1980 年代在長

洲也曾聽說類似的故事,並把此事與 1962 年颱風溫黛的吹襲

相連繫。其記述的內容十分具體,居民指潮州喃嘸師傅為十呎

高的鬼王、山神和土地開光時,沒有依據傳統,用鏡照向三神

像,以朱砂點鏡中影像;卻以梯子爬上神像,直接在神像眼睛

點上朱砂,因此觸怒神明,引發颱風,在長洲奪去多人性命。

居民怪罪總理,要求他從東灣以三跪九叩的方式,走到北帝

1964 年北帝康樂場落成碑記(馬木池攝於 2009 年) 廟,請求寬恕。55 然而,若查考 1962 年的長洲建醮值理會,正

總理是朱建順與朱建利,都是鶴佬人,延聘 鶴佬道士擔任誦

經法事;而且該年港督首度蒞臨長洲參觀會景巡遊,當日官紳

此廣場作為集合之用。52 由此可見,北帝康樂場之闢建,已考

雲集,盛況空前。據報導,當日秩序良好,一切順利進行。 56

慮到可作為長洲建醮的醮場。

其實,此故事是發生在 1964 年,也是惠潮府面對是否改換建

1964 年 3 月建醮值理會舉 行會議商討各項籌備事宜,其中最

醮場地的一年。該年的總 理是楊木盛,副總 理王來敬、羅天

重要是討論建醮的場地問題。醮會在東灣設置神壇,已有悠

恩、朱永 錦。楊木盛與王來敬都是 1962 年成立的「長洲潮州

久的歷史,但由於東灣醮場四周日漸發展,建築物增加;加上

近數年到長洲參觀會景巡遊的旅客人數急增,導致建醮期間 鄉 親會」的骨幹。57 該年改聘潮州普慶 念佛社擔任誦經與法

場地過於擠迫,秩序難以維持。現在北帝康樂場已建成,廣闊 事,經 生人數比往年大為增加,多達三、四十人。58 由於新任

的空間足以容納大量遊客,無論在維持秩序還是觀瞻上,均較 港督戴 麟趾(David Clive Crosbie Trench)答應 親 臨 擔任會景

東灣醮場為佳。然而,當日出席會議的 22 位惠潮府值理,有不 巡遊的主禮嘉賓,建醮大會與各社團都盡量擴大規模,飄色

少人提出改變傳統,更易醮場用地,是否能夠「保證闔島居民 數目增加至有史以來的新高,達到 23 板。59 可惜天公不造美,

平安」的問題。因改換醮場涉及如此重大的責任問題,最終是 颱風維奧娜正好在長洲建醮期間襲港。5月26 日啟壇前一天,

以投票方式進行表決,結果是 16 票贊成醮場維持在東灣;只 長洲洪聖、天后與 觀音等神祇本已請到神棚,但由於 27 日七

有 5 票贊成把醮場改在新建的北帝康樂場,和 1 票棄權。當時 號風球高懸,風雨交加,各神靈被迫在下午送返原來的廟宇。

出席會議的 22 位值理中,只有 4 位同時是長洲鄉事委員會的 神祇離開後,一陣烈風把醮棚頂的鋅鐵掀去,各神祇倖免於

執行委員。53 如此結果,也許可以理解為強調維持傳統的「惠 難,但三個十呎高的紙紮神像則無一倖免,均被雨水淋毀。戲

潮府」與主張改變的「鄉事委員會」之間的分歧。 棚頂被吹毀,大戲停演。60 呎高的三個包山,在暴風下傾斜,

52〈本會主席周理炳先生致開會詞〉,載於《香港新界長洲鄉事委員會會刊,1961-1964》,頁 23;《華僑日報》,1964 年 2 月 28 日,頁 9。

53 當時出席會議的值理,分別是王文照、朱永錦、羅天恩、王來敬、馮北財、馮玉書、傅四、許泰發、馮湘、洪泰號、許全、黃筍、盧國章、林芝良、朱樹根、翁媽錫(席)、

楊德勝、楊創發、泰豐、許泰合、陳坤、王少峰。同時是當年長洲鄉事委員會執行委員者有王來敬、馮北財、馮玉書和羅天恩四人。但第二屆長洲鄉事委員會執行委

員的任期到 1964 年 3 月 31 日屆滿,4 月 1 日上任的新一屆執行委員中,楊德勝也參加了是次會議。《華僑日報》,1964 年 3 月 25 日;《長洲鄉事委員會成立二十五

周年銀禧特刊》,香港:長洲鄉事委員會編輯委員會,1986,頁 36。

54 由於會景巡 遊到大石口進行放生後,就會進行「走菩薩」,過去「走菩薩」是會景最受觸目的項目,故有不少居民稱「列聖行香巡 遊」為「走菩薩」。如 1952 年《香港

工商日報》的報導,「農曆廿九菩薩遊街(俗稱走菩薩),屆時由洲內各街坊值理會及各行社團,扮絕藝,遊行各街道,并有潮州音樂隊演奏。」見《香港工商日報》,

1952 年 4 月 21 日,頁 6;筆者在訪問陳文光先生時,他也以「走菩薩」來指稱「會景巡遊」。《陳文光訪問》,2011 年 11 月 29 日。

55 Choi Chi-cheung, “Reinforcing Ethnicity: The Jiao Festival in Cheung Chau,” in David Faure and Helen Siu (eds.),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111 .

56 在田野上做訪談,很多時候受訪者憶述多年前發生的事情,都沒法確定事件發生的準確年份。研究者必須依靠文獻或檔案,考訂其發生的時間,才能做進一步的討

論,否則,很容易做成張冠李戴的誤會。《大公報》1962 年 3 月 2 日,頁 7;《工商晚報》,1962 年 5 月 5 日,頁 4;《華僑日報》,1962 年 5 月 10 日,頁 9;《華僑日報》,

1962 年 5 月 11 日,頁 9。

57〈長洲潮州會館沿革史〉,香港長洲潮州會館編,《香港長洲潮州會館創立二十周年會刊》,香港:長洲鄉事委員會編輯委員會,1990,頁 23-30;《華僑日報》,1964

年 4 月 15 日,頁 9。

58《工商晚報》,1964 年 5 月 24 日,頁 4。

59《華僑日報》,1964 年 5 月 24 日,頁 10。

74

隨時倒塌。由於長洲沒有避風塘,各漁船早於 27 日早上分頭 應建醮會所請,但其覆函中明確指出鄉委會新廈興工後,明

駛往青衣、梅窩或香港島等處避風。在如此狼狽的情況下,建 年建醮必須先考慮場地問題。 66

醮大會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決定把 28 及 29 日的會景巡遊延 有關長洲鄉事會在東灣建新廈的計劃,早在 1958 年籌備成立

期一天舉 行。原定 28 日邀請中外嘉賓的安排只好取消,新任 長洲鄉 事委員會時已提出來,當年 8 月,南約理民府官 許舒

港督戴麟趾亦只能多等一年,才能一睹長洲會景巡遊的盛況 (James Hayes)巡視長洲時,與當地紳商周理炳、馮北財、黃承

了。由於醮事延後一天,1964 年也就破天荒把齋期延長至四 業、鄺炳有、馮玉書、鄭植書、溫浩根、鄭桂芬等前往東灣勘

天了。萬幸的是 28 日下午颱風維奧娜逐漸遠去,各項醮事得 察,已屬意於椰 樹附 近的一塊地,作將來興建長洲鄉事委員

以接續進行。 60 會會所,而此地段亦正是 傳統上長洲建醮的醮場所在。67 事

然而,到底聘請海陸豐喃嘸師傅,是 否長洲建醮的傳統呢? 有湊巧,早 在同年 2 月,華商會 執委與南約理民府官亦已勘

1964 年聘請潮州喃嘸師傅是否違背了傳統?翻查記錄,長洲 察確定在北帝廟前建康樂場。把這兩事件一併考慮,可見政

建醮聘請「潮州念佛社」之舉,絕非始於 1964 年。早在 1951 年, 府早已有計劃地讓長洲惠潮府主辦的建醮場地,由東灣遷往

醮會已是聘請潮州的「從德念佛社」誦經法事。 1955 年,在 61

新 建的北帝康樂 場,也 不 難 理 解理民 府官費士陶何以會在

北帝廟杯卜,選出源發公司的洪嚴昌、在北社街開設小型修船 1963 年會有改易醮場的意見。

廠的林定利、果珍園的東主方平,與及劉馬亨等四商號為乙 聖心教堂與學校的擴建,則是讓長洲建醮場地改換的「最後一

未年建醮總理,62 該屆同樣是聘請了香港的潮籍「從德善社」 根稻草」。早在 1957 年天主教會香港教區已與政府聯絡,提出

經師 30 餘人主持法會。63 由此可見,只聘任海陸豐喃嘸師傅 在長洲東灣擴建會堂的構想。他們首先要徵得長洲島地主黃

負責 建 醮 儀 式的 傳統,並非 1964 年 前的「傳統」,這 或許 是 維則堂與南約理民府同意,把教堂擴建部份的土地從農業用

1964 年以後才發展出來的「集體記憶」。 地改為建築用地。1960 年擴建工程的申請 獲政府批准,擴建

其次,1965 年長洲鄉事委員會與建醮值理會在再次邀請港督 部份主要是作為學校校舍之用。擴建工程原定於 1961 年完成,

戴麟趾蒞臨會景巡遊時,提出去年建醮會景巡遊,因颱風吹 但因建築圖則的改動,最終延至 1965 年圖則才獲通過。68 教

襲,以致港督與一眾中外嘉賓沒法到來參觀,地方人士認為過 堂擴建進一步使東灣海旁可用曠地縮小,再沒可能讓打醮在

去港督每年蒞臨參觀,都是先赴醮場及參觀包山,去年卻只安 東灣原地進行。

排港督觀看會景巡遊,致生颱風吹襲的變故。因此,希望港督 1965 年底,興建海傍路,連接北社街與北帝康樂場的道路後,

今年能先往參觀醮場包山後,才到看臺觀賞會景。64 很明顯, 長洲鄉委會主動召集當地人士討論建醮場地問題。當時與會

建醮的主事者們是有意把去年風災的部份責任,諉過於港督 人士仍未放棄在東灣建醮的可能性,提出在國民學校旁的木

到訪的安排不當。 屋區將會清拆,遷往「世界信義宗服務社」在大石口興建的「信

雖然 1964 年發生如此巨大的變故,但負責長洲建醮的惠潮府 義宗新村」;木屋區徙置後,清出的空地可考慮作為醮場。但結

人士,並未對醮場設在東灣的傳統發生任何動搖之心。1965 果是信義宗新村要到 1966 年 4 月以後才完工,不可能在建醮

年初,選出建醮總理與各值理以後,是否改換醮場地點的問 前完成徙置工作。69 最後,只剩下北帝康樂場了。為吸引北社

題,再次成為爭論的焦點。北帝廟前已闢建康樂場,地方商戶 街與新興街居民的支持,長洲鄉委會獲得南約理民府的支持,

再一次在 康 樂 場上 蓋 建 大 型 戲 棚,聘 請粵 劇 戲 班「南國 劇 推動北區海 傍路的擴闊工程,由北帝康樂場的海邊,向南伸

團」,為北帝誕演戲酬神,但建醮值理會仍堅持按傳統在東灣 展 至北社街與新興街交界處,又在海 傍加築石壆。工程完成

舉 行。 該年總理連子聲,副總理為馮玉書、林定利、王來敬

65

後,北社街海傍空地可作為包山場地,但更重要的是北社街與

等,去函長洲鄉事委員會,要求暫緩興築鄉委會會所新廈工 新興街店舖後的海傍路,變成廣闊的大路,令本為舖尾的窄

程,以便在東灣進行乙巳年建醮的工作。長洲鄉委 會雖然答 路,成為極佳的舖面,對該處的業主大為有利。 70 在鄉委會與

60《香港工商日報》,1964 年 5 月 28 日,頁 5;《華僑日報》,1964 年 5 月 29 日,頁 10。

61《工商晚報》,1951 年 5 月 18 日,頁 4。

62《華僑日報》,1955 年 6 月 1 日,頁 9。

63《香港工商日報》,1955 年 5 月 18 日,頁 5。

64 參看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item 25;《工商晚報》,1965 年 3 月 17 日,頁 3。

65《工商晚報》,1965 年 3 月 15 日,頁 3。

66《華僑日報》,1965 年 3 月 18 日,頁 13。

67 《華僑日報》,1958 年 8 月 20 日,頁 12。

68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503-2-14, Cheung Chau Lot No. 160 S.A. (Old Lot), Extension of Chapel on…….

69《華僑日報》,1965 年 12 月 16 日,頁 15。

70《香港工商日報》,1966 年 2 月 14 日,頁 5。

75

理民府協力推動下,長洲太平清醮的醮場在 1966 年終於改換 居民而言,舊「水仙宮」也就是永別亭所在,正是居民分別生死

到北帝康樂場上。 的邊緣之地;即使水仙宮與永別亭已不存在,每年打醮,此地

仍少不了要豎立旛杆。由此往西灣方向,對陸上居民來說,也

4. 小結

是界外之地。

從事民間傳統節慶研究,在田野上所看到的各種現 象,雖有

「傳統」之名,卻未必都是古老的留存。歷史研究所關注的是現 1966 年把建醮場地從東灣改往北帝康樂場,既是政府扶持長

象的演變過程,避免把當前所見的事物,當作固定不變的「傳 洲鄉事委員的行動,同時也是政府展示其干預長洲地方自治

統」。由於欠缺資料,本文沒法重構二戰前的醮事內容。幸而 的權力。而醮場的改易,亦是造成長洲打醮程序一連串改變

現存民國四年抄錄的「醮簿」,雖然只是備辦建醮需用物品的 的起因,如遊神(舊稱行香,今名為會景巡遊)路線的一再變

備忘,並非醮事過程的記錄,但卻可以作為研究者在田野上的 更,各項祭祀儀式場地的更易等都是因之而起。再者,二戰後

觀察所得的參照,發掘其異同,重構其發展脈絡,了解其演變 醮儀程序的變化,與港英殖民政府首長的關注增加,從而引

的意義。上文發現長洲作為珠江口上的商貿墟市,打醮的題捐 致相關政府部門的介入不無關係。下一章將會集中討論二戰

範圍並不限於長洲本島內,而是擴及與其經濟有交往的周邊 後長洲醮事中的「列聖行香巡遊」與殖民管治的關係,嘗試更

地區,甚至包括由英殖管治下的香港島。其題捐的對象也不限 具體地說明長洲打醮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流變。

於惠潮人,具有相當的開放性。醮事以長洲墟為範圍,對墟內

1967 年位於北帝康樂場上的長洲太平清醮醮場(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說明:圖中下方可見北區海傍路延伸至北社街與新興街交界處的擴闊工程位置,包山棚與祭幽場正是擴闊工程闢出的土地。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1-49,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67

76

第五章

從對內的「列聖行香」到

對外的「會景巡遊」

77

從對內的「列聖行香」到對外的「會景巡遊」

「醮簿」除了提到有關建醮的程序與儀式內容外,還有一則關於 據長洲的老街傳述,約在距近五十年前,長洲曾發

「列聖行香」的記錄,也就是今日眾所周知,最受觸目的「會景 生一次大疫,每日死人甚多,居民惶惶不知所措,

巡遊」。其文如下: 群往北帝廟進香求佑,某日,有一個進香的鶴佬,

列聖行香巡遊,每位神聖先派金花彩紅三尺六後 忽然為神附身,自稱 奉北帝之命,傳告鄉民,速備

起行,來人近隨行香,身體切宜潔淨。每班景色送 寶座一 張,抬他 到染疫的人 家巡視,即可消災降

票紅一支,金錢排一个,麵包十只。每班鼓樂送票紅 福。村民 起初不肯相信他的話,後 來因他一連 多

一支,金錢排一个,麵包十只。演戲每日送麵包六十 日,坐在廟中不走,如痴如醉,喃喃自語,便由街坊

只,巡遊先生送包卅只。本洲各社不論五彩龍鳳、 長老出面集資,趕製了一頂雕花的神轎,僱用鑼鼓

虎獅、麒麟、景色,一切近隨眾神行香總理有幫補, 吹打,抬他到各處巡行一週,然後再回到廟中,可

龍幫銀十大元,獅幫銀五大元,景幫銀弍大元。

是居民染疫的情況 並不減低,依然 死亡 相繼,過

這段記載讓我們了解到「列聖行香巡遊」為建醮的重要儀式 了幾天,這個人又在廟中,傳言北帝附身,謂長洲

之一。巡遊隊伍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列聖」,也就是參加建醮 居民罪孽太重,應趕快虔製刀椅一張,由他乘坐出

的神靈,必須先派金花彩紅以裝飾;總理與各式工作人員,包 巡,以便消滅疫勢,這一次,長洲的居民不敢再懷

括「景色」、「鼓樂」、本洲各社的「龍鳳、虎獅、麒麟」與及「鼓 疑,他們遵守這個鶴佬的指使,用尖刀紮成了一張

樂」等。如此 龐大的「巡 遊」隊伍,所有隨行人員都 有麵包供 寶座,坐墊,扶手,和踏脚板 上全是尖刀,刀口向

應。建醮大會更依其類型分為「龍幫」、「獅幫」和「景幫」,發 上,製成之後,他們將這張刀椅抬到北帝廟中,這

給現 銀資助。1 但由於缺乏早期巡遊的文字記錄,沒法得知 時,在眾目睽睽之下,這個鶴佬又出現如痴如醉,

其具體程序與路線。 有神靈附身的光景,赤脚走上寶座,在尖刀上若無

1. 海陸豐民間傳統--神靈降體 其事的坐下,毫無一點痛苦的表情,圍觀的居民認

根 據 1951 年出版的《新界 指南》記載的島上居民「傳說」,指 為這直是北帝顯聖了,大家懾伏得鴉雀無聲,於是

出建醮遊神與海陸豐「神靈降體」的民間宗教傳統,有密切的 由八個人抬着這座利刃紮成的寶座,座上端坐着

關係。 那個鶴佬,前有香花鼓吹引導,四週由廟中執事們

1953 年長洲慶祝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加冕,舉行會景遊行前在北帝廟前合影。(懸於長洲北社街街坊會內,李見定提供)

說明:1953 年 6 月 3 日長洲為慶祝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加冕舉行會景巡遊,巡遊隊中包括長洲海面小販聯合會的「大蜈蚣」,全長四丈餘。圖內正中前方地上,擺放着

此「大蜈蚣」。

1 近年筆者在長 洲與 老一輩居民做 訪談時,經常聽到居民說因為風 水的問題,長 洲是不能舞龍的。原因是長 洲北帝廟後原有一 條水 坑 從山上流下,經 過 北帝廟後

由北社街同裕樓旁流出海,居民稱這為「龍坑」。由於長洲已有龍(龍坑),故不能舞龍,否則會相衝突。如北社街街坊會前主席李見定先生曾講述這故事,並舉出

1953 年英女皇登基時,長洲舉辦巡遊慶祝,也只能舞蜈蚣,不能舞龍。現在北社街街坊會會所內,牆上仍掛着當年舞蜈蚣的照片。(參看圖 1)然而,看看《本洲建

醮總簿》的記錄,可見 1892 年的長洲打醮時的「列聖行香巡遊」,就有「龍幫」,而且大會還有幫補,「龍幫銀十大元」。因此,長洲不能舞龍的「傳說」,只可能是民

國四年(1915)抄錄《本洲建醮總簿》後的事情。從事田野工作,在田野進行訪談時,或稱為「口述歷史」記述時,很多時候所講述的故事都沒有確定的產生時間,一

般會以「傳統」視之,也就是一直以來就是如此,如「長洲不能舞龍的傳說」。搜集到這類「傳說」,只能限定其可用範圍在說這故事的群體和流傳故事的當下。《李

見定訪問》,2011 年 6 月 14 日。

78

拱衛着,在長洲的居民區域巡行一週,然後再回到 淨社區。據說,長洲村民也曾見刀轎放在廟內。5 當年長洲太

廟中,說也奇怪,那個鶴佬如夢方醒的,從座上走 平清醮曾出現「降童」、「坐刀轎」遊街這種海陸豐民間傳統宗

了下來,不僅全身沒有一點傷痕,就是衣褲也沒有 教儀式,實不足為奇。1970 年代,John Myers 曾對聚居於觀塘

一點被撕破。據說﹕自從這次北帝顯靈出巡後,長 雞寮的海陸豐族群進行深入的研究,指出海陸豐人群體的廟

洲的瘟疫立刻平息了。 宇,每一家都有乩童。 6

這樣過了六個月之後,平 熄下去的疫氛又復 熾 起 既然,長洲太平清醮具有濃 厚海陸豐地方宗教特色,故在長

來,於 是 北帝又 顯了一次 靈,這一次 坐 刀轎出巡 洲建醮初期,曾出現神靈附體的乩童,坐刀轎「遊神」,進行驅

的,却不是 上次的鶴 佬,而是另一 個本地 籍的漁 除疫癘的儀式,自有其可能性。然而,這種神靈附體的元素,

民,他也一樣的赤脚踏上刀尖,坐在刀尖上遊行一 在什麼情況下消失於建醮的儀式中?

週,然後又毫無損傷的走了下來,自從這次出巡以 頒符的儀式,以往是海豐喃嘸師傅先以神靈附體,用鐵 劍割

後,長洲的瘟疫便不再發生了。據說這張插滿尖刀 舌,取鮮血「開符」,即用喃嘸師傅的符印沾上神靈附體後乩童

的寶座,至今尚存在廟中。 2 流出的血,為各符蓋印,沾上靈血才 算是具 有神力,成為「靈

有關長洲建醮與瘟疫的傳說,在第四章已作討論,在此不贅。 符」,才能保大家平安。1990 年代,仍有海陸豐喃嘸師傅能降

這段「傳說」談到海陸豐民間宗教傳統中常見的神靈附體,乩 乩,以血開符。當時的喃嘸師傅問建醮大會的主持人,要不要

童坐刀轎巡遊的儀式,卻十分符合長洲的歷史環境。長洲的 做這類儀式。當時建醮會主要成員都認為大眾視這類儀式為

惠潮人主要聚居在北社與及東灣一帶,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 「迷信」,在公眾面前進行此類儀式,會對長洲太平清醮產生負

正是長洲惠潮府所主辦的地方宗教活動,其儀式帶有濃厚的 面的形象,決定不做。自此,頒符只用喃嘸師傅的印章,以一般

海陸豐民間傳統,出現神靈降體的乩童內容,絕不為奇。這個 紅色印泥蓋符,分 發 給島上居民。7 由此可見,有些「傳統儀

由北帝神靈附於居民身上,坐於刀轎,巡遊長洲各街道,以驅 式」是在建醮主辦者基於外在者觀感而進行刪改的。

除瘟疫的傳說,也曾出現在 2000 年的長洲建醮特刊。據該文 由於未有發現二次大戰前有關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的文

所載,其文字內容是選自 1966 年 12 月「華民政務司署廟宇調 字記錄,暫時所見最早的記載是 1949 年的報章記述:

「昨日(農

查組 編印」的刊物。3 其實,在惠州地區的民間宗教活動中, 曆四月初七)更為熱鬧,因適為萬佛誕日,是日下午三時舉 行

由神靈附體的「乩童」,坐刀轎巡遊的活動,並不少見。香港新 會景大巡遊,參加團體有義安、福義、菜園行、福善堂、眾神、

界來源於惠州的族群,在舉辦太平清醮時,亦有相同的儀式。 聯義、禮義、互助社、坪洲少年團,及北社街,新興街、大新街、

如大埔碗窰鄉馬氏,祖 籍五華, 該鄉自 1861 年開始舉辦十 4

中興 街,及香港太平山街坊眾等人 數甚眾,儀仗 行列長達半

年一屆的太平清醮(每隔九年舉行一次)

,後因香港淪陷而停 里,並有醒獅隨行,化裝挑色有『摩登原子蛋』、『皆為搶得美

辦。據該鄉抄錄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的《太平清醮原本》 人心』等,俱由兒童扮演,維妙維肖,會景所過,萬人圍觀,洲

所記,及曾親歷 1933 年最後一屆建醮的居民所述,每次建醮 中茶樓 酒館,莫不利市三倍。」8 此記述仍是概括式敘事,未

都要由「樊仙」降身鄉中「乩童」,坐於刀轎,巡遊上下圍,以潔 見其儀式過程與巡遊隊列安排。

2 麥秀霞、莫冰子編,《新界指南》,香港:時代新聞社,1951 年,下卷,頁 87-88。

3 〈長洲北帝廟起緣〉,長洲惠潮府有限公司、庚辰年建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編,《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香港:長洲惠潮

府有限公司、庚辰年建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印,2000(本刊無頁碼)。後來的特刊,雖仍繼續刊載該文,但把有關北帝神靈附體,坐刀轎巡遊長洲

街道,驅除瘟疫的段落刪除。刪除的內容如下:「約於一八九四年間出現一奇事,北帝威信因而大誇,是時長洲發生空前大瘟疫,居民惶恐不知所措,惟有日夕祈禱

北帝鎮壓疫癘。廟內忽有鶴佬一名,如醉如痴,喃喃自語,自稱為北帝化身,命各人速製肩輿一乘,須用利刀造座墊及踏腳板,昇彼至瘟疫之區。眾依其言,立刻備

辦停當。只見該人赤足登座,於長洲巡行一日,始畢。後瘟癘全消,鶴佬遂不復見。刀椅初置於廟內,惟今不可復見,有一故老云,刀椅已被運往英國博物館矣。」筆

者翻查政府檔案,發現此撰寫於 1966 年的報告全文,上文確實是翻譯自該報告的一部份。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1-49,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67,

item66(F)。

4 五華在明朝時屬惠州,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時屬嘉應州。到 1966 年才改屬梅縣專區,1988 年屬梅州市。

5 《太平清醮原本》

(馬朝煥手抄本)

;《(大埔碗窰張屋地村)張貴訪問》,2009 年 11 月 19 日。

6 二次大戰後,大批粵東沿海居民移居香港,在東九龍區的九龍城、老虎 岩(即今日樂富)等地的木屋區聚居。1950 年代,政府發展觀塘工業區,為配合工業區的發

展,在附近興建雞寮 徙置區,以安置受清拆市區寮屋區政策影響的居民。1960 年代初,九龍城附近、老虎 岩、啟 德新村等寮屋區的居民被安置到雞寮 徙置區。不

同的族群在附近山邊搭建不同的廟宇,其中有不少是屬於海陸豐居民的廟宇。見 John T. Myers, “Traditional Chinese Religious Practices in an Urban-industrial Setting:

The Example of Kwun Tong,” in Ambrose Y. C. King and Rance P. L. Lee (eds.), Social Life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84, pp.275-88. John T. Myers and Davy Leung, A Chinese Spirit-medium Temple in Kwun Tong: A Preliminary Report, Occasional Paper, Social Research Cent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ugust 1974.

7 《翁志明訪問》,2009 年 9 月 2 日。

8 《華僑日報》,1949 年 5 月 6 日,頁 6。

79

如上文所述,每年長洲太平清醮都有兩次會景巡遊,第一次 五光十色,浩浩蕩蕩,在今日時局動盪中,竟有此

是在啟壇後的第二日,是「列聖行香」的潔淨街區儀式;晚上進 昇平氣象出現,這是長洲的『娛樂昇平』呢。 10

行「祭大幽」後,就可把「大士王」火化,醮事亦宣告完隆,可以

無論是「列聖出巡」的潔淨儀式,還是翌日的「送神巡遊」,其

解除三天禁屠與齋戒之令。此時(第三天)各家各戶以金豬(燒

程序與隊列的安排,都大致相同,主要是飄色名目會有更換。

豬)還神;下午再進行一次「巡遊」,其形式與路線都與第一次

相同,也就是把各神靈歡送回各自所屬廟宇的「送神」儀式。 長洲太平清醮的「列聖行香巡遊」,是全島神祇列隊出巡,鎮

壓鬼邪,潔淨社區。長洲島上神祇眾多,在《本洲建醮總簿》曾

翻檢 1950 年代的報刊記載,第一天的巡遊,各巡遊隊伍於下

列出玄天上帝、灣尾天后媽、中灣天后媽、觀音娘、洪聖爺、西

午二時前出發往長洲東灣的醮 棚集合。喃嘸師傅、當年建醮

灣天后媽、城隍爺、大社爺、中灣福德爺、南氹天后媽、石岩天

總理與及各參與抬神鑾巡遊的社團,先在神棚前敬拜,各自

后媽,共 11 位神祇,但是否所有神祇都參與太平清醮「列聖行

把神祇請上神鑾,待二時卅分依次出發,巡察地方,驅邪保安。

香巡遊」,卻不得而知。比對二戰 後的情況,巡遊的神祇,一

巡遊隊列的安排,按傳統方式,其順序如下:

直維持着十分穩定的數目與序列。除了每年從港島以嘉賓身

1. 先由兩個「街坊建太平醮巡遊大會」的燈籠前行,繼而是建 份參加長洲太平清醮的太平山街玄天上帝外,參與列聖行香

醮全體總理和巡遊總領隊,喃嘸師傅十數人隨後誦經; 的神祇包括洪聖大王、西灣天后、中環天后(即大石口天后)、

2. 太平山玄天上帝神鑾,由太平山街麒麟鑼鼓伴隨;

南氹天后、環尾天后、觀音菩薩、長洲玄天上帝。到 1971 年長

3. 洪聖大王神鑾;

洲北帝廟發生一起盜竊案,才讓世人注意到長洲北帝廟內供

4. 西灣天后神鑾(漁民抬行)

奉着一柄古劍。

5. 中環(即中興街)天后神鑾(街坊抬行)

6. 南氹天后神鑾(街坊抬行)

; 事緣 1971年 2月 14日藏於長洲北帝古廟的一柄古劍被盜,據

7. 環尾天后神鑾(街坊抬行)

; 長洲紳耆馮北財說,此劍是 1946年由該島漁民於海上拖網捕

8. 觀音大士神鑾; 魚時,意外撈獲。此劍身長約四呎,有銅質劍柄,劍身為鐵,脊

9. 長洲玄天上帝神鑾; 有突條,兩邊為利鋒,形制古樸,大家視之為古劍。漁民視古

劍為治邪之物,故把古劍獻給長洲北帝古廟。 11 但其實此劍

神鑾後為各街坊社團的鑼鼓、麒麟、景色。依次是:長洲菜園

早在 1935年,旅行家黃佩佳已在長洲北帝廟內看到,12 故此

行、中興 街、大 新街、興隆街、新興 街、北社街。9(有關各街

劍的來歷未可確定。一直以來,古劍懸於北帝神殿的左邊,沒

飄色,將會在下文再作討論)巡遊隊伍沿途鳴放鞭炮,通知居

有任何防盜的設施。1971年古劍被竊後,鄉民甚為關注,鄉事

民。沿街舖戶與居民,均準備祭品擺放於門前,待巡遊各神鑾

委員會主席周理炳也曾為此向北帝求簽,尋求神靈指示。據說

經過,上香敬拜,燃燒冥鏹,又不斷燃放炮竹。

簽文暗示古劍可以失而復得,故鄉事委員會懸賞 1,000元,作為

至於翌日送神前第二次會景巡遊,可參看 1951 年的一則報導: 尋獲古劍的報酬。13 經過 30多天毫無音訊後,忽然傳來佳音,

參加巡行頗有秩序,第一行列是太平山新義安,第 觀塘警方拘獲一名蔡姓竊匪,在盤問期間,他自承長洲北帝廟

二行列是太平山北帝,第三行列是福義興互助社, 古劍為其所竊,並帶領警員往粉嶺高爾夫球場附近起出埋在

第四行列是洪聖大王,第五行列是西環天后聖母, 地下的古劍。由於古劍為證物,待案件審結後,警方於 3月 24

第六行列是中環天后聖母,第七行列環尾天后母, 日把古劍送回長洲。鄉紳父老敬備三牲酒禮酬神,恭迎古劍回

第八行列觀音大士,第九行列玄天上帝,第十行列 歸,並由鄉事委員會主席周理炳代表接收。經此一劫,鄉民決

菓園街(菜園行)

,第十一行列中興街,第十二行列 定以厚實的玻璃櫃安放古劍,並以金屬鍊繫着劍柄,以防再次

大新街、興隆街、新興街、北帝(社)街,參加巡行 被盜。如此一番擾攘,報紙一再報導,傳聞四出,有傳古劍為

人數總有千多人。潮州樂隊,各種旗幟,錦標等, 宋代將軍的配劍,又有傳古劍價值十萬。 14 古劍身價徒增,經

9 參看《工商晚報》,1951 年 5 月 18 日,頁 4;《華僑日報》,1952 年 4 月 24 日,頁 6;《華僑日報》,1954 年 5 月 4 日,頁 6;《香港工商日報》,1955 年 6 月 3 日,頁 6。

10《工商晚報》,1951 年 5 月 18 日,頁 4。

11 《工商晚報》,1971 年 2 月 16 日,頁 1。

12 該文刊於 1935 年的《華僑日報》,收於黃佩佳著,沈思編校,《新界風土名勝大觀》,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6,頁 346。

13 《工商晚報》,1971 年 3 月 2 日,頁 1。據報導,周理炳在北帝神前所求得的是第九十六簽,簽語曰:「山高鎮日鎖雲烟,幾度抬頭不見天,昨夜一聲雷霹靂,曉來花草

俱新鮮。」解簽先生解說,此簽顯示古劍可尋回。還另有鄉耆求簽,指示古劍可在本港東北方發現。後來古劍確在北區的高爾夫球場附近找回,鄉民都認為是北帝

爺顯靈。見《香港工商日報》,1971 年 3 月 21 日,頁 12。

14 《香港工商日報》,1971 年 3 月 21 日,頁 12;1971 年 3 月 25 日,頁 10。

80

出的「金銀灣」時,喃嘸師傅主持放生儀式;儀式完結後,各抬

着神鑾的社團,便會把神祇(即居民口中的菩薩)從神鑾抱出,

以飛奔的方式,繞過大菜園,經大新後街、興隆後街、新興後

街,直跑到神棚安放,爭奪首名抵達者的榮譽,因傳統有謂先

到者來年將獲得神祇保佑。在抱着菩薩奔跑時,會有彪形大

漢作護路。太平山街北帝為巡遊隊列之首,每次「走菩薩」都

要第一個回到神棚,不容別人超前。各社團為爭勝,抱着菩薩

狂奔,圍觀的途人,走避唯恐不及,一時秩序大亂。甚至有社

團會抄捷徑,不依原來路線進 入大菜園,而是直接走入各後

街,跑在太平山街北帝之前,挑戰其地位。由此引起社團間的

衝突,發生打鬥是常有之事,東灣沙灘經常成為上演武鬥的場

所,要警方派員鎮壓,才能恢復秩序。 16

此情況引起長洲警署的關注,除了增派警員到東灣的醮場維

持秩序外;我們看到在 1955 年時,警方為維持秩序,已直接

干預「走菩薩」的活動。當巡遊隊伍到達大菜園後,各抬神像

的社團,分別由警員押行,順序送回神棚。17 其後,甚至在巡

遊的過程中,每座神鑾兩旁,由武裝警員隨行「保 駕」,維 持

秩 序。18 此做 法一直維 持了好 幾 年。1963 年官民成立「會景

巡遊協調委員會」後,警方代表也在此委員會內,維持巡遊秩

序的要求,也成為委員會編定會景巡遊程序的要求。19 直到

1966 年,建醮大會在無奈的情況下,將醮場搬到 1964 年建成

的北帝康樂 場上後(參看 第四章),警 方也 相 信經 過 多年 按

長洲玉虛宮內安放在玻璃櫃中的古劍(馬木池攝於 2009 年) 隊列有秩序地走菩薩的操作已成慣例,故不再派警員隨神鑾

地方紳耆向北帝爺問杯獲准,加入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列聖

巡遊的行列,置於長洲玄天上帝神鑾之前。15 自此,未知來歷

的古劍正式成為長洲北帝信仰的組成部份,佔有每年打醮列

聖行香的位置。

2. 內部的競爭:「走菩薩」

打醮的目的是驅瘟逐疫,「列聖行香巡遊」

(或稱「會景巡遊」)

正是為各街區進行潔淨的重要儀式之一,但它也是各參與建

醮的團體同時參與的活動。在巡遊 整個社區的過程,正是各

團體展示勢力,互相爭競的場合。據長洲的老居民說,在會景

巡遊時,有一個古老傳統,叫「走菩薩」。參與團體在東灣神棚

前敬拜神祇後,抬着各自的神輿往北帝廟前列隊出發,經北社 2012 年長 洲 太平清 醮 會景 巡 遊 的「走菩 薩 」,參 與 巡 遊 的 健 兒 抬

街、新興街、興隆街、大新街、中興街,當到達大石口天后廟對 着觀音娘娘神輿直奔神棚(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15《香港工商日報》,1971 年 5 月 1 日,頁 11。

16 有關「走菩薩」的過程,可參看《香港工商日報》,1952 年 4 月 24 日;《翁志明訪問》,2011 年 6 月 7 日。

17 《香港工商日報》,1955 年 6 月 3 日,頁 6。

18《工商晚報》,1958 年 5 月 27 日。又 如 1959 年,警方派警員隨神鑾巡 遊;19 6 0 年每一座神鑾,更由警方特派 武 裝警員二名護衛,嚴格維持秩 序,直至抵達 終點。

《香港工商日報》1960 年 5 月 8 日,頁 5。

19 為應付港督到長洲參觀會景巡遊,由理民府官員召集政府各部門代表,與長洲鄉事委員和建醮值理會成員成立「會景巡遊協調委員會」的過程,將在下文詳述。

81

2012 年興隆街坊眾,抬着北帝廟古劍參與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走菩薩(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巡 遊。20 我們今天看到各社團按出遊隊列次序,一隊緊接一 3. 在傳統中加添殖民色彩

隊,抬着神鑾從北社街疾走而出,直奔神棚的熱鬧景象,原有 「長洲鄉 事委員會」成立後,成為了地方與政府之間的正式橋

的激烈競爭氣氛大減,也是自此年開始的。 樑,也可以理解為壟斷了代表地方社會與政府聯繫的角色。鄉

過去「走菩薩」所展示的內部爭競,除了外來的「太平山街玄天 事委員會成為政府認可,具 有合法 性的地方代表,能代為申

上帝」為主要的參與者外,與其相競爭者是什麼社團呢?一方面, 領政府牌照、借用場地及申請資助。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

在殖民政府的干預下,比拼的舞臺消失,但這種社區內部各社 1961 年港督柏立基(Robert Brown Black)應邀出席長洲太平

團間的爭鬥,沒有自此偃旗息鼓,反而是轉移到另一更公開的場 清醮,擔任會景巡遊的主禮嘉賓,造就了長洲地方社會權力的

所--「會景巡遊」上。另一方面,港督作為殖民政府的首長,對 轉移,讓長洲鄉事委員會進入地方建醮籌辦組織的權力中心,

長洲太平清醮的關注,引致政府相關部門對地方節慶活動的介 為這個一年一度的傳統地方節慶活動,帶來重大轉變的契機。

入,帶來各種規範,長洲建醮活動將又會出現什麼變化呢?

20 如 1966 年 5 月 4 日由南約理民府潘禮( J.D. de Pury)主持的協調會議,決議大會要保證參加者在經過大石口時,不會出現競跑的情況,必須按既定路線經東灣路與

國民路,進入北社街往北帝康樂場。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1-33,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66, item 37;《華僑日報》,1966 年 5 月 23 日,頁 16。

82

(a) 會景巡遊:殖民管治者的參與

1961 年 5 月 14 日報章公佈港督柏立基將會於 5 月 17 日到長洲

參觀會景巡遊。過去歷任港督到長洲巡視,搜集民情,時有發

生,但到該島參觀會景巡遊,實屬首次。長洲鄉事委員會聯同

建醮值理會,在華商會 對出的海傍蓋搭臨時看臺一座,以招

待港督及隨行的一眾嘉賓。21 當日,理民府官員乘「金文泰號」

先行到達,港督柏立基乘坐「慕蓮夫人號」官船於二時零五分

到達。由鄉事委員會主席周理炳、副主席馮北財、黃承業;建

醮會總理和協理等在碼頭迎接,先到東灣參觀醮壇及三座約

三丈高的大包山,然後回到碼頭旁的嘉賓看臺觀賞會景巡遊。

看來港督這次到訪,並非長洲鄉事委員會或建醮值理會主動

的邀請,而且獲悉港督到訪的時間頗為倉促,建醮會未有充份 1961 年長 洲太平清醮 期間,數百艘小漁 船 停泊在長 洲正灣,帶來

時間準備。各參加會景巡遊的社團,未能因應港督的首次到 附近各島嶼上的居民(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365-1-7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訪而作出特別的安排,如長洲菜園行過去都預備四板不同的 -〔Cheung Chau Wan (Bay) , 1961〕

飄色,每天巡遊出兩板;這一年只能臨時把預定的四板飄色,

在港督到訪的一天全出。其次,陪同港督出席的基本上都是與

新界事務有關的官員,未見邀請其他在港政經要員。 22

翌年,長洲鄉事委員會與建醮大會總理等聯函邀請港督柏立

基爵士 伉儷 及 其 兩位 女公 子 等一 同出席 太平清 醮「會 景巡

遊」;另外,還透過理民府發出邀請給 60 位政府官員與 60 位

非官方嘉賓及其夫人,合共超過 200 位嘉賓。23 大會在海傍

路公眾碼頭側搭建大規模的嘉賓棚座,編定座位,持有大會

請柬的各界嘉賓,憑柬就座。於棚座上,全部巡遊景色,皆可

一覽無遺。當日,港督伉儷二時三十分抵達,與一眾嘉賓被引

領到東灣醮場,參觀三丈餘高的包山及達一丈高的紙紮大士

王;然後,回到碼頭旁的嘉賓棚就座,觀賞各巡遊景色。各巡

遊隊伍於二時前往北帝廟廣場集合,由道士向玉虛宮禮讚,各

隊伍拜畢,隨即鳴鑼出發巡遊。由於港督與一眾嘉賓的到訪,

巡遊路線都要作出相應的變動,從北帝廣場出發,經北社街、

新興街,轉出海傍,前往嘉賓看臺,向港督表演致敬;經過嘉

賓台後,才轉入大新街,經中興街至大石口,經大菜園,往大新

後街、興隆後街,轉入東灣路,折返教堂路東灣醮場之神棚。24

參與巡遊的社團,當日為迎接港督的蒞臨,作出充份的準備, 1961 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飄色在狹窄的街道上前行

(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除了增加隨神鑾出巡的醒獅與麒麟數目外,七個街坊社團合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365-1-71-2,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共製作了 23 板飄色參加是次會景巡遊,破了歷年紀錄。 25 -〔The grand parade during Bun Festival celebrations , 1961〕

21《香港工商日報》,1961 年 5 月 14 日,頁 5。

22 當日隨同港督出席盛會的嘉賓,包括新界民政署長何禮文(David Ronald Holmes)、副署長祈德(S.T. Kidd)、離島理民官鍾逸傑(David Akers-Jones)等政府官員;還有

各鄉事要員,如新界鄉議局主席何傳耀、鄧若璠,坪洲鄉事會主席林樹椿、大嶼南鄉事會主席溫安、大澳鄉事會主席簡松興等。《華僑日報》,1961 年 5 月 18 日,頁 8。

23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item 1;《華僑日報》,1962 年 5 月 1 日,頁 9。

24《華僑日報》,1962 年 5 月 6 日,頁 9;1962 年 5 月 10 日,頁 9。

25 1961 年的第一天巡遊,只有 13 板飄色。1962 年,菜園行 4 板、中興街 4 板、大新街 2 板、酒樓茶室工會 2 板、興隆街 4 板、新興街 3 板、北社街 4 板,合共 23 板。《華僑

日報》,1962 年 5 月 10 日,頁 9。

83

1961 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隊伍中提着花燈的女孩(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365-1-71-3,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Lantern maidens in the grand parade, 1961〕

工藝師傅(北社街羅天恩)為 1961 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的飄色 1961 年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的盛況

製作平衡裝置(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365-1-71-4,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365-1-71-9,

〔An artisan and the balancing array Which will be used in the grand parade, 196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 The crowds scrambling up the pylons for the buns, 1961〕

84

1961 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期間,圍觀的路人(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365-1-71-5,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Spectators at the grand parade, 1961〕

山神、土地 和大士王三個 9 呎高的紙紥神像(1961 年長洲太平清醮 ) 1961 年長洲太平清醮期間,居民群集上香,祈求平安

(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365-1-71-6,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365-1-71-7,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The nine foot papier mache effigies of Shan Saan, the God of the Earth and 〔Villagers lighting joss sticks during the festival, 1961〕

Mountains, To Tei, the Household God and Reporter of Good and Evil, and Dai

Sze Wong, the God of Hades, 1961〕

85

(b) 官民協商下的會景巡遊

1962 年時任離島理民府官的許舒( James Hayes)

,在會景巡遊

前一天,應邀往北帝廣場為將會參加會景巡遊的新獅及新麒麟

舉行點睛儀式;翌日,又隨同港督出席會景巡遊。26 作為各離

島鄉村的管轄官員,許舒於建醮結束後,立即寫信給長洲鄉事

委員會和建醮值理會,提出改善的建議。他根據油麻地小輪公

司的數據,指出 1961 年有 13,862 人乘油麻地小輪到長洲參觀

巡遊;1962 年更多達 15,880 人;加上約 25,000 名水陸居民,

一同擠在狹窄的街道上觀看會景巡遊。根據其個人的觀察,在

如此擠擁的情況下,難以引領港督從碼頭穿過人群前往東灣醮

場參觀大包山;警方也難以控制人群秩序,帶領巡遊隊伍順利

前往嘉賓看臺。另一方面,由於場地所限,邀請嘉賓的數目,也

必須加以限制。故許舒建議每年在長洲舉辦太平清醮前,由離

島理民官擔任主席,與警務處分區指揮官、水警、海事處、市政

事務處、香港油麻地小輪公司、長洲鄉事委員會與建醮值理會

各代表,召開協調會議,事前作好充份的準備。27 1963 年港督柏立基到訪長洲太平清醮醮場路線(黑線所示)

(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1963 年 3 月 15 日,所召開的第一次協調會議,除了長洲鄉事委 資料來源: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item 6.

員會、建醮值理會 和油麻地小輪公司的代表 外,還有以下的

政府部門參與:離島理民府、海事處、政府新聞處、市政事務 (Post-Mortem Notes)都表示邀請的嘉賓人數過多,現場過份

處、警務處(水警)等。這個協調委員會主要商討「會景巡遊」 擠迫,難以控制秩序,必須勸告長洲鄉事委員會在未來減少

當天的人群(旅客)控制、往來香港島與長洲間的小輪、傳媒 邀請嘉賓的人數。31 然而,長洲鄉委會與建醮值理會卻充耳

機構的採訪、為海外旅客提供資訊等安排。由於有重要政府官 不聞,想盡辦法對外宣傳,希望長洲的「包山節」成為中外旅

員出席會景巡遊擔任主禮嘉賓,嘉賓到場的交通安排、接待 客關注的盛事。

與座位安排、巡遊隊伍經過嘉賓臺的程序,都成為協調委員

1964 年是非常特別的一年,剛於 4月上任的港督戴麟趾(David

會討論的重點。28 除此以外,理民府更為會景巡遊印製中英

Clive Crosbie Trench)接受邀請,原定於 5 月 28 日出席長洲太

文的秩序說明書,分發給到來參觀的中外人士,又派出大批高

平清醮的會景巡遊。可惜天公不造美,遇上颱風吹襲,臨時搭

級職 員在場協助招待嘉賓。29 由此可見,政府對港督到訪長

建的樓牌、醮棚、戲棚與包山棚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長

洲會景巡遊的重視。觀乎建醮大會的舉措,不但未有如前任

洲鄉事委員會聯同建醮值理會召開緊急會議,宣佈延期,並刪

離島理民府官許舒所建議,限制邀請嘉賓的範圍與數目,1963

減節目,取消邀請嘉賓於看臺觀賞的安排,而港督戴麟趾要親

年更把邀請的範圍擴大,除了邀請政府官員外,加拿大、比利

臨參觀,只好留待下一年了。 32(詳情請參看第四章相關部份)

時、瑞典、印尼、委內瑞拉、阿拉伯聯邦、阿根廷、荷蘭、巴基

斯坦、古巴等十國駐港領事,都成為嘉賓棚上的座上客。該年 事有湊巧,該年由理民府官員主持的協調委員會,考慮到長洲

的嘉賓棚的座位原預定是 360 個,最終增至 470 個,遠超去年 島上居民二萬餘,加上周邊離島居民都會在會景巡遊首日,到

的數目。 其實,理民府官員在歷次會景巡遊後的檢討報告中

30

長洲參 拜神靈,順便 觀賞巡遊節目,為減少第一天會景巡遊

26《華僑日報》,1962 年 5 月 9 日,頁 9。

27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item 1。

28 1963 年費士陶 (H.M.A. Bristow) 擔任離島理民官。協調委員會的討論,參看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item 5。

29《華僑日報》,1963 年 4 月 30 日,頁 9。

30《華僑日報》,1963 年 4 月 28 日,頁 9。

31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1-33,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1966, item 70。在 1967 年的檢討報告中,指出長洲太平清醮的會景巡遊越來越商業化,政府是時

候退出,讓香港旅遊協會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1-49,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1967, item 71。

32《華僑日報》,1964 年 5 月 29 日,頁 10;《香港工商日報》,1964 年 5 月 29 日,頁 7;《工商晚報》,1929 年 5 月 29 日,頁 4。

86

時過於擠迫,協調委員會建議 建醮大會安排第二天「送神巡 棚設 於東灣,各 巡 遊的街坊 社團必 須 先 到東灣神棚敬拜 神

遊」的規模與內容和第一天無異。另外,又由新界民政署透過 祇,再轉往北帝廟前集合,列隊出發。自 1966 年開始,可以直

報章公開呼籲島外市民,尤其是扶老携幼者,切勿在第一天巡 接在北帝廟前廣場集合,敬神後出發。回程時,過去從大石口

遊時前往長洲;他們可以撰擇參觀 第二天的巡遊,因兩次巡 開始「走菩薩」,進入大菜園後,經大新後街、興隆後街,轉東

遊的內容無異,而且送神巡遊當天,醮事已完隆,齋戒之期已 灣路,往東灣醮場;現在轉入東灣路,經東堤路後,要再轉上

結束,市民除了可以欣賞精彩的巡遊節目外,還能飽嚐長洲漁 國民路,進入北社街,回到北帝康樂廣場的醮棚。(參看 1963

港的海鮮美食。33 由於颱風的破壞,該年的會景巡遊在延期 年與 1968 年後的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路線圖)

一天後,首天只能以較小規模的形式進行,以致參觀的遊客人

數大減。然而,第二次巡遊剛好是週末,而且天氣良好,故港

九新界及附近離島市民前往參觀者眾,有報導指第二天參觀

的人數比第一天多出一倍以上;參加巡遊的社團,均把握此

機會,盡量表演。34 自此年開始,每年官方與建醮組織都會發

出同樣呼籲,指兩日巡遊的節目內容相約,請外來遊客選擇第

二次巡遊時到來,既免受首日過份擠迫之苦,亦可因齋戒之期

已過,享用海鮮美食。 35

1965 年長洲鄉事委員會主席周理炳與該年建醮值理會正總理

連子聲聯名去信南約理民府官費士陶,請代轉新界民政署長

區歲樂( John Philip Aserappa)

,再轉港督戴麟趾,再次邀請港

督戴麟趾出席會景巡遊。獲 新界民政署長區歲樂回覆,港督

戴麟趾伉儷將偕同其女兒親臨長洲觀賞巡遊後,長洲建醮值

理提出,去年因港督只答允出席會景巡遊,未有如過往督憲光

臨時,先赴醮場參觀包山,以致出現颱風吹襲,巡遊延期,港

督與及中西官紳參觀的安排也要取消,故希望港督今年也能

先到東灣參觀 三座大包山。36 由於人群控制的困難,警方及

南約理民府官員皆曾加以反對;37 但港督卻興致勃勃,接受

邀請,並主動提出如當日天氣許可,可於早上十時十五分乘直

升機到長洲;假若天氣不好,新界民政署長區歲樂將陪同港

督於早上九時四十五分乘「慕蓮夫人號」遊船往長洲,參觀包

山;在十一時前離開,在附近適當的海灣享用午膳;下午再到

長洲參觀會景巡遊。38 最終,港督夫人因病與其女兒未能出

席活動,港督在新界民政署長陪同下,於早上乘坐「慕蓮夫人

號」以非官方的形式到長洲東灣參觀包山,下午以官方主禮嘉

賓的身份,再訪出席會景巡遊。

1963 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路線(醮場在東灣)

1966 年,由於建醮場地從東灣遷移至北帝康樂廣場(詳情參 (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看第四章)

,會景巡遊的路線也必須稍作改動。以往,由於醮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33《華僑日報》,1964 年 5 月 27 日,頁 10;《香港工商日報》,1964 年 5 月 27 日,頁 4。

34《華僑日報》,1964 年 5 月 31 ,頁 12。

35 如《華僑日報》,1965 年 5 月 14 日,頁 12; 1966 年 5 月 31 日,頁 12;《香港工商日報》,1967 年 5 月 11 日,頁 6。

36《工商晚報》,1965 年 3 月 17 日,頁 3。

37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1219-1-1,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item 25;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1-25,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65, item 56;

《華僑日報》

1966 年 5月 29日,頁 10。

38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1-25,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65, item 47。

87

1968 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路線(醮場已遷往北帝康樂場) 1984 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路線

(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資 料 來源:甲子年長 洲建 醮值 理會 編,《長 洲玄天 上帝甲子年太平清 醮會景 巡

資料來源:原地圖見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 卷 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遊大會特刊》,香港:甲子年長洲建醮值理會印,1984(本刊無頁碼)。

Festival。此 圖 應 為 1974 年 所用 地 圖,筆 者 借 用 以標 示 1968 年太平清 醮 巡 遊

路 線。另圖上神棚與包山地點,皆為筆者依據實際情況所標註。

雖然醮場於 1966 年遷往北帝康樂場,但會景巡遊路線在回程 醮場位置的更易是對傳統的重大改變,使不少主事者忐忑不

時,仍會繞進東灣,從國民路轉出新興街,進入北社街,出北 安,自屬難免。長洲鄉事委員會主席周理炳,副主席馮北財、

帝康樂場的醮場,東灣一直被包括在建醮的範圍。隨着歲月流 黃承業聯名去信長洲警署署長申請在 5 月 30 日(會景巡遊前

逝,東灣寮屋相繼清拆;加上 1970 年代中,已有地產商收購東 一天)晚上九時至十時在長洲灣北面近廣成昌船廠海面燃放

灣土地;1978 年政府開展「長洲發展計劃」首期工程,開闢土 煙花,增添節日歡 樂的氣氛。41 這是 長洲首次在醮會中燃放

地,興建公共屋邨,以安置清拆現居寮屋的五千居民,東灣的 煙花,但也可能成為絕響。因翌年發生「六七暴動」,港督戴麟

發展商遂提出以屋換屋的方式,把居民遷往東堤新村。39 木 趾伉儷又一次失約,要輔政司祁濟時(M.D. Irving Gass)代為

屋清拆,居民遷走後,1980 年,長洲建醮會景巡遊時,已不再 擔任會景巡遊的主禮嘉賓;42 煙花爆竹亦自此以後成為違禁

繞路進入東灣,改從興隆後街直接進入新興後街,經文順巷 物品,禁止市民燃放。

進入新興街,由北社街回到北帝康樂場。 40

39《工商晚報》,1978 年 8 月 15,頁 2;《華僑日報》,1978 年 9 月 8 日,頁 21;《翁志明訪問》,2011 年 6 月 7 日。

40《長洲玄天上帝庚申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1980,頁 43(本刊無出版資料)。

41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1-33,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66, item 56;《華僑日報》,1966 年 5 月 29 日,頁 10。

42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1-49,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67, item 20, 35。

88

港督未能出席長洲打醮的會景巡遊,有時候反而為醮事帶來 請殖民官員作為主禮嘉賓,嘉賓人數 逐年增加,遊客 數目激

一點新氣象。如 1971 年,英國駐港三軍司令韋達中將(Richard 增,嘉年華式表演項目,如獅隊、麒麟隊、潮州大鑼 鼓等,特

Ward)伉儷應邀參觀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韋達中將伉儷 別是每年都有新猷的飄色,吸引了中外嘉賓與遊客的眼球,成

乘坐快速艦「沙士比利號」前往長洲,在長洲對開海面轉乘「慕 為媒體爭相報導的節目。「走菩薩」被 規範化,「列聖行香」鎮

蓮夫人號」遊艇登岸時,「沙士比利號」快速艦鳴禮炮十五響, 壓邪鬼、潔淨社區的宗教儀式意義受到忽略;甚至為了娛賓,

而預早運炮到長洲山頂的皇家炮兵第四十七團則鳴炮答禮, 由理民府官主持下的協商委員會安排極具殖民管治色彩的軍

一時炮聲隆隆,場面極為震撼。 43 樂隊到場,在嘉賓台前演奏,以娛樂早到的嘉賓和觀眾,直至

主禮嘉賓到達。

在官民協商下,除了為配合嘉賓臺的設置,巡遊路線必須作適

度的改動外,巡遊秩序的嚴格控制,才是協商的重點。由於邀

表一:1960-1970 年代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當日在嘉賓臺演奏之軍樂隊

年份 樂隊 資料出處

1965 英國皇家蘇格蘭第一營風笛隊 《華僑日報》,1965年5月16日,頁11。

Band of the Massed Pipes and Drums of the 1st Bu. the

Royal Scots

1966 英女皇步兵第一營樂隊 《華僑日報》,1966年6月1日,頁11。

Band of the Queen’s Own Buffs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HKRS407-1-33,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66, Item 37。

1967 第四十八啹喀步兵旅風笛隊 《香港工商日報》,1967年5月16日,頁6。

Band of the Massed Pipes and Drums of 48 Gurkha 〈會景巡遊程序表〉,《香港新界長洲包山節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Infantry Brigade (丁未年)》,1967。

1968 英皇家排槍團第四營軍樂隊及 《華僑日報》,1968年5月18日,頁11。

愛丁堡公爵第七廓喀團第一營風笛樂隊 〈會景巡遊程序表〉,《戊申年長洲包山節會景巡遊大會特

Band of the 4th Bn. of the Royal Fusiliers and 刊》,1968。

The Pipes and Drum of the 1st/7th Bn. of Duke

Edinburg’s Own Gurkha Rifles

1969 英國威靈頓公爵兵團第一營軍樂隊 《香港工商日報》,1969年5月26日,頁4。

Band of the 1st Bu. the Duke of Wellington’s Regiment 〈會景巡遊程序表〉,《己酉年長洲包山節長洲鄉事委員會特

刊》,1969。

1970 皇家香港警察風笛隊 《華僑日報》,1970年5月8日,頁10。

Pipe Band of the Royal Hong Kong Police Force 〈會景巡遊程序表〉,《庚戌年長洲包山節長洲鄉事委員會特

刊》,1970。

1971 英皇家威爾殊火槍隊第一營樂隊 《華僑日報》,1971年5月1日,頁10。

Band of the 1st Bu. the Royal Welch Fusiliers

43《華僑日報》,1971 年 5 月 1 日,頁 10。

89

4. 小結:

長洲鄉事委員會自 1960 年成立以後,對太平清醮的參與和推

動,可說是不遺餘力。鄉委會代表島上的不同社團,與政府不

同部門聯絡,代為申請活動場地與演戲許可;又聯合建醮值理

會邀請港督及政府官員到長洲觀賞會景巡遊,擔任接待嘉賓

的主要角色。

自 1962 年港督柏立基應邀出席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後,建

醮大會每年都發出同樣的邀請,而港督應邀出席,似乎變成了

傳統。離島理民府官(後改稱為南約理民府)協調其他相關政

府部門,協助長洲打醮的會景巡遊的安排,也變 成了每年不

可或缺的工作。正如 1967 年 3 月 23 日由南約理民府官屈珩

(Edward Barrie Wiggham)主持的初步工作會議記錄中指出,

長洲太平清醮本來是地方的事務,但在最近五年,已發展為極

具規模的盛事,而每年邀請港督,港督答應出席亦已成慣例。

港督的出席增加了此地方活動的重要性,每年都吸引大量市

民及 外地旅客到來;另外因場地狹小,造成 人群難以控制的

問題,使政府不同部門,特別是南約理民府及水警必須負責主

要的協調工作,協助長洲鄉事委員會與建醮值理會使活動得

以順暢地進行。44 因此,邀請港督出席會景巡遊之舉,不但成

為長洲鄉事委員會展示其官方認可的地方代表身份的機會,

更直接讓長洲鄉事委員會進入此一重要的地方傳統節慶活動

的組 織核心。1967 年,長洲鄉事委員會編印首本建醮特刊,

命名為《香港新界長洲包山節會景巡遊大會特刊》,在內頁的

「長洲丁未年建醮大會人員」,以「長洲鄉事委員會」為首,其下

才是「長洲建醮值理會」。內文主要報導「會景巡遊」的籌備與

2012 年長 洲太平清 醮會景 巡 遊,興隆 街的飄色「有心意夠體面」

當日花絮。45 1969 年更直接把特 刊改名為《己酉年長洲包山 準備出發(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節長洲鄉事委員會特刊》,其中更附錄〈長洲鄉事委員會近年

工作特輯〉,把此刊作為包山節與鄉委會的聯合刊物。46 自此,

長洲鄉事委員會成為「長洲包山節」

(會景巡遊)的主辦組織之 會景經 過看臺前,全體 麒麟、瑞獅均向看臺 戲 舞

一;而建醮的組 織者「長洲惠潮府」的組 織名單,要到 1976 年 致敬,各團體之飄色經過時,化裝之小孩子,亦均

才出現在特刊上。 47 向港督舉手 敬 禮,全體彩旗隊亦斜降旗竿致敬。

港督與各官紳,或舉手回禮,或鼓掌讚許。 48

由於港督出席,也提高了一直有參與長洲太平清醮的三合 會

社團的興趣,大量增加參與會景巡遊的人數,壯大隊伍,展示 每年的會景巡遊,成為了這些三合會社團爭競聲譽的重要舞

社團的旗幟,經過嘉賓臺前,接受港督和一眾中外嘉賓的「檢 台;因此,也引起了警方的注意與干預。有關的過程將在下一

閱」。如 1961 年港督首度出席會景巡遊時的景象: 章再作深入的討論。

44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1-49,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67, item 12。

45 長洲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編輯委員會主編,《香港新界包山節會景巡遊大會特刊》,(本刊無出版資料與頁碼),1967。

46《己酉年長洲包山節長洲鄉事委員會特刊》,(本刊無出版資料與頁碼),1969。

47〈長洲惠潮府常務理事芳名〉,《長洲玄天上帝丙辰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本刊無出版資料與頁碼),1976。

48《華僑日報》,1961 年 5 月 18 日,頁 8。

90

表二:1962-1973 年出席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的主禮嘉賓

年份 主禮嘉賓 資料來源

1962 港督柏立基爵士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item 1。

1963 港督柏立基爵士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item 11。

1964 港督戴麟趾爵士伉儷答應出席,但由於遇上颱風吹襲, 《華僑日報》,1964年5月29日,頁10。

活動延期,港督伉儷取消原有安排。

1965 港督戴麟趾爵士伉儷與其女兒。由於戴麟趾夫人生病與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其女兒未有赴會。 Festival, item 27;案卷 HKRS407-1-25, Cheung Chau Bun

港督更應邀於早上10:30-11:10往長洲東灣參觀大包山,下 Festival - 1965。

午參觀會景巡遊。

1966 邀請港督戴麟趾爵士伉儷與其女兒。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HKRS407-1-33,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66, items 33 ,43。

1967 邀請港督戴麟趾伉儷與其女兒。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HKRS407-1-49, Cheung Chau Bun

由於該年5月發生「六七暴動」,港督於 5月8日透過民政 Festival - 1967, items 20, 35。

署長轉達未能出席會景巡遊,改以輔政司祁濟時為主禮 長洲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編輯委員會主編,《香港新界包

嘉賓。 山節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本刊無出版資料)

,19 6 7。

1968 英國駐港三軍司令華智禮中將( John Francis Worsley)伉儷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item 43。

《華僑日報》 ,1968年5月8日。

《戊申年長洲包山節長洲鄉事委員會特刊》 ,

(本刊無出版資

料) ,1968。

1969 輔政司羅樂民爵士 (Hugh Selby Norman-Walker)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HKRS70-6-172-2, Bun Festival -

ENCL。

《己酉年長洲包山節長洲鄉事委員會特刊》 ,

(本刊無出版資

料),1969。

1970 港督戴麟趾伉儷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item 60。

1971 英國駐港三軍司令韋達中將(Richard Ward)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item 65。

1972 港督麥理浩爵士(Murray MacLehose)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item 71。

1973 港督麥理浩爵士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item 73。

1974 駐港三軍司令彭英武(Edwin Noel Westby Bramall)伉儷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HKRS70-6-172-1 Bun Festival - NC

+ DIB, 1970 - 1975。

1975 新界政務司湛保庶( John Walter Chambers) 《長洲玄天上帝乙卯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本刊

無出版資料)

,1975。

1976 新界政務司鍾逸傑 《長洲玄天上帝丙辰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本刊

無出版資料)

,1976。

91

年份 主禮嘉賓 資料來源

1977 新界政務司鍾逸傑 《長洲玄天上帝丁巳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本刊

無出版資料)

,1977。

1978 新界政務司鍾逸傑 《長洲玄天上帝戊午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本刊

無出版資料)

,1978。

1979 新界政務司鍾逸傑 《長洲玄天上帝己未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本刊

無出版資料)

,1979。

1980 新界政務司鍾逸傑 《長洲玄天上帝庚申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本刊

無出版資料)

,1980。

表三:1959-1968 年長洲太平清醮歷年第一天會景巡遊飄色一覽

第一次巡遊

年份 飄色 資料來源

/ 總數

1959 菜園行:樂慶年豐、二郎橋相會、情網困烏衣、兒女英雄 12/22 《華僑日報》

,1959年5月17日,頁9;1960年

中興街:浪子賢妻、白鹤担簽、明日又天涯、哪吒大戰石磯娘 5月9日,頁9。

大新街:英雄掌上野薔薇、寃枉相思、薛平貴招親、花鼓舞

興隆街:乘風破浪、大鬧東海、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新興街:八十日環遊世界、戲王之王、風行全球、蠻夷藝技

北社街:戲水鴛鴦、一代妖姬

1960 菜園行:農家樂、茶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賣花得美 13/21 《華僑日報》

,1960年5月8日,頁8;1960年

中興街:黑吃黑、馬戲女郎、人海孤鴻、情賊 5月9日,頁9。

大新街:美人如玉劍如虹、毒丈夫

興隆街:安全第一、從心所欲、家有喜事、丁財兩旺

新興街:風流女伯爵、天仙樂、紅粉忠魂未了情、午夜驚魂

北社街:掃毒、脂粉贈金蓮、三娘教子

1961 菜園行:農家樂、一將功成萬骨枯、世運英雄、藝術與人生 13/15 《華僑日報》

,1961年5月17日,頁10;1961年

中興街:逃亡廿四小時、啼笑人間 5月18日,頁5。

大新街:觀音得道、夢遊太虛

興隆街:防暴演習、再會吧

新興街:山河血淚美人恩、雪山盟、蒙地卡羅

北社街:鍾無艷、歡天喜地

1962 菜園行:農家樂、雜技世家、吸毒者等如送死、軍警演習 17/23 《華僑日報》

,1962年5月8日,頁9;1962年

中興街:野玫瑰、世界夜生活、龍飛鳳舞、小鳳仙 5月11日,頁9。

大新街:阿飛世界、香港夜生活

酒樓茶室工會:海鮮之家、酒樓戲

興隆街:小心駕駛、海軍演習、玉蕭引鳳凰、球國風雲

新興街:白蛇新傳合砵、白蛇新傳遊湖、寶石贈佳人

北社街:掃毒運動、救童助學、賭之累、熱情生活

92

第一次巡遊

年份 飄色 資料來源

/ 總數

1963 菜園行:農家樂、民族英雄、娛樂不忘慈善、為善最樂 18/22 《華僑日報》

,1963年 4月30,頁9;1963年5

中興街:球國吉星、觀音伏紅孩兒、酒逢知己千杯少 月1日,頁9。

大新街:太空尋女、什林祭塔、酒吧女郎

興隆街:凱旋歌奏、掃毒、快樂惜別、春遊樂

新興街:醉鄉鏖夢、喜相逢、龍鳳店、美人魚

北社街:缸瓦船打老虎、清宮秘史、火燒紅蓮寺、慈母淚

1964 菜園行:馬戲之王、農家樂、華山救母 21/23 《華僑日報》

,1964年5月27日,頁10;1964

中興街:戰火佳人、慈母手中線、藝術與小丑、戰火雙雄、 年5月31日,頁12。

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新街:李鳳仙、酒樓戲鳳、江湖客、三怪傑

興隆街:白蛇新傳、防暴演習、凱旋歌奏、小富由儉

新興街:鶯歌燕舞、鄺明堂、觀世音、馬戲春秋

北社街:王彥章牽船、黃金種出有情花、英雄難過美人關

1965 菜園行:農家樂、梁山伯與祝英台 14/17 《華僑日報》

,1965年5月14日,頁12;1965年

中興街:風流三少、白蛇新傳(盜靈芝)、 5月16,頁11。

白蛇新傳(水浸金山寺)

大新街:御林軍樂隊、萬古流芳

興隆街:防火演習、盜取靈芝、海軍演習、鄉村姑娘

新興街:昭君和番、武則天、出類拔萃

北社街:慈母淚、薛剛大鬧花燈、牡丹亭

1966 菜園行:白蛇傳遊湖、農家樂 14/18 《華僑日報》

,1966年5月31日,頁12;1966年

中興街:豪門闊少、楊門女將 6月2日,頁10。

大新街:大新街藝術團、八仙賀壽、大新街神童、蟠桃會

興隆街:花燈會、太平清醮、江山美人、齊齊戒

新興街:仙樂飄飄處處聞、西施、歡樂時光

北社街:呂布窺粧、山東响馬、狸貓換太子

1967 福壽無疆包山會:女殺手、賭仔回頭金不換 19/19 〈巡遊秩序表〉

,《香港新界包山節會景

菜園行:農家樂、康樂青年 巡遊大會特刊》

,1967;《華僑日報》,

中興街:楊八妹取金刀、勇救孤兒 1967年5月9日,頁13。

大新街:魚美人、體育精神

興隆街:魚美人、賣白欖、國術世家、鳴金收兵

新興街:西施、王昭君、貂嬋、楊貴妃

北社街: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沙三少與銀姐、藍彩和遇何仙姑

1968 菜園行:農家處處慶豐年、梁紅玉擊鼓退金兵 13/16 〈巡遊秩序表〉,《戊申年長洲包山節

中興街:大刺客、鐡金剛 長洲鄉事委員會特刊》,1968;《華僑日

大新街:神、醇酒美人、佛 報》,1968年5月19日,頁11。

興隆街:海軍女郎、防火運動、恭賀新年、迷你小姐

新興街:窈窕淑女、鐵扇公主、江湖兒女

北社街:孫悟空大戰哪吒、大鬧盤絲洞

備注:紅字為第二次巡遊替換之用。

93

第六章

建立醮儀以外的「傳統」--搶包山

94

建立醮儀以外的「傳統」--搶包山

1.「搶包山」的歷史發展

包山已成為長洲太平清醮的象徵,歷屆的建醮特刊多以之作 述頗相吻合。這種只有約二丈高的包山,以人力抬到曠地,把

為封面,又稱之為「包山節」;而每年的搶包山活動,亦被長洲 包先從包山上拆下拋擲,讓居民「爭拾」。然而,二戰後的包山,

居民視為建醮的重要傳統內涵之一。 筆者現時所見有關長 1

動輒高達 50-60 呎,又是如何處理的呢?據在長洲經營香燭店

洲搶包山的最早記述,可能是香港遊記作者黃佩佳(筆名「江 的張植芬先生憶 述,以前紮好包山架,裱好紙,掛上包,倚包

山故人」)

,在 1935 年所做的記錄: 山棚豎立,包山棚連着大戲棚,十分穩固,也不用做花牌棚架。

在散幽的時候,要把兩座包山抬出去,先要把包山放倒,大家

(長)洲人最崇奉北帝,每歲神誕,必相率齋戒沐浴

再一起把包山抬起來,只要有一點離地,枕着地面,移到泰安

以禮之,即市上亦多不售葷物者,相戒茹素,犯則

南舖尾的位置,再用繩 索把包山拉起 來豎立,在地面打下木

生病,至奉神出游時,瑞獅、色女、彩亭等導而前,

樁,用粗繩把包山與木樁繫緊,才進行搶包山。自北帝廟前的

備極繁縟。又設方桌二,盛齋包其上,相叠成尖塔

球場建成後,1966 年打醮由東灣搬了去北帝廟前的球場舉行,

形,頂插佛 手,高至二丈餘,洲人稱此曰包山,置

自此就再沒有抬包山了,用竹造好了包山架,用繩把包山拉起

於壇前以奉神者,迨演戲之最後一夕,正本劇方終,

來,坐穩後,在每個包山四周,打四個木樁,用繩及鋼纜將包

燃炮以賀,乃將此兩包山舁至曠地,散而擲之,一

山與木樁綁緊,固定下來,再在包山後面,搭棚架作為依傍,

時爭 拾者蠭起,奪 得佛手者,雖 重值 亦不肯讓 於

才裱紙上包。到祭幽的晚上,才把棚架拆除。散醮後就可以進

他人。相傳神宮(功)戲未終時,有舁神像歸廟者,

行搶包山。後來,政府不許搶包山,就不用再拆包山棚架了。4

不能動其分毫,又有某伶工,誤食尤魚,腹痛甚劇,

抬着兩座 50-60 呎大包山的盛大場面,未有親歷其境者,相信

求恕於神始癒。此民國廿四年事,土人言之鑿鑿,

是難以想像的。

姑存其說可也。 2

在黃佩佳的記載中,完全沒有提及居民攀爬包山的「搶包山」

描述 雖簡短,但仍有助我們了解長洲建醮的一些特色。1935

活動。許舒( James Hayes)曾聽長洲年長居民回憶說,六、七十

年黃佩佳所見的長洲太平清醮,是以北帝信仰為中心舉辦的

年前的打醮是重要的地方宗教活動,雖然有巡遊,但 並沒有

活動。打醮期間必須齋戒茹素,又會奉神出遊,並有瑞獅、色

大包山與飄色等。5 此說可以進一步證實 黃佩佳的記述,搶

女、彩亭等組成的巡遊隊伍,都與今日所見的情況相若。但作

包山並非打醮原有的項目。到底 1978 年政府所禁的「搶包山」

為太平清醮象徵的包山,卻與今日所見的形制稍有分別。當時

活動,始於何時?由「派包」到「搶包山」,然後再由「搶包山」到

的包山雖然同是由齋包所疊成,但只有兩座,各高二丈餘,置

「派包」,又是個怎樣的轉變過程呢?

於方桌上,成尖塔形,頂插佛手。在演戲的最後一夜,正本戲

演完後,燃放爆竹為賀,並將兩包山抬至曠地,將包拆下拋擲, 關於戰後長洲太平清醮中別具特色的「搶包山」活動的記載,

讓民眾爭拾,「爭包」者的焦點是插於包山頂的佛手。 可參看 1951 年出版,麥秀霞、莫冰子編的《新界 指南》,這是

筆者所見,最早的記載:

據戰後負責紮作大包山的老師傅陳林先生的憶述:「我在十多

歲時便已看長洲打醮,當年打醮是在東灣的,在天主堂附近。 到了最後一晚的深夜二時了,巫師和喃嘸佬都再到

社團做的包山,只有十擔包左右。一擔是百斤,十擔便是一千 東灣的祭壇來,祭起法器請神和祭幽,那晚長洲的

斤;一斤四隻包,十擔便是四千個包。當時的包山約是六至十 人,因為這樣的祭幽的心理影响,空氣特別緊張,

擔包,沒有多大。」 陳師傅的憶述,與 1935 年江山故人的描

3

心情也分外沉重,婦孺都躲在家裡,很少外出,祇

1 歷屆特刊都以包山為封面的主題,參閱歷屆建醮特刊。

2 黃佩佳著,沈思編校,《新界風土名勝大觀》,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6,頁 354。

3 陳林先生生於 1923 年,海豐人。由於農村生活困苦,沒有飯吃,12 歲那年(1935 年),與父母及三個弟弟,一家六口,從海豐乘運豬的船到香港長洲島投靠鄉親,

在長洲東灣的海邊搭木屋居住。在戰前已看過在東灣上舉行的太平清醮。《陳林訪問》,2009 年 8 月 26 日。

4 張植芬先生生於 1928 年,其父在長洲新興街開設「福興隆」洋雜店,出售紙料香燭。由於店舖業務的關係,一直十分關注地方節慶活動。二次大戰後,積極參與籌

建新興街街坊會,主持「飄色」製作,參與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張植芬訪問》,2012 年 8 月 10 日。

5 James Hayes, “The Community of Cheung Chau,” in The Hong Kong Region, 1850-1911: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own and Countryside, Hamden, Conn.: Archon Books,

1977, p.72.

95

有男人們才到祭壇的東灣搶去飽(包)和三個紙紮

神像的東西。聽說搶 □飽(包)山的飽(包)

,收藏

起來,可以治癘疫和疾病。至於要搶的三個紙紮神

像的東西,便是大士王頂上的觀音大士像,土地的

拐杖和金帛錠和山神的長劍,背插着的四枝旗。這

些東西可以鎮壓鬼邪。雖然每座飽(包)山都高達

三丈,可是一聲要搶,瞬即搶完。據居民說:「這些

飽(包)山,因為高的緣故,要用麻繩牽緊,不然,

倒下來的時候,是會壓死人的。」 6

上述的記載,讓我們了解到最遲在 1951 年已有「搶包山」的

活動,而且不單是搶包山上的包,三座巨型紙紮神像身上配帶

的物品,也是民眾搶奪的對像。再參考 W.A. Taylor 在 1953

年發表的 The Spirit-Festival 一文,可以進一步了解「搶包山」 1960 年代長洲太平清醮醮場仍設於東灣時期的大包山

的具體程 序。Taylor 指出,在醮場上矗立着兩座約 50-60 呎 (李見定提供)

高,底座圓周達 26 呎的巨大包山。包山上的包在最後一日祭

幽前,任何人都不能取吃,否則會招致肚痛。在建醮的第四日,

席幽席,待晚上進行祭大幽的儀式。「搶包山」必須要到午夜,

日間進行第二次會景巡遊。接着,會把紙紮的大士王、土地公

祭大幽後才能舉行。主持祭幽的喃嘸師傅確定所有到來享用幽

和山神抬到祭大幽的場地上,配以施贈給孤魂野鬼的三十六

席的孤魂野鬼都已離開後,便會敲響大鑼,鑼聲一響,在場圍

觀的群眾,便蜂擁而上,攀上兩座巨大的包山搶包。為求能更快

爬到包山的頂部,有些人會從包山內部往上爬,在包山的高處

破竹而出。在包山上的健兒,身上盛滿包後,便會把其餘的包往

下拋,在包山下的人群,瘋狂地搶接從天而降的包。Taylor 的

文章除了活現了搶包山的熱鬧情景外,還讓我們了解到祭大幽

所用的三十六席幽席上的佳餚,同樣是居民爭拾的東西,婦女

們手執籃子,一湧而上,地上佳餚一掃而空。在短短十數分鐘

內,包山上的包,地上的食物,消失得無影無踪。7 1950 年代初,

香港居民的生活物資極為缺乏,出現這種情境,完全可以想

像。隨着香港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幽

席上的食物早已沒有人爭拾了。但作為祭品的三座大包山上的

包,因曾經喃嘸師傅誦經作法,被居民視為有保平安的作用。

因此,每年在祭大幽後,民眾蜂擁而上搶包山的激烈程度,卻

有增無減。

據張植芬的憶述,早在二次大戰前,長洲已有「新義安」與「福

義興」兩社團紮製的大包山,故可以相信搶包山的活動,應在

1960 年代長洲太平清醮醮場仍設於東灣時期北社送出的小包山 二戰前已存在,但確實始於何年,卻不得而知。8 因此,下文

(李見定提供 ) 只能集中討論二戰後的情況。

6 麥秀霞、莫冰子編,《新界指南》,香港:時代新聞社,1951,下卷,頁 86-87。

7 W.A. Taylor, “The Spirit-Festival”,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December, 1953 issue of the Wide World Magazine, 轉引自《戊申年包山節特刊》,1968(本刊無出版

資料和頁碼)。

8 《張植芬訪問》,2012 年 8 月 10 日。

96

2. 政府對參與建醮社團的管制

從與長洲居民的訪談得知,長洲太平清醮與「新義安」、「福義 華民政務司註冊,會員人數達千人。其組織宗旨是向潮州來港

興」和「海陸豐互助社」這類社團有緊密的關係。如 2015 年去 移民提供協助,但其收 入主要是來自收取保護費、勒索和非

世的包山紮作師傅陳林先生回憶: 法賭博。二次大戰 後,「義安工商總會」於 1946 年 1 月重新註

戰 前 在東灣 打 醮的時 候,只有兩座包山,分別由 冊,當時約有 7,000 名會員。1947 年,香港政府因義安三合 會

「福」字和「安」字兩個社團做的。左青龍右白虎,坐 的不法活動,注銷其註冊。1953 年「義安三合 會」的首領向前

在左面的是安字,右面的是福字。十多年後,增加 被 香 港政 府遞 解出境 後,其組 織 在 1960 年 代改 稱 為「新 義

一個新社團,叫「少年團」,他們也造包山,「安」字 安」。15 主要從事非法賭博,開設妓院,擔任毒品拆家和參與

的包山在中間,「福」字的在 左 邊,「少年團」在右 高利貸等活動;活躍於油麻地、紅磡、九龍城等區域。 16

邊。以前紮包山的都是海豐人,有些住在東灣的木

「福義 興」三合 會早 在 1886 年前已在香港出現。1919 年太平

屋,有些是住在街上的。以前紮包山的材料是借用

山體育會的成員從「萬安」分裂出來,自組「義安三合會」;部份

舊杉、茅 竹,紮的包山只有十多呎高;後 來,逐 漸

「萬安」的會員轉而加入「福義興」。「福義興」的會員主要來自

增至三十呎高。 9

潮州、海陸豐、惠州及廣東省東江地區。日治時期,有不少會

原來「新義安」與「福義興」兩個社團,早在二次大戰前已有參 員返回廣東省東江流域,加入抗日游擊隊。抗戰勝利後,福義

與長洲太平清醮,而且是兩個出資紮建包山的團體,包山由 10 興成立「福義工商總會」及「僑港海陸豐工人工會」作為掩護,

多呎,發展到後 來的 30 呎。翻查 1949 年《華僑日報》對長洲 並於 1946 年 12 月依法向香港華民政務司註冊,總部設在九龍

醮會的報導,「該島建醮值理會,在東灣蓋搭大戲棚一座,演 南昌街 14 號,會員約 1 萬。1956 年,由於香港政府得悉「福義

劇酬神,并由該島少年團、義安、福義興等團體,送出高達四 工商總會」的真正性質,取消其註冊。17 據 1960 年 代香 港 警

丈之包山三座,甚為壯觀。」10 又如 1951年的會景巡遊行列中,

務處的調查,福義興的會員主要是海陸豐人士,有少部份為潮

已有「第一行列是太平山新義安」,「第三行列是福義 興互助

州籍人士。會員以未受過教育者為主,主要是漁民、苦力、人力

社」;11 1952 年參加巡遊的有義安總會、福義工商會、海陸豐

車夫和為妓女安排客人的「馬夫」。他們活躍於深水埗、茶果

互助社、菜園行,及各街聯誼會。12 二戰後,各社團以「義安」、

嶺、藍田、荃灣、大埔、梅窩和長洲等地。由於會員中有不少漁

「福義 興」、「少年團」和「互助社」等名義,參與長洲太平清醮

民,因而專門從廣東沿海的汕頭、汕尾、海豐和陸豐等地,偷

的會景巡遊,與及送出大包山的情況,一直維持到 1960 年代

運人蛇(即非法入境者)進香港。 18

初。 13 搭建 大包山的社團,主要是「義安」與「福義 興」,隨後

有北社「少年團」的參與;到 1954 年,長洲的潮州社團也參與 上文曾引述蔡志祥於 1980 年代訪問長洲北社街羅天恩,與及

搭建 大包山的競逐。14 然而,這些社團何以會與長洲太平清 新興街的朱北生兩位老先生,談到香港島太平山街海陸豐居

醮拉上關係呢? 民於1894 年鼠疫後,由於政府禁止他們在太平山街進行打醮,

改而把神靈 請到長洲參加太平清醮。考慮到「新義安」與「福

(a) 兩個島外社團的創立

義興」的成員與「太平山體育會」都有或多或少的關聯,因此,

早在 1886 年,香港已存在來自潮州、海陸豐、惠州、惠陽等地,

可以相信「新」、「福」兩社團與長洲太平清醮的關係,可能就

包括潮州、鶴佬和客家 三族群所組 成的「萬安三合 會」。1915

是從十九世紀 末,太平山街海陸豐居民把玄天上帝請到長洲

年,未經註冊成立的太平山體育會的成員加入「萬安」,但不

參加太平清醮之時開始的。

旋踵,在 1919 年他們又從「萬安」分裂出來,自行組織「義安三

合會」。1921 年,義安三合會以「義安工商總會」的名稱向香港 「新義安」與「福義興」兩社團的成員,同樣是以海陸豐人(由於

9 《陳林訪問》,2009 年 8 月 26 日。又可參看《王文海訪問》,2011 年 10 月 19 日;《翁志明訪問》,2011 年 6 月 7 日;《李見定訪問》,2011 年 6 月 14 日。

10《華僑日報》,1949 年 5 月 6 日,頁 6。

11 《工商晚報》,1951 年 5 月 18 日,頁 4。

12 《華僑日報》,1952 年 4 月 24 日,頁 6。

13 在報導中既會用「義安」,又會用「新義安」、「義安總會」等;「福義興」也有用「福義工商會」之名;「少年團」也有用「北社少年團」或「長洲少年團」等。《香港工商日

報》,1952 年 4 月 21 日,頁 6;《香港工商日報》,1954 年 5 月 2 日,頁 6。在 1960 年代最初年,報導多改用「新」、「義」、「福」、「安」、「潮」等簡稱。《華僑日報》,

1961 年 5 月 10 日;《香港工商日報》,1962 年 5 月 7 日,頁 6。

14 1953 年已見長洲的潮州社群紮送小包山的記錄;到 1954 年,以「潮州工商互助社」的名義紮送兩丈高的包山;1956 年,更以「潮州公會」名義與「新義安」和「福義

興」搭送三座高約三丈三的大包山。《華僑日報》1953 年 5 月 21 日,頁 9;《香港工商日報》,1954 年 5 月 2 日,頁 9;1956 年 5 月 9 日,頁 7。長洲的潮州社群在 1961

年正式註冊為「長洲潮州鄉親會」,於 1962 年獲批准立案。見〈長洲潮州會館沿革史〉,香港長洲潮州會館編,《香港長洲潮州會館創立二十周年會刊》,香港:香港

潮州會館,1990,頁 23-30。

15 沈仲平著,〈香港三合會的源流、演變及刑事政策〉,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頁 62。

16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1。

17 沈仲平著,〈香港三合會的源流、演變及刑事政策〉,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頁 63。

18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1。

97

其方言為「鶴佬話」,故又稱「鶴佬人」

(Hoklo people)為主,他 的場合,居然會有三合會社團參與,深感不妥,表示極大的關

們在原居地早已存有芥蒂,在香港也常因爭奪利益而發生衝 注,並指示三合會調查科對參與長洲太平清醮的三合會社團

突。1960 年代,兩幫人為爭奪操控觀塘及黃大仙九座位公共 進行調查,提交報告,以便就港督是否適合出席這類活動提

小型巴士的經營權而發生爭執。 根據香港警務處三合會調 19

供意見。其實,警務處的負責官員,如離島指揮官就曾多次表

查科的報告,長洲中興街與大新街街坊會分別聘任的舞獅和 示港督及政府的主要官員不應參與該項活動。 23

功夫教 頭,都 是 居 住 於 長洲 多 年,知 名的 香 港三合 會 組 織

1971 年的太平清醮經在北帝廟問杯的方式,擇定於 4 月 28 日

14K 的成員。故此,警方相信其學員應有不少是 14K 的成員,

至 5 月 1日舉行,第一次會景巡遊是在 4 月 30 日,晚上搶包山,

他們每年都會在會景巡遊中表演獅藝。20 香港警方相信本地

翌日進行第二次巡遊。1960 年代,「新義安」以「安居樂業包山

的民間宗教節慶活動與三合會組 織拉上關係,並非長洲所獨

有,而是戰後本地普遍存在的現象。 21 會」的名義參與長洲太平清醮,而「福義興」則以「福壽無疆包

山會」的名義參與。24 這兩個社團在 4 月 28 和 29 兩日,先後

「三合 會」社團參與長洲太平清醮已有長久的歷史,但何以在

有數百名成員到長洲,分別住在北社街與新興街的房屋內,準

1960 年代會受到香港警方的特殊關注呢?要回答此問題,必

備參加 30 日的會景巡遊。

須回到本書第二章討論二次世界大戰後,「長洲居民協會」內

部的分裂,「長洲華商會」的興起;政府如何聯合「華商會」派 由於 1970 年兩幫成員曾在巡遊前一晚發生爭執,有 5 人遭逮

人士,以組織長洲鄉事委員會的方式,剝奪「長洲居民協會」的 捕和起訴。後 來,此 5 人被 禁止參 與 1971 年的會景巡 遊;為

地方自治權力,由此造成長洲地方社會的分裂。如何彌補此裂 此,警方為免再 有事故發生,在事前已約見兩社團的高級職

痕,是 1960 年剛成立的「長洲鄉事委員會」各執行委員與南約 員,作出口頭警告,要求他們注意各成員的行為。建醮的幾天,

理民府官員的當前急務。1960 年代,港督與殖民政府高級官員 警方也增派人手,維持秩序。30 日的會景巡遊過程順利,沒有

親臨長洲太平清醮的會景巡遊,既為鄉事委員會介入每年的醮 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為應付晚上的搶包山活動,數十名警員設

務製造機會,亦由此引起各社團的爭競更趨激烈。為要在港督 置防線,控制人群。據警方報告,搶包山本來只限「安居樂業」

或三軍司令等殖民統治者面前展示各社團的旗幟,接受其檢 與「福壽無疆」兩社團的成員參與,但在大會仍未敲鑼示意開

閱,各社團都大量增派社員參與會景巡遊,以壯聲威。(詳情請 始前,「安居樂業」的成員已越過警方的防線,爬上包山;其他

參看第五章)每年長洲打醮成為各社團較勁實力的競技場,衝 人也一擁而上,衝向包山,造成混亂。在混亂的情況下,發生

突亦日漸增加,時有打鬥事件發生,由此引起警方的高度關注。 了毆鬥,造成一名「福壽無疆」的成員頭部受傷,4 名「安居樂

(b) 政府對島外社團的關注:1971 年的衝突事件 業」的成 員被 捕。雖然因證 據不足,被 捕人士都先後獲 得釋

1968 年的長洲太平清醮在 5 月 7 至 9 日舉 行,香港警務處在 放;但第二天清晨六時,兩幫人又在長洲渡輪碼頭相遇,發生

事前收 到情報,知道「新 義 安」的主要領導成 員在 紅磡召開 集體毆鬥。警方再拘捕了 24 位涉事者,其中 9 位為「福壽無疆」

會議,決 定 藉參與長洲太平清醮的機 會,以械鬥的方式,解 的成員,其餘 15 位為「安居樂業」的成員。為此,警方突擊 搜

決與「福義興」長久以來的積怨。在警方三合會調查科的機密 查兩幫人在北社街與新興街的住處,搜獲節撣子、三角銼、刀

報告中指出這兩個三合 會社團,多年來都趁着參與長洲太平 及木棍等攻擊 性武器,拘捕屬於兩社團成 員共 168 人。事件

清醮時互相借機挑釁,製造麻煩。兩幫在長洲太平清醮中的 中被捕的 192 人,最終有 20 人被起訴身為三合會成員及聚眾

爭鬥,並非始於 1968 年。每一次警方都事先收到情報,增派人 毆鬥,4 人被 起訴聚眾毆鬥,2 人被 起訴身為三合 會成 員,與

手,採取防預措施,成功阻止兩幫械鬥的發生。 22

及藏有攻擊性武器,其餘人士獲釋。 25

1961 年港督接受邀請,作為主禮嘉賓出席長洲太平清醮會景 有如此大規模的毆鬥事件發生,政府各部門,特別是警務處,

巡遊。自此,港督、駐港三軍司令,或輔政司等高級政府官員, 大為緊張。當時的新界政務司黎敦義(Denis Bray)也表示,雖

應邀出席是項巡遊,似乎已成為傳統。警務處長對於港督出席 然長洲太平清醮與這些來自香港島的社團有歷史上的聯繫,

19 1968 年 5 月 14 日,三合會調查科 (Triad Society Bureau) 的報告,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20 1971 年 3 月 16 日,警方三合會調查科報告,“The Ta Chiu or Bun Festival - Extract from Triad Society Bureau Report dated 16.3.1971”,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08-

1-51, Crime -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1973。

21 參看 1981 年香港警務處有組織及罪案調查館所做的報告,“Triad Involvement in Chinese Festivals”。

22 早 在 1965 年長 洲 太平清 醮 完 結 後,水警 分 區警 司的 報 告已 指出該年 參 與 的 巡 遊 隊伍中,有 強 大 的三合 會 組 織 的 影 響。香 港 政 府 檔 案 處,案 卷 HKRS407-1-33,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66;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Cheung Chau。

23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24 19 67 年 建 醮 特 刊 上,已 見 這 兩 個 社 團 分 別 以「太平山安 居 樂 業 包 山 會」及「 福 壽 無 疆 包 山 會」名義,參加 會景 巡 遊。長 洲 包 山 節 會景 巡 遊 特 刊 編 輯 委 員會 主

編, 《香港新界包山節會景巡遊大會特刊》,1967(本刊無出版資料)。

25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3;參看《華僑日報》,1971 年 5 月 3 日,頁 7;《香港工商日報》,1971 年 5 月 4 日,頁

12;《華僑日報》,1971 年 5 月 8 日,頁 7。

98

但為了社會和平,如有必要,打破傳統也在所不惜。26 無論是 請。因此,建醮值理會也無權禁止他們參與。更重要的是作為

警方,還是新界理民府官員都認定「安居樂業」與「福壽無疆」 長洲太平清醮象徵的兩座大包山,就是這兩個社團出資建造

兩個包山會的成員都是來自香港島的「外來群體」,並非長洲 的;另一座包山則是「海陸豐互助社」出資的,而「海陸豐互助

本土人士。在 1971 年的毆鬥事件後,由離島理民官召集會議, 社」是沒有註冊的非法社團,同樣被懷疑與三合會有關連。而

在會上向長洲鄉事委員會主席周理炳,與及建醮值理會總理 且,這些團體是每年太平清醮重要的捐資者,建醮值理會明白

馮北財和馮北泰等表達警方反對「安」、「福」兩個外來社團再 表示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尋找到能取代他們的財政來源。 27

參加長洲太平清醮。當時,周理炳的回應是「安」、「福」兩社團 要進一步了解三個與三合會有關連的社團對長洲太平清醮的

並非由建醮值理會邀請的團體,這兩個社團在傳統上就與長 重要性,可以看看 1973 年警方做的情報報告。

洲太平清醮 有聯繫,是有份參與醮會的團體,不用別人的邀

一:1973 年三社團對長洲太平清醮醮會的財政貢獻

組織 捐款收目 支出項目

建醮值理會 HK$80,000 搭棚、粵劇演出(神功戲)、紙紮神像、紙品、印刷品、巡遊隊伍每隊 HK$400補助、

工人薪資、其他。

太平山 HK$56,000 HK$45,000 紮造大包山

安全第一包山會 HK$11,000 紙紮、食物、橫額、巡遊等。

福如東海包山會 HK$41,000 HK$35,000 包山

HK$11,000 膳食、紙紮、橫額、巡遊等。

海陸豐互助社 HK$33,000 HK$30,000 包山

HK$3,000 膳食、紙紮、橫額、巡遊等。

資料來源: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Cheung Chau, item 34.

二:1973 年三個社團參與長洲太平清醮的人數及成份

社團 參加人數 組成

太平山 600-700 在新興街租用會址

安全第一包山會 長洲本地會員以工人為主,各有職業

外來者只在節慶當日才到長洲

約有45%為三合會成員

福如東海包山會 600 蔡佳借出房屋

20%為長洲本地居民

外來者只在節慶當日才到長洲

約有40%為三合會成員

海陸豐互助社 250-300 有部份為長洲本地居民

有部份為外來者

有部份為左派人士

約有30%為三合會成員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Cheung Chau, item 34.

26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Cheung Chau, item 4。

27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08-1-50, Crime -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1972, item 6;有關「海陸豐互助社」,可參看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

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7。

99

其實,警方也明白到香港的中國傳統節慶活動,都涉及大量舞 此時,警方又注意到會景巡遊期間各參加隊伍所配戴的襟章

獅舞龍的社團和體育會,而這些體育會無論是直接或間接, 的問題。以往的襟章都是大會統一派發,但在 1972 年,大會製

都與三合會有關聯。當年,舞獅舞龍活動極受青少年的歡迎, 作的襟章只派發給長洲本土的參加隊伍,不再提供大會襟章

假如因其與三合會有關聯而禁止的話,香港就再沒有任何節 給「安居樂業」、「福壽無疆」和「海陸豐互相社(互助互愛)」

慶活動值得鼓勵了。長洲太平清醮是民間自發的節慶活動,過 三個被視為外來的社團,他們要帶自製的襟章,以資識別。三

去辦 得頗為成功,廣受普羅市民歡 迎,甚至已成為香港每年 個社團分別以「安」、「福」和「互」三字作為襟章及三角旗幟上

的重要節目,受到世界各國旅客的注目,因此不宜禁止。28 而

的徽號。(參看附圖)當然,警方都知道此三字是三個三合 會

據周理炳和馮北泰等的解釋,長洲的建醮大會不能,也不願

組織的「象徵」,由於相信一般市民不會知道這種隱蔽的象徵,

拒絕「安」、 「福」兩社團的捐款和參與。在港督麥理浩(Murray

故此警方歡迎以此方式分別本地與外來團體,方便警務人員

MacLehose)已決定出席 1972 年的會景巡遊時,事情又不能不

進行監視,防止這些外來團體製造事端。 31

加處理。最終雙方都作出妥協,制定以下的限制措施,以保證

醮會能和平進行。

(c) 針對島外社團的監控措施

i. 變更申領活動牌照的辦法

過去 長洲舉辦太平清醮,建醮值理會只需要依 據《公眾娛樂

場所規例》

(Places of Public Entertainment Regulations)為搭棚

開演神功戲申請公眾娛樂場所牌照,同時向警務處長領取許

可證就可以了。但 1971 年發生打鬥事件 後,為限制參與長洲

太平清醮的三合 會成員數目的增加,政府決定長洲太平清醮

的主辦團體,除了申領公眾娛樂場所牌照外,還要按《公安條

例》

(Public Order Ordinance, Cap.245)第七條「對公眾集會的

規管」,向警務處長申領兩天會景巡遊的許可證。警方、新界

理民府官員與長洲鄉事委員會及建醮值理會幾經商討,決定

在警務處長發 給的許可證上附帶三項條件:第一,由警方草

擬,再 徵詢香港政 府政 治 部意見,編定一份「不受歡 迎者名

1972 年長洲太平清醮三個「外來社團」所用的襟章

單」,主要是 1970 年和 1971 年在長洲打醮期間參與毆鬥的被

(相片由政 府檔案處 歷史檔案館提供)

定罪人士,禁止名單上的人士參加 1972 年的長洲太平清醮; 資料來源:香港政 府檔案處

第二,只容許 長洲建醮值理會遞交的申請書上詳列的團體參 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與會景巡遊,這意味着參加團體必須事先申報,經警務處長

審批;第三,主辦的大會必須在呈遞申請書時,附上確定的巡 1973 年 4 月,長洲即將舉辦太平清醮的時 候,警方卻忽然意

遊路線,也就是不能隨意改變巡遊路線。 29

識到,雖然一般市民不知此三字的隱蔽象徵,但假如有 記者

ii. 詳列禁用的象徵符號與文字 發現,透過媒體報導,港督居然出席有三合 會組 織參與的活

1973 年在警方的一再要求禁止「安居樂業」與「福壽無疆」兩 動,政府處境將會十分困窘。但此時已來不及禁止,故此決議

個包山會參加會景巡遊下,甚至以港督撤回其接受建醮大會 翌年建醮大會申請巡遊許可證時,加上禁用「安」、

「福」和「互」

邀請出席會景巡遊作要脅,長洲建醮值理會最終宣佈「安居樂 三字的條款。32 在參加隊伍的裝飾、旗幟、襟章和包山上都不

業」與「福壽無疆」兩社團不再參與會景巡遊,改由「(太平山) 許展 示這三個字。這樣,既可減低三合 會組 織借巡遊活動出

安全第一」和「福如東海」兩包山會取而代之。能迫使此兩社團 其身份,亦可以免除嘉賓感到出席有非法組 織參與的活動的

改換名稱,掩飾其三合會的身份,也算是符合警方的要求,警 尷尬。 33

務處長最終也簽發了巡遊許可證。 30

28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Cheung Chau, item 12。

29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Cheung Chau, item 17。1972 年的「不受歡迎者名單」共有 46 位人士,其中 44 位是參與 1971 年的騷亂者,其餘

兩位是警務處政治部加入的三合會的幹事,是潛在的麻煩製造者。44 位 1971 年參加騷亂者的名單,見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08-1-50, Crime -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1972, item 18。

30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27。

31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24。

32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31。

33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35。

100

由於不許 使用「安」、「福」和「互」字,這三個社團只好再次改 們携帶毒品與攻擊性武器;但更重要的目的是展示警方的權

名,分別以「新居樂業」、「興展東海」和「海陸同鄉」景色隊的名 力,以產生震懾作用。 40

字參加 1974 年的會景巡遊。34「新居樂業景色隊」改以「新」字

醮事結束後,各嫌疑人物離開長洲,三合會調查科的警官立即

作為旗幟及襟章的徽號,而「興展東海景色隊」則改用「興」字。

汰選目標人物,依據當年的社團條例,進行問話。1974 年醮事

「新」、「興」二字,仍是三合會社團「新義安」和「福義興」名字 後,就曾對 182 個嫌疑入物進行問話。 41

上的字,難以割斷關係。故此,1975 年的禁用字增加到五個,

以上種種,實在是使「新」、「福」、「互」三個社團的成員感到不勝

分別是「新、福、義、安、興」。35 兩個受影響的社團又再一次

其煩。其中有不少成員,對於警方拍攝他們的相片,更有所顧忌。

要改名字,他們搖身一變,成為「康居樂業」和「名揚東海」。 36

警方每年在長洲太平清醮派出龐大的警力,只為防止兩個三 3. 紮製大包山社團的退出與 1978年包山倒塌事件

合會組織的毆鬥,耗費納稅人不少的金錢。警務處在 1973 年 1976 年的長洲太平清醮,在會景巡遊隊伍回轉北帝廟時,福義

的總結報告中曾估算其支出約為 50,000-70,000 元之間,因而 興的持旗者在經過新興街新義安的宿舍時,把標誌牌弄破了,

建議向建醮值理會徵收僱用警力的費用。 37

受到新義安宿舍內的青年嘲笑,引起兩幫衝突,幸好警方及時

制止。但在回航香港的渡輪上,11 名福義興的成員打傷 3 名新

iii. 其他監控手段

義安的成員,被警方拘捕。42 雖然並非大規模的械鬥,但這卻

雖然自 1973 年開始,警務處發出巡遊許可證時,加上了巡遊 成為事後檢討跟進的事項。因此,1976 年底,警方提出要增加

隊伍每隊不能超過 100 人;巡遊期間,不許 携帶木棍與 各 類 申領巡遊許可證的條件。以往只需建醮委員會向警務處長申請

攻擊性武器等規定。但「新」、「福」兩社團根本毫不理會,1973 巡遊許可證,在申請書上詳列各參加巡遊組織名稱而已。但自

年兩社團各有數百人到長洲參加打醮,「安全第一」景色隊就 1977 年開始,除了建醮大會的申請外,各參加巡遊的團體,必

有 250 人在巡遊隊伍中;「福如東海」景色隊也約有 150 人。他 須各自填報香港警務處印發的申請表格,申領許可牌照。43

們在巡遊期間不少人手持長木棒,作為維持行列的工具。 38

1977 年,三個涉嫌為三合 會的社團表 示,由於多年來不斷受

醮事開始前,警方三合會調查科會約見相關的三合會社團的 到政府的各種限制和干預,決定不參加 1978 年的長洲太平清

高級幹事,口頭警告他們必須注意建醮期間的行為,不要做出 醮。就在這一年發生包山倒塌事件,造成多人受傷。為免慘劇

違法的活動。當然,警方也明白這類軟性的提示,不可能產生 再次發生,政府下令禁止再進行搶包山活動。44 自 1979 年開

實際的效果。 39 因此,還有以下一連串配合的行動。 始,大會只好改用長鈎將幽包從包山解下來,待天明分 發 給

醮事進行期間,由三合 會調查科的探員確認參與者中的三合 居民。

會成員,針對這些目標人物,拍攝大量照片,又對主要的活動, 其 實,自有 搶包山項目以來,包山倒 塌的事 件也曾發生。如

全程錄影,搜集情報,作為記錄。如在 1974 年的醮事,警方總 1948 年祭幽後,坊眾爭相攀爬搶奪包山上的包,其中一座包

共 拍攝了 300 呎長的電影膠片和 459 張相片。警方又會 突擊 山因繩索斷裂,突然倒下,造成三名人士被壓傷。45 由於大包

搜查三個目標社團成員位於新興街與北社街的住處,以防他 山高數丈,大量人群攀上,有倒塌的危險,故紮製包山的社團,

34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1-62,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74, 13.02.1974-16.07.1974。

35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49。

36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31。

37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35。

38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08-1-51,Crime -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1973, item 16。1974 年的情況也類此,參看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

1-1,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46。

39 “Incidents at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1971”,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3;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08-1-51, Crime -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1973, item 18。

40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54。

41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46。

42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item 58。但據報紙報導,當日下午四時兩幫人馬約有二、三十人,在北帝廟對開,發生打鬥,雙方

沿海傍街互相追逐,要由警方加以制止。而報載的兩堂口分別是「和安樂」與「福義興」,但又指這兩堂口用「安居樂業」與「名揚四海」兩名稱。參看《華僑日報》,

1976 年 5 月 15 日。

43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3-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1977, item 19。

44 有論者指出,香港政府藉這次事件,嚴禁搶包山活動的目的,是欲禁止黑社會介入長洲的太平清醮活動。因每年捐建這三座大包山的海陸豐群體,據說都是與秘密

會社組織有密切關係,他們每年承擔製作三座大包山的費用,並以舞獅、舞麒麟、擔彩旗、領隊等方式,參與「會景巡遊」。蔡志祥,《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

會》,香港:三聯書店

(香港)有限公司,2000,頁 94。查當年報紙報導,亦有報導指「外間盛傳包山倒塌是由於黑社會人物引致。」

《華僑日報》,1978 年 5 月11 日,頁7。

45 《華僑日報》,1948 年 5 月 24 日,頁 4。

101

都會在地下打下杉木樁柱,用麻繩將包山綁緊在樁柱 上。46

據長洲年長居民說,「新義安」與「福義興」等社團會在包山頂

上安放旗斗,插上有「安」、「福」、「互」等社團標誌字樣的旗

幟,以包山的高度代表地位,互相比拼,故包山越紮越高。各

包山分屬不同的社團所有,自有其規矩。據說每個包山頂上的

旗斗,都會放了祭祀用的包,祭大幽後,由所屬社團人士攀上

包山取得祭包和小旗,不容其他社團人士染指。如有人犯禁,

就會引起打鬥。再者,各社團都相信,如包山倒塌,所屬社團

該年就會倒霉。因此,會派人嚴密看守打在地下的樁柱,以免

有人斬繩,或作出任何破壞的行為。47 自此,包山倒塌的情況,

並不常見;即使偶有發生,也沒有造成重大的傷亡。48 1978 年,

三大社團不堪香港警方的諸多監控與限制,該年雖然送出了

大包山,但決定退出長洲太平清醮。醮事來到第三天晚上,祭

幽儀式完結,人群蜂擁攀上包山時「新義安」與「福義興」兩社

團送出的包山隨即倒塌,造成 數十人受傷。49 這是否因各社

團的退出,過去建立起來的傳統「規矩」失卻執行者,在沒有

人守護包山的情況下發生的「意外」呢? 1978 年長洲太平清醮大包山倒塌時的情況之二( 江日華提供)

1978 年長洲太平清醮大包山倒塌時的情況之一(江日華提供) 1978 年長洲太平清醮大包山倒塌時的情況之三(江日華提供)

46 岑泉,〈新界南約紀游:長洲的北帝誕和打醮〉,《華僑日報》,1950 年 5 月 26 日,頁 7。

47 參看《翁志明訪問》,2011 年 6 月 7 日;《王文海訪問》,2011 年 10 月 19 日;《張植芬訪問》,2012 年 8 月 10 日;《香港工商日報》,1962 年 5 月 7 日,頁 6。

48 在 1975 年曾再次發生包山傾倒意外,當時其中一座包山因棚腳繩索捆紮不穩,經受不起坊眾攀爬的重壓而傾側,幸好包山上的人及時跳下,沒有人受傷。《香港工

商日報》,1975 年 5 月 26 日,頁 2。

49《大公報》,1978 年 5 月 10 日,頁 4。

102

自禁止搶包山後,長洲各街坊團體屢次提出恢復此傳統活動

的要求。到 2005 年,香港政府為重振亞洲金融風暴後頹敝的

經濟,嘗試推動香港旅遊業的發展,答應長洲各社團領袖及

離島區議 會的要求,在附加各項安全措施的條件下,有限度

地恢復搶包山活動。今天,身繫安全繩的運動健兒,奮力爭奪

塑膠平安包的場面,正是由此而來。而此「新形式」的「傳統的

恢復」,又能得到多少長洲居民的認同呢?

1978 年三大 紮 製 大 包 山 的 社 團 雖 然 宣佈 退 出 醮 事,但 該年 各 社

團仍捐出大包山(翁志明提供)

4. 小結

2011 年紮製大包山師傅第二代傳人在紮製大包山

很多時候表面看起 來,或聲稱為古老的「傳統」,其起源往往 (馬木池攝於 2011 年)

是相當晚近才被發明出來的。這些新近的發明,有些可以變成

「傳統」,有些則半途夭折。就好像長洲太平清醮中的搶包山,

在 1930 年代包是從包山架上摘下,擲到地上任由搶奪;而由

社團紮建的「大包山」,於「山祭」後進行的「搶包山」,於二次

大戰前是否存在,確實很值得懷疑。然而,二戰後,「社團」的

相互競爭,包山越紮越高,搶奪的方式也變成攀上大包山架

上搶奪,並發展出各種不成文的「規矩」,成為每年持續地重

複執行的儀 式。1960 年 代,在地方精英 有意的操弄下,包山

成為了太平清醮的象徵。1967 年長洲鄉事委員為長洲太平清

醮會景巡遊編輯出版「特刊」時,就以一幀「大包山」的照片作

為封面,並把刊物命名為「包山節會景巡遊大會特刊」,英文

名稱是 Bun Festival。「搶包山」亦看似是不可追溯的古老「傳

統」。但這「傳統」在 1970 年代,經受着殖民政府嚴厲規管,最

後是禁制下,割斷其與原來地方社團的聯繫,但其作為長洲

打醮「傳統」的記憶,卻頑強地留存在社會上。 2011 年長洲太平清醮大包山紮製的過程(馬木池攝於 2011 年)

103

2011 年長洲太平清醮街坊幫忙串包(馬木池攝於 2011 年)

2011 年長洲太平清醮大包山上包的情況(馬木池攝於 2011 年) 2011 長洲太平清醮紮製大包山的老師傅幫忙串包

(馬木池攝於 2011 年)

2012 年長洲太平清醮祭大幽後翌日早上大會分發平安包 2011 年長洲太平清醮的三座大包山全景(馬木池攝於 2011 年)

(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104

第七章

回應社會的內在調整

105

回應社會的內在調整

1. 因應環境需要的「神功戲」:粵劇與海陸豐戲

前文已提及,長洲的太平清醮是惠潮人的打醮,但神功戲卻 豐人籌辦的三天三夜的海陸豐戲,是慰勞出駕至太平清醮的

是演粵劇。參與建醮的海陸豐人在醮事完結之後,才借用戲 海陸豐人的守護神「北帝廟玄天上帝」的「謝神戲」,認為這應

棚,開演海陸豐戲。何以會如此? 該相當於前述「廣惠潮合約」中提到的四月的大戲。綜合而言,

田仲一成對上述合約中「廣惠潮府,周年三次神功」的理解,是

陳守仁談香港的「神功戲」時,指出香港地區為太平清醮演劇,

三月初三的北帝誕演戲、四月建醮時上演粵劇,和緊接打醮後

由四至七天不等,其所演劇種不盡相同。他舉例說:「長洲每

上演的「海陸豐謝神戲」,合共三次神功,也就是在建醮時上演

年一次的太平清醮,一向先演四天粵劇,再演三天福佬戲。有

粵劇後,再演海陸豐戲的做法,始於訂立〈長洲廣惠潮三府弟

時,由於無法聘得福佬戲班,也會加演粵劇以取代福佬戲。」1

子重建北帝廟合約〉之後的 1904 年。3

但他只描述了在田野上所見的現象,沒有說明其原委。

在長洲長大的歷史學者蔡志祥,自 1980 年代初開始撰寫了不

有關長洲太平清醮演劇的情況,日本人類學家田仲一成有較

少有關長洲地方傳統節慶的論文。他在討論長洲太平清醮與

詳細的討論。田仲一成先後於 1979、1980 與 1983 年考察長洲

海陸豐人的緊密關係時,亦引用田仲一成的觀點,認為醮事期

的北帝誕與太平清醮。在研究中談到長洲北帝廟祭祀時,引用

間上演粵劇,醮事後續演海陸豐戲的做法,正顯示長洲的打

長洲地方紳耆羅天恩所藏的〈光緒廿九年北帝廟重修記〉,指

醮是海陸豐人的傳統。蔡氏對〈長洲廣惠潮三府弟子重建北帝

出長洲玉虛宮的祭祀組 織最早是由惠潮府籍人士組成,到光

廟合約〉的解讀,基本上是接受田仲一成的觀點。 4

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時,廣府人才加入進去。他進一步引用

同年五月一日訂立的〈長洲廣惠潮三府弟子重建北帝廟合約〉 既然長洲太平清醮是由惠潮府人主辦,從組織者、神靈的來源

內所言:「至於廣惠潮府,周年三次神功,三月三及四月弍次大 (北帝)

,以至主持醮儀的道士和儀式的內容,都是以惠潮人為

戲,并及建醮,一共三次,例應每次支銀 壹百圓,共三次神功 主,何以在建醮期間要先開演粵劇神功戲,再續演海陸豐戲?

銀三佰圓……」廣府人加入了此祭祀組織後,北帝祭祀就由原 既有能力續演海陸豐戲,何以不是先演海陸豐戲呢?

來的北部一帶惠潮籍人的活動擴展為包括南部在內的全島人 另一問題是,田仲一成在長洲進行田野調查時,醮場設於北帝

參加的活動;但何以參加重修廟宇,就表示要參與到每年一次 廟前的廣場。他認為奉迎於神棚的諸神,在建醮期間,已經接

的打醮呢?對此田仲一成完全沒有加以解釋。他接着指出根據 受了粵劇的敬獻,返宮以後,就不再居於醮場內;只有主神玄

〈合約〉,「(北帝)廟裡資金的用途 主要可以列出三項:三月初 天上帝從神棚回駕本廟,重新坐鎮本廟(北帝廟)神壇,面向醮

三的北帝誕 戲劇表演、四月的建醮以及建完醮之後的謝神戲 場。廟前戲臺上演海陸豐劇,是作為玄天上帝直系信徒的海

劇表演。」 (有關此合約的討論,請參看第三章)

2

陸豐人,在向出駕至太平清醮的主神獻演感恩劇。5 但事實上

何以田仲一成會對此文獻作如此理解?相信主要是他在長洲 1966 年以前,長洲建醮的醮場設於東灣,戲棚則設於醮場內,

進行田野調查時,發 現 1979 年的打醮在 啟壇前一天 至 第五 與北帝廟頗有距離。(參看第四章)若續演海陸豐戲的方式,

天,先開演五日六夜的粵劇;於醮事結束後,續演惠州戲(海 始於 1904 年,在東灣戲臺上上演的海陸豐戲,是否能給已離

陸豐戲)三天。1983 年則在建醮期間,開演三天四夜的粵劇; 開醮場,被送回北帝廟的玄天上帝欣賞呢?

同樣在醮事完結後,續演海陸豐戲。田仲一成對此現象的解 又據田仲一成的田野調查,緊接建醮後上演的「海陸豐戲」是

釋是 長洲的惠潮幫的實力不足,加上長洲居民大部份為廣府 由「長洲惠海陸演戲值理會」所敬獻。然而,翻查由 1967 年開

人,懂海陸豐方言的居民佔少數,故一直以來,建醮期間,最 始出版的《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長

重要的祭祀戲劇是粵劇。但醮事結束後,由長洲島北部海陸 洲惠海陸演戲值理會」的組織名稱始見於 1978 年特刊上的「會

1 陳守仁,《香港神功戲》,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 第二版),頁 15。

2 田仲一成,《中國祭祀演劇研究》,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1,頁 67-69(中譯本:布和譯,《中國祭祀戲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頁 66-69。)

3 《中國祭祀演劇研究》,1981,頁 65-99(中譯本,2008,頁 64-102)

;又 1983 年建醮的內外壇儀式,詳見田仲一成,《中国の宗族と演劇 : 華南宗族社会における祭祀

組織・儀礼および演劇の相関構造》,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報告),1985,頁 285-287(中譯本:錢杭、任余白譯,《中國的宗族與戲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頁 96-98。)

4 Choi Chi-cheung, “Reinforcing Ethnicity: The Jiao festival in Cheung Chau,” in David Faure and Helen Siu (eds.),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110;又見蔡志祥,《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0,頁 92-94;蔡氏於 2019 年出版的《酬神與超

幽:香港傳統中國節日的歷史人類學視野》 (上卷),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9,頁 218-221,仍持相同的看法。

5 《中國的宗族與戲劇》,1992,頁 97。

106

景巡遊秩序表」中。6 這裡存在的問題是「長洲惠海陸演戲值 參與長洲海陸豐同鄉會的活動,協助募捐,籌辦建醮 後開演

理會」是什麼時候成立的組織?其與建醮的主辦組織「建醮值 的海陸豐戲。後來參加惠潮府,參與組織建醮的工作。以下是

理會」有什麼關係? 與他訪談的部份記錄:

(a) 長洲建醮加演海陸豐戲的歷史 開始的時候,沒有什麼組織,只是以海陸豐同鄉的

名義籌辦,借用戲棚演海陸豐戲。當時有新義安、

作為歷史研究者,切勿把眼前所見,想當然地當作過去一直如

福義興和海陸豐互助社等幾個社團,大家不分彼

此。對於在田野上看到的各種現象,有必要考查其存在的歷史

此,聯合為海陸豐人做一台戲。各社團以輪流的方

過程,能把所觀察的現象置於恰當的歷史脈絡下進行討論。

式接辦,但無 論該年是 那個社團辦,都是不分社

翻查香港本地的舊報紙,二次大戰前鮮有報導長洲太平清醮 團,大家一同出錢。輪到某社團辦,該年就由他負

的情況。香港重光後,本地報紙陸續復刊。1946 年後,報紙上 責請戲。各社團都會請各自的鶴佬戲班,戲班都是

每年都 有長短不一,關於長洲太平清醮的報導,如 1950 年 5 在香港本地請的。後來,由於大家都是惠海陸人,

月 26 日,《華僑日報》有以下一則有關長洲打醮演戲的報導: 為方便工作,就決定叫「惠海陸演戲值理會」,做個

「長洲居民經過四日五夜的慶鬧渡過了北帝誕之後,到農曆的 圖章,用此名義來請戲。七十年代,有前輩叫我幫

四月初六日又來了一個打醮,是一連舉行三日四夜的,也有演 忙做募捐的工作,我參與籌辦海陸豐戲也由此至

戲,所聘的戲班却是二流的戲班了,因此費用在支銷上也沒有 今。當年,香港也有幾個鶴佬戲班,戲班名稱我忘

像籌設北帝神誕的龐大。」7 雖然此報導沒有說明演戲酬神的 記了,但仍記得班主的名字,如呂華、陳佐等,是在

日數,但在 1952 年則清楚報導,大會「聘請復興劇團,開演名 觀塘和紅磡的戲班。後來,我們再改名為「海陸豐

劇,一連四日夜,免費任由坊眾參觀。」8 其後,歷年皆有報導, 文娛康樂協進會」,因為這個組織不單是做戲,還

都 是「開演粵 劇 助慶,連 續四日夜」。9 其中間或有變 化,如 要籌辦康樂活動,如旅行、敬老活動等。我們用社

1956 年,在開壇 起醮 前一晚開鑼,共 演四日五夜。10 1960 年 團註冊,每三年一屆,我做了多年主席。

代初,建醮大會為減少第一天會景巡遊的人數,鼓 勵旅客於

我幫忙做了幾 年鶴佬戲後,有兩位惠潮府的老前

第二天會景巡遊(送神)日才到長洲,以免 第一天出現過度擁

輩認為我頗能幹,把我拉進惠潮府。惠潮府有 32

擠的情況。(參看第五章對會景巡遊的討論)故間或在第二天

個執委,包括理事與監事。我當年被選為監事,按

的會景巡遊(送神)加演一日粵劇,以吸引旅客。如 1968 年,第

傳統必須參加農曆正月在北帝廟內為太平清醮選

二天的會景巡遊剛好是星期六,大會決定加演一天粵劇,讓該

總理的問杯,我第一次參加杯卜,就被選為總理。

日到長洲的旅客,日間可以參觀第二次會景巡遊,晚上又能觀

我當時在長洲水務局工作,較清閒,有充裕時間處

賞粵劇。11 無論是「三日四夜」,還是「四日五夜」,都是開演粵

理這些事務。 13

劇,未見在建醮期間或其後公演「海陸豐戲」的報導。

由於年事已高,對於過往所做的工作,翁氏沒法準確憶 述其

直至 1969 年,有報導 指:「但今年當地惠潮人士,餘慶未了,

年份。我們為此做一點考證的工作。翻查 1967 年創刊以來的

利用在北帝康樂場 蓋 搭之戲棚,繼 續 聘演 東江 戲。」一連 三

建醮 特 刊,翁氏首次 擔任建醮 值 理會副總 理是在 1978 年;

日,不收門券,任由市民前往觀看。12 到底在打醮結束後,再

而「長洲惠海陸演戲值理會」的名字,也首次在「會景巡行秩

續 演「海陸 豐 戲」的做 法,是 否 1969 年才開始? 1969 年距今

序表」上出現。14 因此,可以確定翁氏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約半世紀,應有不少曾親歷此轉變的長洲居民仍健在。走進

開始參與籌演海陸豐戲的工作。參與建醮的海陸豐人社團,

田野,與在地的居民進行深度訪談是搜集資料,認識所觀察

於 1969 年合資在醮後演海陸豐戲,其後是否持續地每年都借

的各種事物與現象的重要方法。

用打醮的戲臺演海陸豐戲,暫時不得而知。而據歷屆長洲建

翁志明為長洲出生的海豐人,生於 1944 年,父輩參與地方社 醮特 刊中的「建太平清醮日期表」中顯 示,1970-1976 年都是

團,協助長洲太平清醮的籌 辦工作。翁氏在 1970 年代,積極 演戲四日五夜,到 1977 年開始,則是演戲六日七夜,但卻沒有

6 「戊午年玄天上帝太平清醮會景巡行秩序表」,程序第二為:「長洲惠海陸演戲值理會」,總領隊:李國偉;領隊:彭振、黃鑑;顧問:馮北泰、馮子庚、馮玉書、蔡清、

黃國雄;節目:1 旗,2 鑼鼓,3 瑞麟」。見《長洲玄天上帝戊午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本刊無出版資料和𧵔碼),1978。

7 《華僑日報》,1950 年 5 月 26 日,頁 7。

8 《香港工商日報》,1952 年 4 月 21 日,頁 6。

9 《華僑日報》,1953 年,5 月 21 日,頁 9;《工商晚報》1958 年 5 月 23 日,頁 4;《華僑日報》,1963 年 4 月 28 日,頁 9。

10《華僑日報》,1956 年 5 月 7 日,頁 7。

11 《華僑日報》,1968 年 5 月 8 日,頁 14。

12 《華僑日報》,1969 年 5 月 29 日,頁 11。

13 《翁志明訪問》,2009 年 9 月 2 日;2011 年 6 月 7 日;2014 年 7 月 22 日。

14〈長洲戊午年建醮值理會〉,《長洲玄天上帝戊午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1978(本刊無出版資料和頁碼)。

107

說明所演的是粵劇,還是海陸豐戲。15 在 1978 年「長洲惠海 既然開演海陸 豐 戲 並非始於 1904 年,我們應如何 理 解光 緖

陸演戲值理會」的名字出現,並一直有運作。它是在哪一年改 二十九年(1903)重修北帝廟時訂立的〈長洲廣惠潮三府弟子重

名為「長洲海陸豐文娛康樂協進會」?翁氏指該會是三年一屆。 建北帝廟合約〉內所言:「至於廣惠潮府,周年三次神功,三月

筆者試以歷屆建醮特刊中該會的報導,編列其歷屆演海陸豐 三及四月弍次大戲,并及建醮,一共三次,例應每次支銀壹百

白字戲的記錄。(參看下表)據 此推斷,該會成立於 1996 年, 圓,共三次神功銀三佰圓……」。假如能排除因在田野調查時

並進行社團註冊,開始往內地聘請海陸豐戲班。因此,該會改 看到分演粵劇與海陸豐戲而產生的先入為主的偏見,照字面

名及註冊成為合法社團的原因,相信是要在國內聘請戲班,必 的意義解讀,合約中的「廣惠潮府周年三次神功」一語,說的是

須要有合法的註冊社團的身份,代戲班申請入境許可。 「神功」,而非「神功戲」。「三月三及四月弍次大戲」分別是北帝

誕演戲,與四月太平清醮的大戲「并及建醮」,是指加上「太平

長洲海陸豐文娛康樂協進會每年建醮 所聘戲班 清醮」這一酬神祭幽的功德。而建醮後開演海陸豐戲是始於

1969 年的新猷,根本不能視作「廣惠潮平分廟宇管理權」的依

年份 職員屆別 日/ 戲班

據。再有甚者,它是在醮事結束後,各神祇已離開醮場,被送

(三年一屆) 夜場

回各自的廟宇之後,故續演海陸豐戲,根本不屬於建醮儀式的

2001 2 1/4 汕尾市海陸豐洲渚老班白字 一部份,不能算是酬神的「神功戲」。參與醮事的海陸豐人何

劇團

以會有此舉呢?

2002 3 1/4 汕尾市海陸豐洲渚老班白字

一直以來,長洲打醮都是以惠潮府為中心,其中包括海陸豐的

劇團

鶴佬人、惠州的客家人,與及潮州人,也 就是惠潮「三邑」。16

2003 3 1/4 汕尾市海陸豐洲渚老班白字 三邑人都是以惠潮府人的名義,參與杯卜選總理,成立「建醮

劇團 值理會」的。二次大戰 後,長洲有大量外來人口移入。隨着長

2004 3 0/5 汕尾市惠海陸梅蕾白字劇團 洲島上的潮州人日漸增加,潮州人在惠潮府以外,自行組同鄉

社團。1950 年代,長洲潮州人以「潮州工商互助社」、「潮州公

2005 缺

會」等,於打醮時紮製大、小包山。17 雖然其大包山的規模無

2006 4 0/4 陸豐市浮頭新潮白字劇團 法與「新義安」和「福義興」等海陸豐人社團比較,但已可見潮

2007 4 0/4 陸豐市浮頭新潮白字劇團 州社群的日漸凝聚。1960 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或許也是神靈

的眷顧,在西灣天后誕的搶炮活動中,有潮州鄉親搶得花炮,

2008 5 0/4 陸豐市浮頭新潮白字劇團

為此成立「長洲潮州堂花炮會」;為配合「花炮會」每年迎神酬

2009 5 0/4 陸豐市新聲白字劇團

社,成立「長洲潮州業餘音樂社」,組織潮州大鑼鼓隊。1962 年

2010 5 0/4 汕尾市城區春蕾白字劇團 再以「長洲潮州鄉親」的名義,向政府立案註冊,成為合法的同

2011 6 0/4 汕尾市海豐縣梅蕾白字劇團 鄉 社團。18 這一年,除了紮送「潮」字大包山外,更以「長洲潮

州親會大鑼鼓」景色隊,參與會景巡遊。19 1964 年,長洲潮州

2012 6 0/4 汕尾市陸豐新盛興白字劇團

鄉親會領袖楊木盛被選為建醮值理會的正總理,該年「潮」字

2013 6 0/4 陸豐市新藝青年白字劇團 大包山用了十五擔包,高達四丈。只可惜遇上颱風吹襲,與其

2014 6 0/4 陸豐市新藝青年白字劇團 餘兩社團的包山,在未進行搶包山前已被吹倒。

(參看第四章)

2015 在醮後沒有安排演出海陸豐戲

2016 在醮後沒有安排演出海陸豐戲

資料來源:1967-2016 年《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醮會景巡 遊大會特刊》。

15 1967-2018 年《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16《翁志明訪問》,2009 年 9 月 2 日。

17 如 1954 年以「潮 州工商互 助 社 」名義,紮 送兩丈高的大 包山;1956 年又 以「潮 州公會」名義 紮 送 約三丈高的大 包山。《香 港工商日報 》,1954 年 5 月 2 日,頁 6;

《華僑日報》,1956 年 5 月 9 日,頁 7。

18〈長洲潮州會館沿革史〉,香港長洲潮州會館,《香港長洲潮州會館創立二十周年會刊》,香港:香港長洲潮州會館,1990,頁 23-30。

19《香港工商日報》,1962 年 5 月 7 日,頁 6;《華僑日報》,1962 年 5 月 8 日,頁 9。

108

2012 年長洲太平清醮酬神粵劇(馬木池攝於 2012 年)

1950 年代以來,參與打醮的海陸豐人面對潮州人在長洲惠潮 了建醮期內的演出。21 然而,只把目光放在長洲島上的人口,

府以外組 成同鄉 社團,進一步與 其 在醮事上進行競爭。1969 實際上是忽略了長洲作為珠江口水域的墟市角色。本書於第

年,海陸 豐的鶴佬人不分社團,以醮 後籌 演鶴佬戲,團結鄉 四章已透過民國四年(1915)年抄錄的《本洲建醮總簿》說明

親,正是面對潮州人競爭的一種表現。其次,1978 年,因政府 長洲太平清醮題捐的範圍,是跨地域,並與漁業、商業和走私

對參與打醮的「社團」進行嚴格的監控,促使海陸豐與潮州社 貿易有關連的網絡。每年誕期或打醮,開演神功戲時,到來看

團宣佈一同退出,主要是退出紮送大包山,參與搶包山等「社 戲的不單只是長洲島上的居民,還有來自此網絡所覆蓋的地

團式」競爭。(參看第六章)實際上,海陸豐社團改以「長洲惠 方的居民,包括索罟群島上的漁民,以及大嶼島上以長洲墟為

海陸演戲值理會」名義,繼續參與醮事,與及會景巡遊,又在 市場的大澳、梅窩、石壁、拾塱等村落的村民都會到來;甚或

醮事完結後續演海陸豐戲。20 然而,演海陸豐戲一直未能如「搶 遠 至香 港島各灣頭 及澳門等地,也 有居民前 來。(參看 第四

包山」般,成為醮事的象徵。隨着長洲島的經濟轉型,年青一 章)在族群如此紛繁的墟市上,開演神功戲,除了酬神外,還

輩多在島外升學與就業,不懂鶴佬話,根本無法欣賞海陸豐 要發揮娛人的作用。粵語作為長洲墟市上進行交易的溝通媒

戲。醮後開演海陸豐戲的做法,只能隨着老一輩鶴佬居民的 介,粵劇自然也成為神功戲的選擇。

離世,在失卻承載傳統的群體後,於 2014 年結束其嘗試形塑

長洲具有地域市場的角色,二戰後的經濟繁榮時期,長洲商戶

「傳統」的過程。

以集股方式,在北帝誕時搭建能容納三、四千人的大戲棚,開

(b) 海陸豐醮儀配上粵劇神功戲 演粵劇神功戲,以出售戲票的方式,為地方建設及慈善服務籌

長洲海陸豐人的打醮,卻演粵劇「神功戲」,一般的理解是長 款。如 1950 年的戲票價格為「板位一元五毫、椅位三元五毫、

洲島上人口以廣府人為主,海陸豐人只屬少數,故此粵劇佔用 對號位七元等。」價目年年不同,每年除收回股本外,都有不

20 參與籌演海陸豐戲的翁志明,也強調是不分「新義安」,還是「福義興」,為謀海陸豐人團結一致,以開演海陸豐戲的方式,凝聚長洲鄉親。《翁志明訪問》,2011 年

6 月 7 日;

〈戊午年玄天上帝太平清醮會景巡行秩序表〉,《長洲玄天上帝戊午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1978。

21《中国の宗族と演劇 : 華南宗族社会における祭祀組織・儀礼および演劇の相関構造》,1985,頁 285(中譯本:《中國的宗族與戲劇》,1992,頁 96)。

109

錯的收入,撥助地方建設。22 又如 1959 年,為了籌建北帝康樂 據說每年杯卜總理的傳統做法是在農曆正月十五後擇吉日,由

場的經費,一連演戲 25 天。 長洲北帝誕演戲酬神還有「點

23

喃嘸先生主持杯卜的儀式,喃嘸先生一邊唸經,一邊 擲 杯問

演」的安排,也就是容許善長人翁臨時贊助加演。24 不但本地 卜。但後來儀式簡化,改由街坊主持。其方式如下: 27

可藉開演粵劇籌款,甚至其他區域團體要籌款,也會把開演粵 1. 在問杯前一天,把上屆正副總理與惠潮府各參加筶擇值理的

劇的地點,移到長洲來。如 1960 年貝澳學校為籌建運動場, 名字,寫於字條上,並放在北帝神案上一夜,供北帝爺檢視;

考慮到籌款的成效,決定移師長洲北帝廟廣場舉行粵劇義演,

2. 第二天早上,各問杯者齊集於北帝殿前,取出神案上的名單,

演期達一個月。25 由此可見,在長洲打醮,要酬神與娛人,粵

依次每人擲杯十次,獲得勝杯數目最多者,任正總理,次者

劇神功戲自屬不二之選。

任副總理;如擲得最多勝杯者多於一位,即勝杯數目相同者,

2. 建醮組織的制度變革 可一同擔任正總理或副總理;故任正、副總理者,可多於一

翻看民國四年抄錄的「醮簿」,全書沒有提及惠潮府,更沒有 位。因此,每年正副總理人數都不同,如 1968 年有一位正總

說明杯卜總 理 必 須是惠潮府人士;只是在分 發題捐簿時,記 理和六位副總理;1976 年則有兩位正總理,八位副總理;

錄了一 般的題 捐簿「每本約三、四篇足用」,而要求「本州(長 3. 當日選出的總理,便要開始齋戒,直至打醮結束之日;

洲)惠州府」捐簿要 30 篇。由此可見,長洲太平清醮與洲上惠

4. 正副總理產生後,同樣以杯卜的方式,擇定起醮日期。由農

州府人士有密切的關係。再看 1884 年《循環日報》的澄清 告

曆四月初一至十五,每一天擲三次筶杯,先獲得兩勝杯和一

白,記載當年建醮值事「方義合、陳大合、許泰記、林 聯生店

寶杯的那一天,便作為正醮日。如問杯至四月十五日,仍未

等」,正是 1858 年倡議 重修 北帝廟的總 理和協理;其中方義

擲得「二勝一寶」杯,便要從初一再開始擲筶,直至獲得「二

合、許泰記和林聯生店更是以「惠潮府」名義敬送石獅子給北

勝一寶」杯為止;

帝廟的成員。二次大戰後,每年杯卜建醮總理都是在長洲惠潮

5. 接着,杯卜建醮時辰,定出開始齋戒的時間。辦法是將建醮

府元宵慶燈晚宴時,擇吉日往北帝廟進行杯卜,並要求杯卜總

當日依十二時辰劃分,由「子時」開始,逐一問杯,以先得「二

理者,必 須是惠潮人士等。26(參看第四章)而惠潮府一直控

勝一寶」杯之時辰為建醮時辰;

制着每年「建醮值理會」的組成,主導了長洲太平清醮的籌辦

與進行。1960 年代,殖民政府與長洲鄉事委員會的介入,主要 6. 杯卜決定起醮日期及時辰後,便舉行送總理的儀式,即前後

是在「會景巡遊」與打醮期間的治安與社會秩序,對於儀式內 任總理交接的儀式。

容方面,鮮有直接的干預。故建醮值理會組成方式的變化,主 當年總理接任後,便立即開展繁重的籌備工作。首先要向政府

要是因應長洲惠潮府內部或社會環境的轉變而作出。二次大 各部門呈文,申請搭棚建醮與演戲;又要發出捐冊向本洲各商

戰後,各值理仍是可以自由決定是否參與在玄天上帝殿上杯 戶善男信女籌募經費,聘請海豐喃嘸師傅 執行醮儀,紙紮師

卜正副總理的。但自 1976 年開始,各成員有鑑於一年一度的 傅開工紮作,禮聘戲班開演神功戲等。28 由於每年要到農曆

太平清醮工作之繁重,責任之重大,非正副總理數人之力可勝 正月才杯卜總理,待選出正副總理後,當年正副總理數人要在

任,故規定所有值理均須參與杯卜。因此,長洲太平清醮值理 短短三個月內統籌一切酬神巡遊的工作,實在十分吃力。故自

會的總理再不限於惠潮府人,而每年正月在玄天上帝殿前參 1976 年開始,除了規定所有值理均須參與杯卜總理外,更設立

與筶擇建醮委員會正副總理的人數亦逐漸增加。 總務、財務、募捐、法事、演劇、神壇庶務、會景巡遊、公共關

22 岑泉,〈長洲的北帝誕和打醮〉,《華僑日報》,1950 年 5 月 26 日,頁 7。有關北帝誕的運作,可參考以下一則 1955 年的〈籌演北帝誕神功戲徵集起人啟事〉:「查長

洲玄天上帝(即北帝)寶誕演戲,習俗相沿,由來已久,遞年舉行,已成向例。復查長洲北帝神誕演戲,原因有三,分列如下:

1. 長洲居民之守舊者,篤信北帝,賴保平安,尤以漁民、艇家,信念更切,每年北帝神誕必須演戲酬神;

2. 長洲居民為求商場興旺,繁榮地方,每年北帝神誕,例行演戲;

3. 長洲街坊人士,為街道修理以及方便醫院支持,每年北帝神誕,定必借重神誕演戲,藉籌善款;

以上三項,關係長洲繁榮發展,事誠重要,因此年北帝神誕演戲,不能避免。」見長洲華商會檔案,1955_PT_001, 一九五五年乙未年長洲街坊慶祝元天上帝寶誕

演戲值理會卷宗。

23 《華僑日報》,1959 年 4 月 7 日,頁 10。

24 《華僑日報》,1949 年 4 月 1 日,頁 5。

25 《華僑日報》,1960 年 11 月 29 日,頁 15。

26 《華僑日報》,1955 年 2 月 22 日,頁 7;19 67 年 2 月 28 日,頁 14;連子聲,

〈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醮包山節籌備經過〉,長洲包山節會景巡 遊特刊編輯委員會主編,

《香港新界長洲包山節會景巡遊大會特刊》,1967(本刊無出版資料和頁碼)。

27 有關杯卜當年建醮總理的過程,可參看〈長洲太平清醮杯卜揭秘〉,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玄天上帝丙戌年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遊》,香港:香港長洲

太平清醮值理會印,2006(本刊無頁碼)。

28 自 1967 年「醮刊」創刊開始,每年都有「籌備經過」一篇,內容基本相同。連子聲,〈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醮包山節籌備經過〉,長洲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編輯委員

會編,《香港新界長洲包山節會景巡遊大會特刊(丁未年)》,1967(本刊無出版資料和頁碼)。

110

29

2004

2009 9 28

1960

1966

2009 年 10 月 28 日在北帝殿前杯卜建醮總理的情況

( 馬木池攝於 20 09 年)

(馬木池攝於

2001

30

30

31

32

1997 2007

29 羅天恩、楊玉麟,〈長洲太平清醮之籌備〉,《長洲玄天上帝丙辰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本刊無出版資料與𧵔碼),1976。有關該年規定值理必須參加杯卜

總理,並對建醮籌備工作加以組織的敘述,以不同作者之名,原文照錄,仍用「往年值理可自由參加,惟今年所有值理均須憑杯卜決定膺選……」刊載於其後的建醮

特刊,直至 1987 年。若只看其中一期特刊,如 1986 年的建醮特刊,便很容易受其誤導,以為此轉變出現在 1986 年。查歷屆特刊,由於 1976 年以前的特刊,並無此說,

年以前的特刊,並無此說,

故此轉變應出現在 1976 年。

以不同作者名字,全文照錄 1976 年〈長洲太平清醮之籌備〉一文內容,刊載於以下長洲建醮特刊:

年份 作者 年份 作者

1976 羅天恩 楊玉 198

19 84 陳繼財

陳繼 財

197

1977 許 錦 馮 祥 198

19 85 澤根 林岱立 楊永暉

197

1979 馮尚文

馮尚 文 198

19 86 馮北泰 王錦添 劉 柱 馮國良

19 81 子

子 198

19 87 子 王文海 馮國良 澤根 輝 余玉田 永協豐( 志宏)

198

19 82 朱 明 張維城

30 馮北泰,〈戊申年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籌備經過〉,《戊申年長洲包山節長洲鄉事委員會特刊》,(本刊無出版資料與頁碼),1968。

31 辛巳年( 20 01)年農 曆正 月十八日吉時 於北帝殿 前問杯的代 表分別為馮國良(惠潮府理事長)、黃振 輝(惠潮府會長)、楊玉 麟(惠潮府副理事長)。由此可見,有

關長洲建醮的重要決 定,惠潮府 仍扮演着關鍵的角色。見長洲惠潮府有限公司、建醮籌備委員會, 〈長洲太平清醮 通告長洲惠潮府有限公司、辛巳年建醮值理會、

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 遊 大會編,《玄天上帝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 遊特刊》,香港:長洲惠潮府有限公司、辛巳年建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 遊 大會

印,20 01( 本刊無頁碼)。

32 翁志明,〈值理會主席感言〉,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玄天上帝己丑年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香港: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印

,香港: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印, (本刊

,2009(本 刊

無頁碼)。

111

地取消了。在散醮當日,早上大會分派幽包後,各神祇在下午 標誌着長洲的太平清醮已成為可讓長洲島上全體居民共同參

被無聲無息地送回所屬廟宇。 33

與的傳統社區節日。

醮期固定下來後,主事者有見於負起籌辦建醮工作的建醮值 3. 小結

理會,是每年正月問杯選出正副總理後成立的臨時組 織,在

第六章談到「搶包山」由出現到禁止,由禁止到重現的過程,在

人事組 織上缺乏延續性。其次,籌備工作亦要在選出正副總

短短的 30 多年間,經歷幾番變動,卻能成為長洲打醮的象徵,

理後才能開始,導致籌備時間過於短促,增加了不少工作的困

被視為建醮的重要「傳統」。然而,醮事完結後續演的「海陸豐

難。2004 年,由長洲惠潮府值理會於 會議上提出,改變 過往

戲」,歷經 40 多年的形塑,也曾獲得研究者的「確認」,卻在過

的做 法,建議 成立永久性的非牟利註冊社團,主辦 一年一度

程中夭折,未能成為長洲太平清醮的傳統。故傳統的發明,除

的太平清醮。透過在北帝神前杯卜,建議獲得神明首肯通過。

了地方精英的參與,更要配合外在社會的需要。

2004 年 9 月獲 得香港社團註冊,成立「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

Eric Hobsbawm 把被發明的傳統分為兩類:一種是確實被發明

理會」

(以下簡稱「新值理會」)

,作為每年「舉辦傳統長洲太平

後,經過建構和正式確認的「傳統」;另一類是在短暫的可追

清醮(包山節)及 盂蘭勝 會」的常設組 織;而經選舉產生的 13

溯時期(可能只有數年)

,以不易追溯的方式,迅速建立起 來

位執行委員,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至於每年於北帝殿前杯

的傳統。這種被發明的傳統,是透過反覆的實踐,建立具有儀

卜總理的傳統,繼續保留,只是把時間提前三個月,在農曆九

式性與象徵性的規則,並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過去建立連

月份舉行;選出的當年正總理(實為下一年總理)

,為當年值理

續 性。37 明顯地,由惠潮府人杯卜總理組 成「建醮值理會」的

會 執行副主席,副總理為當年執行委員,參與 籌辦建醮的工

傳統,是屬於前者;而 2004 年獲 得 香港社團註冊成立的「香

作。因此,每年籌辦太平清醮時,除了人事組織的延續性得以

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卻是新發明。它一方面沿用「建醮值

加強,也會有較長的時間作準 備。34 其 實,早 在 2003 年,已

理會」的名字,讓此新發明與舊有的「建醮值理會」的歷史扣

改變了過往只有惠潮府人士才可參加杯卜總理的規定,歡 迎

連在一起,以保持其「傳統」身份;另一方面,又開放杯卜建醮

其他籍貫的長洲居民參與。35 翌年,「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

總理的資格,不再局限於惠潮人,使建醮組織得以擴大。 38

會」的成立,實際上是把長洲太平清醮的參與資格向全島居民

開放的做法制度化。根據「新值理會」的章程,「任何人士,凡 2007 年,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 選舉第二屆執行委員,當

年滿十八歲者,無任何犯罪紀錄,而經由一名會員介紹,再經 中已有女姓當選。2009 年杯卜總理當日,筆者曾詢問該名女性

執行委員會審批通過」,每年繳交會費港幣 800 元,即可成為 執行委員何以不參加杯卜總理,她表示雖然大會章程沒有規

「新值理會」的會員。 島上居民,不分籍貫,加入「新值理會」

36

定女性不能參加,但她尊重「傳統」,暫無意參加。39 由此可見,

後,便可以參與選舉執行委員,負起籌辦太平清醮的工作。其 規章制度已改變,新發明仍在某程度上表現出對舊傳統的尊

次,由於該會對於參加杯卜總理的資格沒有加以限制,理論上 重,讓舊傳統仍發揮着影響力。

是任何會員都可以自由報名參與。因此,「新值理會」的成立,

33 2006 年仍有第二次會景巡遊與送神回廟的程序,但到 2007 年便只剩下「第二天送神回廟」了。見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玄天上帝丙戌年長洲太平清醮包山

節會景巡遊》,香港: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印,2006;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玄天上帝丁亥年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遊》,香港:香港長洲太平清

醮值理會印,2007(本刊無頁碼)。

34「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之註冊日期為 2004 年 9 月 24 日,社團註冊編號為 REF.CP/LIC/SO/19/30652。參看《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大會章程》,章程由香港

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提供。

35 翁志明,〈值理會主席感言〉,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玄天上帝己丑年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香港: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印,2009(本刊

無頁碼)。

36《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大會章程》,章程由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提供。

37 Eric Hobsbawm and Terence Ranger (eds.),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1-14.

38 有 關 傳 統 儀 式 面 對 社 會 變 遷,如 何 藉 宣 稱 為 某 歷 史 時 期 的 延 續,進 行 新 儀 式 的 創 造,可參 看 Paul Connerton, How Societies Rememb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41-71。

39《黃紫蓮訪問》,2009 年 10 月 28 日。

112

第八章

總結

113

總結

美國歷史學家 Barbara W. Tuchman 談 歷史寫作時,認為歷 也是長洲華商會的會員;馮北財為回春堂藥材店的東主;周理

史重視「真實性」,必須掌握充份的材料;還要避免在掌握歷 炳是從事海產雜貨的廣福公司及榮利店的東主;歐合全是全利

史資料的情況下,以個人的意識形態,試圖操縱手頭上的「事 號(魚店)東主;何福輝是 長洲海浴場司理、何大信酒樓的東

實」,產生「意識形態」比「歷史真相」更具有影響力的情況。歷 主;朱 北生是建順辦 館(華洋雜貨)的東主;鄺炳有是鄺記漁

史學者是要順從材料,而非把自己的觀 點強加於材料之上。 1

欄、廣泰生(造船)司理;劉炳文為全盛號(金舖)東主等等。由

饒世藻(Yao Souchou)在未有充份掌握長洲華商會與長洲居民 此可見,長洲居民協會的執行委員主要是在長洲島上經商的商

協會的歷史事實的情況下,以階級分析的方法,強把長洲華商 人,而且是規模與資本比較大,經營金舖、酒樓、漁欄、船廠、

會視為新興的商人階級的代表,而居民協會在黃氏家族的控 山貨及辦館等商人,也大都同是長洲華商會的成員。 5

制下,代表 傳統鄉紳勢力,把兩者對立起 來。分析 1950-1960

再者,上述兩會內的商人,除了是同時參與兩會的工作外,其

年代,「長洲華商會」取代「長洲居民協會」,則是以馮北財為代

中部 份人士更 是私交甚篤的好友。如 黃 頌 凱、陳麗峰、馮北

表的商人階級在殖民政府的扶持下,排除以黃氏家族為代表

財、陳廣英、劉炳文、何福輝、陸森如、鄒達、劉維就、莫銘泰、

的鄉紳勢力。 2 這正是「意識形態」先於「歷史事實」的結果。

曾鑑熙、楊德勝 12 人,早在 1947 年 2 月 15 日已組 織了「期頤

本書第二章討論長洲地方自治組 織的發展,詳述「長洲華商 會」。該會會冊的「引言」有如下說明:

會」與「長洲居民協會」的創立,說明兩會間的人事派系衝突時,

已指出二戰後的頭幾年,雖然長洲居民協會由黃頌凱擔任主 夫兄弟固一本之親,而玉石資攻,朋友亦五倫之次,

席,而黃頌凱是長洲黃維則堂的司理人,但我們不能據 此指 輔仁取善、但聲氣之相應,斯骨肉之無殊也。吾等

長洲居民協會由長洲黃氏宗族所控制;反之,長洲華商會也並 偶合萍踪,如親蘭臭,踵桃園之勝 事,結義 □懷,

不代表「新興商人階級」。因此,不能武斷地把地方人事派系 聯桑梓之通家,訂盟有願,此後膠漆愈堅,同志更

衝突,視為階級對立。 3 添同氣,固齒年之弗論,惟友誼以長存,是為引。

試比較 1945-1952 年長洲居民協會執行委員的組成,與長洲華 實際上,「期頤會」是個誕辰聯歡會,每逢會中成員生辰,各會

商會歷屆常務委員的名單作比較(參看第二章表二)

,可以發 員科「喜席金」五元,備辦酒席,一同歡宴。6 雖然,黃頌凱為

現兩會的主事者有不少重疊的情況。如以資料較完整的 1947 黃維則堂的司理人,但我們絕對不能否定他也是長洲重要的

年及 1949 年為例,7 名長洲居協會執行委員中,有 4 位同樣是 商人,他與長洲華商會的主事者,如馮北泰、陳廣英、莫銘泰

該年長洲華商會的常務值理。由於長洲華商會 1949 年的一屆, 等,更時相往還,在長洲的地方事務上,有緊密的合作。如「長

是橫跨至 1950 年底,因此在這兩年,每年都有 4 位身兼兩會 洲長利街坊渡」為長洲街坊合股經營的客貨渡船公司,以上諸

的執行(常務)委員。1949 年有主席馮北財,常務委員朱北生、 位都是該「街坊 渡」的股 東,黃 頌 凱、陳 廣英 更曾出任「街坊

鄺炳有和周理炳 4 位;而 1950 年則是主席馮北財,常務委員 渡」的司理。7 又如 1951 年 2 月,「長洲華商會」在副主席周理

周理炳、何福輝 和劉炳文 4 位。再查看此時期長洲居民協會 炳及值理鄭植華的提議下,決議捐助由「長洲居民協會」主持

各執行委員的職 業背景,連任三屆的主 席 黃 頌凱, 雖然為 4

的「長洲方便醫院」及「義 學」,各 200 元;新義 塚辦 事處 及

黃維則堂的司理人,但他同時也是長洲長利街坊渡的司理, 修 葺中環 天 后廟 各 50 元。8 又如 1953 年 3 月長洲醫院醫官

1 Barbara W. Tuchman, “In Search of History,” Practicing History: Selected Essays by Barbara W. Tuchman, London: Macmillan, 1983, pp.2-16。

2 Yao Souchou, “Class, Culture and Structural Domination in a Colonial Situation: Changing Community Leadership on Cheung Chau Island, Hong Kong,” Dissertation for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1983, ch. 6.

3 當時擔任南約理民府官的高志也明確地表示長洲「華商會」與「居民協會」的糾紛,其實是內部人事派系的鬥爭。 Austin Coates, “Cheung Chau,” in John Strickland (ed.),

Southern District Office Reports: Islands and Villages in Rural Hong Kong, 1910-6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183-195.

4 長洲居民協會的章程中規定委員「連選得連任」,但不得連任超過三屆。黃頌凱在 1945-1949 年連任該會主席,由於 1945 年為臨時組織,從 1946 年才作為第一屆,

故黃氏仍是合符會章要求,只連任三屆,第四屆由周理炳出任主席,1951 年,黃氏再當選為該會主席。

5 長洲居民協會的執行委員也包括其他行業人士,如邱景華為長洲醫院的醫官,在長洲服務超過 20 年。1959 年,時任長洲華商會會長的馮北財,在歡送邱景華醫生調

任東華醫院及大埔醫院院長之職的宴會上致賀詞,說到邱景華醫生在 1936 年秋間出任長洲醫院醫官,在日治時期,徇長洲居民之請,留在長洲繼續服務長洲居民,深

得居民的愛戴。1945 年 8 月日軍投降,並撤離長洲,長洲陷入無政府狀態,邱景華醫生與洲中父老乘小艇赴港島,請求政府速派軍警到長洲維持治安。1946 與 1947

年更擔任長洲居民協會的執行委員,參與地方重建的工作。見馮北財,〈新界南約離島區各鄉會歡讌邱景華調東華院致辭〉,長洲華商會會務文書,1958-CCC-003。

6 《期頤會冊》,莫銘泰存,前長洲街坊會主席李見定提供。

7 〈商戶登記:本港商業登記表(1952)合資生意用及獨資生意用〉,長洲華商會會務文書,1952_CCC_002。

8 〈第五次全體值理會議〉

(1951 年 2 月 25 日),長洲華商會,《一九五一年元月華商會會議錄》。

114

邱景華醫生榮陞官守太平紳士,「長洲華商會」就建議與「長洲 亭的創建,是以當年鄉事委員會正副主席周理炳、馮北財為首

居民協會」聯合舉辦聯歡宴會,慶賀邱氏榮陞。 當然,除了合 9

組 成的籌 建委員會所 創建,怎可能 把它 視 為「潮幫」的神祇

作外,還有分工。如 1952 年 11 月 8 日的長洲華商會的會議記 呢?(參看 第四章)再者,鄉 村 遊神的隊列安排,通常是較 重

錄中,有青年陳炳雄等擬參加「香港民眾安全服務隊」受訓, 要的神轎排列在隊伍的尾端,因民間習俗認為壓軸的位置,

以為本坊眾服務,函請「長洲華商會」代為繕寫「保證書」。當 具 有最高的榮譽。14 就如長洲太平清醮遊神時,長洲玉虛宮

時,值理 姚得順認為該會為商人團體,繕寫保證書一類的事 北帝神轎殿後,正是顯 示其作為醮事主神的崇高地位。以上

情,並非該會的工作範疇,決議請該青年赴「長洲居民協會」請 種種,都是對史實掌握不足,強要把參與醮事的群體作分類

求辦 理。 由此可見,「長洲華商會」與「長洲居民協會」在地

10

時做出的錯誤。

方事務上,有明顯的分工。

蔡志祥借用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的「對立互補」的概念,

以上種種讓我們明白到不能因為黃頌凱身兼黃維則堂的司理 認為長洲太平清醮是海陸豐人的祭祀,其開放也只限於陸上

與長洲居民協會主席,就簡單地把居民協會視作黃維則堂的 的居民。蔡氏視這種有限的開放為突顯對「水上人」的歧視,

附屬機構,界定其為傳統鄉紳組織。同樣,也不能隨意把黃維 把「水 上人」及其原 本居住的地區西灣,排斥在建 醮範圍之

則堂、長洲居民協會與長洲華商會 對立起 來;更不能把這種 外。為論證「水上人」在醮事中被排斥,在未有考證的情況下,

建立在主觀分類的對立關係,視作「階級對立」。我們只要看 先預設西灣是水上人居住的地方,西灣天后廟是水上人的廟

一看第一屆長洲鄉事委員會的選舉結果,黃維則堂的兩位代 宇。故在大石口進行「走大船」,被視為把不潔的東西放進「水

表人物黃頌凱與黃承業都成了執行委員,若要分類,他們都 上人」居住的地方,未有派喃嘸師傅往請神,是對「水上人」的

是華商會派的商人,又怎可能是操控居民協會的鄉紳勢力呢? 歧 視等等。西灣是 長洲耕菜園的菜農居住與耕種的地方,水

上人在二戰前在做盂蘭祭水幽時,也不到西灣去。水上人主

鄉村廟宇與所屬村民之間具有特殊的聯繫,因此廟宇祭祀,

要聚集於正灣與東灣,住進西灣只是二戰後,特別是 1960 年

特別是「打醮」最能具體顯示地域內的社群關係。11 田仲一成

代以後。(參看第四章)筆者並非要否定岸上人對水上人存有

與蔡志祥對長洲太平清醮的研究,都關注到地域中的族群關

歧視,只要檢視 1960 年長洲鄉事委員會的組成,由理民府委

係。但他們同樣因為對地方歷史事實的掌握不足,無論是對田

任兩名漁民代表為委員,其中一人為執行委員,但該執行委員

野上觀察的現象與及文獻資料的解讀,都出現了不少的誤解。

對於與水上無直接關係的事宜,並無表決權。15 漁民代表對

如田仲一成對長洲惠潮府與及長洲鄉事委員會的組成與發展

這種帶歧視的安排十分不滿,但也只能以缺席會議的消極方

沒有做任何探討,只以 1979 年兩會中只有一位長洲地主黃氏

式抗議。16 若把田野觀察所得,未經歷史檔案與文獻的考證,

家族成員,就斷言兩會的主流派都是「惠潮府」成員。12 在本

就先入為主地以刻板的族群歧視觀念去審視田野上所見的現

書第二章已清楚指出,作為長洲地主的黃氏在二戰前已身任

象,張冠李戴的情況,自屬難免。

「廟宇委員」與及「街坊總理」之職。在鄉事委員會成立之初,

黃仲凱與黃承業都連任多屆執行委員。其次,有關醮事完結後 群體的分類除了涉及內部認同的建立,更涉及標籤他者,以達

續演海陸豐戲,是把始於 1969 年的安排,誤作始於光緒末年 到建構等級身份的作用。因此,族群差異成為劃分社會地位

的傳統。(參看第七章)至於把會景巡遊中的關公忠義堂的關 高下的標準,由此界定的「我群」,往往會無視被標籤為「他者」

帝神鑾,指為屬於「潮府」,又據此指潮幫神鑾排在最尾,可見 的族群內部 存在的差異。17 過去對長洲族群的研究,不但對

其地位不如廣惠兩幫之說,13 更是大謬不然。其實關公忠義 被標籤為他者的「水上人」的內部差異視而不見;18 甚至是作

9 〈第五次全體值理會議紀錄〉

(1953 年 3 月 10 日),長洲華商會,《一九五二年(第六屆)長洲華商會會議錄》。

(1952 年 11 月 8 日),長洲華商會,《一九五二年(第六屆)長洲華商會會議錄》。

10〈第二全體值理會議紀錄〉

11 參看 David Faure,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Lineage and Village in the Easter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70-86。

12 詳見田仲一成,《中国の宗族と演劇 : 華南宗族社会における祭祀組織・儀礼および演劇の相関構造》,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報告),

1985,頁 246-248。(中譯本:錢杭、任余白譯,《中國的宗族與戲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頁 79-80。)

13 田仲一成,〈二十世紀香港潮幫祭祀活動回顧:遺存的潮州文化〉,《饒宗頤國學院院刊》

(創刊號),2014 年 4 月,頁 395-441。

14 參看 David K. Jordan, God, Ghosts, and Ancestors: Folk Religion in a Taiwanese Village,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2, pp.42-59。

15 香港政府檔案處,案卷 HKRS407-2-4-1, 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16《羅鎮良訪問》,2011 年 9 月 8 日。

17 參看 Emily Honig, Creating Chinese Ethnicity: Subei People in Shanghai, 1850-198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Eric Hobsbawm, 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65-67。

18 有關長 洲漁民 以作為方式的分類與及在宗教儀 式上展示的內部群體的分歧,可參看馬木池,〈宗教儀 式 與社群結構的互動:香港長 洲島水陸 盂蘭勝會的發展〉,

《節日研究》第十四輯,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9,頁 116-132。

115

為「我群」的惠潮人的內部分歧,也未有足夠的關注。如惠潮府 來的地方自治組織,把地方管治直接置於理民府的監督下。20

內的三邑,包括了海陸豐人、潮州人與及客家人。惠潮府為長 (參看第二章)在長洲的個案中,政府透過規範鄉事委員會組

洲太平清醮的主辦團體,三邑人士都是以「惠潮府人」的身份, 織,直接介入地方事務,利用政府授權與分配其掌握的物質資

透過杯卜總理的傳統,組織建醮委員會,參與醮務的工作。但 源,干預選舉。有關香港殖民管治模式的研究,金耀基早年提

在二戰後,移居人口的大量增加,潮州人逐漸發展出獨立於「惠 出的「行政吸 納政 治」

(administrative absorption of politics)模

潮府」的潮州人同鄉組織,並以此組織參與建醮的會景巡遊, 式,是殖民時期香港政府穩定的主要原因。21 但金耀基主要

加入到紮製大包山的競爭中。這種原來「我群」內部的成員,成 着眼於城市的層面,而關信基與劉兆佳則把行政吸納模式移

為「他者」的過程,使原來存在競爭關係的海陸豐不同社團,產 用於新界,提出「新間接管治」

(Neo-Indirect-Rule)的概念,用

生需要凝聚的壓力。假如,我們不把目光只聚焦於惠潮人與廣 以說明港英殖民政府在 1950 年代,因應城市發展的需要,而

府人,惠潮人與水上人,而能兼顧到惠潮人內部的分歧,我們 要應付鄉村居民的抵抗,使城市化的進程更暢順,所以採用補

對長洲太平清醮在過去百年來的變化,將有新的理解。(參看 償激勵的方式,給予順從政府的鄉紳有形或無形的利益,讓他

第四、五、六和七章) 們利用同樣的方式,去爭取鄉民對政府的支持,孤立反對者。

關、劉二氏認為殖民政府透過「新間接管治」的方式,讓戰後新

Edward Shils 在討論傳統變遷時,把造成變遷的因素分為內部

界獲得政治穩定。22 然而,若以長洲居民協會的個案為例,殖

與外部兩類。內部變遷是起源於傳統內部的持份者,因應其

民政府並非為了城市發展而干預地方 社會,而是不滿地方民

與傳統的關係所進行的自然變革。這種內在變革通常被促成

主自治體制的發展,利用鄉事委員會的組 織取代原來的地方

者視為「改進」,雖已越出了被繼承的內容,但卻被 視為傳統 自治組織,接管原屬地方自治組織掌管的權力,如修建房屋、

的延伸。外來因素主要是指外來傳統的對抗,外來者恃着經 土地的買賣、市場攤位的使用等。各種政治活動都要經過理民

濟、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優越性,促成本地傳統發生變遷。 19 本 府官的核准,而新成立的鄉事委員會根本沒有實際的權力,23

書各章曾討論過長洲太平清醮的各種變革,其中欲使建醮程 在殖民政府的政治安排下,只是作為政府的地方「諮詢組織」,

序更流暢,而調整個別儀式的先後次序;把建醮會景巡遊日期 根本沒有代殖民政府管治的職能。二次大戰後,港英殖民政

固定在農曆四月八日的佛誕,以便島內外人士的參與;甚至是 府對新界的管治,一直在進行規範化,以便進行直接的管治。

改變建醮值理會的組成,每年由問杯選出的總理組成臨時建

自印度 殖 民 地 大 叛 亂 後,英 國 頒 布 的《一八 五 八年 公 告 》

醮值理會,改變為有固定任期的法定組 織,以加強組 織的延

(Proclamation of 1858)中承諾在擬定、執行法律時,對行之已

續性。以上種種都可說是傳統的內部變遷,推動變遷的持份

久的印度權利、習俗、習慣給予應有的尊重。24 港督卜力(Henry

者認為這類變遷都是為延續與鞏固傳統所必須的。然而,地

Arthur Blake)在接收新界租借地時,也同樣表示「爾等善美風

方傳統不可能孤立於外部的殖民管治,內部與外部因素經常

俗利於民者,悉仍其舊,毋庸更改。」25 一貫以來,英殖民管治

是相互作用,推動傳統的變遷。

者尊重管治地域的風俗習慣,似乎已成共識。但若把長洲太平

過去對長洲太平清醮的研究過份 集中於地方社會,忽略了地 清醮作為研究個案,將其置於殖民管治的脈絡下進行探討,可

方社會與更大的外在社會結構的互動。自 1899 年,新界被納 以發現殖民政府對新界地方傳統習俗的確十分尊重,並不代

入港 英殖民政府的管治;即使在二次大戰 後,新界曾出現短 表 殖民政 府對 地方 放 棄 管治,也 不代 表它不會干 預地方傳

暫的地方自治,但情況很快就發生了轉變。港英殖民政府重新 統,影響其變遷。1928 年《華人廟宇條例》的實施,把地方廟

確定不容地方代議政制的發展,理民府官員作為殖民政府治 宇的管理權收歸華人廟宇委員會,就是赤裸裸的直接干預地

理 新界的代理人,除了採取拉攏願與殖民政府合作的地方精 方社會,影響地方傳統的維持。(參看第三章)

英的傳統政策外,更嘗試以規範化的鄉事委員會組織,取代原

19 Edward Shils, Tra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pp.213-261.

20 有關十九世紀以來英國直轄殖民地的統治模式,可參看 John Darwin, Unfinished Empire: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Britain, New York: Bloomsbury Press, 2013, ch.7。

21 Ambrose Y.C. King, “Administrative Absorption of Politics in Hong Kong: Emphasis on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Ambrose Y.C. King and Rance P.L. Lee (eds.), Social Life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of Hong Kong, pp.127-146.

22 Kuan Hsin-chi and Lau Siu-kai, Development and the Resuscitation of Rural Leadership in Hong Kong: The Case of Neo-Indirect-Rule, Hong Kong: Occasional Paper No. 81,

Social Research Cent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9.

23 Rubie Watson 對厦村鄉 事 委 員會的研究指出,選 舉產 生的委 員沒有實 質的權力,地方控 制權掌握在殖民管治者手上。Rubie S. Watson, Inequality Among Brothers:

Class and Kinship in South Chin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p.139-142。

24 John Darwin, Unfinished Empire: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Britain, New York: Bloomsbury Press, 2013, ch.7。

25《欽命 總督香港等處地方提督軍務 兼二等水師提督軍門佩帶頭等寶星卜布告》 (中文附件),見 C.O.129/290, War and Colonial Department and Colonial Office: Hong

Kong, Original Correspondence, Great Britain, Public Record Office.

116

1961 年開始,港英殖民政府歷任首長與高級官員經常親身出 員的協力下,產生巨大的改易傳統的力量。這種傳統的改易,

席太平清醮的會景巡遊,擔任主禮嘉賓,應邀前往參觀醮場 實際上是港英殖民管治力量,在傳統節慶領域內的展示。

與大包山等。就是出於殖民首長的尊重與關注,負責管治新界

Peter Burke 對巴西狂歡節(Carnival)的研究,提出狂歡節的發

的理民府官必須尋找地方精英進行協調,成立官民協調委員

展軌迹,經歷參與、改革、撤出和再發展的四個階段。19 世紀

會,把政府相關部份代表拉進此地方傳統祭祀活動。理民府

末,知識階層精英以文明、理性,要求對粗野的狂歡節進行改

官的參與,讓已規範化並受其直接監管的鄉事委員會扮演更

革,要把伴隨非洲黑奴帶入的元素除去,要「去非洲化」;白人

積極的角色,由理民府撥出資源,協助鄉 事委員會 進行地方

精英從街頭撤離,把節日移入室內,進行雅化的改革。今天,

建設,修建北帝康樂場與北區海傍路,為鄉事委員會建立聲

精英階層重新發現大眾文化,在狂歡節內的非裔美洲文化,成

譽,以便介入原屬「惠潮府」組 織的祭祀,作為協調殖民政府

為別具特色的元素。中產階級重新回到街頭參與狂歡節,提

與民間的中間代理人。鄉事會內的地方政治精英,以出版包山

節特刊的方式,掌握話語權,扮演「會景巡遊」主辦者的角色。 出要「再非洲化」。Peter Burke 認為這現 象與節日的商業化有

其實,殖民首長的出現,已觸發參與打醮的地方社團之間的競 密切的關係,在巨大商機的推 動下,各 類群體又一次介入狂

爭,各社團為在港督檢閱下展 示勢力,大量增加隨行的麒麟 歡 節。26 長洲太平清醮在二次大戰之後,同樣走過從尊重、

隊、地色與飄色隊等,使原為「列聖行香巡遊」的宗教儀式,更 參與、介入,到改變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地方政治精英與殖

趨向嘉年華式的「會景巡遊」。由此引來殖民政府的關注,各 民官員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進入 21 世紀,長洲太平清醮再

政府部門透過「協調委員會」參與地方祭祀,進而介入,對地方 一次受到政府的眷顧,在 2011 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社團實行監管。在此脈 絡下,長洲太平清醮在二戰 後的歷史 名錄,引起市民大眾的再度關注,保護與承傳非物質文化遺

發展,實際上展 示出地方 社會與殖民管治的互動。這種表面 產,已成風氣。商業化元素的進入,未知又會對此「傳統」產生

讓市民看來是對「傳統的尊重」,卻在地方政治精英與殖民官 怎樣的影響。

26 Peter Burke, Varieties of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148-161.

117

附錄:《本洲建醮總簿(民國四年吉立)》書影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徵引書目

香港政府檔案:

Administrative Reports

Block Crown Lease

Blue Books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 26, Correspondence…relating to the Affairs of Hong Kong, 1882-1899, Shannon:

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71.

C.O.129/290.

HKMS178-1-21, Copies of miscellaneous papers relating to the Cheung Chau Residents Association,

Cheung Chau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the 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1845 -

1960s, 1945 - 1960.

HKRS1219-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HKRS170-1-345, Cheung Chau Island - Proposed Improvements in Civil Administration.

HKRS365-1-158, A Dragon Boat in Born in Hong Kong.

HKRS365-1-71-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Cheung Chau Wan (Bay), 1961〕.

HKRS365-1-71-2,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The grand parade during Bun Festival celebrations,

1961〕.

HKRS365-1-71-3,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Lantern maidens in the grand parade, 1961〕.

HKRS365-1-71-4,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An artisan and the balancing array which will be used in the

grand parade, 1961〕.

HKRS365-1-71-5,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Spectators at the grand parade, 1961〕.

HKRS365-1-71-6,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The nine foot papier mache effigies of Shan Saan, the God

of the Earth and Mountains, To Tei, the Household God and Reporter of Good and Evil, and Dai Sze

Wong, the God of Hades, 1961〕.

HKRS365-1-71-7,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Villagers lighting joss sticks during the festival, 1961〕.

HKRS365-1-71-9,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The crowds scrambling up the pylons for the buns, 1961〕.

HKRS407-1-25,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65.

HKRS407-1-33,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66.

HKRS407-1-49,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67.

HKRS407-1-62,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 1974, 13.02.1974 - 16.07.1974.

HKRS407-2-4-1, 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06.03.1956 - 28.01.1961.

HKRS407-2-4-2, Cheung Chau Rural Committee, 31.01.1961 - 09.06.1972.

HKRS407-3-1,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1977.

HKRS41-1-3152, Temple keepers of the Pak Tai and the Hung Shing Temples of Cheung Chau: Allocation

of annual fees of tenderers for …… to the Kaifongs to finance welfare of the Island.

HKRS503-2-14, Cheung Chau Lot No. 160 S.A. (Old Lot), Extension of Chapel on ……

HKRS58-1-14-33, Cheung Chau Customs Station - Report taking over of - By the police, 14.10.1899 -

05.01.1900.

HKRS58-1-58-5, Crown Land in Lot No. 242, Cheung Chau application of Kaifong of Cheung Chau for -

for a Public Market, 10.6.1911 - 18.11.1911.

HKRS58-1-60-78, Crown Land in Lot No. 242, Cheung Chau: Application for the proposal of building a

market for sale of pork, fish and vegetable.

HKRS58-1-70-50, Land at Cheung Chau, Southern District, N.T., Cheung Chau Lot No.724, Application

by Wong Tseuk Ting , Manager for Wong Wai Tsak Tong - for building purposes.

HKRS58-1-97-42, Land at Cheung Chau, Southern District, New Territories, Lot No. 766, Application by

the Community of Cheung Chau for - for building purpose.

HKRS70-6-172-1, Bun Festival - NC + DIB.

HKRS70-6-172-2, Bun Festival - ENCL.

130

HKRS908-1-50, Crime -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1972.

HKRS908-1-51, Crime -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1973.

HKRS915-1-1, Triad Activities - Cheung Chau.

HKRS983-1-8, Triad Involvement in Chinese Festivals.

08-19D-385, Cheung Chau village and Harbour, 1919.

04-02-027, Customs station at Cheung Chau Island, the building on the right is probably Hung Shing

Temple, 1898.

04-06-125, Pak Tai Temple, Cheung Chau Island, 1920.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s

Lot 156 in District Cheung Chau, Memorial No. 397 on 2 December, 1905(土地登記).

Lot 156 in District Cheung Chau, Memorial No. 31429(土地登記).

地方志書:

九龍海關編志辦公室,

《九龍海關誌 1887-1990》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王崇熙,

《(嘉慶)新安縣志》

,1992 年初春再版。

阮元修,陳昌齊等纂,

《(道光)廣東通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靳文謨,

《(康熙)新安縣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立北京圖書館藏顯微影片本,卷三,地理,頁 11。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廣東省志、地名志》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地方舊文獻:

《太平清醮原本》

(馬朝煥手抄本)。

《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公佈香督令特輯》

,香港:亞洲商報社,1943,頁51-52。

《莫永泰存「期頤會」冊》

,前長洲北社街街坊會主席李見定提供。

陳兌日記(Specimens of the Daily Journals of the Native Assistants)

,藏於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Sinologisch

Instituut,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圖書館的郭士立藏書(Gützlaff Collection)

關天培,

《籌海初集》

,道光16 年(1836)刊本,近代中國史料叢刊422,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年影印。

《朱遠德堂家族成員一覽表》

,朱遠德堂後人朱健先生提供。

長洲華商會檔案:

1947_CCC_001,華 商會各社團 來往 函件 復會 註冊登 記 會 議 紀 錄 稿 件及 通告稿 件(內含〈長洲華

商會 職 員辦 事細則、履 歷 表和會 章(1942)〉

、〈民國卅六年 議 案 紀 錄〉

、〈民國卅八年十月(即

一九四九)年華商會會議錄〉

、〈一九五一年元月華商會會議錄〉

、〈一九五二年(第六屆)長洲華

商會會議錄〉

)。

1952_CCC_005,一九五二年各會員商業登記存底(商戶登記)。

1952_CCC_006,本港商業登記表(1952)合資生意用及獨資生意用(商戶登記)。

1958_CCC_003,長洲華商會會務文書。

1955_PT_001,一九五五年乙未年長洲街坊慶祝元天上帝寶誕演戲值理會卷宗。

訪談記錄(沒有註明者皆為長洲居民):

《(大埔碗窰張屋地村)張貴訪問》

,2009 年 11 月 19 日。

《王文海訪問》

,2011 年 10 月 19 日。

《朱潔瑤訪問》

,2012 年 6 月 13 日。

《何炳釗訪問》

,2012 年 10 月 5 日。

《李見定訪問》

,2011 年 6 月 14 日。

《翁志明訪問》

,2009 年 9 月 2 日,2011 年 6 月 7 日。

《張植芬訪問》

,2012 年 8 月 10 日,2015 年 6 月 25 日。

131

《陳文光訪問》

,2011 年 11 月 29 日。

《陳林訪問》

,2009 年 8 月 26 日。

《黃北根訪問》

,2011 年 12 月 17 日。

《黃成就訪問》

,2012 年 8 月 13 日,2014 年 6 月 8 日。

《黃紫蓮訪問》

,2009 年 10 月 28 日。

《黃維坤訪問》

,2011 年 12 月 3 日。

《羅伙有訪問》

,2012 年 8 月 5 日。

《羅鎮良訪問》

,2011 年 9 月 8 日,2012 年 10 月 5 日,2012 年 10 月 20 日。

香港舊報紙:

Hong Kong Daily Press

The China Mail

The Hong Kong Telegram

《大公報》

《工商晚報》

《天光報》

《香島日報》

《香港工商日報》

《香港日報》

《循環日環》

《華僑日報》

特刊:

《丁亥年大埔元洲仔大王爺寶誕演戲委員會恭祝大王爺寶誕特刊》

,2007。

長洲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編輯委員會主編,

《香港新界包山節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1967(本刊無出

版資料)。

《戊申年長洲包山節長洲鄉事委員會特刊》

,1968(本刊無出版資料)。

《己酉年長洲包山節長洲鄉事委員會特刊》

,1969(本刊無出版資料)。

《庚戌年長洲包山節長洲鄉事委員會特刊》

,1970(本刊無出版資料)。

《癸丑年長洲包山節》

,1973(本刊無出版資料)。

《長洲玄天上帝乙卯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1975(本刊無出版資料)。

《長洲玄天上帝丙辰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1976(本刊無出版資料)。

《長洲玄天上帝丁巳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1977(本刊無出版資料)。

《長洲玄天上帝戊午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1978(本刊無出版資料)。

《長洲玄天上帝己未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1979(本刊無出版資料)。

《長洲玄天上帝庚申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1980(本刊無出版資料)。

辛酉年長洲建醮值理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辛酉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香港:辛酉年長洲

建醮值理會印,1981。

壬戌年長洲建醮值理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壬戌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香港:壬戌年長洲

建醮值理會印,1982。

癸亥年長洲建醮值理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癸亥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香港:癸亥年長洲

建醮值理會印,1983。

甲子年長洲建醮值理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甲子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香港:甲子年長洲

建醮值理會印,1984。

132

乙丑年長洲建醮值理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乙丑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香港:乙丑年長洲

建醮值理會印,1985。

丙寅長洲建醮值理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丙寅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香港:丙寅年長洲建

醮值理會印,1986。

丁卯年長洲建醮值理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丁卯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香港:丁卯年長洲

建醮值理會印,1987。

戊辰年長洲建醮值理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戊辰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香港:戊辰年長洲建醮

值理會印,1988。

長洲鄉事委員會、己巳年長洲建醮值理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己巳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香港:長洲長洲鄉事委員會、己巳年長洲建醮值理會印,1989。

長洲鄉事委員會、庚午年長洲建醮值理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香港:

長洲長洲鄉事委員會、庚午年長洲建醮值理會印,1990。

長洲鄉事委員會、辛未年長洲建醮值理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香港:

長洲長洲鄉事委員會、辛未年長洲建醮值理會印,1991。

長洲鄉事委員會、壬申年長洲建醮值理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香港:

長洲長洲鄉事委員會、壬申年長洲建醮值理會印,1992。

長洲鄉事委員會、癸酉年長洲建醮值理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特刊》

,香港:

長洲長洲鄉事委員會、癸酉年長洲建醮值理會印,1993。

長洲鄉事委員會、甲戌年長洲建醮值理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醮九四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長洲長洲鄉事委員會、甲戌年長洲建醮值理會印,1994。

長洲鄉事委員會、乙亥年長洲建醮值理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醮九五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長洲長洲鄉事委員會、乙亥年長洲建醮值理會印,1995。

長洲鄉 事委員會、丙子 年長洲建醮值理會 編,

《長洲玄天 上帝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 遊特 刊》

香港:長洲長洲鄉事委員會、丙子年長洲建醮值理會印,1996。

長洲鄉 事委員會、丁丑 年長洲建 醮 值 理會 編,

《長洲玄天 上帝太平清醮 包山節會景巡 遊特 刊》

香港:長洲長洲鄉事委員會、丁丑年長洲建醮值理會印,1997。

長洲鄉 事委員會、戊寅年長洲建醮值理會 編,

《長洲玄天 上帝太平清醮 包山節會景巡 遊特 刊》

香港:長洲長洲鄉事委員會、戊寅年長洲建醮值理會印,1998。

長洲惠潮府有限公司、己卯年建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

醮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長洲惠潮府有限公司、己卯年建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

景巡遊大會印,1999。

長洲惠潮府有限公司、庚辰年建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編,

《長洲玄天上帝太平清

醮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長洲惠潮府有限公司、庚辰年建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

景巡遊大會印,2000。

長洲惠潮府有限公司、辛巳年建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編,

《玄天上帝長洲太平清

醮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長洲惠潮府有限公司、辛巳年建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

景巡遊大會印,2001。

長洲惠潮府有限公司、壬午年建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編,

《玄天上帝長洲太平清

醮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長洲惠潮府有限公司、壬午年建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

景巡遊大會印,2002。

長洲惠潮府有限公司、癸未年建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編,

《玄天上帝長洲太平清

醮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長洲惠潮府有限公司、癸未年建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

景巡遊大會印,2003。

甲申年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編,

《玄天上帝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

特刊》

,香港:甲申年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印,2004。

133

乙戌年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編,《玄天上帝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

特刊》

,香港:乙戌年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大會印,2005。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

《玄天上帝丙戌年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遊》

,香港:香港長洲太

平清醮值理會印,2006。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

《玄天上帝丁亥年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遊》

,香港:香港長洲太

平清醮值理會印,2007。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

《玄天上帝戊子年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遊》

,香港:香港長洲太

平清醮值理會印,2008。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

《玄天上帝己丑年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香港長

洲太平清醮值理會印,2009。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

《玄天上帝庚寅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香港長洲太平

清醮值理會印,2010。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

《玄天上帝辛卯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香港長洲太平

清醮值理會印,2011。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

《玄天上帝壬辰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香港長洲太平

清醮值理會印,2012。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

《玄天上帝癸巳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香港長洲太平

清醮值理會印,2013。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

《玄天上帝甲午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香港長洲太平

清醮值理會印,2014。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

《玄天上帝乙未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香港長洲太平

清醮值理會印,2015。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

《玄天上帝丙申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香港長洲太平

清醮值理會印,2016。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

《玄天上帝丁酉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香港長洲太平

清醮值理會印,2017。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

《玄天上帝戊戌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特刊》

,香港:香港長洲太平

清醮值理會印,2018。

長洲鄉事委員會編輯委員會編,

《長洲鄉事委員會成立二十五周年銀禧特刊》

,香港:長洲鄉事委員

會編輯委員會,1986。

《長洲寶安會所新廈落成揭幕典禮特刊》

,香港:長洲寶安會所,1969。

香港長洲潮州會館編,

《香港長洲潮州會館創立二十周年會刊》

,香港:香港長洲潮州會館,1990。

香港新界長洲鄉事委員會首二屆執行委員會編,

《香港新界長洲鄉事委員會會刊 1961-1964》

,香港:

香港新界長洲鄉事委員會首二屆執行委員會,1964。

長洲華商會編,

《長洲華商會年刊》

,香港:長洲華商會,1960。

近人著述:

Arlington, L.C., Through the Dragon’s Eyes: Fifty Years’ i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ervice, London: Constable

& Co Ltd, 1931.

Blake, Henry A., China, London: A. & C. Black,1909.

Burke, Peter, Varieties of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Choi Chi-cheung, “Reinforcing Ethnicity: The Jiao Festival in Cheung Chau,” in David Faure and Helen

Siu (ed.),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104-122.

Connerton, Paul, How Societies Rememb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Darwin, John, Unfinished Empire: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Britain, New York: Bloomsbury Press, 2013.

Edward Shils, Tra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134

Faure, David, “Folk Religion in Hong Kong and the New Territories Today,” in Julian F. Pas (ed.), The

Turning of the Tide: Religion in China Toda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259-270.

Faure, David,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Lineage and Village in the Easter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Freedman, Maurice,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1965.

Geertz, 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Hal Empson, Mapping Hong Kong: A Historical Atlas, Hong Ko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rvices, 1992.

Hase, Patrick H., The Six-day War of 1899: Hong Kong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Hayes, James, “Cheung Chau, 1850-1898: Information from Commemorative Tablets,”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3(1963), pp.88-106.

Hayes, James, “Lantern Festival, Cheung Chau, 10th February 1971,”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26 (1986), pp.267-270.

Hayes, James, The Great Difference: 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 and Its People 1898-2004,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Hayes, James, The Hong Kong Region, 1850-1911 :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own and Countryside, Hamden,

Conn.: Archon Books, 1977.

Hayes, James, “Notes and Impressions of the Cheung Chau Community,” in David Faure & Helen F. Siu (eds.),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89-103.

Hobsbawm, Eric and Terence Ranger (eds.),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Hobsbawm, Eric, 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Honig, Emily, Creating Chinese Ethnicity: Subei People in Shanghai, 1850-198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Jordan, David K., God, Ghosts, and Ancestors: Folk Religion in a Taiwanese Village,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2.

King, Ambrose Y.C., “Administrative Absorption of Politics in Hong Kong: Emphasis on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Ambrose Y.C. King and Rance P.L. Lee (eds.), Social Life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127-146.

Kuan Hsin-chi and Lau Siu-kai, Development and the Resuscitation of Rural Leadership in Hong Kong:

The Case of Neo-Indirect-Rule, Hong Kong: Occasional Paper No.81, Social Research Cent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9.

Myers, John T. and Leung, Davy, A Chinese Spirit-medium Temple in Kwun Tong: A Preliminary Report,

Hong Kong: Occasional Paper, Social Research Cent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4.

Myers, John T., “Traditional Chinese Religious Practices in an Urban-industrial Setting: The Example of

Kwun Tong,” in Ambrose Y. C. King and Rance P. L. Lee (eds.), Social Life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81, pp.21-36.

Pas, Julian F., The Turning of the Tide: Religion in China Toda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Shiratori, Yoshiro (e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Hong Kong, Tokyo: Sophia University, 1985.

Strickland, John (ed.), Southern District Officer Reports: Islands and Villages in Rural Hong Kong, 1910-6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Taylor, W.A., “The Spirit-Festival,”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December, 1953 issue of the Wide World

Magazine, 轉引自《戊申年長洲包山節長洲鄉事委員會特刊》

,(本刊無出版資料與頁碼)

,1968。

Tuchman, Barbara W., Practicing History: Selected Essays by Barbara W. Tuchman, London: Macmillan, 1983.

Watson, Rubie S., Inequality Among Brothers: Class and Kinship in South Chin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Yao, Souchou, “Class, Culture and Structural Domination in a Colonial Situation: Changing Community

Leadership on Cheung Chau Island, Hong Kong,” Dissertation for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1983.

丁新豹,

〈歷史的轉折:殖民體系的建立和演進〉

,載於王賡武主編,

《香港史新編》

,上冊,香港:三聯

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頁 114-116。

丁新豹、黃迺錕,

《四環九約》

,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1999 年修訂再版。

135

卜永堅,

〈史料介紹:1835 年英船於廣東遇劫事件〉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26 期,2002 年1 月

15 日,頁7-13。

田仲一成,

〈二十世紀香港潮幫祭祀活動回顧:遺存的潮州文化〉

,《饒宗頤國學院院刊》

(創刊號)

2014 年4 月,頁395-441。

田仲一成,

《中国の宗族と演劇:華 南宗族社会における祭祀 組 織儀礼および演劇の相関構造》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報告),1985(中譯 本:錢杭、任 余白譯,

《中國的宗族與戲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田仲一成,

《中国鄉村祭祀研究:地方劇の環境》

,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9。

田仲一成,

《中國祭祀演劇研究》

,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1(中譯本:布和譯,

《中國祭祀

戲劇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沈仲平,

〈香港三合會的源流、演變及刑事政策〉

,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科大衛、陸鴻基、吳倫霓霞合編,

《香港碑銘彙編》

,香港:市政局,1986。

烏云格日勒,

〈中西沖突與細菌學說的進一步確立:1894 年的香港鼠疫〉

,載於余新忠等著,

《中國近

世重大疫情與社會反應研究》

,北京:中國書店,2004,頁239-259。

袁文、何潤林、劉樹球等編,

《長洲東莞會所創會一百一十週年紀念註冊有限公司理監事就職典 禮

暨徵求會員聯歡大會特刊》

,香港:長洲東莞會所有限公司,1975。

馬木池,

〈十九世紀香港東部沿海經濟 發展與地域社會的變遷〉

,載於朱德蘭主編,

《中國海洋發展

史論文集》

(第八輯)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頁73-103。

馬木 池,

〈宗教儀 式 與 社群結 構 的互 動:香 港 長洲島水陸 盂蘭勝 會的發展〉

,載 於王加華主 編,

《節日研究》

,第十四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頁116-132。

馬木池,

〈從厦村鄉約太平清醮看與醮村落間的關係:元朗厦村鄉約甲戌年(1994)建醮考察報告〉

載於蔡志祥、韋錦新編,

《延續與變革:香港社區建醮傳統的民族誌》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

版社,2014,頁187-213。

區少軒、陳大同、麥顯揚主編,

《香港華僑團體總覽》

,香港:國際新聞社,1947。

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編譯,

《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

,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

陳守仁,

《香港神功戲》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第二版)。

麥秀霞、莫冰子主編,

《新界指南》

,香港:時代新聞社,1951。

華琛( James Watson)、華若璧( Rubie S. Watson)著,張婉麗、盛思維譯,

《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

性別及禮儀》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

黃佩佳著,沈思編校,

《新界風土名勝大觀》

,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6。

蔡志祥,

〈香港長洲島的神廟:社區與族群關係〉

,載於陳春聲、鄭振滿編,

《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頁354-381。

蔡志祥,

《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0。

蔡志祥,

《酬神與超幽:香港傳統中國節日的歷史人類學視野》

,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9。

蔡志祥、韋錦新編,

《 延續與變革:香港社區建醮傳統的民族誌》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

蔡香玉,

〈十九世紀中葉香港三位潮州男傳道的巡遊佈道〉

,《 潮青學刊》第一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13,頁574-592。

薛鳳旋、鄺智文編著,

《新界鄉議局史》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

研究所,2011。

鍾逸傑著,陶傑譯,

《石點頭:鍾逸傑回憶錄》

,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4。

譚 思敏,

《香港新界侯 族的建構:宗族 組 織 與地方政 治和民間宗教的關係》

,香港:中華書(香港)

有限公司,2012。

136

後記

選長洲為田野,以太平清醮為研究專題,絕對是當初始料不及的事情。尤記得第一次以學習的名義

往長洲考察太平清醮,是1995 年擔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助教的時候,與一眾學生跟隨蔡志祥

老師前往。事前熟讀老師的大作,帶着「陰陽循環、宇宙再生」之說,解讀海陸豐喃嘸的醮儀;以「互

補對立」的理論,分辨水陸居民的族群關係。熙熙攘攘的場面,目不暇給的節目,填滿當日的每一刻

鐘;精神飽餐一頓後,坐上渡輪,揮揮手就與長洲說再見了。隨後數年,斷斷續續,重複着此考察程

序。雖然我有興趣探究漁民社區,但從來沒有興起過一絲要研究長洲的念頭。可能是因為志祥老師

在長洲長大,自1980 年代初開始其田野研究,成熟的研究成果亦已陸續出版;拜讀過其大作後,就

遠遠地躲到西貢各灣頭,做了點勞而無功的鄉村古蹟普查,意外的收獲是在走訪各鄉村時,有機會

與各村父老進行深入的訪談,豐富了我對新界東部沿海鄉村二戰後生活的認識。其後,為編輯許舒

博士收集的商業文書,也曾跑到廣西的北海與防城,再踏足京族三島,有幸能多次與張兆和結伴考

察京族的哈節,甚至跨越邊境,進入越南的茶古。參與觀察過程間的討論,實在讓我獲益良多;田

野經驗的累積,甚有助於我日後從事漁民社區的研究。借此對兆和兄表達衷心的感謝。

2009 年7 月,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鄒興華告知長洲太平清醮已被選為申報「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

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志祥老師把我找來,共同接受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委托,撰寫申報材料及攝

製十分鐘的錄像介紹,所有工作必須在兩個月內完成。幸好正值暑假,能全身投入,總算不負所托,

於九月底前通過本地五人專家小組的審議,呈交北京文化部。2011 年5 月23 日中國國務院公佈香港

長洲太平清醮以民間信俗(長洲太平清醮)的名稱,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既已做

了個開始,與長洲不同的地方社團負責人進行過初步訪談,深感過去討論長洲族群關係的研究,似

乎都是站在陸上人的視角進行分析,也未有把地方社會的發展,放在英殖民管治的歷史脈絡下展開

討論,實有重新檢視的必要。當香港文化博物館提出「太平清醮與長洲地方社會文化的發展口述歷

史計劃」作為申報成功後的跟進研究時,我也欣然接受他們的委托,正式開始我的長洲研究。

在進行上述兩個項目期間,我得到長洲各方人士的支持與協助,首先要感謝身兼長洲鄉事委員會主

席及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主席翁志明、包山紮作師傅陳林和陳金源,飄色製作人張植芬、黃成就;

與及各街坊社團及漁會的負責人,如李見定、曹秋明、黃綿佳、杜光標、何麗安、王文海、楊玉麟、陳

文光、陳德明、黃維坤、朱健、黃北根、高標、陸尚禮、李桂珍、曾家明,何炳釗、彭華根、林潔聲、孔

憲禮、鄺國威、朱潔瑤、黃紫蓮、江日華、羅鎮良、羅火有、羅初五、黃容、張劍雲的幫助。他們除了答

允接受訪問外,更為筆者提供珍貴的舊相片、打醮的舊記錄、各式地方文獻與社團刊物,特別是曹

秋明兄經常為我介紹與聯絡相關的受訪者,甚至陪同進行訪問,帶我走遍整個長洲,使我在長洲的

田野調查得以暢順進行。大恩大德,銘感於心。除了上述接受我正式訪問的朋友外,還有不少相關地

方人士,特別是漁民朋友,在各種各樣非正式的場合下與我傾談,讓我認識到不少彌足珍貴的地方

知識。我無法把他們的名字一一列出,只能借此表明他們的耐心與付出,對本書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為了擴大視野,把長洲太平清醮放在島上不同族群互動的場域內進行考察,便不能只觀看每年的太

平清醮,必須同時關注島上不同族群的重要節慶,如漁民的端午龍舟祭、天后誕,水陸居民各自的

盂蘭勝會,與及每年元宵的燈 會等等,都成為我觀察的重要節目。過去百年香港在殖民管治下,雖

說殖民管治者十分尊重地方傳統,鮮有干預地方傳統節慶活動;但考慮到因尊重而參與,不同程度

的參與也是一種「軟性干擾」,同樣可能對地方傳統產生影響。為了解港英殖民政府與長洲地方社

會的關係,課餘到訪香港政府檔案館,已成為我的日常。多年來,無論是認識多年的,還是新相識的

館員,他們專業而又有效率的協助,為我省卻不少探索的時間,挖掘出無盡的驚喜。檔案不單存在

於政府檔案處,民間社團的檔案,更是可遇不可求。長洲華商會成立於1942 年,為長洲島上重要的

137

地方社團。1950 年代中,曾受政府委托管理長洲地方社會事務。2011 年該會清理會所,經值理會會

議討論,願意把該會檔案捐贈予香港中文大學,供有興趣的研究者使用,現該批檔案 於香港中文

大學圖書館。結合田野與文獻,一直以來都是我所學習的基本研究方法。在田野上獲得的地方性知

識,加上上述的政府與民間檔案,研究才可以一步步進行下去。

本書在搜集資料與撰寫期間,因教務與其他研究項目的覊絆,只能是時斷時續地進行,完成之日遙

遙無期。由於「香港傳統節日:歷史人類學的視野」是我在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的課程之一,故走訪

田野、翻閱資料時偶有所得,就會寫成講稿,作為該年該課程的一節課。因此,書中不少章節,都曾

在課堂上講述,該課程的學生是最早的聽眾。本書某些章節,也曾在不同的學術會議、研討會及演

講中宣讀,會議的主持者、評論人及與會者,如張小軍、張芳霖、徐斌、潘艷勤、唐曉濤、何傑堯、志

賀市子、羅士傑、范純武和洪健榮等的評論和提問,對我修改書稿甚有幫助。其中要特別感謝好友

芹澤知広在奈良大學為我安排的專題研討,與會者的質疑,有助我思考如何以更明晰的方式,表達

我的觀點。過去幾年,還有不少同窗朋友,關心我的研究,為我提供資料和各種協助。要感謝的人,

還包括韋錦新、馬健恒和呂永昇,他們毫不吝嗇地與我分享他們以往考察長洲太平清醮時拍攝的錄

像和相片。韋錦新更曾在長洲申報國家級非遺期間,協助拍攝及訪問。

各章草稿成於不同時間,前後跨越六、七年。一直到2020 年8 月我的教學生涯結束,離開香港中文大

學歷史系後,才下定決心,把其他工作放下,修訂舊稿,編整成書。先後共花了六個月時間,終於在

2021 年3 月完成結論一章。只待校閱全書一遍,搜檢錯別字,統一各章註釋與格式,便算大功告成。

然而,此時眼睛的舊患居然復發,必須暫時停止電腦前的工作。我曾與在中大歷史系教學期間認識

的研究生組成讀書會,定期聚會,按各自的研究專題,分享研究心得。讀書會的學友,包括劉天朗、

呂卓遙、何仲衡、李進仁、張嘉樂等,得悉我面對的困境,二話不說,拔刀相助;不但為我校閱全書,

修改了無數筆誤及格式不一致之處;更來我家,針對書稿進行研討,提出他們的建議與批評。有不

少具建設性的觀點,雖然沒法收納於本書,但必將成為我未來研究的參考。對於他們的付出,我的

感激之情,無以言表。書稿完成後,很感謝好友程美寶、黃永豪願花時間通讀全稿,提出寶貴的意

見;但由於書稿已進入排版的階段,不能作大動作的修改。雖然如此,我在排版後的最後一校中,仍

盡可能採納他們的意見。最後,我要特別感謝志祥老師,他既是我從事田野研究的啟蒙老師,也是

我最要好的朋友。在中文大學歷史系,我的辦公室就在他的對面,有不少機會一起午膳聊天。在工

作上遇到什麼煩心的事,總會去敲他的房門,找他訴苦。雖然我對長洲太平清醮的研究,與他有不

少觀點相左之處。在過去數年,我每次對他的觀點提出挑戰,他總是以最耐心的態度聆聽,以最恢

宏的胸襟,接納批評。與志祥老師相處,可以讓人十分放鬆。本書也是在他的關心與催促中完成的。

書稿完成後,他是第一個審閱全稿,並願為本書寫序的人。對他,我除了感激外,還有無盡的敬意。

專注於自己的工作,而忽略了家人,似乎是學術界的常態,我也不例外。在本書完成之日,我只希望

寶玲、樂晴、樂天不要記着我過去的種種不是,而能與我分享此書出版所帶來的喜樂。

在本書排版及多次的校對過程中,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非常專業的幫助,把本書的錯漏之

處,減至最少,本人深表感謝。當然,書中如仍有任何不是之處,都是作者的責任。

殖民管治下的傳統節慶:長洲太平清醮的流變

作者:馬木池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複製、節錄或轉載。

2022 年以 PDF 格式電子版初版於香港

國際書號:978-988-79400-1-2


本網站純為個人分享網站,不涉商業運作,如有版權持有人認為本站侵害你的知識版權,請來信告知(contact@histsyn.com),我們會盡快移除相關內容。

This website is purely for personal sharing and does not involve commercial operations. If any copyright holder believes that this site infringes on y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lease email us at contact@histsyn.com, and we will remove the relevant content as soon as possible.

文本純以 OCR 產出,僅供快速參考搜尋之用,切勿作正規研究引用。

The text is purely generated by OCR, and is only for quick reference and search purposes. Do not use it for formal research citations.


如未能 buy us a coffee,點擊一下 Google 廣告,也能協助我們長遠維持伺服器運作,甚至升級效能!

If you can't buy us a coffee, click on the Google ad, which can also help us maintain the server operation in the long run, and even upgrade the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