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 觀塘區議會 | 2013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區志堅 羅永生 胡鈞翔 編著

 




觀塘區議會屬下 觀塘區發展及重建專責小組

ISBN 978-988-8192-08-3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觀塘區議會屬下 觀塘區發展及重建專責小組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區志堅 羅永生 胡鈞翔 編著

觀塘區議會屬下 觀塘區發展及重建專責小組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目 錄

推薦序 ........................................4 葉柏強先生 ...............................71

編者序 ........................................5 葉興國議員 ...............................76

圖片一覽 ...................................11 劉定安議員 ...............................80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王石星先生 ...............................12 劉紹雄先生 ...............................84

──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李華明先生 ...............................17 潘兆文議員 ...............................88

編著︰ 區志堅、羅永生、胡鈞翔

冼漢鑌先生及冼婁文英女士 ........21 潘佩璆醫生 ...............................93

出版︰ 觀塘區議會屬下 觀塘區發展及重建專責小組

周耀明先生 ...............................26 鄭佑中先生 ...............................97

地址︰九龍觀塘觀塘道 392 號創紀之城 6 期 20 樓 05-07 室

電話︰ 2171 7456

奚炳松先生 ...............................30 蘇麗珍議員 ..............................101

鷺達文化出版公司

高家裕教授 ...............................35 結語 ........................................107

地址︰香港北角渣華道 8 號威邦商業中心 1901 室

電話︰ 2571 4219 高寶怡博士 ...............................40 參考資料 .................................108

設計及印刷︰鷺達文化出版公司

高寶齡議員 ...............................44 觀塘區口述歷史研究計劃顧問、

封面設計︰陳達亮

工作人員及參與計劃人士名單 ...110

( 封面上方圖片出自《觀塘潮語浸信會立會 40 週年堂慶特刊 1973-2013》) 梁芙詠女士 ...............................49

鳴謝 ........................................111

版次︰ 2014 年 2 月 第一版 第一次印刷 郭必錚議員 ...............................53

觀塘區議會屬下觀塘區發展及重

ISBN ︰ 978-988-8192-08-3 黃明先生 ...................................57

建專責小組委員及觀塘區口述歷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黃啟明議員 ...............................62 史研究計劃籌備工作會議成員名

單 ..........................112

楊少雄校長 ...............................67

非賣品

3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推 薦 序 編 者 序

今天,香港很多社區將進行或已進行一些重建計劃,位於九龍半島東部的觀 香港走進二十一世紀,很多社區進行重建及優化的計劃,可能不少舊日足跡、

塘區也正進行社區重建,相信在社區重建後,觀塘區發展將有新的面貌。然而, 文化及人情等因素,面對這些工程會有改變,也令很多區內外的居民面對這些改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因為社區進行重建,不少原居觀塘或在觀塘區工作的市民,將有機會搬離本區; 變,會有不同的感想;無論如何,社區重建必定帶來區內居民生活的改變,從保

另外,區內不少建築物也即將重建或拆卸,不少觀塘區的人情風貌,如裕民坊的 存社區文化、歷史教育及群眾集體回憶( Collective Memory )的角度而言,面對

熱鬧情況,也會變更。當然,現時觀塘區的新建築物,如 apm 及 MegaBox 的落成, 社區重建,對區內居民進行口述歷史尤為重要,口述史更成為不少社群發聲的重

已成為本區居民的聚集點,甚至可以說是新地標。昔日觀塘區工廠林立,如今有

要媒體,成為推動「社會運動」的力量(Oral history as a social movement )。

不少工廠重建更新,也有改建成為商業大廈及貨倉。面對香港的經濟轉型,商業 1

口述歷史既保存了一代社群的所思所想,也是一代社群的集體回憶; 2 更重要的

及服務行業的發展,這是必然的趨勢,故於觀塘區改變之際,進行本區的口述歷

是,受訪者是對社區發展有貢獻的人物,口述故事藉被訪者的文字,娓娓道出昔

史計劃別具意義!

日面對困難,無畏無懼,只為堅持實踐理想,不求個人的成果,只求為家人及為

立足過去,才可以擁抱未來,觀塘區發展及重建專責小組一向注重研究及保

社會服務的努力,這樣個人的口述故事,更可成為今天年輕人的借鏡,故口述歷

存觀塘的發展史,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在這方面一直卓有成就,故由香港樹仁

史不獨是保存文獻,也可以作為建立良好公民教育的重要憑藉。3

大學歷史學系主持進行「觀塘區口述歷史研究計劃」實在適合不過。本計劃目的

觀塘區議會歷年推動區內公民教育不遺餘力,惠及區內中小學生及坊眾,而

是通過口述歷史之方式,邀請對本區熟悉及有貢獻的「觀塘人」進行一系列訪問,

公民教育以建立良好公民責任,和加強區內社群對社會歷史文化理解為首要目的。

以保存本區的歷史文化及了解居民面對重建的需要,相信本書的出版能使香港市

不少從事教育的學者已指出,要培養地方上良好的公民教育,先要由社區歷史文

民更了解觀塘區的發展歷程。本研究計劃又邀請區內中學參與訪問工作,負責本

化教育,進行研究,由區內做起,這樣能對社區居民產生歸屬感,4 更要注意從中

計劃的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學者不但到校講解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更在觀塘

區内舉辦公開講座,使研究成果得以延續。學生在參與本計劃後,把研究方法帶回

家中,為家人、朋友採集口述史料,勾劃及建立觀塘區過去及現在發展的景象。

最後,本研究計劃成果得以順利成書,實有賴觀塘民政事務處、觀塘區議會、

1

有關口述史的意義,見保羅.湯普遜(Paul Thompson〔覃方明、渠東、張旅平合譯〕):《過去的聲音》〔The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以及各受訪者的鼎力支持和協助。為此,本人謹代表專 Voice of the Past: Oral History〕(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一書;Paul Thompson, “The Voice of the

Past: Oral History,” Robert Perks and Alistair Thomson (ed.), The Oral History Reader ( London: Routledge, 1998),pp.

責小組向以上機構、團體及人士致以衷心的謝意。 21-28;參黃克武:〈語言、記憶與認同:口述記錄與歷史生產〉,載《口述歷史進階研習營學員手冊》(台

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頁 19-24。

2

口述歷史與社群集體回憶的關係,見皮耶.諾哈(Pierre Nora):〈記憶與歷史之間:如何寫法國史〉,載皮

觀塘區發展及重建專責小組主席 耶.諾哈編(戴麗絹譯):《記憶所繫之處》(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頁 15-25。

徐海山

3

Paul Thompson, “The Voice of the Past: Oral History,”pp. 21-28;參陳墨:《口述歷史門徑實務手冊》(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2),頁 29-34。

2013 年 12 月 30 日 4

見《過去的聲音》一書。

4 5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小學生及社區居民進行培育,由了解社區及區內不同團體或社群生活,5 拓展至了 內地,改變了觀塘區工廠林立的情況,雖然觀塘仍是香港目前規模較大的工業區

解整個香港及中國多元文化的面貌,其中以口述歷史較為重要。香港既是一個多 域,但區內不少的工廠均已空置,部份工廠大廈重建為商廈、住宅及貨倉等,工

元文化及由不同社群組成的社會,不同社群原居中國內地,他們南下香江與本地 業區的主導特色,隨着 apm 及 MegaBox 等大型商場的成立,標誌了觀塘舊日的

族群結合,彼此融和,在互相了解之下,又能保存各自文化特色及生活面貌,締 工業區特色漸漸引向今日以服務行業及住宅為主的發展特色。另一方面,也因為

造一個多元與共生的社會;另一方面,隨時代進步,很多學者也深信不少社群的 七八十年代觀塘區的工業發展,使區內裕民坊聚集了大量流動小販及食肆,成為

文化特色,在面對全球化下的挑戰,已有生活特色會日漸改變,保存個別群體的 工人們公餘的熱門娛樂地域,工人下班後,多在裕民坊酒樓食肆聯誼聚會,大量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生活面貌及過去工作的歷史尤為要務;而且,藉口述歷史以保存資料為後人的借 女工亦會在地攤購物閒逛,也有在大排檔進餐,有時也到區內銀都及寶聲戲院看

鑑,使市民更關心社區,更愛香港及愛國家,這既是今天年輕人的指路明燈,也 電影。此外,觀塘區更有甚多中學及小學,區內更有大專院校的社區學院分校,

是公民教育強調的主題! 6 故為求進一步加強了解不同社群的特色,保存我國多 觀塘職業訓練中心及早前也有工業中學。還有,觀塘區為工業區,南下香江的移

元文化的面貌,進行訪問的口述歷史工作甚為重要。 民在區內均較容易找到工作,吸引了不少自中國內地移民香港的人聚居,因而出

九龍觀塘區內不同年齡的社會群體及其歷史文化,甚值得研究!觀塘區位於 現大量寮屋,如嶺南新村、鯉魚門、茶果嶺、鷄寮等地,小型「山寨廠」也隨之

九龍半島東部黃大仙區東南,西接啟德機場跑道以北的海岸,東以飛鵝嶺山麓為 出現,他們培養出一種守望相助的精神,形成觀塘區一種特別的社會特色。

界,南抵鯉魚門,全境包括牛頭角、觀塘、順利、秀茂坪、藍田、油塘等地區, 在民間風俗上,觀塘區內兩所天后廟,茶果嶺天后廟及鯉魚門天后宮均在每

觀塘區的發展上溯至中國的宋代,時人稱為「官富」或「官塘」(鹽塘)。1953 年, 年天后誕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區內既有飄色巡禮,又有盂蘭勝會。區內秀茂坪、

政府在當地進行發展時便改名為「觀塘」。依《觀塘風物誌》、《官塘深度行》、 翠屏、牛頭角、順天、觀塘市中心、油塘、藍田、觀塘潮僑工商界等,數目達十

《吃喝玩樂在觀塘》等刊物及網站中,指出觀塘區曾出現製鹽行業,打石行業; 多個,分別由廣府、潮州、福佬及鶴佬族群組織而成,由是呈現觀塘區多元民系

在六十年代,觀塘南部進行填海工程,更使觀塘成為香港的工業基地。工業區更 的文化色彩。

於七十年代隨着經濟騰飛而進入發展高峰期,區內有製衣、電子、塑膠、日用品 談及區內的屋村,先後在翠屏、秀茂坪、牛頭角、藍田等地一度建滿木屋,

及各種不同類型的工廠出現,它們不僅為香港經濟灌注了不少動力,很多廠商更 人口密集,職業需求大,間接引起政府推動工業區發展。現時社區重建這些大型

與中國沿海地區進行貿易及交流,刺激了國內經濟的蓬勃發展。 屋村也有不少面臨重建或遷移,不少原居民已遷往他地。此外,觀塘區內有不少

然而,隨着香港工業轉型,不少觀塘區內工廠因本地生產成本高昂而北移 民間組織及機構,如觀塘民聯會、四山公立學校、海濱學校、基督教聯合醫院、

葛量洪校友會觀塘學校、觀華遊樂社、觀塘游泳會、觀塘潮語浸信會、觀塘區文

娛康樂促進會、觀塘體育促進會、香港觀塘工商業聯合會等著名機構,為區內市

民提供醫療救濟,教育文化及娛樂活動。7

5

這些研究方法及觀點,參黃永和:《情境學習與教學研究》(台北:編譯館,2009),頁 1-19;林榮梓:〈臺

中市家鄉的故事〉,載秦葆琦等著:《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本土教材發展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

研究院,2012),頁 63-69。以上書籍及論文,雖不是研究香港,卻甚具參考價值。

6

有關口述史與建構社群認同的關係,見陳板:〈地方文史工作與社區營造──從「大家來寫村史」計劃出發 7

有關觀塘區的發展及歷史文化,參梁炳華編︰《觀塘風物志》(香港︰觀塘區議會,2009)、鄧巧齡等編︰

的文史搜索運動〉,載梁妃儀、洪德仁、蔡篤堅編著:《協助社群認同發展的口述歷史實踐結合理論與實務的

《官塘深度行》(香港:救世軍耆才拓展計劃觀塘中心,2008)、觀塘歷史:《吃喝玩樂在觀塘》(http://www.

操作手冊》(台北:唐山出版社,2003),頁 17-69;參 Riki Van Boeschoten, “Public Memory as Arena of

kwuntong.org.hk/tc_submain3.htm,瀏覽於 2013 年 12 月 9 日)及本研究計劃的被訪者,編者們參閱以上資料獲益

Contested Meanings: A Student Project on Migration,” in Paula Hamilton Linda Shopes (ed.), Oral History & Public

良多,更感謝參與本研究計劃的被訪者。

Memorie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207-210.

6 7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以上這些時代風貌,相信在未來觀塘區社區重建計劃中,會遇到改變,裕民 解觀塘社區古今的發展,更配合現時通識教育及歷史教育的課題,由身處社區為

坊已成為社區重建的重要課題。東九龍新發展方案落實,機場跑道也要成為郵輪 學習中心,再延伸至整個香港,甚至祖國;而各同學把訪問文稿整理成口述文獻,

碼頭,成為商業及旅遊區。觀塘因接近海邊和舊啟德機場,這些鄰近地方的發展 也是一種語文培訓的工作。10

也帶動了觀塘區的發展。近年工業樓宇已先出現空置,再由空置改變成貨倉,有 最後,是次口述歷史及研究成果得以面世,除了必要感謝觀塘區議會屬下觀

不少新公司遷入,昔日住在觀塘區的群眾也因市區重建而移往他區,故是次十分 塘區發展及重建專責小組的全力贊助,使是次計劃得以順利完成外,更先要感謝

感謝觀塘區議會屬下觀塘區發展及重建專責小組資助本研究計劃,對區內各位人 觀塘區發展及重建專責小組徐海山議員、呂東孩議員、何啟明議員、柯創盛議員、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士進行訪問,使在觀塘區未變遷前,得以保存居民的回憶,也使觀塘區的歷史文 洪錦鉉議員、馬軼超議員、張琪騰議員、張順華議員、陳俊傑議員、陳振彬議員、

化及社群的聲音得以一代一代流傳下去。8 陳華裕議員、馮美雲議員、黃㠶風議員、黃啟明議員、葉興國議員、劉定安議員、

這個觀塘區口述歷史研究計劃,尤特別者,不獨是研究人員往觀塘區,邀請 潘任惠珍議員、潘進源議員、謝淑珍議員、簡銘東議員、顏汶羽議員、譚肇卓議

熟悉區內發展、歷史文化及對社區貢獻甚大的嘉賓接受訪問;更重要的是,邀請 員及蘇麗珍議員,也要感謝在百忙中抽出寶貴時間的受訪者:王石星先生、李華

區內中學生參與,加深區內學生對觀塘歷史文化的認識,更舉辦公開講座,讓參 明先生、冼漢鑌先生、冼婁文英女士、周耀明先生、奚炳松先生、高家裕教授、

與計劃的學生及市民向沒有實務口述歷史工作的人士,介紹從口述歷史得見社區 高寶怡博士、高寶齡議員、梁芙詠女士、郭必錚議員、黃明先生、黃啟明議員、

發展歷程,令參與及沒有參與計劃的人士得以進一步了解觀塘區的今昔歲月。誠 楊少雄校長、葉栢強先生、葉興國議員、劉定安議員、劉紹雄先生、潘兆文議員、

然,本計劃不獨是一種保存歷史文獻,及補足研究觀塘區歷史文化的課題,也是 潘佩璆醫生、鄭佑中先生、蘇麗珍議員;當然,更感謝參與是次計劃及進行訪問

向中學生進行口述歷史的培訓工作,結合區內的中學師生與區外學者的力量,對 的梁式芝書院、聖公會梁季彝中學、寧波公學的師生,也感謝梁式芝書院林慧芳

不同社群進行口述歷史的訪問工作,使口述歷史研究成果,更能客觀,更結合相 老師、梁仁昌老師、陳民洛老師、鄭志文老師,聖公會梁季彝中學李潔婷老師、

關觀塘歷史文化的課題;又因為在中學進行培訓工作,實踐了在地區進行口述歷 陳志華老師,寧波公學倪綺雲助理校長及駱裕生老師在百忙中帶領學生參與是次

史的「種籽」培育計劃,使學生能學習口述歷史的進行及研究方法,把學習的知 計劃,並感謝借出場地進行「觀塘區口述歷史研究計劃成果分享會」的福建中學

識帶回家中,對其父母及親人進行口述歷史,這樣代代相傳,延續了觀塘區口述 附屬學校林建華總校長及高惠娟校長。我們也要感謝進行訪問及整理文稿的研究

歷史的研究成果。各同學也可以進行個人的「家庭史」( the Family History), 人員:葉卓斌先生、方小靈同學、何泳儀同學、卓美禧同學、官泳同學、梁家敏

希望由觀塘區個別家庭史呈現整個觀塘區的發展歷史。 9 本計劃既可以加強學生了 同學、郭友梅同學、黃嘉儀同學、楊卓成同學、謝曉祈同學,沒有以上各位議員,

各位中學校長、老師、學生,及參與是次訪問及文稿整理的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

系的同學,是次成果也不可能與觀塘區及整個香港的市民見面。當然,更要感謝

觀塘區議會屬下觀塘區發展及重建專責小組的各位成員及行政人員,沒有各位的

8

有關研究口述史呈現不同年代之社群記憶的轉變歷程,見 Alex Haley,“Black history, oral history and genealogy, ”

Robert Perks and Alistair Thomson (ed.), The Oral History Reader (N.Y.: Rouledge, 1998 ), pp.9-20. 參區志堅:〈口述 支持、鼓勵及給予寶貴意見,是次成果根本不能面世。

史建構族群認同:「屏山鄧氏訪問計劃」表述家族歷史記憶〉,(將刊於)林發欽主編:《眾聲平等:口述歷史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理工學院,2014)。

9

有關家庭史與口述史研究的關係,見 Margaret Ward, Starting Your Family History(Berkshire: Country Books, 2007),

pp.7-13; 參 Peter Martin, Gunhild O. Hagestad & Parricia Diedeick, “Family Stories: Events (temporarily) Remembere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 (May 1998), pp.533-541。

10

課程發展議會:《學會學習:學習領域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諮詢文件》(香港:香港教育統籌局,2005),頁 2-7。

8 9

圖 片 一 覽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編者深信本書的出版,不是代表了研究觀塘區內各社群之構想的完結,剛剛

圖 片 一 覽

相反,是一個新的開始。這些口述歷史及研究,不獨是保存地區文獻,更是把口

‧ 港 英 政 府 1898 年 租 借 新

述歷史的成果延伸於下一代的「觀塘人」,把觀塘區口述歷史的成果,擴至不同 界後在鯉魚門海峽(九龍沿

階層,最終可以加強區內社群對社區發展的關心,培育區內市民對觀塘區和整個 岸)繪製的地圖,顯示鯉魚

門主要族群有三姓,即曾、

香港的歸屬感,建立區內公民為社會服務的責任感。深信隨着本書的出版及發佈, 葉、張三家客家村民組成的

更可使觀塘區外的市民多認識觀塘區多元文化及社群生活,也明白區內人士面對 「 三 家 村 」(1960 年 代 填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海成今之油塘)、「下環」

大規模社區重建,「觀塘人」的構想。是為之序。 (1965 年後發展成今海傍道

海鮮店及酒樓區)、「媽環」

(今鯉魚門海峽一帶)。

觀塘區口述歷史研究計劃執行人 區志堅 (圖片由葉栢強先生提供)

觀塘區口述歷史研究計劃副執行人 羅永生

觀塘區口述歷史研究計劃助理執行人 胡鈞翔 謹識

‧觀 塘 道

61 號,聖若

2013 年 12 月 24 日平安夜 瑟英文中學

舊校址。

於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圖片出自

《聖若瑟英

文中小學金

禧 校 慶 特

刊》)

‧ 路牌顯示觀塘工業區

已換個招牌,成為「觀塘

商貿區」。(胡鈞翔攝,

2013 年)

‧ 興建中的觀塘潮語浸信會

‧ 觀塘海濱花園的特色塔樓地 (圖片出自《觀塘潮語浸信會教會原址重

10 標(胡鈞翔攝,2013 年) 建專冊》) 11

王石星先生

鯉魚門商會主席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王石星先生

香港,先住在新界,後來想遷往調景嶺,因為當時的調景嶺是到港難民的聚居地。

如要到調景嶺,鯉魚門是必經之地,當他父親到達鯉魚門的時候,天色已黑,就

在鯉魚門休息一個晚上。第二天他的父親到達調景嶺的時候,發現鯉魚門的發展

─我 的 家 業 和 回 憶 都 在 鯉 魚 門

比調景嶺好,覺得調景嶺全是難民,沒有發展的空間,但鯉魚門則不然,那裏居

住的全是土生土長的村民,經濟能力較好,有發展的空間,於是便返回鯉魚門開

了一間雜貨店。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海鮮業的發展與騰飛

王先生憶述,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鯉魚門是一條小小的漁村。漁民出海捕魚,

然後將漁獲拿回鯉魚門的街市或運往筲箕灣的魚市場擺賣。到觀塘,要走大約一

個小時的路。1963 年,鯉魚門雖然有一個碼頭,但交通還是很不方便,往來水路

交通主要靠俗稱「嘩啦嘩啦」的小電船。雖然交通不便,但也有吸引遊客的地方,

就是近海,吸引了比較富裕的人駕遊艇來吃海鮮。漁民在碼頭擺賣着各式各樣的

海鮮,遊客買了海鮮後,着酒樓代為烹調。那時鯉魚門只有兩間酒樓,一間叫英

記(現龍騰海鮮酒樓的位置),一間叫林園(現龍門海鮮酒家的位置)。遊客們

‧ 圖為王石星先生(胡鈞翔攝,2013 年) 覺得在這裏吃的海鮮除了特別新鮮外,也很喜歡這裏獨有的風味,久而久之,鯉

魚門的名字便慢慢傳開去。到六十年代,《工商日報》的記者來採訪,報道了鯉

魚門的特色,也介紹如何從筲箕灣坐船過來。而在 1956 年才開始有道路讓汽車駛

我的家業和回憶都在鯉魚門 進來,交通便捷了,遊客也隨之增多,原先的兩間酒樓已不能提供足夠的服務給

遊客,因此經過了兩三年,在鯉魚門的酒家也增加起來。海邊也搭建了不少寮屋

王石星先生,生於香港,在鯉魚門土生土長。中學畢業後先繼承父親的衣缽

和棚仔,讓遊客可以在這裏吃海鮮。原本村民在接近山邊的地方種菜,但是種菜

經營雜貨店,其後改為經營海鮮酒家。除了身為酒家董事長外,王先生亦身兼鯉

的效益較低,便把這些地方改建成酒家。1967 年,香港發生暴動,一到晚上便要

魚門商會主席、觀塘體育促進會四山分會名譽會長、觀塘民聯會名譽顧問、九龍

戒嚴宵禁,嚴禁市民上街,但由於鯉魚門地理位置較為偏遠,並沒有受到戒嚴的

總商會會務顧問等職務。

影響,人們就乘船到鯉魚門吃海鮮,那段時間是鯉魚門的酒家生意開始發展的時

候,暴動過後便有更多人認識鯉魚門了。

在香港落地生根

王石星先生是鯉魚門土生土長的居民。新中國成立後,以國民黨軍人為主,

不少人逃難到港,形成一股移民潮,他的父親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從內地移居到

12 13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王石星先生

昔日在鯉魚門生活的困難 由碼頭沿着將軍澳墳場興建接駁至將軍澳的行車天橋,由於波及的範圍很大,會

引發大量住屋及商店要清拆,大家為此感到不滿及強烈反對,最後同樣成功爭取

在殖民時代,港英政府並沒有理會鯉魚門的民生問題,鯉魚門在六十年代發

不被清拆。王先生認為兩次得以避過清拆之險,牽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鯉

展酒樓時遇上不少困難:第一個困難是鯉魚門沒有自來水,有井水,但並不夠用。

─我 的 家 業 和 回 憶 都 在 鯉 魚 門

魚門本身已是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否則鯉魚門便難逃被清拆的厄運了。他認為,

人們就向水艇「買水」,那時的水艇從筲箕灣的避風塘把水運到鯉魚門再泵到酒

香港沒有多少著名的景點,政府如要發展旅遊業,需要投放許多金錢及資源,但

家的水桶中;第二個困難是電力不足,更不用說有沒有空調了;第三個困難是沒

鯉魚門是一個現成景點,政府無需投放大量金錢及資源發展。鯉魚門賺取遊客的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有電話;第四個困難,道路是泥路,對遊客來說是很難走的。這些因素促使了鯉

金錢雖然不多,但有形象去吸引遊客。在香港這麼細小的地方,有具吸引力的景

魚門的商戶在 1967 年成立商會,王石星先生的父親擔任首屆主席。商會成立後,

點是件很難得的事情,所以王先生認為能成功爭取不清拆鯉魚門的主要原因,是

便開始要求政府加強電力供應,爭取有電話和自來水。早期電話和自來水是先供

因為它是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應給酒家,住戶在後來才慢慢有了電和水。因為是旅遊景點的緣故,水務署優先

把水供應給鯉魚門,後來電力和電話也慢慢有了。至於道路方面,政府只供應水

鯉魚門商會主席任內貢獻

泥,村民就出錢聘請工人來修路。王先生認為鯉魚門能有今天的發展都是靠一群

王石星先生擔任鯉魚門商會主席已接近二十年,曾帶領鯉魚門商會的代表團

村民的努力。1997 年之後,香港政府為發展旅遊,才多投放一些資源。現在可以

於 1995 年訪問北京,獲港澳辦副主任接見,副主任表示希望他們能辦好鯉魚門這

在紐約和溫哥華等唐人街看到以鯉魚門為名的酒家,可見鯉魚門之名不脛而走,

個旅遊點。在擔任鯉魚門商會主席期間,王先生不但為居民爭取了一些基礎建設,

這三個字已代表着吃海鮮的意思了。

亦曾多次捍衛居民權益,如拒絕清拆停車場。還有一次,鯉魚門因大雨導致山泥

在鯉魚門的難忘經歷 傾瀉,政府藉機清拆鯉魚門村,最後他拒絕清拆,又為鯉魚門居民爭取了權利。

在 2000 年更成功向政府申請建立牌樓、有蓋通道和公園,讓遊客避免日曬雨淋之

王先生的其中一個難忘經歷發生在 1995 年大約四十歲的時候,仍未經營現

苦。

時的酒家。當年大雨成災,造成鯉魚門山泥傾瀉,山泥沿着山邊滾下來,由於許

多住屋和酒家都是依山而建,所以政府以存在危險為理由,要求從山邊開始計算

對觀塘區重建的看法

五十米範圍內的建築物都要清拆。鯉魚門街坊會因此事與鯉魚門商會商討,許多

王先生對觀塘區重建有所保留,重建後亦不會令太多人「上樓」居住公屋,

居民也感到擔憂及表示不滿,要求向政府反映清拆後的居住問題該如何處理。為

因為重建後只會有四幢住宅樓宇,現在的規劃只是把觀塘變得商業化,地方變得

此,居民們組織了居民大會,與商戶一起約政府開會。當政府人員來量度清拆範

漂亮了,對解決房屋問題幫助不大,所以重建觀塘作用不大。他認為政府不懂利

圍時,居民一起向時任議員的李華明、譚耀宗、陳鑑林等人表示反對,並請他們

用土地,近數十年香港經濟在轉型,工業沒落,工廠大廈就變得過剩了,如果政

為鯉魚門居民向政府發聲。最後他們成功向政府爭取,讓居民選擇清拆或保留,

府將工廠大廈改建為住宅,舒緩一下住屋緊張的情況,豈不是更好呢?

但若是危險性太大的建築物便一定要清拆,例如貼近山邊的建築物。由於鯉魚門

的建築物不用清拆,才可以持續發展至現在。第二個難忘經歷發生在約 1999 年,

政府要由鯉魚門興建西岸公路(現改稱為將軍澳——藍田隧道)至將軍澳。那是

14 15

李華明 太平紳士

委員會委員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李華明先生

團結就是力量

王先生認為鯉魚門雖然地方細小,觀塘的面積雖然比鯉魚門大,但是論名氣,

─我 見 證 着 過 去 二 十 年 觀 塘 的 發 展

觀塘則比不上鯉魚門。雖然鯉魚門居民數目較觀塘少,但當地居民所帶來的影響

力也可以很大。所以有些事情是事在人為的,發展一個地方不需要依靠政府的力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量,只要大家有決心也能靠自己把它發展。

‧ 圖為李華明先生(葉卓斌攝,2013 年)

我見證着過去二十年觀塘的發展

李華明先生,1955 年在香港出生,年幼時曾住在鑽石山,1986 至 1999 年間

曾住在觀塘。除了開設顧問公司擔任顧問外,李先生現擔任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

員會委員、強積金計劃諮詢委員會成員、漁業發展貸款基金顧問委員會成員等職

務。過去曾任香港房屋委員會委員、市區重建局非執行董事、消費者委員會委員、

禁毒常務委員會委員等多個職務。他亦是曾集立法局(現名立法會)、巿政局、

‧ 王石星先生(坐下者)與寧波公學駱裕生老師(站立最右者)及一眾學生合照

(胡鈞翔攝,2013 年)

觀塘區議會職務於一身的「三料議員」。1999 年 7 月 1 日獲委任為太平紳士。

2009 年,李先生在公共和社會服務方面,表現卓越,尤其就民生議題積極提供持

平及有用的意見,並致力服務觀塘區,貢獻良多。他在不同的公職崗位上,促進

地區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因而獲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頒授銀紫荊星章。

16 17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李華明先生

會這種半官方機構前所未有的工作,因為當時五百萬港元是一個大數目。李先生

兒時難忘經歷 表示當時的市政局的決策權較區議會大,因此他在任市政局議員期間,為區內爭

李華明兒時居於鑽石山上的石屋,甚具田園風光,經歷過窮日子,閒時打波 取興建佐敦谷嬉水泳池(現名佐敦谷游泳池)及在油塘黃陳淑英紀念護理安老院

─我 見 證 着 過 去 二 十 年 觀 塘 的 發 展

子,拍公仔紙。小時候體弱多病,曾發熱至華氏一百零六度,常出入醫院,在那 附近開闢一個新的公園。至於在二十年來的立法會(立法局)議員生涯上,李先

個環境如果不受到良好的照顧,小孩子很難生存,很容易死。就讀中小學時,李 生一直爭取食物營養標籤、商品說明條例、竸爭競法、旅遊業監管局等政策及條例

先生一直在鑽石山生活,其後遠赴加拿大留學。1974 年到滑鐵盧大學就讀社會學 實施,後來都陸續通過了。李先生認為市民一直非常支持他,所以得知他不再競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系。畢業後在多倫多大學讀社會工作。在加國生活期間,李先生有一種外國人的 逐連任立法會議員後均感到失落。

感受。那是因為當時他坐巴士,在車上看見有很多白人,也有黑人,但只有他是

族群文化特色

黃皮膚的人。看電影時,一直在等中文字幕,然後才記起自己身在外國,之後整

部電影都看不明白。校內也有一些對中國挺有研究的外國人,他們喜愛當時的中 族群方面,李先生指出觀塘以潮州和鶴佬人為主,尤其是在樓齡三十年以上

國,能說普通話,李先生反而不諳普通話,也不認識中國政治。那些外國人卻說 的公共屋邨。每到盂蘭節時,潮州人都會在家門外掛上紅燈籠。觀塘的民間信仰

他不認識中國,不懂普通話,質疑他中國人的身份。這為他帶來一些身份認同的 特別多,有觀音廟、玄天上帝、天后娘娘、地藏王、大聖佛祖、聯光佛堂等。李

問題,英國不是他的故鄉,他覺得自己是香港人,但外國人卻視他為中國人,他 先生表示自己雖然是天主教徒,不過只要是導人向善的宗教信仰,他也會支持,

感到自己是一個異類,開始有一種中國人的醒覺,便開始認識中國。 在秀茂坪和寶琳路等地有四座廟都是在他的幫忙之下建成的。觀塘的人口以老人

為多,李先生表示自己的支持者也以老人居多。不過當安達臣道能居住七萬人的

初入觀塘及在各級議會的經歷 新屋邨建成後,人口結構便會改變。

1978 年回港後,李先生便到雞寮一間福利機構任職社工(今翠屏邨一帶)。

治安及社區問題

1986 年更遷入觀塘居住,至 1999 年遷出。李先生憶述觀塘初期是海和農田,秀

茂坪叫掃墓坪,藍田叫鹹田,雞寮真的有人養雞,最早的公屋在佐敦谷,六十年 李先生認為現在觀塘的治安較他當議員的時候好,雖然還是有些童黨在晚上

代初才有翠屏邨公共巴士,但只到牛頭角。觀塘給李先生的感覺是個既不好住, 的便利店和公屋平台一帶出沒,也有癮君子,是觀塘一些長期的社會問題。交通

也無法吸引人居住的地方。那裏沒有商業中心,不會有人來購物,也沒有好的酒 方面雖然有港鐵,但仍有不少居民希望有一程直接到九龍西、油尖旺和香港島的

家食肆。談及昔日觀塘區的特點,李先生認為它是個充滿基層的社區,人口很密 巴士路線。協和街和牛頭角道等街道較狹窄,而空氣污染問題仍需改善。另外,

集,很多老人,公營房屋佔了七成,工廠區污染嚴重,但正因如此,他當社工和 綠化用地及休憩用地亦不足。

議員就有很多工作。

到了 1985 年,李先生獲選為觀塘區議員(翠屏選區),開始了議會生涯。 對觀塘區的展望

1991 年更成為立法局(現名立法會)、市政局、區議會「三料議員」。憶述昔日 李先生由加國回港後便一直在觀塘工作,累積了很多感情。他覺得觀塘已是

的議會工作,李先生記起他曾為基督教聯合醫院籌得五百萬港元的善款,是區議 他的家。雖然今日李先生已遷往將軍澳,但他依然會回觀塘購物和吃喝消閒。他

18 19

冼漢鑌先生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冼漢鑌先生及夫人冼婁文英女士

會名譽主席 冼婁文英女士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婦女委員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名譽會長

見證着過去二十年觀塘的發展,很難想像今日的觀塘已有數家酒店,又有 apm 和

MegaBox 等大型購物中心。未來牛頭角的社區大會堂將會投入服務,牛頭角及安

達臣道等區域的大型屋邨亦將興建及落成入伙,會為觀塘帶來很多變化。觀塘重

建是現時市區重建局最大的一個重建計劃,首個重建項目「觀月.樺峯」亦即將

落成,相信十年後整個重建計劃就會逐漸完成。李先生認為觀塘區將會有很大的

變化,樓價會逐步上升。裕民坊一帶是觀塘舊日的落後樞紐,重建後,小巴不會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再擠在街邊。他認為街舖有其特色,需要保留,而市區重建後的觀塘仍然會有街

─我 們 經 常 受 配 額 及 抽 佣 問 題 困 擾

舖和小販市場。鯉魚門一帶則應好好保育其傳統特色。他對觀塘重建充滿期許。

最後,李先生認為觀塘的發展史也就是公屋的重建史,他相信相關的資料比任何

一區都多。

‧ 圖右起為冼漢鑌先生及夫人冼婁文英女士

(葉卓斌攝,2013 年)

我們經常受配額及抽佣問題困擾

洗漢鑌先生,祖籍番禺,曾於上海設廠,新中國成立後遷往香港至今。除了

身為毛巾廠董事長外,洗先生亦出任多項職務,包括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名譽會

長、香港棉織業同業公會理事、香港觀塘工商業聯合會永遠榮譽會長等職務。冼

先生過往亦曾任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常務會董、香港布廠商會會長、第二屆行政

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香港棉織製成品廠商會主席等職務。

洗漢鑌夫人洗婁文英女士,祖籍上海,生於印度,後僑居香港。除了身為毛

‧ 屹 立 觀 塘 多 年 的 九 龍 麵 粉 廠, 至 今 仍 每 日 生 產 麵 粉。( 胡 鈞 翔 攝, 巾廠執行董事外,冼夫人亦同時出任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婦女委員會名譽主席,

2013 年) 過去亦曾任該會主席。

20 21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冼漢鑌先生及夫人冼婁文英女士

二人的愛情故事及毛巾廠的發展 配額及抽佣問題困擾廠家

冼先生經營毛巾廠,冼夫人在洋行工作,一次冼先生到洋行推銷毛巾,在經 除了難聘工人外,香港廠商經常遇到的難題乃是涉及外銷的配額問題。冼夫

理介紹下認識冼夫人,兩年後便結婚。毛巾廠初期設於新蒲崗,廠房不大。後得 人指英美配額是一個「大問題」(big problem ),買到了,又可能所花的錢太多

知政府發展觀塘,冼氏伉儷便侍機搬到觀塘,廠房都買好了,女工卻不肯到職。 太昂貴,影響成本,削弱商品競爭力。買不到更手足無措,因造好了的商品不知

新蒲崗的女工都住在新蒲崗和黃大仙一帶,初開發的觀塘交通不便,女工們自然 如何銷售,造成虧損。毛巾的配額是按條算的,大毛巾、中毛巾、小毛巾,用的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不願跨區工作。一直到地鐵通車,冼氏伉儷便再請女工們到觀塘工作,並表示包 是一樣的配額。冼夫人慶幸他們因為起步得早,在港期間配額一直夠用,在國內

─我 們 經 常 受 配 額 及 抽 佣 問 題 困 擾

來回車資三元,午餐白飯無限供應。後來廠房便不斷擴充,由一層,又買入多一 才有些困難。認識香港廠家的人都知道買賣配額是可以致富的,有時甚至不再生

層……直至今日的規模。雖然解決了女工的問題,但是聘請員工一直不易,因為 產,只賣配額,不過冼夫人表示,那是製衣和造時裝的人才能享有的福利,因為

觀塘的空氣不佳,很多人經過面試,談妥薪水,但翌日就不上班,打電話一問, 衣服的配額比較有價值,毛巾配額不值錢的。

又是因為空氣不佳,怕捱壞身子而辭職。觀塘約七成為漂染廠,空氣極差,有濃 另一個廠商面對的問題就是洋行抽佣的問題。當時香港廠商的生意全靠洋行

酸味,在觀塘走一天很容易被工業廢氣噴得臉也黑了。最記得旁邊有一牛仔褲廠 給訂單。冼先生當時主管毛巾的生產,冼夫人想,自己既然能說英文,何不自己

工人常坐在路邊,渾身被牛仔褲廠噴成藍色。 找生意呢?冼夫人便繞過洋行,隻身飛到美國,到不同的公司推銷毛巾,初時並

不順利,冼夫人並不在意,一直和各方保持聯絡,常常通電話,常常登門拜訪,

不一定是談生意,只是打招呼,終於也有些公司不再和冼夫人說「不如下一次

吧!」("Maybe next time" )逐漸把商品打入沃爾瑪和美思百貨等美國大公司。

冼夫人表示談生意真不容易,他們表面要賺,「檯底」(under table )又要賺,

所以如果想成功,不要想一步登天,成功不是在一日建立起來的。

地鐵通車便利交通

正如冼夫人所言,地鐵通車對她,以至對觀塘都非常重要,當時乘巴士由中

環到觀塘需要兩小時,的士車資高昂,工人不肯到觀塘工作。有地鐵後一切都改

變了,冼夫人指,就算後來請了司機,她亦情願乘搭地鐵,「過海好似過隔離咁

快」。解決了員工問題、配額問題、抽佣問題、交通問題,又遇到了勞工處,當

時勞工處不容許女工夜班工作,不少工廠都實行三更制,上午七時到下午三時一

更,下午三時到十一時第二更,十一時後第三更。冼氏伉儷為應對勞工處的新政

策,便聘請男工在第三更工作。可惜男工手工不佳,製成品大多需要重造,女工

‧ 正在生產的工廠排出廢氣(胡鈞翔攝,2013 年)

22 23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冼漢鑌先生及夫人冼婁文英女士

們憤而指如再有(第三更的男工)人碰他們的機器,她們就辭職不幹了。所以冼 不獲續約,冼氏伉儷亦需重新考量,到底搬到其他地方重新再投資,還是退出呢?

氏伉儷的毛巾廠只做兩更。 結果他們把機器半賣半送地給了友好廠家,不再生產。

踏足內地發展 對觀塘區的展望

1987 年間工人變得難聘請,要對工人非常客氣,請吃飯,打麻將,工人一不 展望觀塘未來,工廠已陸續改為辦公室及倉庫,甚至重建成商廈,空氣和交

高興就集體罷工。此時國內邀請港商發展內地,當時觀塘廠房一平方呎只租一元 通遠較過去為佳。遙想當時香港工業沒落,不但一元一平方呎無人承租,尚有每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都不會有廠家承租,東莞又答應想要那塊地就給那塊地,附廠房,冼氏伉儷便決 月幾萬元的管理費、地租、差餉,因此冼夫人相信重建確是一條出路。日後觀塘

─我 們 經 常 受 配 額 及 抽 佣 問 題 困 擾

定北移。冼夫人感嘆,香港廠家對中國發展有很大的貢獻。當時抵達東莞新廠房, 將有單軌列車,連接郵輪碼頭和機場,相信樓價亦會上升,發展會更好。

由一個十畝的鴨塘填平的新廠房,沒有水,沒有電,只有「四幅牆」。冼氏伉儷

唯有回港找人拉電線,但當時國內電力不足,一週有三日無電力供應,只好買發

電機。至於水,農村並非無水,但無淨水,只有黃泥水,不可作漂染之用,他們

於是興建水塔和濾水設施。員工方面,當時國內工人十分需要工作,冼夫人憶述,

廠房外常有五六十人圍着廠房,只是為求一份工作。當時國內工人教育水平較低,

聽不懂指令,車工不夠好,有不少還會偷毛巾,他們挑最好的毛巾,先是用毛巾

包着身體,再穿上衣服,佯裝無事走出工廠,後來更把毛巾扔出廠房的窗口。冼

氏伉儷唯有用雙倍薪水在香港聘請人培訓內地工人,以及當廠長。當時港人都樂

於北上工作,除了薪酬較高,也因為身份提升。在港被人管,北上後就負責管人

了,每週亦可回港一次。不過回港交通確是不便,冼夫人指,自己回廠一次車程

不會少於八小時。在羅湖過關後轉乘的士,由於公路尚未開通,道路建設比較初

步,常常發生車禍。早上出發,黃昏才到達,必須先住宿一晚,第二天才能工作。

除了交通問題,還有一些家庭問題。冼夫人曾經接過旗下廠長的太太來電,要求

冼夫人辭退自己的丈夫,原來廠長在內地有外遇,冼夫人查問廠長時,廠長尚不

承認,原來他的太太收到第三者的電話,要求他們離婚。冼夫人為免破壞別人家

庭,惟有辭退廠長。

後來內地逐步發展,公路開通,東莞開始繁榮,本來只有一幢普通的酒店,

後來興建了很多新的酒店和高爾夫球場。由於冼先生沒有購買廠房所屬的地皮,

故每五年須續約一次。不過,由於東莞逐步發展,廠房設施相對落後,時常收到

各種涉及環保和排污的帳單,常要用錢解決問題。到第十五年時,廠方的地皮便

24 25

周耀明先生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周耀明先生

觀塘體育促進會會長

城市的鼻祖,其規劃發展亦對港府日後發展新界新市鎮帶來若干啟示和影響。

兒時難忘經歷

─抱 持 服 務 社 會 的 心 態 做 人

周先生坦言自己小時候十分窮,因姨母當時住在牛頭角,他與父母在香港人

生路不熟,於是便投靠她,住在牛頭角定安街附近。憶述當日的居住環境,周先

生說當時是住在姨母廢棄不用的豬屋,刮風的時候,屋頂會漏水,甚至會掀走成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個屋頂。雖然過着很窮的生活,但周先生並不覺得苦,反而更懂得自得其樂,一

家人也生活得快樂,更認為有瓦遮頭已屬萬幸,可謂知足常樂。

其後政府填海興建觀塘道,周先生舉家搬進佐敦谷徙置區。他回憶當時搬進

徙置區的心情非常快樂,雖然所謂廚房只是在門外的走廊,而水喉、浴室和廁所

要多戶共用,但有真正的樓房住,有瓦遮頭,不用再受風吹雨打已經非常高興。

到三十多歲時,周先生應父母要求,以綠表申請購買居屋,交還公屋,價錢相宜,

至今該居屋單位仍由父母居住。周先生因有如此經歷,所以他認為居屋既是個讓

‧ 圖為周耀明先生(謝曉祈攝,2013 年) 人獲得改善居住環境的契機,又是個使人向上流動的階梯,居屋單位至今仍相當

有存在價值。

此外,周先生亦憶述年幼時經常偷偷地到海邊玩耍及到佐敦谷水塘嬉水,他

抱持服務社會的心態做人 的母親覺得到這兩個地方玩耍相當危險,因此一直禁止他這樣做。除了嬉水,周

先生年幼時亦多到山上玩耍,當時會捉金絲貓,摘野果和山稔來吃,這些都是無

周耀明先生,生於中國內地,約兩至三歲隨父母來港定居。除了是名商人外, 須花費的活動,但已經令他可自得其樂。

周先生亦擔任多項公職,包括觀塘區撲滅罪行委員會主席、香港童軍總會東九龍

地域副會長、觀塘區消防安全大使名譽會長會主席、觀塘區足球會主席、觀塘游 塞車是經濟指標

泳會會長、公益金之友觀塘區委員會副主席等等。2004 至 2011 年間,周先生曾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當時觀塘區塞車情況嚴重,甚至嚴重到試

獲政府兩度委任為觀塘區議員,為期八年。2011 年因盡心竭力為觀塘區服務,貢

過一小時才能駛離一條街。開源道、成業街、巧明街的交通擠塞情況最為嚴重。

獻良多,獲時任特首曾蔭權頒發榮譽勳章。

周先生憶述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自己與的士司機的對話中也提及觀塘塞車的

情況十分著名。不過,周先生認為塞車代表當區經濟好,評估工業是否發達,塞

觀塘歷史簡介

車正是個經濟指標。正因為卸貨量太多,地方不足而要進佔街邊位置,當時許多

據周先生所言,港府最初開發觀塘的目的,是為供給市民工作和居住之地。 行業也有此情況,包括塑膠和製衣,數量之多連警察也管不了。

因適逢戰後國內移民潮的出現,令香港急需大量居住地方,所以觀塘可算是衛星

26 27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周耀明先生

觀塘體育促進會簡介 居民本着同一顆心服務社區,給人很和諧的感覺。展望將來,周先生希望重建區

於未來有一個全新的面貌。除了期望將來裕民坊重建後,可有多點商場,吸引更

據周先生所言,觀塘體育促進會於 1970 年由當時的觀塘民政處成立。周先生

多人流,令整個地區更生氣勃勃外,他亦希望政府稍後在海濱花園興建餘下第二

個人認為該會的成立原因,是緣自 1967 年暴動後,政府覺得要提供一些正常渠道

─抱 持 服 務 社 會 的 心 態 做 人

期七百米的長廊,能為公眾提供多些消閒的地方之餘,亦提供一個設施新穎和優

舒緩人民的日常壓力,打發公餘時間。觀塘區可算是香港數一數二最先成立社區

美的海濱長廊給市民消閒及運動。議會方面,周先生希望未來的議員們可除自己

體育會的地區,現在此類型體育促進會遍佈全港。促進會成立初期,由民政主任

選區的事務外,也可與政府商討增加多點資源投放於興建多些康體設施,造福居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現改稱為民政事務專員)出任主席,運作成熟後交由民間人士擔任主席及社區

民。

運作,政府每年均有撥款資助行政費和基本開銷。舉辦活動的費用,則每年向區

議會申請,所有支出實報實銷。目前各個促進會主要由民間運作。

公職上的難忘經歷

2007 年底,周先生獲政府再次委任為觀塘區議員,他覺得這是肯定了自己

首屆(2004 至 2007 年)做議員的工作和貢獻,亦達到政府的期望。周先生憶述

當時就算任期快完也堅持聯同幾位委任議員於藍田開辦議員辦事處去處理市民事

務,雖然當區區議員曾懷疑其想轉任民選議員爭選區,但他覺得做議員去接觸市

民,解決市民需求才重要。而且其時間上不許可,亦從未打算成為民選議員,因

民選議員需要更多的時間服務,及不想與其他議員朋友作競爭。他深信服務社區

不一定要做議員。現在他多與不同的非政府組織合作做社區服務,他出錢,機構

出力,主要服務青少年,令他們可接觸及學習更多學校以外的經驗及技能。

空氣質素問題

周先生認為自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工廠開始北移後,空氣質素的確有所改

善。他覺得當時中國剛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為了吸引大量香港工廠北上,對產生

較嚴重污染的工業不作規管,因而令大量污染行業北上,如織造廠和染布廠等,

沒有了這些行業在製漿及漂染後所排出的污水和廢氣,令空氣比以前清新多了。

‧ 觀塘商貿區一隅

(胡鈞翔攝,2013 年)

對觀塘區的留戀及展望

生活及工作在觀塘區多年,周先生認為觀塘區富有人情味,充滿溫情。區內

28 29

奚炳松先生

廣田邨居民聯會主席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奚炳松先生

居住,在廣田邨服務了許多年,在當區舉辦了很多活動,尤其是關於老人家和幫

助青少年方面,希望青少年可以在課餘時間參與活動,充實自己。

奚先生表示自己住在廣田邨有十多年,藍田舊邨清拆後興建了廣田邨,他便

─舊 式 屋 邨 的 住 宅 單 位 內 可 以 有 商 舖

搬到那裏。廣田邨大概有四幢樓宇,當中的老人數目相當多,所以區內有一些老

人服務中心,亦有幼稚園等設施。奚先生認為廣田邨算是個相對設施較足夠的屋

邨,因為邨內有超級市場、酒樓、街市。街坊只要在屋邨內就可以滿足基本需要,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無需走到太遠的地方。邨內亦有一個室內體育館,而要參與社區活動,只要步行

約十分鐘就可以到達位處德田邨的社區中心。廣田邨因為有近二十年的歷史,有

些設施相對較殘舊,但由於當區的區議員非常關注街坊的需求,所以在與政府溝

通上做得不錯。廣田邨交通亦十分便利,既設有巴士總站,亦有港鐵,而且近至

過海到香港島,遠至到新界都有巴士直達。整體而言,奚先生對廣田邨的各項設

施都感到滿意。他希望廣田邨居民聯會未來的發展是多做一些青少年工作,聯會

目前的工作偏重於節日慶典,如國慶,回歸都會舉行升旗典禮,其他節慶亦有舉

辦各類型的慶祝晚會。

兒時難忘經歷

‧ 圖為奚炳松先生(梁家敏攝,2013 年) 據奚先生所言,他出生於九龍寨城內。大約在初中的時候,九龍寨城發生了

一場火災,導致原本的居所被燒毀,當時因受政府的遷拆計劃影響,於是搬遷至

舊式屋邨的住宅單位內可以有商舖 舊藍田邨。其後藍田邨重建,所以搬到廣田邨居住至今。

九龍寨城火災令奚先生不少朋友搬到藍田,奚先生在搬離寨城前亦到過藍田

奚炳松先生生於香港,約四十年前搬進藍田居住至今。除了在福建中學擔任 看望朋友,後來他才搬到藍田。藍田給他的印象是很新的一個屋邨,當時舊的藍

學校聯絡主任外,奚先生亦擔任多項公職,包括廣田邨居民聯會主席、觀塘區家 田邨亦很新,但那時已經有些加入了黑社會的青少年。印象中與朋友到藍田踢足

長教師會聯會主席、觀塘區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香港優質家長學會副主席、家 球的時候,如同電影情節般,在球場上有些較他們年長的青少年走到他們身邊,

長致強學院社區聯絡等等。2013 年因盡心竭力為觀塘區服務,尤其是推廣家校合 問他們到哪兒去。但是那些青少年相對地較簡單,不是很凶狠,只會恐嚇他們。

作方面貢獻良多,獲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頒發榮譽勳章。 由於他們當時年紀仍小,不會有錢給那些青少年。對兒時的奚先生來說,藍田和

秀茂坪給他的感覺,都是一些比較龍蛇混雜的地方。

藍田廣田邨興建前的歷史及概況

直到奚先生搬入藍田居住後,他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當時一些所謂黑社會的

據奚先生所言,他擔任廣田邨居民聯會主席只有幾年時間。他本身在廣田邨 人,在自己區內,好像會有地下的秩序,反而在地方內部並沒有甚麽特別的,尤其

30 31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奚炳松先生

是他們可能互相看到對方,知道是街坊,就不會特別去惹事生非,外來的黑社會 設施,包括社區大會堂,一些具地標性的商業建築物,或者公共設施。因為觀塘

分子才可能有這樣的情況出現。藍田由昔日的舊區蛻變至今,重建成不少的屋邨 港鐵站的西北方開始發展,西南方的工業區亦一直重建,而近海那邊已經有些酒

和屋苑,以及不少的設施。相對而言,奚先生覺得藍田的屋邨設施比起香港所有 店落成,亦有許多商業大廈已經開始重建。

─舊 式 屋 邨 的 住 宅 單 位 內 可 以 有 商 舖

屋邨的設施都較具規模。

據奚先生所言,昔日的藍田山上仍有木屋,有人種植農作物、菜和水果。奚 觀塘的吸引力及展望

先生年幼時的物質條件不及現今的好,所以經常「通山走」,頑皮的孩子會採摘 經歷了十多年跨界別的合作,奚先生認為觀塘區在人情味方面十分濃厚。他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別人的農作物。奚先生年幼時是在九龍城讀書,當時的交通沒有現今那麼方便, 在區內循義務工作認識很多不同層面的人。在各個層面上,奚先生以觀塘整體而

巴士路線相對比較少,所以當時要較早出門,慎防遲到。 言,無論現時或者未來,它都是個愈來愈好的社區,當然將來重建之後會踏入新

初搬到藍田,當時感覺有很多「街坊生意」的商舖,印象最深刻的是舊式屋 發展的里程。

邨的住宅單位內,可以有商舖,包括一些雜貨舖,可以買汽水,甚至有麵檔。在 奚先生回顧昔日的觀塘是個衛星城市,當奚先生搬入觀塘區居住時,正處於

晚上甚至凌晨時分,若想吃麵,在某層樓的某個單位就可以品嚐到雲吞麵、牛腩 該區發展的中段時間,它的發展是一直向前的。奚先生認為自己在未來會繼續住

麵、汽水。與現在比較,當時的衛生環境並不理想。但某程度給予當區居民一些 在觀塘區,以及希望自己尚有能力的時候,無論是他的正職或是義務工作,也希

方便。甚至到街上的時候,很多街舖都是食肆。雖然小時候物質生活相對不豐富, 望可以出更多力,做一些事。奚先生不敢說自己對香港有所貢獻,只是他希望可

但比現今的孩子,獲得另一種樂趣。他們相對比較早自立,在當時環境下,屋邨 以對香港多些付出,從而影響到其他人,將這種影響力拓展出去。

家庭不會有傭工,父母很多時候都需要外出工作。奚先生憶述自己小時候,父母

會做多份工作,哥哥亦外出工作。奚先生在家中年紀最小,不懂進廚房做飯,但

有幫忙洗碗。

童年記憶中,奚先生認為自己與鄰舍接觸比較多。以前沒有冷氣,夏天的時

侯,每家每戶會打開門窗,讓風可以對流。小孩都走來走去,在九龍城由街頭吃

到街尾,已經可以吃得很飽,即使在藍田亦一樣,與鄰居即使隔一條走廊位,也

認識所有人。到街上,亦有很多鄰居的長者坐在樓下打招呼,大家比較熟絡。以

前小時候會走到鄰居的家吃飯,打招呼,但這些情況現在很少發生。

重建觀塘區對藍田的影響

雖然說藍田與觀塘市中心好像相隔一段路,但奚先生則覺得觀塘裕民坊是藍

田和秀茂坪一帶的中心點,藍田和秀茂坪的居民許多時候都是先沿着山路到裕民

坊,然後再出去外面。重建前的裕民坊有很多舊的樓宇,不論環境設施,還是治

安上都不太理想。因此奚先生希望經重建規劃後,未來觀塘的居民有更好的社區 ‧ 圖為德田邨側的藍田社區綜合大樓(胡鈞翔攝,2013 年)

32 33

高家裕教授

中知書院校長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高家裕教授

─我 曾 在 「 天 梯 」 遇 劫 數 次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1960 年代鯉魚門「酒灣」的海岸地帶,當時還未發展成海鮮店及酒樓區。

(圖片由葉栢強先生提供)

‧ 圖為高家裕教授(葉卓斌攝,2013 年)

我曾在「天梯」遇劫數次

高家裕教授於 1940 年生於南海,十歲時來港。1974 至 1975 年間曾居於觀

塘。高教授曾投身傳媒業、教育界及銀行界,先後擔任過駐法院記者、副刊編輯、

電視節目製作人、專上院校教授、中學校長、銀行授信委員會秘書等多項職務。

1984 至 86 和 2004 至 2010 年間為香港教師會會長,現為副會長、名譽顧問、中

知書院校長。除了以上職務外,高教授亦出任多項公職,包括曾任香港基本法諮

34 35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高家裕教授

詢委員會委員,現擔任中國知識學會會長、中華香港國際筆會會長、香港文化藝 居於觀塘的佚事

術工作者聯合會理事會主席及香港公民協會副主席等職務。

高教授於 1974 至 75 年間居於觀塘金豪閣,面積約為四百多至五百平方呎,

售價為十一萬元,但竟能議價至十萬元成交。以前買樓可在樓宇建成前便開始供

觀塘的發展源起

─我 曾 在 「 天 梯 」 遇 劫 數 次

款十五期,讓自己先持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業權。有時發展商會求人買樓,有兩種

高家裕教授憶述五十年代初的香港還未有高樓大廈,建築物大概三四層高。

情況,一是因定價太高難以沽出,便答應買樓「送乜送物」等,此時買樓,就會

九龍一帶只發展了油尖旺、九龍塘、深水埗一帶,東九龍一帶只發展至啟德機場,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被「啄」。有時在價格相對低求售,仍不能沽出,就唯有送東西鼓勵人買樓,此

黃大仙和鑽石山一帶都是木屋區,到牛池灣,就真的會有牛,有淺灘,是一個海

時買樓就能得到便宜了。

灣,據說孫中山的兄長孫德彰的農場也座落於此,再往東就甚麼都沒有了。當時

金豪閣在山頂較高的地方,景色很好,大單位可看到九龍灣,小單位可看到

還未有觀塘,觀塘只是一片海。據高教授所言,當時要前往今日的觀塘一帶,需

九龍峰,即飛鵝山。不過颱風時,樓宇好像會動似的。高教授憶述,住在金豪閣

從九龍城循當時的清水灣道乘巴士。但當時的啟德機場跑道很短,飛機不能起飛,

期間,有一宗綁票案發生在高教授的鄰居身上,鄰居的兩個孩子以前常到高家和

所以飛機起飛需借用清水灣道的部份路段,落閘攔車,讓飛機先行。其後逐步發

高教授的孩子玩,後來被綁架,慘遭撕票。

展黃大仙和彩虹,清水灣道彩虹段改稱彩虹道,再往東一直發展至調景嶺,到後

居住觀塘期間,高教授於中環上班,每天必行一段樓梯,高教授稱之為「天

來填海,才有今日的觀塘。觀塘的填海計劃是戰後港英政府一個龐大的發展規劃。

梯」,再乘船。「天梯」屬於攔途截劫的「好地方」,他也曾被「幫襯」過幾次,

而且賊人好像定時定候到該處上班一樣的常見。所以高教授非常感謝祈德尊上校。

兒時難忘經歷

祈上校為當時四大洋行中和記的主席,另外三家為太古、會德豐和怡和。祈上校

高教授小時於九龍就學,當時一年學費約為四十四元一年,非常高昂,一幢 希望建海底隧道,先嘗試拉攏油麻地小輪,即今天的香港小輪出資,不果,後來

房屋也不過是七百元。一小學同窗因家貧輟學,後得知調景嶺一帶有天主教鳴遠 找到天星小輪、滙豐、利孝和等人合資一億,由政府捐出兩岸土地,再向英國借

中學及基督教信義中學(今港澳信義會慕德中學)提供義務教育,便販賣甘蔗存 貸兩億,共三億港元資金建成海底隧道。從此高教授不必再經「天梯」乘船過海

錢,用七百元購入一調景嶺石屋,於當時調景嶺的第五區,在油塘的背後。當時 上班。海底隧道的出現也改變了一些香港男士的生活方式,以往香港風災時,天

高教授曾和他的同學把一張桌子由深水埗搬入調景嶺。由於巴士不能運載大型傢 星小輪停航,要過海上班的男士便很高興,不用回家。有隧道之後就再不能重彈

具,他們以兩條竹竿把桌子負於雙肩,取道汝州街,一直走到界限街,直至九龍 此調了。高教授補充,後來要向英國償還建隧道時的借貸,但因英磅由一兌十六

城邊緣循當時的清水灣道,經過當時尚是氣勢磅礡的宋皇臺,經過現在的彩虹、 港元貶值至一兌八港元,故此「還少一半」。

牛池灣、淘化大同,往康寧道,再過雞寮一帶山溪涉水而過。之後開始爬山,往

右一看,便是貌似茶果的茶果嶺,再經油塘翻山到調景嶺。當時的觀塘,仍是一 早期香港的經濟變革

片剛填好的黃泥沙石,仍未有任何樓宇。

早期香港工業不多,主要以水泥業和造船業為主,後來中國廠家大舉遷入香

港,才開始有紡織業。山寨廠也在此時興起,五金、塑膠、製衣等行業應運而生;

還有幾家醬園,包括當時在牛頭角一帶曬面豉,製醬油的淘化大同(今淘大食

36 37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高家裕教授

品)。後來香港逐步發展地產,1978 年恒隆收購淘化大同,又把當年的工廠發展

成今天的淘大花園,淘化大同在觀塘的舊事可見早期香港經濟變革的一個縮影。

高教授憶述觀塘區有一座山名鬼仔山(即魔鬼山),據他所言,有一未經證

─我 曾 在 「 天 梯 」 遇 劫 數 次

實的說法,就是鬼仔山因有澳洲人採綠玉礦,有很多「鬼仔」(西方人),故名

鬼仔山。但高教授強調,此說法未經證實。綠玉礦並非真的玉,只是像玉。後來

採礦的事不了了之,可以猜想綠玉礦的經濟價值不高。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香港及觀塘的未來發展

展望觀塘的未來發展,高教授認為必須提升社會生活質素,重建住宅區及工

廠區時須顧及香港的經濟轉營,工廠宜重建成商貿大廈,亦可嘗試發展資訊科技。

高教授認為過往香港的成功有賴於當年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所產生的機遇,今天香

港在教育上與工商業、人文與社會的融合未算成功,所以中國國內、南韓、新加

坡都追上了香港,香港如不前進將被進一步邊緣化。所以大學教育的人材培養應 ‧ 接駁功樂道至聯安街的一段

更需要回應社會需求,更具前瞻性。因此,高教授認為觀塘的重建可把一部份工 「天梯」(胡鈞翔攝,2013 年)

廠改為住宅區,並可考慮放寬高度限制,但要留意人與人的空間需保留,另一部

份改為先進科技的設施。關於原區安置問題不必過份執着,因為香港今日的交通

網絡已十分便利,衛星城市的便利程度甚至比市區更佳。在社區建設方面需關顧

長者、中年人及新進民眾的問題,如多建老人中心和青少年社區中心。

‧ 秀茂坪聯光佛堂(又名達摩寶廟)外貌(葉卓斌攝,2013 年)

38 39

兼總監 高寶怡博士

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館長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高寶怡博士

金)便向民政事務總署投標,希望能一邊保育學校,一邊作新的發展。九龍社團

聯會認為從文化格局而言,西九這個大型文化藝術區正在規劃當中,在其他地區

是否亦要有一些文化聚群支援西九呢?在香港而言,高博士引述許卓權教授指香

─創 意 館 是 個 扎 根 地 區 的 中 型 藝 術 館

港的人和地與維多利亞港串連起來,維港兩岸見證了香港的歷史發展,它向來是

個世界知名的海港,緊抱香港,今天我們又應如何重構兩者的關係呢?鯉魚門是

維港最東端的海門,過往所有入港的船集必須經鯉魚門進入香港,今日鯉魚門是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否也可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聚群,和西九文化藝術區連成一氣呢?龍聯基金亦要

關顧社群藝術、文化藝術與社會發展,如何建構文化階梯呢?以上種種問題,觸

發了創意館的成立。

創意館名稱由來

高博士把館的英文名字定為“ JC LYM Plus”,LYM 是鯉魚門的簡稱,合起

來讀就像是「念」的諧音。念,即是理念,在館內各個門牌上都有理念二字,象

‧ 圖為高寶怡博士(葉卓斌攝,2013 年)

創意館是個扎根地區的中型藝術館

高寶怡博士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在家中六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畢

業於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 ),榮獲哲學博士。主修藝

術教育的高博士在藝術發展方面屢有建樹,曾擔任香港山月美術學會創會人兼會

長、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理事及博物館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現為賽馬會鯉魚門

創意館館長兼總監。

創意館成立緣起

2008 年海濱學校「殺校」,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下文簡稱為龍聯基

‧ 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正門(何泳儀攝,2013 年)

40 41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高寶怡博士

徵香港需要一些較高的視野去看文化藝術的發展。高博士又指,西九當然要舉辦 歷史和文化內涵的載體,一個接觸藝術的媒介,以一個雅致悠閒的環境,讓人能

國際性的藝術展覽,但同樣不能缺少香港藝術和香港文化,今日政府的政策並未 欣賞和體會高質素文化生活的空間。

對文化藝術有足夠的支持、培育、肯定,所以館方才會有文化、藝術、研究、教

─創 意 館 是 個 扎 根 地 區 的 中 型 藝 術 館

育的定位,去補政府的不足。

創意館曾舉辦過的活動及成果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館方過往舉辦戲棚文化課程時曾有人質疑,文化遺產( Heritage )和創意

有甚麼關係呢?高博士表示活動是配合了鯉魚門和茶果嶺族群慶祝天后誕的活

動,有講座、考察、工作坊、展覽。慶祝天后誕有神功戲(粵劇表演),而粵

劇作為傳統文化藝術,一直離年輕人很遠。館方希望嘗試以攝影為媒介的視覺

文化來呈現傳統文化,如真如假地重新呈現一個茶果嶺戲棚的場面,令觀眾感

到很震撼。館方由搭棚、船運戲箱、後台準備、前台表演均以攝影圖像記錄下

來,當中以「出色」為題的作品以黑白圖像展現兩名新晉粵劇演員的化妝穿戴

過程;最後以兩張彩色圖像塑造演員的造形。策展人以黑白象徵了粵劇的傳統,

彩色象徵現在,活動不但把粵劇藝術由長者帶到年輕人,多角度地告訴觀眾藝

術有很多層次,更提高了參加者欣賞藝術的水平,獲得不少參與者的讚賞。最

近館方舉辦的「潮州藝文月」展覽亦是展現了館方學術性和藝術性的一面,介

紹了潮州人各式各樣的音樂和生活,也邀請了專業樂團用全新編曲重現潮州音

樂。其實後現代和解構固然是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藝術發展走過的路,但高

‧ 創意館內有關採石業的展覽(何泳儀攝,2013 年)

博士認為必須反思後現代和解構之後,當代藝術要走的路。由傳統到當下,重

構藝術。創意館並不是一個社區中心,而是一個扎根地區的中型藝術館。高博

士希望在將來,每區都有一個規模和他們相當的藝術館,以建構文化階梯為己

任,也成為藝術家發揮的不同平台。

展望創意館的未來發展

創意館快將成立兩周年,高博士表示這兩年來的工作一直非常困難,但這些

願景和使命一直驅使她努力工作,希望把創意館建設成一個文化聚群,一個富有

42 43

高寶齡太平紳士

管理委員會主席

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高寶齡議員

廣基本法,貢獻良多,獲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頒授銅紫荊星章。

九龍社團聯會簡介

─我 在 過 去 四 十 年 的 工 作 賺 到 不 少 真 摯 的 友 誼 和 感 情

據高議員介紹,九龍社團聯會(下文簡稱為九社聯)在 1997 年成立,屬於聯

會性團體。高議員憶述當年籌組九社聯時,自己以觀塘民聯會理事長身份與其餘

三十七個團體一起組織。她們三十八個團體感覺到隨着公共政策對社會影響愈來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愈大,為了反映市民對公共政策的意見,她與其餘三十七個團體因而籌組九社聯。

所以九社聯不是以服務觀塘區為主,而是以三十八個團體服務整個九龍區。但因

為高議員當年以觀塘民聯會理事長身份做九社聯工作,工作愈來愈重,所以後來

高議員離任觀塘民聯會理事長一職,轉任該會會長。

創意館籌備經過

據高議員所言,創意館前身是鯉魚門一間學校——海濱學校。因該校「殺

校」,政府於 2009 年公告招標,內容是要更好地使用及活化這間已結束的小學。

‧ 圖為高寶齡議員(何泳儀攝,2013 年) 高議員時任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主席,基於兩個原因向民政事務總署下標

及決定以文化、藝術、研究及教育為主要內容。第一個原因是九龍社團聯會社會

服務基金(下文簡稱為龍聯基金)一直向特區政府西九文化區如何落成及更好推

我在過去四十年的工作 動香港軟實力發展不斷提供意見。龍聯基金認為隨西九文化區硬件陸續規劃動工,

但如果軟件跟不上,例如香港本土文化人及藝術家發展平台不足,香港市民觀賞

賺到不少真摯的友誼和感情 能力及整個社會對文化藝術氣氛未能強烈時,變相軟件未能跟上,西九文化區會

成為「大白象」。而且,龍聯基金認為不要看輕文化藝術普及和提升,因這正正

高寶齡議員在香港長大。現任油尖旺區議會副主席、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 反映了地方人民質素及歷史發展。所以高議員指出九社聯認為如果以文化藝術研

委員、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諮詢委員會委員、觀塘民聯會會長、九龍社團聯會永遠 究作為重點發展項目的話,該會就要把此理念推廣和普及。所以該會當時向政府

會長、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管理委員會主席等多個職務。除此之外,高議員亦曾 建議應該在全港十八區都設「小西九」,十八區都有「小西九」時,就不會令文

擔任第十及十一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2003 至 2013 年)及觀塘區議員(2000 至 化區變得孤立。

2007 年)等職務。2002 年,因盡心竭力為觀塘區服務,成績斐然,獲時任行政長 龍聯基金另一個向民政事務總署下標的原因是高議員自己在觀塘區服務多

官董建華頒授榮譽勳章。2007 年 7 月 1 日獲委任為太平紳士。2010 年,因熱心參 年,至今仍是觀塘民聯會會長,而且自己以服務觀塘區為主。高議員從多年社區

與公共及社區服務,表現傑出,尤其積極參與地方行政工作,以及向年青一代推 工作經驗中感到雖然鯉魚門人口比較少,只有三千人,但這裏有豐富的人文歷史。

44 45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高寶齡議員

若要提到發展文化保育和藝術,一定要有一個好地方,鯉魚門正正具備這些元素。 一段相當長時間,看着它填海和整個工業區的發展。當中有兩件事情令她印象深

高議員認為鯉魚門有故事,有山和水,有濃厚人情味,所以龍聯基金相信透過在 刻,第一件事是 1972 年 6 月 18 日的雞寮(今翠屏邨一帶)山泥傾瀉。當時是星

鯉魚門,將前海濱學校作為點,那就可以發揮到點、線、面作用。如這個點得到 期日,她與朋友在銀都戲院看早場電影,突然間字幕顯示雞寮山泥傾瀉,很多人

─我 在 過 去 四 十 年 的 工 作 賺 到 不 少 真 摯 的 友 誼 和 感 情

當地居民、群體及政府支持,可以影響到鯉魚門成為一條生態村,好像台灣的九 被埋,當年年紀小,「唔識死」,只有十多歲,但與一群同學義憤填膺去參與救災。

份般,可以推動及發展成為一個隨着香港經濟轉型的文化村落。 當時的場面令高議員十分感動,除了有司機幫忙運送傷者外,亦有人用木頭車協

為何鯉魚門可以組織到推廣文化的點、線、面呢?高議員解釋民眾看到鯉魚 助拯救。而且挖泥工具少,須徒手挖掘。這令高議員感到觀塘人的患難見真情,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門有牌坊,還有燈塔,往入一點就有鯉魚門天后宮,在山上又有炮台,將這些點 因為救災人士來自四面八方,一起救災。是次經歷除了給予高議員十分深刻的印

串起來,就有一個點、線、面都相當豐富的地方,所以基於上述兩點,龍聯基金 象外,亦給她很大動力持續參與社區工作,至今已有超過四十年的歲月。

認為可以透過創意館與當地合作,一起增加該區吸引力,讓香港市民和遊客到訪 另一個難忘經歷就是高議員與鯉魚門街坊及團體建立了一段深厚感情。高議

鯉魚門創意館,可更進一步了解鯉魚門,透過鯉魚門歷史了解香港。 員憶述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鯉魚門曾經發生災難,懸掛八號風球,防波堤折斷,一

如何將前海濱學校發揮點、線、面作用呢?高議員指出,如果投得到海濱學 名釣魚人死亡。高議員表示當時已經是民聯會成員,自己不單是一年,是多年來

校,就能發揮到伸延教育作用,故以此計劃書在 2009 年期間向民政事務總署申請。 都有在打風下雨時救災。因為以前鯉魚門沒有混凝土屋,只有鐵皮屋,以及與當

高議員憶述當年民政事務總署對申請使用設施有既定的政策及程序。因為是公開 區議員一起參與救災,協助火災災民災後「上樓」入住公屋。所以高議員認為自

投標,公開讓所有有興趣團體申請,所以龍聯基金經過面試和遴選,最後在 2010 己與當區議員及團體關係相當友好。不論是鯉魚門街坊會還是鯉魚門商會,高議

年獲署方接納,以一元租金給龍聯基金租用。但龍聯基金亦需要解決裝修費,因 員表示自己已與他們建立關係達二十多年,這種都是在患難之中建立的感情。

為海濱學校的校舍始終有五十年歷史,又在 2008 至 2010 年間遭荒廢,所以有很 正因為有上述的經歷,高議員認為香港經濟結構模式,不能再依過去的模式

多東西都未必適合。雖然其結構穩固,但也難免出現滲漏等問題,所以龍聯基金 來發展。隨着觀塘工業區轉變為商貿區,高議員認為鯉魚門可配合觀塘,成為一

同步向香港賽馬會申請撥款。高議員亦藉此感謝香港賽馬會撥款五百四十八萬港 個可以塑造的自然生態村落。高議員認為自己對鯉魚門的感情,以及患難之中建

元進行維修工程,使龍聯基金順利活化海濱學校又邁進一步。 立的友誼,均有助自己增加對鯉魚門的了解。所以,高議員認為東九龍的起飛和

然而,高議員指龍聯基金接收前海濱學校後,在工程過程中發現五百多萬元 海濱長廊的建立,都是發展鯉魚門的契機。

仍未足夠。因為還有一些內部結構和設施等問題,所以在 2011 年龍聯基金進行第

一次社區籌募經費,是專門為創意館開館時使用。高議員表示龍聯基金最終為該 成功之道

館運作及修葺工程大概籌得一百七十五萬港元。所以創意館可以在 2011 年 12 月 高議員坦言自己沒甚麼成功之道。她感到幸運的是得到家人和很多好朋友的

18 日順利開幕,高議員認為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才能享有此成果。 支持。因為高議員認為不論是做社區工作,還是議員工作,均須搭建一個相當好

的協作平台,才可以順利開展上述的工作。所以高議員認為自己在過去四十年來

個人在觀塘區的難忘經歷

的工作,賺到的是不少友誼及感情,而且是真摯的感情。

高議員表示自己在 1958 年開始在觀塘居住,可以說是看着觀塘的演變,所以

對觀塘有着深厚感情,至今仍擔任觀塘民聯會會長。她說自己在觀塘長大及工作

46 47

梁芙詠女士

觀塘民聯會理事長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梁芙詠女士

─我 從 來 沒 有 離 開 過 社 區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 圖為梁芙詠女士(何泳儀攝,2013 年)

‧ 鯉魚門海濱學校校舍選址測量地圖

(圖片出自《鯉魚門海濱學校創校六十二周年紀念特刊》)

我從來沒有離開過社區

梁芙詠女士 1944 年生於成都,父母本在香港定居,但因戰亂而逃往內地。結

果,梁女士十八歲時才到香港定居至今。除了擔任觀塘民聯會理事長外,梁女士

亦同時擔任多項職務,包括監警會觀察員、觀塘滅罪委員會青少年教育及活動小

組主席、觀塘婦女聯會主席、市建局重建觀塘諮詢管理委員會委員等等。梁女士

擔任觀塘區議員多年,2003 至 2007 年間曾擔任觀塘區議會副主席,直至 2011 年

才不再競逐連任。2001 年因盡心竭力為觀塘區服務,成績斐然,獲時任行政長官

董建華頒授榮譽勳章。2008 年因熱心參與公共及社區服務,表現傑出,尤其積極

為觀塘區服務,成績斐然,獲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頒授銅紫荊星章。

觀塘市中心歷史

梁女士憶述,裕民坊以前是一條進出工業區的通道,即是現在裕民坊最多小

48 49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梁芙詠女士

販的裕華大廈,本來是通道。以前的裕民坊,人們下班大部份以步行代替乘車, 直至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政府提倡選舉。梁女士指民聯會亦有協助,派員擔

人流很多,所以在仁愛圍一帶有很多賣藝的小販,如演奏中西樂、唱歌、雜技、 任選舉大使,呼籲居民登記做選民,以盡公民責任。2003 年非典型肺炎爆發,民

賣武、算命、租連環圖的書檔,小食包括牛雜、叮叮糖、雞蛋仔等。人們放工後 聯會再次走到前線,上街派發口罩和消毒藥水等物品,呼籲市民注意個人衛生。

─我 從 來 沒 有 離 開 過 社 區

會在那兒吃東西或欣賞音樂。雖然那時仁愛圍對面有銀都戲院,看電影很便宜, 甚至上門宣傳相關訊息,可見民聯會在防災抗疫上是站在最前線的。

但人們都比較喜歡看街頭表演。每逢下班時候,那裏十分熱鬧。而協和街,雲漢 梁女士認為民聯會經常站在前線,有見及此,民聯會覺得只以團體的身份在

街,以及現在祥和苑的山坡,梁女士說那裏以前是一片木屋。火災之後,政府改 地區工作並不足夠,要有人在議會發聲,結果在 1985 年推選正副理事長伍兆祥和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建成居屋。 侯瑞培參選區議員並且成功當選。

治安方面,以前沒有太多行人欄杆,人們可隨意過馬路,引發賊人(葉繼歡) 梁女士坦言自己一直都在區議會內工作。直至 1999 年,因為已經有很多議員

手持 AK47 打劫物華街金舖。早於劫案發生前,梁女士一直倡議增設行人欄杆,如 辦事,民聯會的領導層覺得該會不需要再扮演政治角色。因為該會有一個口號:

果能及早建設,可能就不會發生那次劫案。結果犯人最終洗劫金舖,得手後因現 「民聯精神,服務社群」。因此,該會在 1999 年按《稅務條例》第八十八條向稅

場沒有行人欄杆,故非常容易逃脫,可謂轟動一時。 務局申請,改變為非牟利團體。該會轉型為慈善團體後,自此沒有再以該會的名

商業方面,梁女士表示以前有很多雜貨店,但後來被金舖取代,現在甚至連 義支持各選舉中的候選人。

米舖也被金舖取代了。梁女士亦憶述該區以前比較多餐室,但現在都比較少,例

如茶餐廳只餘下一至兩間,當中歷史較悠久是在協和街的香城茶餐廳。 對觀塘區的留戀及展望

梁女士覺得觀塘市中心的居民,在公屋組織了互助委員會後,人們鄰里守望

觀塘民聯會歷史

相助的概念比較好,人們很有人情味。直到現在,人們對她很好,仍當她是議員,

梁女士表示由觀塘民聯會籌組到現在,已有四十年歷史。當時的創辦人申 人情味非常濃厚。

請了兩年才獲批准成立。民聯會是在 1972 年,由侯瑞培和伍兆祥等一群老前輩 另外,梁女士認為觀塘市中心重建是件好事,她坦言自己亦參與其中,感到

籌組而成,籌組的原因是基於當時沒有太多人為基層發聲,以及正值「六一八災 十分高興。昔日的工廠區變成現在的商貿區,當時包括梁女士在內的一眾區議員

害」,山泥傾瀉。因此一群老前輩覺得需要一個關心市民的組織,並且要協助搶 提出很多意見,政府才作相關規劃,把工廠區發展成商貿區。而梁女士與一眾區

救「六一八災害」的災民。民聯會已在 1972 年籌組,但到 1974 年才獲批准。所以, 議員亦十分關注觀塘區整個海濱的發展,當時他們希望可以發展成為海濱長廊,

根據政府文獻,民聯會到 2014 年才是建會四十年。但實質上民聯會在 1972 年已 結果現在已完成第一期,第二期亦正在進行中,梁女士覺得將來觀塘的發展是美

經開始籌組。梁女士表示自己在 1976 年才入會,成立初期名為官塘民眾聯誼會。 好的。

那時,因為沒有人來救災,所以民聯會率先伸出援手,其後才有政府引導救 人口方面,梁女士認為觀塘區因為居住人口多,人流多所以將來不論營商還

災工作。梁女士憶述民聯會曾發動一元運動,當時真是一分一毫慢慢籌出來。那 是其他方面的前景都是好的,加上安達臣道正在發展,未來人口可達七十萬,但

時一元已經可以購買不少東西,例如食油一斤只值一至兩元。當時鄰里街坊對民 昔日觀塘區仍有臨屋區和寮屋區的時候,最高人口亦高達七十萬。只因為現在重

聯會十分信任,非常樂意捐款。民聯會就將收到的款項購買生活日常用品如米、 建令不少人遷離到別處,但隨着商貿區的發展和完成重建後,梁女士預計人口會

油、鹹魚、棉被、毛毯等物品派給災民。 再度上升。

50 51

郭必錚議員

觀塘區議員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郭必錚議員

最後,梁女士覺得觀塘區的未來是好的,而且該區鄰近啟德發展區及郵輪碼

頭,所以梁女士和一眾區議員不斷建議建造一道橋,連接啟德與觀塘區,但政府

會否落實仍是個未知數。交通方面,梁女士坦言自己和居民長期飽受塞車之苦,

─我 在 觀 塘 區 生 於 斯 , 長 於 斯

所以他們希望可以興建單軌列車以疏導交通。文康設施方面,梁女士和一眾區議

員在 1981 年開始爭取興建觀塘大會堂及游泳池,游泳池已經建成,而大會堂亦預

計到 2018 年就會竣工,加上基督教聯合醫院落實擴建,所以梁女士認為觀塘區未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來的發展是好的。

‧ 裕 民 坊 一 隅, 觀 塘

民聯會會址位於圖左

的 裕 民 大 廈( 黃 色 及

藍色)內 ‧ 圖為郭必錚議員(照片由鄺星宇先生提供)

(胡鈞翔攝,2013 年)

我在觀塘區生於斯,長於斯

郭必錚議員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住在觀塘區至今,接近半個世紀。除了身為

理財顧問外,郭議員亦出任多項公職,包括觀塘區議員、觀塘區議會屬下文化、

康樂及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觀塘民聯會公關部部長、中華基督教會基法小學校

友會主席、觀塘區足球會委員、公屋聯會名譽顧問等多項職務。2003 年因盡心竭

力為觀塘區服務,成績斐然,獲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頒授榮譽勳章。

‧ 留待拆卸的觀塘重 早期的觀塘

建區舊樓

(胡鈞翔攝,2013 年) 郭必錚議員是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是在 1963 年搬家至觀塘。然而

52 53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郭必錚議員

當時的觀塘是個沒有太多人知曉的地方,有次他坐的士欲去觀塘時卻發現司機不 糕廠和紗廠,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而且,他認為在觀塘鄰里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

知道觀塘在哪裏。當時住在觀塘的人士多數收入較低,而且該區人口甚少。 他們會互相幫助,有強烈聯繫的生活區。同時區內亦有一群會勇於捍衛地區利益

的人,由英治時期至今仍是如此。回歸後,觀塘區亦有更多內地人來此定居。

生活在觀塘區的童年

─我 在 觀 塘 區 生 於 斯 , 長 於 斯

對觀塘區重建的看法

郭議員小時候住在瑞和街,他形容小時候家境並不富裕,童年的娛樂不多,

沒有電視,與現今小孩有很大的差別。當時的學生流行去撿汽水蓋或捉金絲貓, 郭議員指出建築物的拆遷無可避免,因為地區需要空間來建設新的設施,改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價值甚高可賣五角,但去當時該區有名食肆黃三記吃粥及油條只需二角。 善區內環境。但這必須在不影響香港人和觀塘區居民需求的情況下進行。另外,

他亦希望社區的建設不要只追求華麗外表,亦要講求實用。例如設計觀塘文化中

觀塘區的社區問題 心時,可考慮加設一些給予團體練習的地方,同時亦可由此提供一些免費的專業

治安方面,郭議員認為昔日觀塘區的屋邨有着童黨問題。例如在 1997 年轟動 演出供市民欣賞。甚至可以向新加坡汲取經驗,從設計着手減低建築成本,如運

全港的秀茂坪童黨燒屍案。郭議員認為童黨出現與那時的居住環境有莫大關係。 用較少的建築材料和較少的空間。這些設施在本區居民優先使用的同時,亦可惠

那時的人所居住的地方如六十年代的雞寮(今翠屏邨一帶),只有約一百平方呎, 及其他地區的市民。

卻通常居住七至八人,又如後來的公屋單位約二百多平方呎,亦要居住七至九人。

對觀塘區的展望

由於居住環境狹窄,故此小孩長期逗留在外,衍生出童黨問題。

除了治安,郭議員在交通方面亦有意見。他認為觀塘的社區在最初設計時沒 郭議員認為每一個階段的觀塘區都有他覺得不滿意的地方,但會選擇包容而

有妥善處理交通配套,令區內經常有交通擠塞的問題。而且,有部份建在山上的 非離開。雖然觀塘區內的問題無辦法在短時間內解決,但他亦希望未來觀塘區能

屋邨並沒有相應的交通工具到達,因此令其他屋邨的運輸負荷增加。另外,由於 用有限的資源來使每一個觀塘區居民更喜歡該區。例如隨着區內的工業逐漸消失,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設計樓宇時沒有考慮風向,加上觀塘區工業的發展,令空氣污 可以着手改革區內的空氣污染問題。另外,他認為未來觀塘人應該用他們的能力

染情況加劇。亦因為不善規劃,當時觀塘區也沒有足夠的康樂設施,直到近年才 去避免產生新的問題,或者是避免作一些輕率決定令居民因而受苦。例如從前佐

開始規劃文化中心和增設室內體育館等設施。 敦谷垃圾堆填區就曾為觀塘區的居民帶來很大困擾,造成衛生問題。他認為這樣

的事情在將來的觀塘區不會再輕易發生。而且一切的決定也會比從前更小心謹慎

觀塘的居住文化 和顧及長期發展。

郭議員認為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居住文化。但觀塘令他願意付出的原因不 此外,他提及政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清拆九龍灣安置區時,曾因為有住戶拒

是這區的獨特文化,而是因為他生於斯,長於斯。故即使他曾有機會到其他區置 絕拆遷而出動防暴警察應對。故他亦寄語日後觀塘的社區問題盡量不要使用暴力

業,卻選擇留下。觀塘區當時有很多來自潮州、印尼、南亞的移民。故當地有不 解決,要以平心靜氣的態度商討解決方案。

少盂蘭勝會和專門教育南亞裔人士的學校。郭議員認為這些設施都是應運而生,

而非刻意規劃而成。這些人會搬來觀塘是因為當地有很多工廠,如牛奶公司的雪

54 55

黃明先生

觀塘花園大廈百靈樓居民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黃明先生

─裕 民 坊 曾 有 攤 檔 擺 賣 咖 啡 、 奶 茶 、 炒 麵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 郭必錚議員(前排右二)與寧波公學駱裕生老師(前排右一)及一眾學生合照

(感謝鄺星宇先生協助拍攝,2013 年) ‧ 圖為黃明先生(方小靈攝,2013 年)

裕民坊曾有攤檔擺賣咖啡、奶茶、炒麵

黃明先生生於中國內地,嬰孩時期隨父母來港,直到二十歲左右才踏足觀塘

區的雞寮(今翠屏邨一帶)。黃先生曾擔任象牙學徒和理髮師,現已退休,為觀

塘花園大廈百靈樓居民。

雞寮的居住環境、歷史、特色及交通

黃明先生透露自己在二十多歲左右,由於有親戚住在俗稱「雞寮」的地方,

而他當時正在做「學師仔」,而雞寮是最接近學師的地方,因此他便寄住在那裏。

56 57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黃明先生

當時觀塘區的雞寮全屬七層大廈,居住環境惡劣,洗澡須到公共廁所及浴室。那 觀塘區轟動全港的一件事情

時的七層大廈以英文字母 A、B、C、D、E 來劃分座數。

如先前所述,黃先生另一難忘的回憶就是 1972 年 6 月 18 日的雞寮山泥傾瀉。

黃先生指出當時住在那裏的孩童十分頑皮,因為那個年代的小孩子物質生活

─裕 民 坊 曾 有 攤 檔 擺 賣 咖 啡 、 奶 茶 、 炒 麵

記憶中在他居住的第七座,雞寮山邊附近的一座廟宇受山泥傾瀉影響倒塌下來,

不像現今的那麼豐富,所以他們的娛樂玩意都十分簡單。黃先生說自己的居所附

都算是觀塘區轟動一時的一件事情。

近有一個足球場,因此多有「波牛」的出現。他印象最深的一項玩意是購買「飛

機欖」。回顧歷史,「飛機欖」確實是香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流行玩意。黃先生 觀塘區最有特色的地方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回憶當時有人購買「飛機欖」,用一個一角硬幣投擲到地下,吸引了很多途人圍

黃先生認為裕民坊是觀塘區以前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晚上

觀。而頑皮的他們當時還別有用意地從七樓用一角擲向地下,想賣「飛機欖」的

過了十二時便有人在那裏擺攤檔到通宵,售賣的主要是咖啡、奶茶、宵夜、炒粉

人把欖從地下拋上來,藉此測試對方是否真有如此力度,這算是他兒時最搗蛋頑

和炒麵,就像現今牛頭角道一帶夜晚通宵時那樣熱鬧。唯一不同的是以前的檔口

皮的一次。

擺檯擺凳,開一張四方檯便已足夠,供給客人坐的是摺疊式板凳,而現今大牌檔

黃先生憶及舊時的雞寮現址已改建成一個球場及游泳池,在改建前是一條大

供給的是貼背式的。當時觀塘的年輕人大都喜歡在大牌檔留連,皆因坐下喝杯奶

坑渠,現在有一條暗渠在旁邊,以前是明渠,污水從雞寮流出到海傍。

茶只需五角,十分便宜。

交通方面,黃先生回想昔日雞寮的位置是在翠屏道到協和街一帶的地方,位

處山邊的位置,道路尚未打通,因此並沒有任何交通公具直到雞寮,必須在外面

工作經歷——象牙學徒及理髮師

的街道下車,然後走一段路,才能到達雞寮。雞寮第七座便是山邊盡頭的地方,

1972 年轟動一時的山泥傾瀉便是在那個小山丘發生。如果上學便要走到外面乘坐 黃先生憶述自己印象中的首份學師工作是做象牙,他描述那段學師生涯也頗

巴士。黃先生順帶一提,當時很少學校,只有七層大廈的天台學校,而他個人並 艱辛的,沒有工資,只會在年底過年時得到十元花紅,以及獲贈一對帆布鞋和一

沒有讀過小學。 件恤衫。象牙工藝包括填花、鑿花、雕刻,但因為黃先生對此項工作興趣不大,

學習一年便放棄了。要成為一位象牙雕刻師需要學習三年,但黃先生當時還要兼

難忘的回憶 顧象牙舖東主家中的事務,而且當時區內常常制水,四天便會制一次水,因此需

要經常擔水,而黃先生當時的身材不高大,用來擔水的水桶卻很高,他還要擔當

黃明先生透露在觀塘區最難忘的一次回憶是經歷一次強烈的颱風。那次刮風

保母,照顧象牙舖老闆娘的女兒們。因此他一邊揹着她們,一邊擔水,真是一件

使車輛和巴士都不能進入觀塘區,而且塞車情況很嚴重。由於當時觀塘只有觀塘

十分吃力的工作,這是其中一個原因使他放棄了象牙學徒這份工作。另一個原因

道這條行車線,加上當時正在興建天橋,馬路都被鑿穿,因此由旺角乘車回觀塘

是當時他認為這份工作前途不大,以及需要熬夜,當時的規定是當天的貨物需要

起碼需要兩小時,而彩虹邨一帶幾乎是最塞車。此外,黃先生回想起那個年代的

即日完成才能睡覺,身為學師仔的黃先生不敢反抗。後來他便在學習了一年之後

身份證,男的是一張黃色,可摺的,像四方形的紙皮卡那樣大的;女的則是粉紅色。

經朋友介紹轉行,在髮型屋工作。

轉眼間,黃先生在髮型屋工作了幾十年,現已退休。他曾經在港九新界不同

的地區如筲箕灣、彩虹邨、慈雲山、佐敦上海街、大埔開理髮店,原因是想挑戰

58 59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黃明先生

自己,看自己可否與別人競爭。他在佐敦上海街的生意對象主要是舞小姐及夜客,

因此客人的要求相對地高。他亦曾在大約四十年前在觀塘區現今宜安街的地方與

友人合夥開理髮店,但卻遭到別人「收陀地」,即是收保護費。在店舖生意不佳

─裕 民 坊 曾 有 攤 檔 擺 賣 咖 啡 、 奶 茶 、 炒 麵

的情況下,還遭到「收陀地」,黃先生二話不說便與對方打起來,以發泄心中不快,

現在回想起那段回憶,黃先生笑稱當時的他有點兒「不知天高地厚」。

在剪髮行業立足多年,黃先生亦有一些難忘的經歷。他說客人之中女性對剪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髮的要求特別高,若果不能剪出對方的心水髮型,她會即時顯露不悅的表情。黃

先生亦試過由於經驗不足,剪傷一名男子的耳朵。當那位男子正打算投訴時,黃

先生與對方說:「剪傷你的耳朵是我不對,但你不能完全怪我,因為正當我幫你

剪髮時,你的身體不停晃動,我拿着剪刀下刀時,若果你的頭轉動便會很容易剪

傷你。」對方聽完黃先生的說話都感到心服口服,沒有追究。另外,他提到若果

幫女士們剪髮,尤其是過了肩的頭髮,若果剪完後,對方摸到頭髮厚薄不均勻的

話,便會即時面露不悅的表情。

‧ 前排右起︰訪問員胡鈞翔先生及黃啟明議員;後排右起︰黃明先生及

劉紹雄先生。(方小靈攝,2013 年)

‧ 雞寮舊貌(圖片出自《觀塘潮語浸信會教會原址重建專冊》)

60 61

黃啟明議員

觀塘區議員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黃啟明議員

花園大廈)的喜鵲樓,月租七十六元。黃議員認為當時花園大廈的居住環境較深

水埗區的舊屋好。黃議員居住至十多歲便出外打工,而他的母親在那裏一直居住

到大約 1990 年,其後搬到玉蓮臺。當時的玉蓮臺剛剛建成,前身是玫瑰樓和牡丹

─我 接 手 最 多 的 個 案 就 是 住 屋 問 題

樓等大廈,這些樓宇的建設就像現今沒有電梯的七層或八層大廈,即類似現今香

港仔的漁光邨,前身的設計是兩幢樓宇互相對着,單位是打通的,可以看到對面

大廈。樓梯在樓宇的中間位置,是外露及兩邊打通的,站在樓下也可看到上面的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樓梯。雖然這個設計很古老,但很通風。其後,這些樓宇被拆,重建成現今的玉

蓮臺,黃議員的母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搬入,一直居住到現在。

昔日難忘經歷

由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就學情況並不普遍,因此黃議員升上中學後便要找工

作,工作後就不能兼顧學業,他當時唯有要求上司推遲上班的時間。於是他上午

在旺角西洋菜街上班,另一邊廂在英專讀書,一邊讀書,一邊工作。做上司的當

然希望避免這個情況出現,不過,經過艱辛的歲月,黃議員最後都捱過來了。情

況跟另一位受訪者黃明先生一樣,黃議員那時的工資都是很低的,過年賀歲時才

得到一份花紅,發薪後得到的錢只能買到一對木屐或一對上班鞋而已。而當時賣

‧ 圖為黃啟明議員(方小靈攝,2013 年) 的東西都很便宜,如三元便可買到一對白布鞋,一角便可買到一碗粥及油條。後

來黃議員學習一些手工藝,跟隨叔叔在冷凍系統工作多年。當時的人對冷凍系統

我接手最多的個案就是住屋問題 有很大的需求,尤其是飲食行業。因為該行業在當時頗興旺,後來黃議員自己開

檔做生意,但只是一些「手作仔」生意,沒有甚麼事做,因此,他閒時下班後便

黃啟明議員,1949 年生於香港,曾在觀塘花園大廈喜鵲樓居住多年,並在社 參與一些公共事務,例如業主會和互助委員會,以及參與一些協助社工及議員的

區擔任義工。直到 1994 年開始參選區議會選舉(定安選區),當選後連任觀塘區 工作。累積多年社區工作經驗,以及在市民的支持下,他便萌生參選區議員的念

議員至今。黃啟明議員除了是名冷凍工程顧問外,亦有出任一些公職,包括觀塘 頭。在多項因素配合下,他便在 1994 年當選為區議員至今。黃議員謙稱這都不算

區議員、觀塘區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和市區重建局觀塘分區諮詢委員會成員。 是甚麼大經歷,但算是捱過刻苦的日子,不是奢侈的一種,過的是平淡的生活。

觀塘花園大廈及玉蓮臺的歷史 社區問題

黃啟明議員憶述自己的母親昔日在觀塘區做車衣女工,工作地點就是現在的 住屋方面,黃議員發現觀塘區存在很多住屋問題如「劏房」及籠屋。黃議員

鱷魚恤中心。後來政府分配予他們一間廉租屋,即是觀塘花園大廈(下文簡稱為 憶述昔日觀塘區的立成大廈有很多籠屋。不過,由於現今的人居住要求提高,不

62 63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黃啟明議員

喜歡太擠逼的地方,因此籠屋漸漸被淘汰。事實上,「劏房」在以前觀塘區的舊 前有一間餐廳原來的租金是七萬元,後來續租時升到十三萬八千元,業主不能應

式單位是很普遍的。由於近年市民比以往更着緊住屋問題,因此人們開始關注「劏 付高昂的租金,被迫結業。但也有人負擔得起,承租店舖來開業。因此,重建項

房」法例的問題。黃議員認為應否允許「劏房」出現,應該從法律方面展開諮詢。 目直接影響民生,水漲船高,加重市民的負擔。雖然有人認為只是過渡期,但無

─我 接 手 最 多 的 個 案 就 是 住 屋 問 題

他認為「劏房」的出現應該歸咎於香港的住屋需求過分緊張。當人們不能負擔高 可否認,香港的商業和住宅租金的成本昂貴,續約時租金會以倍數提升,使很多

昂的住屋租金,便會迫不得已選擇租住「劏房」。因此,「劏房」是高地價政策 店舖被迫結業,只剩下電訊業和快餐店等連鎖式經營行業,即使是「劏房」租金

的產品。觀塘區屬於市中心,區內基層家庭較多,還未分配到公屋的便會迫於無 也要三千至四千元。因此黃議員認為市區重建加上通貨膨脹,令市民負擔日重,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奈選擇「劏房」。據他所知,現在觀塘宜安街一帶存在很多「劏房」,舊式四十 怨氣便會大增。

年以上的私人樓宇業主,有些搬走,有些調走,有些發了達搬到其他地方居住。

因此,在無業主管轄的情況下,樓宇就被分拆成一間間「劏房」出租。政府在接

對觀塘區文娛康樂設施的意見

下來的日子裏會定下法例管制,或者考慮發牌,雖然這都是一些解決「劏房」問 據黃議員透露,政府現正規劃一個包括黃大仙區的跨區文化中心,但只是提

題的方法,但都未能完全解決問題。在觀塘區擔任區議員多年,黃議員直認接手 議,還未撥款。另外,現在牛頭角下邨的位置本來用作興建文化中心,但提議了

最多的個案正是住屋問題。關於「劏房」問題,屋宇署會比較關心「劏房」加建 大約二十年,直到現在只提出發展的框架,還沒有任何實際的舉動,地盤正在空

的設計做得如何,如果做得不好,便會經常滲水,影響樓上樓下的住戶,繼而便 置。黃議員認為那是一個適當地方興建文化中心,因為附近有港鐵,亦方便鄰區

要處理投訴個案。雖然食物環境衞生署及屋宇署組成的聯合辦事處聯合跟進,但 的市民使用,這些都是政府需要急起直追做的。

最後有大約百分之一的個案是不了了之的。 此外,黃議員亦希望政府多些關注樹木的發展。觀塘區內有很多大大小小的

公園,但該區人口密度高,下雨過後,樹木上的椏枝掉下會很容易傷及他人,因

對市區重建的意見 此需要打理,關注樹木的安全和健康。儘管觀塘區的公園都很小,但黃議員慶幸

黃議員對觀塘市中心近年需要重建亦有一些想法。他認為政府只是作單軌的 有多棵百年老樹還能保存下來。因此他會多些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官員溝通,

重建發展,線路以逆時針方向圍圈走的發展計劃有點不完美,因為由鯉魚門到牛 密切留意樹木的發展。他認為現在觀塘區的綠化發展比以前大有進步。

頭角道的車輛,一定會經過市中心區如裕民坊,若所有車輛都經過該區的話,對

對觀塘區重建的展望

該區的交通會造成不良影響,即使政府回應當區設有巴士站和小巴站以作分流,

但也不能解決車輛單線環迴行車所帶來的問題。黃議員亦認為車輛應由觀塘道直 黃議員認為觀塘市中心重建的整體方向是好的,除了利用郵輪碼頭發展旅遊,

駛到地面,在康寧道有車轉乘到秀茂坪和將軍澳,與協和街並行。假如車輛從鯉 還有起動九龍東計劃,雖然這些發展在 2005 年由他提出十年後才推行。現在他惟

魚門駛過來,可以經康寧道,再轉牛頭角道,不必再經市中心及協和街,以減輕 有寄望政府能做好當中的交通配套,那便會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另外,他最希

市中心的交通壓力。可惜市建局以該項工作不在其工作範圍內而沒有行動。事實 望單軌列車能有環迴設計,並以此作為引子,帶動其他行業如觀光等。最後,他

上,觀塘的工業中心區亦有類似穿越地底的行車隧道。 認為「風水輪流轉」,政府以前只是提到發展九龍西,一直都忽視觀塘區,現在

此外,黃議員亦認為,重建拆卸會影響人流,店舖會變更,重建區附近一帶 終於輪到發展九龍東,可惜當中帶來了不少副作用如工廠租金升得很快,使工廈

會受到最直接的影響,店舖即時成為「搶手貨」,租金升值得很快。他表示較早 業主逐步搬出,空置了不少單位。

64 65

楊少雄校長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長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楊少雄校長

─本 校 是 觀 塘 區 第 一 間 中 學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 圖為楊少雄校長(何泳儀攝,2013 年)

‧ 在海底隧道開通前,渡海小輪是往來維多利亞港兩岸的重要交通工具,圖為觀

塘公眾碼頭。(胡鈞翔攝,2013 年)

本校是觀塘區第一間中學

楊少雄校長生於香港,年少時曾住在鄰近觀塘區的彩虹邨。他於香港中文大

學先後取得理學士及教育文憑,並於悉尼大學取得教育碩士學位,至今從事教育

工作達三十多年。1997 年獲天主教香港教區任命為聖若瑟英文中學校長並擔任至

今。

聖若瑟英文中學歷史簡介

據楊校長所言,該校成立在 1958 年,具備小學及中學部,中學部更是觀塘區

的第一所中學。因為當該校成立時,觀塘區基本上仍未開發。那時只開發到彩虹

邨,但彩虹邨又不屬於觀塘區。所以論及觀塘區,該校是第一所中學。

66 67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楊少雄校長

據楊校長配合投影片所言,該校有三個不同的校舍。最初的校舍是該校成立 來人口減少而擔憂收生不足,但觀塘區相對影響較小,因為相對地有新屋邨落成,

時中小學共用的,現時為小學部,該校舍原為別墅。創校九年後,到了 1967 年搬 增加學生來源,問題相對地較少。至於談到發展新區域,楊校長亦有一些意見,

遷到隔鄰觀塘道 61 號的舊校址,搬到那裏後,小學部亦進行改建,改建後就變成 他認為佐敦谷居住人口約三萬,但連一個巴士總站都沒有,令他感到十分奇怪。

─本 校 是 觀 塘 區 第 一 間 中 學

現在的模樣。楊校長表示全校師生在 2011 年 1 月 3 日起在新校址上課,但其實在 他坦言不理解為何政府認為有港鐵便可,但其實由屋邨最高點到港鐵站相差達

2010 年已經取得校舍,不過要做裝修等工程,結果要等待至 2011 年 1 月 3 日, 二十層樓的高度,兩地相距隨時達數公里。楊校長認為也許對年輕一輩問題不大,

新校舍才正式啟用。 但對老人家影響很大。雖然部份地區設有升降機,但仍有一段路在步行時相當辛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苦。楊校長曾在區議會反映相關意見,但負責規劃的官員卻不理會。楊校長認為

聖若瑟英文中學創辦人——孫保祿修士 現在如果問附近屋邨的居民,交通一定是他們十分不滿的問題,他不知道有沒有

據楊校長所言,該校為天主教學校,因此亦秉承了天主教的辦學理念,就是 相關方面的人可為居民發聲。

兼顧靈、德、智、體、群、美各方面。「臻於至善,力行仁愛」則為該校創辦人

對觀塘區的留戀及展望

孫保祿(本名孫良佐)修士所定立的校訓。訪談期間,楊校長展示出一本關於孫

修士一百歲冥壽的紀念文集,出版時他已經安息主懷,終年七十九歲。但當他誕 楊校長坦言自己明年(2014 年)會退休,他很喜歡去不同地方遊覽。他與其

生百週年紀念時,該校就出版紀念文集,內有報導其創校歷程。為了出版該刊物, 他人一樣,會去別國旅遊,亦會珍惜每次遊覽的機會。不過,楊校長認為只要多

楊校長與該校一群老師都到孫修士的故鄉尋根,去考究並找到他的出生地,探望 遊覽其他地方後,你會漸漸發現很多地方與香港分別不大,香港其實有很多地方

到他的親戚,採訪到他辦過的學校情況。楊校長表示,自解放後,那些昔日由孫 值得細心了解,或多點留港消費都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每區都有其特色。楊校

修士所辦的學校已經面目全非,有很多東西轉變了不少。話雖如此,楊校長表示 長亦透露喜歡駕車到香港不同地方體驗及見識。

自己及一眾老師會繼續他的精神——「臻於至善,力行仁愛」的辦學精神。 環境方面,楊校長認為觀塘區近海,海岸線理應值得多作利用,但暫時未見

訪談期間,楊校長亦展示了孫修士在該校第一個校舍與小孩的合照,楊校長 政府有積極行動。楊校長認為觀塘區在環境上可以做得更好,若要發展,就得將

指出當時舊生回憶說:「孫修士每天在上課和下課時都會站在校門前歡迎學生及 九龍灣的水質作大幅度改善,因為九龍灣過往是沖廁、工廠及各區住宅污水的排

在全部學生安全上車後才回去休息。」所以,當該校搬到新校舍後,舊生們籌款 污點。楊校長知道政府近年來做了不少功夫來改善維多利亞港一帶的水質,例如

港幣二十萬元,樹立塑像,置在學校入口來紀念他。因為眾舊生覺得看到校門就 引進一些大型去水系統,或者將明渠改至地底去,他相信水質方面正在改善中。

回想起孫修士的容貌,所以樹立塑像,以紀念他的精神。 不過要配合郵輪碼頭及將來單軌列車等設施,楊校長相信更加要改善好九龍灣一

帶的水質,不然,遊客來港時要掩鼻,都挺失禮的。楊校長覺得能把觀塘區的海

交通問題須改善 濱連繫鯉魚門三家村的傳統特色一同發展,就能促進香港的旅遊業。他認為將來

楊校長坦言自己對整個社區認識不深,因上班時工作地點為學校,只能在上 觀塘區真的成為商貿區後,不少人會在此活動、消費及工作,各方面都會不斷進

班和下班時觀察附近環境。楊校長認為觀塘區有若干優勢,那就是該區較別區有 步。展望未來,楊校長認為觀塘區除了海之外,還有山,佐敦谷背後有飛鵝山等

較多發展空間,例如佐敦谷及安達臣道等地方仍有待發展,所以有很多區預計未 地方,進入郊野公園範圍,在保育及綠化方面,楊校長相信政府可以做得更好。

68 69

葉栢強先生

鯉魚門居民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葉栢強先生

─我 是 鯉 魚 門 海 濱 學 校 「 殺 校 」 前 最 後 的 校 監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 圖為海濱學校建校碑誌(圖片由葉栢強先生提供)

我是鯉魚門海濱學校「殺校」前

‧ 聖若瑟英文中小學創辦人孫保祿(孫良佐)修士(後排左四)與學 最後的校監

生合照(圖片出自《孫保祿修士百歲冥壽紀念文集》)

葉栢強先生接受訪問時年過六十五歲,他是九龍鯉魚門村其中一原居民家族

第五代後人,亦是前鯉魚門海濱學校最後一任校監。該校於 1946 年創立,2008

年停辦。雖然停辦學校曾使他傷痛兩年,但學校於 2010 年活化為賽馬會鯉魚門創

意館時,他尋回喜悅。不過,他為保育校史要付出更多。葉先生現擔任創意館之

義工,不時在館內跟訪客分享其對鯉魚門社區歷史的研究和海濱學校校史保育的

經驗。他於 2003 年從香港公務員隊伍退休,並獲頒授榮譽獎章。他醉心研究自己

社區的歷史,直接及間接地參與有關學術活動及慷慨地讓不少學者分享他私人的

「資料庫」。

鯉魚門由三大族群立村

根據葉先生的研究,鯉魚門是於十九世紀初立村。葉氏、曾氏、張氏同為最

早居於鯉魚門的族群,三家原籍廣東,全是客家人。曾氏和葉氏皆因在原居地族

70 71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葉栢強先生

群鬥爭失敗後而南遷,張氏之遷徙原因則不詳。三客家族群皆以採石為業,所採 1996)由中國東北出獄來港。初期,他在調景嶺聖母升天堂處理難民救濟服務,

的石材多遠銷廣東省珠江沿岸城鎮,甚至外銷歐美。葉氏近三代家族成員多是知 後奉派往鯉魚門,在海傍道西 62 號創立聖雅各伯小堂(St. James Chapel),教

識分子及基督教信徒。有成員曾是九龍巴士公司及中華巴士公司創業功臣及高層 堂又名「天主堂」。天主堂初開辦「德基幼稚園」,後才開辦小一至小三。這是

─我 是 鯉 魚 門 海 濱 學 校 「 殺 校 」 前 最 後 的 校 監

員工,有成員曾擔任教會長老,至今仍有些成員在村外地區從事教育及宗教服務。 村中第一所提供學前教育的學校,亦是第二間有宗教背景的學校。但在七十年代

末,德基幼稚園及天主堂停止運作。

鯉魚門教育史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最難忘的事件

葉栢強先生對鯉魚門村教育發展史最為熟悉。根據他的文獻記載,上世紀

二十年代,鯉魚門還沒有正式學校。比較富裕的學童須到油麻地、筲箕灣、銅鑼 葉先生曾就讀海濱學校,腦海中常留有最感動他的一件事。他回憶說,上世

灣、灣仔等地才得以入學讀書,由於對外的交通極之不便,故要離村寄宿。曾葉 紀五十年代中,有一場世紀大風災,海浪沖毀校前海壆,校牆牆腳全部外露,校

兩家目睹村中適齡入學孩童人數日增,便合議在村內開辦一所以客家語授課的私 舍像快成危樓。風災過後,村民、家長和老師們立刻帶着他們數十名男女學童,

塾,只教授學生一些普通常識,坊間稱該私塾為「啟蒙學校」。上世紀三十年代, 日夜擔沙搬石,過了三天便把被沖毀的長長海壆填回。如今想起此「填海」工程,

政府推行「掃盲運動」,該私塾才於 1936 年正式註冊,稱為鯉魚門學校。1941 可見他們當年是多麼害怕失去自己的校園!

至 1945 年日佔時期,學校停辦。1946 年,香港重光,村民復校,創立了海濱學校。

1953 年,村民籌款建校,校舍設有兩個課室,只開辦至小四。五十年代初,鯉魚 家族與村中學校的淵源

門學生如要升讀小五及小六年級,須到茶果嶺的四山公立學校就讀。由於四山(即 葉先生與海濱學校有不解之緣,1954 年他是海濱學校的新生。上世紀二十年

牛頭角、茜草灣、鯉魚門、茶果嶺四村)的社群關係良好,所以學生可直接轉校。 代,村中第一所私塾「啟蒙學校」是由他的叔公葉恩壽及村老曾福等人創立,校

1959 年,村民籌款擴建校舍至六個課室。六十年代,有不少學童由當時觀塘的雞 址座落在他的曾祖父葉華勝姻親劉勝之家。1946 年,他的叔公葉恩壽及父親葉宋

寮(今翠屏邨一帶)及筲箕灣前來讀書。 為海濱學校創校成員,校舍正在他家的右鄰。創校時,他的家族又捐出農地作學

1949 年, 新 中 國 建 國, 不 少 敗 退 的 國 民 黨 軍 人 及 其 家 屬 來 港, 一 些 人 在 校運動場。1949 年,他的父親為學校第一任校監。他的叔叔葉重新於 1953 年為

今油塘一帶建「嶺南新村」。這難民潮使地區人口激增,包括適學兒童。1954 建校委員及於 1959 年為擴校委員。五十年代,他另一叔叔葉重堅在學校當英文老

年 初, 美 國 路 德 會 香 港 分 會(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 Hong Kong 師,後當上校長。1997 年他父親葉宋把校監之位交予校董羅群先生,而葉栢強先

Mission),在山腰海傍後街 4 號建一教堂和校舍。1954 年 12 月,校舍落成, 生在此時才加入校董會,其後他於 2002 年成為第三任校監,亦是最後一任校監。

冠名為聖腓力學校(St. Philip Lutheran School ),開始提供小學教育,這是村 至此,他的家族參與村中的教育服務足有一個世紀長。

中第二所學校。1972 年,聖腓力學校遷往高超道邨新校舍,轉為政府津貼小學,

原本在嶺南新村的舊校舍,則轉辦聖腓力幼稚園(St. Philip Lutheran Church 童年生活點滴

Kindergarten)。1990 年,幼稚園及教堂才遷往九龍觀塘翠屏邨翠桉樓平台。

葉先生土生土長,他回憶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正是戰後重建期,物資缺

1962 年, 天 主 教 聖 母 聖 心 會( Congregation of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乏,絕大部份村民都活在貧困中,只倚賴聯合國和教會的救濟物資過日子。他也

Mary) 的 比 利 時 籍 雷 振 東 神 父(Father Octaaf De Vreese, C.I.C.M., 1900-

72 73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葉栢強先生

和其他孩童一樣,天天到教堂排隊取全脂牛奶及燕麥餅乾,吃飽後便去釣魚、捉 一工人說︰『如果在街頭巷尾大排檔想吃酸辣湯麵,叫一碗淨麵就可以了。』」

蟹、摸蜆、打波子,雖然貧困,但是活得很快樂。某一年,鯉魚門來了一名懂粵 葉先生再表示,鯉魚門因食肆多,所以也有油煙污染空氣問題,入夜後,隨時可

語的外國人,背着帆布背包,帶着各種工具,到魔鬼山探礦。他常跟着這位外國 嗅到「豉椒味」。但近十多年,觀塘有很多工業北移國內發展,工業區的污染問

─我 是 鯉 魚 門 海 濱 學 校 「 殺 校 」 前 最 後 的 校 監

人上山探險。原來魔鬼山上藏有寶石,他當時也拾得一塊粉紅色的礦石回家。後 題應可得以解決。

來讀中學時才知道,那是一塊綠柱石,原來綠柱石不一定是綠色。如今回望過去,

這礦石給了他一啟示,貧窮的孩子不一定沒有快樂的童年。 對觀塘區的展望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葉先生回憶說,八十年代政府曾有重建鯉魚門的計劃,但當地商人認為重建

村中經濟發展史

會破壞旅遊業,該計劃胎死腹中。他指出,未來觀塘的重建計劃,將發展更多住

根據葉先生的研究所得,鯉魚門開村首百年,初以採石為業,後有釀酒和販 宅區和商業區,表面上這會帶旺周邊地區的商業活動。但當觀塘區的食店及海鮮

毒等工商業,今天中外馳名的海鮮飲食業是在 1965 年才開始發展。1898 年英國 酒樓數量增加時,情況可能會減低市民到鯉魚門吃海鮮和晚飯的意欲。他又指出,

租用新界,鯉魚門的百年石業被封,而新石礦場在 1904 年左右才經營。在三十年 近年有很多輸出海鮮的地區和國家,都面對濫捕和非法捕撈後禍。海洋資源枯竭

代,有些村民從事建築、造蓆、製粉、釀酒、曬鹹魚等工作;也有村民從事非法 的壓力會使海鮮價格暴升,這情況會對全港海鮮飲食業有負面影響。當然,鯉魚

釀酒、販買鴉片、開設煙格和賭檔等活動,帶動了村中的飲食業。1941 年,日軍 門是無法獨善其身了。

佔領鯉魚門,各行業都停頓了。1945 年戰後和平,村民回流復業。四十年代末,

政府先後批出牌照給新一代石商在媽環村一帶山坡採石。1949 年部份國民黨逃兵

在村北山坡建嶺南新村,其村民在山坡從事養豬、耕種、發芽菜、造豆腐等工作。

五十年代初,鯉魚門區內家庭式工業還有糖果廠、瓷陶廠、染料廠、紙廠、香廠、

籐廠等。五十年代中葉,村對外陸路交通仍不方便。村中只得水警輪定時泊岸,

由於警力不足,執法不勤,村中毒品市場非常活躍。1967 年暴動期間,政府實施

火藥管制,石廠遂全面停業,而歷時二百年的鯉魚門石礦業終於劃上句號。幾年

內,多間新酒家在鯉魚門開業。七十至八十年代,海傍道中兩旁的民居很多都改

為海鮮商舖,或重建為酒家。從此,這條從來不是漁村的鯉魚門村便成為中外遊

客必到之地,而「鯉魚門」這三個字更成為全球海鮮飲食業的品牌。

葉先生指出,五十至七十年代,觀塘及油塘的工業區有不少工廠,很多半製

成品就發送到茶果嶺及鯉魚門一帶的「山寨廠」去加工。因此,茶果嶺及鯉魚門

在觀塘的工業發展中都佔一席位。不過興旺的工業也帶來污染問題,因為規劃和

監管不善。電鍍廠和漂染廠,令工業廢水污染了九龍灣。很多塑膠和噴油的工廠

染料和化學劑污染了空氣,空氣中的酸度很高。葉先生笑着說︰「有一次我聽到 ‧ 鯉魚門天后宮外貌(胡鈞翔攝,2013 年)

74 75

葉興國太平紳士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葉興國議員

淘大花園業主委員會聯會主席

經歷過整體的規劃演變。據葉議員所言,淘大花園興建前原址是豉油廠,以前有

人曬豉油及在山坡種菜賣。淘大花園落成後打通了附近道路,山上亦陸續出現彩

霞邨、彩盈邨、彩德邨、彩福邨。現在面向牛頭角道已被清拆的牛頭角下邨,正

─「 沙 士 英 雄 」

重建成新的公屋,而位於淘大對出的空地,本應是牛頭角下邨八至十四座的地段,

未來則會建造六層高的文化中心。

九龍灣舊式私人屋苑比較多,人口較為稠密,單是淘大花園就有十九幢樓宇,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合共接近五千個單位,共一萬七千人,整個淘大選區有八千幾戶,三十二幢大廈

共二萬三千人,超出每名區議員代表一萬七千人的限額上限三成。因發展商興建

舊式私人屋苑時希望賺得最多錢,當時用盡了每一呎吋興建多個單位,導致人口

稠密。

淘大花園分了四年入伙,分別為 1981、1983、1985 及 1987 年,順序各年份

分別興建了七幢、四幢、五幢、三幢,共十九幢樓宇,故分為四個業主委員會。

葉議員認為牛頭角道和觀塘道的地段興建公屋實在浪費,應多建商廈及私人

樓宇。據近期的扶貧委員會調查報告指出,觀塘區是全港最貧窮的地方,皆因太

‧ 圖為葉興國議員(胡鈞翔攝,2013 年) 多老人家及新移民,六十幾萬人口中,七成人居住政府興建的房屋,區內三成人

士要靠綜援過活,十幾年來並無新型私人樓宇落成,人口質素下降。而且甚少大

型商場落成,以製造及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無法提高該區居民的生活質素。

「沙士英雄」 葉議員認為近年來政府為了選票而遷就居民原區安置,白白浪費了鐵路沿線的黃

金地段。有商業價值的地方,雖然能興建文化中心是不幸中的大幸,但要改善居

葉興國議員於 1951 年生在香港,1983 年購入淘大花園居住至今。1994 年起

民結構仍有困難。

擔任觀塘區議員(淘大選區)至今。除了在機場貨運站任職支援服務經理外,葉

議員亦擔任多項公職,包括色情及不雅刊物審裁員協會主席、淘大花園業主委員 小時候難忘經歷

會聯會主席、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支援小組委員、中華電力觀塘地區客戶諮詢委員

葉議員出生在港島區,長大後因在啟德機場工作,看見觀塘區 1981 年推出第

會主席等等。因 2003 年「沙士」期間表現傑出,故 2004 年獲時任行政長官董建

一期的平價樓花是淘大花園,地點鄰近工作地方,便於 1983 年購買入伙,至今居

華頒發榮譽勳章。2013 年 7 月 1 日更獲委任為非官守太平紳士。

住了三十年。平時乘坐的士便可到機場,對於葉議員這類要在機場工作的人來說

十分方便。七十年代上班時,牛頭角區並不繁華,公屋和工廠林立,與今日牛頭

九龍灣的轉變

角和淘大區的人頭湧湧有很大差距。

以前的觀塘區人口多、道路窄、無休憩空間,人口又多為低下階層,近年來

76 77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葉興國議員

難忘經歷——「沙士」,偉景樓事件

「沙士」是一個無人預知又傳播極快的病毒,當時死得太多人,身為淘大花

─「 沙 士 英 雄 」

園業主委員會聯會主席的葉議員有感要幫居民渡過難關。葉議員回憶當時要照顧

居民,減少傷亡,與政府作有效溝通,迫政府「幫手做嘢」,又要在復元後改造

屋苑,是長期而深刻的經歷。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當中封樓那幾日更是一生難忘,當時政府持保守態度,反對封樓,但葉議員

看見染病人數以幾何級數上升,怕有一發不可收拾的爆發趨勢,故迫使政府封樓,

最後的確見效,感染率下跌。

封樓是葉議員在人生中最難做的決定,當時曾有人罵他,怕造成「困獸鬥」

局面,但他相信要果敢的判斷,疫症不能拖延時間,而做此艱難的決定。

除了「沙士」,偉景樓爆炸事件亦令葉議員十分難忘,當日全靠迅速判斷,

才可一日恢復供電、三日恢復供水、四日恢復一部電梯運作,創造香港史上爆炸

後最快的復元紀錄。

‧ 照片中山坡上最左邊的白色建築物是 1950 年代建成的佛堂,稱「妙明精舍」,

其周邊的土地已成為今之油塘港鐵站及油塘「大本型」商場。

對觀塘區感情 (圖片由葉栢強先生提供)

觀塘區範圍大,包括坪石邨、牛頭角、淘大、藍田、順利、九龍灣、秀茂坪、

油塘、鯉魚門等,不但人多,全港人口密度更在十八區中位列榜首。區議會架構

方面,觀塘區議員數目是繼東區、沙田區、元朗區之後第四多議員的議會。觀塘

是一個老區,人情味濃,族群聚居的關係使得鄰里關係很好。而觀塘區亦曾轉型

多次,速度甚高,葉議員亦於區內經歷了多次轉變。由山頭野嶺、工業區、公屋

區到現時的工商貿易區。

對觀塘區的展望

展望將來,葉議員希望觀塘區公私樓比例得到調整,使人口質素提升,改善

交通配套設施,以及將觀塘區的海濱地區,由現時的碼頭和廢紙場,改建及發展

成美觀的海濱長廊,令觀塘區居民可享有更多綠化和優質的休憩地點。

78 79

劉定安議員

觀塘區議員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劉定安議員

等部門,而和樂邨則由屋宇建設委員會負責,居民需要資產審查,故此在申請入

住和樂邨的市民亦和申請入住一般徙置區有所不同,這亦是當中的特色。民眾亦

稱和樂邨為廖本懷時代的公屋,因為廖本懷是當時屋宇建設委員會的主席,在香

─提 升 公 民 質 素 才 是 改 善 環 境 衛 生 的 關 鍵

港興建了一批不同的屋邨,例如有北角邨、華富邨、彩虹邨等,而和樂邨亦為同

一類型。至於翠屏邨方面,以前是徙置區,即舊時俗稱的「雞寮」。而重建之後,

它始終都是公屋,但由於公屋政策不斷發展,翠屏邨在本世紀初成為出售公屋。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故此因應時間有別,它們的康樂設施亦有所不同。近年和樂邨的空地開始每年都

增加一些老人康樂設施,即居安樓上面的空地開始有些踩板和拉手等設施,配合

長者需要。故此劉議員表示觀塘區議會內的各位議員亦會依循這方向敦促政府,

因應居民需要增加設施,例如老人家多就增設多些老人家的康樂設施。

觀塘的發展和重建

劉議員表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觀塘是香港第一個發展的衛星城市。政府希

‧ 圖為劉定安議員(胡鈞翔攝,2013 年) 望將十萬至三十萬人口放在衛星城市中居住,並填海在海皮位置興建工廠,人們

則住在另一邊,有工人到工廠上班,故此並無特別的城市設計,亦造成觀塘很多

提升公民質素才是改善環境衛生的關鍵 社區問題,現在應該趁重建處理這些問題。過去城市設計相當簡單,只需要解決

勞動力和生產,工廠有人上班就可以。觀塘市區重建是起源於八十年代末至九十

劉定安議員生於香港,年幼時曾在深水埗、九龍寨城的木屋區和現時的摩士 年代初,最初由土地發展公司籌備,倒閉後改由市區重建局繼承。那時市區重建

公園居住。後來政府要興建摩士公園游泳池,劉議員搬遷至秀茂坪徙置區,定居 一向只進行小型項目,而現在就進行 K7(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代號)項目,分三

秀茂坪。婚後申請搬往和樂邨居住,故此劉議員曾在和樂邨居住約十年,之後亦 階段。重建帶來很多問題,例如怎樣收樓、安置居民和搬遷。

一直在和樂邨附近生活,所以他一直都沒有離開觀塘。除了擔任全職區議員外, 劉議員憶述昔日觀塘的環境衛生較差,近年已有所改善,而重建正是促使改

劉議員還擔任觀塘區議會屬下環境及衛生委員會主席、市區重建局觀塘分區諮詢 善環境衛生的其中一個原因。他舉例指雞寮(今翠屏邨一帶)過去是個舊式的七

委員會成員、惠州十屬公會理事長、觀塘民聯會名譽會長等職務。 層徙置區,居民自己家中沒有廁所,如廁必須到外面的公共廁所,起床刷牙時就

會拿着漱口盅,刷牙和漱口完後就會將水吐出街外,可見這樣對環境衛生造成很

觀塘的公營房屋

大影響。除了居民的生活習慣,商業活動亦對環境衛生造成影響,劉議員認為瑞

據劉議員所言,寶珮苑是居屋,較多中產人士居住;而和樂邨是有五十二年 和街的環境衛生較差,原因在於街市商販擺賣,途人亂拋垃圾,食肆都將污水倒

樓齡的公屋。話雖如此,和樂邨亦儼如一個「高級徙置區」,因為它興建時未有 進後巷。劉議員認為只要在綠化方面下一點功夫就能改善環境,不過公民質素才

類似現時房屋委員會那樣顧及各個範疇的團體,以往有徙置事務處,寮屋管制組 是關鍵。例如政府增多了綠色植物和花盆,但是會有人將煙蒂順手扔進去。所以

80 81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劉定安議員

劉議員認為要改善環境衛生不單只由政府下手,必須提升廣大市民的文化質素才

能成事。當然經過「沙士」之後,市民對衛生特別重視,但無病無痛時則視若無睹。

故此劉議員認為政府和區議會可能需要加強及持續宣傳勤洗手等衛生知識。

─提 升 公 民 質 素 才 是 改 善 環 境 衛 生 的 關 鍵

觀塘的空氣污染

觀塘以往有相當多的工廠,包括織布廠和肥皂廠。昔日在觀塘區的後巷,往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往會看到很多大型抽氣扇,工廠內的空氣就循抽氣扇抽出廠外,令外面環境相當

差,有些工廠的頂部更有大型煙囪噴出黑煙。當工廠北移後,這個空氣污染的源

頭開始減少,但空氣污染的源頭不只是工廠,還有車輛。一些汽車用含重金屬的

柴油行車,造成嚴重空氣污染。劉議員認為改善空氣需要從數方面入手,例如用

環保柴油、停車熄匙、使用電動汽車等。也要進行綠化的工作,因為綠色植物也

能夠吸入空氣中的污染物,故此可見觀塘的植物比昔日增加了不少。以往翠屏邨

附近可能找不到三棵樹,就算是秀茂坪區也是不多。但現在市民可以看到植物是

增加了。空氣流動與否亦是影響空氣污染的要素,所以劉議員認為屏風樓不應再

出現,但他認為無須停建高樓大廈,只要樓宇不要像平板般阻礙空氣流通就可以。

劉議員分析空氣污染的元兇並不只是工廠,工廠只是箇中原因。因此他認為要空 ‧ 圖為劉定安議員與聖公會梁季彜中學一眾學生合照(胡鈞翔攝,2013 年)

氣好可以效法中國內地的政策,要求工廠作「環保投資」,避免造成嚴重污染。

觀塘的文化特色

據劉議員所言,說潮州話的人很多都集中在觀塘區,故他們會有自己一套的

文化,獨有的古廟,或者一些獨有的生活習慣。劉議員表示市民在觀塘可以看到

舞龍、舞獅、舞麒麟等活動。潮州人喜歡看劇,故有相當多的潮劇在觀塘出現。

還有小食,例如在裕民坊那邊可以看到有潮州糖餅和花生糖販賣;在茶果嶺和鯉

魚門那邊會有一些小食店販賣用雞屎藤造的客家茶果,都是一種文化特色。

82 83

劉紹雄先生

觀塘花園大廈燕子樓居民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劉紹雄先生

友介紹下在街邊擺攤檔。二十多年前,他在裕民坊擺檔,生意很好。後來他在現

在賽馬會診所旁邊,牛頭角一帶擺檔時,那裏有一排排搭出來的鐵皮屋,自己還

曾經被一輛垃圾車撞過。劉先生憶述昔日在基顯小學對面的地方有很多小食檔,

─我 對 觀 塘 區 重 建 不 抱 有 任 何 展 望

自己亦在那裏擺檔。由於當時的學校嚴禁學生購買零食,校長認為若果學生身上

穿着校服,手上拿着一串串的魚蛋等食物在街上四周遊蕩有損校風。因此當時基

顯小學的校長要求學生放學後不要光顧劉先生(學生們稱雄叔)的攤檔,但學生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們仍照常光顧他,還故意走另一條路閃避,以逃過校長的耳目。

擺攤檔的難忘經歷

劉先生擺攤檔多年,當中遇過不少難忘的經歷,其中之一便是遭到別人「收

陀地」,即是收保護費。他還經常在夜晚召集一群兄弟與對方「講數」,他那時

對此一點都不感到害怕。有一次,由於對方沒法向他收到「陀地費」,對方於是

在樓上擲下一個體積非常大的荔枝籮以洩不滿,裏面還用鐵枝綁着一塊木板,幸

虧劉先生頭上有一塊布帳,那些硬物剛巧在經過布帳時反彈到一個豆漿桶裏,使

他能避過一劫,他在事發後本想到樓上追打對方,可惜對方早已離開。總結此經

‧ 圖為劉紹雄先生(方小靈攝,2013 年) 驗,劉先生認為在街邊擺檔一定要夠兇惡,才能站得住腳。多年來,他都盡量避

免與對方發生衝突,以免招惹事非,使妻兒免受傷害,加上他們是同區街坊,與

他們爭執的話對劉先生來說弊多於利。因此有一段時期,為了防範對方,劉先生

我對觀塘區重建不抱有任何展望 試過手持一支鐵棍外出。由此可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治安較差,他曾遭對方趕

離擺檔的地方,反之,他亦試過趕走對方。

劉紹雄先生生於中國內地,十多歲時先到澳門讀書,其後才移居到香港。劉

先生來到香港後首先在李鄭屋邨居住,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觀塘花園大廈落成後才 觀塘花園大廈的歷史及難忘經歷

搬到觀塘區,並自觀塘花園大廈落成後便入住至今。劉先生曾在巴士公司、紡織

觀塘花園大廈(下文簡稱為花園大廈)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建成不久,劉先生

廠及酒樓工作,其後轉任小販維生,現已退休。

便搬進去居住至今。多年來,花園大廈曾被局部拆卸重建過,而拆卸前身便是牡

丹樓、玫瑰樓、玉蘭樓等樓宇,現已重建成玉蓮臺,還開了一間海燕餐廳。當時

昔日工作經歷

有一間稱為「大王爺」的廟宇,後來被搬遷到喜鵲樓對面,即現在賽馬會診所旁

劉先生除了曾任職巴士公司外,還在紡織廠工作過一段日子,做一些像織棉

邊,原因是這間廟宇位於轉彎位,使交通擠塞的問題不時出現,因此需要搬遷。

紗的工作,但其後他認為紡織不能謀生便轉行。他亦曾在酒樓工作,後來他在朋

84 85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劉紹雄先生

要說到對花園大廈難忘的經歷,劉先生說現在較少,以前最難忘的是經常目

睹別人跳樓,但他卻不感到害怕。原因可能是住在那裏的多是勞動人口,心理壓

力較重,現今這個情況逐步減少,可能是人們比以前變得開通。

─我 對 觀 塘 區 重 建 不 抱 有 任 何 展 望

花園大廈的治安

在六七十年代,花園大廈開始設立互助委員會,較其他地方先進,而大廈的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居民是需要自願輪流一星期當一次保安員巡樓。巡樓時須戴頭盔,劉先生是當中

的積極分子,每逢下班後並不怕辛苦,擔當此項工作,巡樓至晚上十二時。他認

為那時的第一屆互委會在維持治安方面表現不錯,但現在愈做愈差,工作的宗旨

已變質,特別是最近這十屆,以利益為先,因此劉先生後來決定放棄參與其中。

另一位受訪者黃啟明議員也認同觀塘區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治安較差,比

如晚上乘車在現今觀塘官立小學附近單車舖的一條斜路下車會很危險,那條斜路

很黑,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擄掠,因此他每逢夜歸時都感到害怕,經過那條道路時,

會走得特別快,或者吩咐親友過來接應。另一方面,由於花園大廈在 2004 年之 ‧ 照片中右邊白色建築物是 1960 年擴建後的「海濱學校」(2010 年活化為賽馬會

鯉魚門創意館),左邊白色建築物是一茶果嶺居民在鯉魚門村購建的物業,這兩幢

前未為住戶安裝鐵閘,加上未有甲級保安,任何人在大廈裏出入都沒有人理會, 建築物當年是村中最標準、最高、最大的。照片還顯示「酒灣」沿岸還未發展成海

因此治安較差。而受訪者黃明先生曾經在一次巡樓時發現有人在大廈天台「打地 鮮店及酒樓區,讀者可見原始的海岸線。

(圖片由葉栢強先生提供)

舖」,於是他立刻趕走對方,還警告對方若不離開便會報警。另外還有人在大廈

內破壞百葉窗來偷竊,女孩子亦曾在睡覺時遭狂徒非禮。自從花園大廈施行甲級

保安後,每幢大廈都設有保安員,他們有責任登記清楚出入大廈的人士,使以上

的情況逐漸減少。

對觀塘區重建的展望

劉先生對觀塘區重建不抱有任何展望,原因是他認為自己不會有任何得益,

又不會被安置到別處。

86 87

潘兆文議員

觀塘區民娛康樂促進會會長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潘兆文議員

觀塘區文娛康樂促進會簡介

據潘議員所言,觀塘區文娛康樂促進會在觀塘區已有四十年以上的歷史,一

─區 議 員 是 政 府 與 市 民 間 的 潤 滑 劑

直為該區居民舉辦不同的文娛康樂活動,當中包括「全港公開舞蹈比賽」、每年

一度的中秋晚會和粵曲比賽等等。該會獨特之處是設有青年管弦樂團,約有一百

名團員。所有團員都是中學生,並具有八級樂器的水平。樂團團員每星期借用該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會會所進行練習,每年為觀塘區表演管弦樂一至兩次。縱觀全港十八區而言,觀

塘區是惟一能夠建立屬於該區的青少年管弦樂團,可謂該區的特色。

此外,潘議員亦介紹了由該會所主辦的「全港公開舞蹈比賽」更是難能可貴,

該項比賽已有四十一年歷史,而 2013 年的參賽人數超過五千人,參賽的團隊有

六百五十隊,活動的規模僅次於「全港校際舞蹈比賽」。該活動不同之處在於參

賽團體並不局限於學校,因此全港各區的舞社及舞蹈愛好者亦有參與的機會。潘

議員認為這項比賽得以順利舉行,全賴過往歷任會長的努力,建立好基礎,故他

‧ 圖為潘兆文議員(官泳攝,2013 年)

上任後得以繼續發展會務。

區議員是政府與市民間的潤滑劑 個人難忘經歷

不論是在觀塘區內還是區外,潘議員均有不少個人的難忘經歷。區內方面,

潘兆文議員生於香港。除了是名商人外,潘議員亦擔任多項公職,包括博愛

潘議員出任觀塘區議員後,曾探訪區內住在公共屋邨的長者。在探訪的過程中,

醫院永遠顧問、健康快車副主席、元朗區青少年發展協會副會長、觀塘區文娛康

有一名老翁在探訪時表現沉默,該名老翁的妻子有跟探訪團的成員談天,但那老

樂促進會會長、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會董等等。2008 年起獲政府委任為觀塘區

翁卻在探訪團離開時,握着潘議員的手表示依依不捨而落淚。潘議員認為探訪團

議員至今。2010 年因致力參與社區服務,尤其在參與博愛醫院工作方面貢獻良多,

所給的只是少許禮物,價值不高,但他相信這件事會令該名老翁在餘下的日子難

獲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頒授榮譽勳章。

以忘記。

而在區外方面,每逢香港遇到任何事故,博愛醫院對於捐輸等慈善事務都不

與觀塘區的緣起

遺餘力。潘議員於 2009 年曾出任博愛醫院董事局主席,他憶述發生在十多年前鄰

潘議員表示觀塘區是香港最早期的工業區之一,自己在四十年前初次來到觀 近觀塘區的調景嶺大火一事。潘議員在賑災工作中遇到一名五十多歲的男士,該

塘經商。他憶述當時的觀塘剛開始發展,觀塘道以南一帶的土地都是填海所得(如 男士收到賑災的款項後感到十分感慨,他表示昔日曾捐款助人,想不到年老時卻

開源道),沙塵滾滾,工業區內只有一條開源道,工廠大廈寥寥可數。潘議員憶 要接受別人的捐助,不禁悲從中來,感慨落淚,這亦令潘議員十分感動。

述當時的巴士只能到達牛頭角,後來才有道路接駁觀塘至坪石邨。

88 89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潘兆文議員

潘議員指出,身為公職人員,讓他了解社會上基層市民所面對的問題。他對 觀塘區的族群和文化特色

於能夠幫助市民解決困難,感到很欣慰。他認為不論擔任甚麼職務,只要有能力

潘議員指出有若干數量的南亞裔人士住在觀塘區,如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月

去幫助別人已是福分。

華)的學生主要為南亞裔人士,而他們與本地華人都是平等的,同樣住在區內的

─區 議 員 是 政 府 與 市 民 間 的 潤 滑 劑

公屋及居屋。另外,觀塘區亦有設立潮聯會,保留自己的方言和傳統,每年均會

觀塘區的社區問題

舉辦不少活動,例如盂蘭節打醮,每逢天后誕鯉魚門更有神功戲表演,活動亦得

潘議員指出觀塘區的人口較多為長者,而住宅的類別以公屋及居屋為主。他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予以地方搭建戲棚。

表示觀塘區與其他區一樣,同樣存在老人、家庭及青少年問題。整體而言,潘議

員認為政府部門的工作有效率,可是因資源有限的關係,故未能配合到每位市民 昔日的消閒活動

的需要。潘議員認為觀塘區的商業利益不太大,所以治安不錯,相對其他社區亦

潘議員認為昔日與現在的消閒活動有很大分別,種類亦較昔日多。現今各區

較和諧。

皆有社區中心或文娛中心,政府花了大量公帑興建與維護各種設施以進行不同的

球類活動,對比昔日社會的設施進步了不少。潘議員表示年輕的時候,觀看電影

觀塘區重建

是種很重要的娛樂,相反現今電子科技發達,到戲院的人減少了。

潘議員認為一個老區獲重建的機會當然是件好事,他認為政府幸虧早於多年

前已規劃重建觀塘區,至今初見動工。因為很多舊式大廈的業主無法解決各種的 空氣質素

樓宇問題,潘議員認為惟有政府牽頭才能施行,所以舊區重建對觀塘區有莫大的

觀 塘 市 中 心 是 個 舊 社 區, 空 氣 略 為 差 一 點, 然 而 現 今 有 不 少 公 共 屋 邨 建

好處。另外,觀塘區近山的一邊,即安達臣道將由石礦場發展為住宅區,成為可

於 山 上, 例 如 秀 茂 坪 寶 達 邨 和 藍 田 興 田 邨 都 是 位 處 半 山 區。 潘 議 員 與 那 裏 的

以讓幾萬名市民居住的社區。至於近海的一邊,即觀塘工業區將會「換個招牌」,

居 民 笑 言 他 們 居 住 的 地 方「 風 涼 水 冷 」, 居 民 會 在 邨 內 樓 宇 下 乘 涼。 他 們 認

成為一個商貿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英文簡稱 CBD),配合上述發展,

為 所 居 之 處 的 空 氣 質 素 比 月 華 街 還 要 好, 方 便 與 否 則 要 習 慣 適 應。 潘 議 員 表

潘議員相信重建觀塘舊區對發展而言是件好事。

示 觀 塘 區 很 多 公 屋 都 是 在 半 山, 包 括 牛 頭 角 樂 華 邨。 他 相 信 月 華 街 重 建 後,

空氣質素會有所改善。

對文娛康樂設施的意見

對於文娛康樂設施,潘議員認為這是種社會福利,要視乎以哪種標準來衡量。 對觀塘的感情及展望

不過,潘議員亦認為政府有更大空間可做得更好,如果有多些錢的話,這是十分

觀塘區的人口普遍為社會的基層人士,雖然有私人樓宇,但相對數量較少。

關鍵的因素。潘議員表示無論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還是觀塘民政事務處,都出了

從觀看整個社區得知政府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付出了不少努力。從月華街重建、安

不少錢,經常為區內居民舉辦不同活動。

達臣道的房屋規劃和商貿區的發展,潘議員希望觀塘區將會邁向更美好的明天,

更表示自己很喜歡觀塘。展望將來,潘議員期望政府能夠興建扶手電梯接駁觀塘

市中心至安達臣道的新住宅區,以減少污染及道路擠塞的情況,亦可便利市民。

90 91

潘佩璆醫生

基督教聯合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潘佩璆醫生

否則只會令住在半山上的居民乘車集中到市中心轉乘港鐵出外,污染情況亦無法

改善。

─我 很 回 味 觀 塘 舊 區 的 特 色 小 舖 和 小 食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 圖為潘佩璆醫生(郭友梅攝,2013 年)

我很回味觀塘舊區的特色小舖和小食

‧ 觀塘繞道一隅,圖左的紅色建築物為區內大型商場 MegaBox。

(胡鈞翔攝,2013 年)

潘佩璆醫生於 1955 年生在台北,六歲隨家人移居香港。除了擔任基督教聯合

醫院的醫生外,潘醫生亦擔任多項義務工作,包括香港工會聯合會副會長、工聯

康齡長者服務社主席、香港醫療人員總工會主席、香港機構醫生協會副主席、政

府人員協會副主席、香港心理衛生會增選委員等等。2008 至 2012 年間循勞工界

出任立法會議員。2013 年,因熱心參與公共及社區服務,表現傑出,尤其致力服

務長者及促進優質醫療服務,貢獻良多,獲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頒授銅紫荊星章。

基督教聯合醫院概況

據潘醫生所言,基督教聯合醫院(下文簡稱為聯合醫院)在 1973 年成立,今

年(2013 年)正好是四十週年。它前身是政府資助的醫院。自從 1990 年醫院管

92 93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潘佩璆醫生

理局(下文簡稱為醫管局)成立後,便與其他政府資助的醫院併入醫管局管理。 觀塘區重建項目所帶來的影響

隨着觀塘區及將軍澳區的人口膨脹,市民對聯合醫院的醫療服務需求便越來越大。

潘醫生認為重建項目對聯合醫院所造成的影響並不大,因為重建範圍主要是

潘醫生相信聯合醫院現時已是九龍東主要的醫療要點,而將軍澳醫院的規模則比

在裕民坊一帶。但他卻希望可以保留此舊區,因為它充滿特色,是不可複製的,

─我 很 回 味 觀 塘 舊 區 的 特 色 小 舖 和 小 食

較小,部份專科服務仍是主要由聯合醫院提供。

它是自然形成的生態。他認為舊區雖然雜亂,但其實充滿了生命力。與其改建成

一幢幢冷冰冰的高樓大廈,倒不如撥款支援區內業主維修保養大廈,保留具特色

從台灣到香港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的舊區面貌。潘醫生明白香港的土地資源珍貴,但是否要連那小小的特色都要扼

潘醫生生於台灣,三歲時隨家人移民到新加坡,六歲時便已移居香港。小時

殺呢?

候對香港最難忘的經歷是語言阻礙。潘醫生一家的母語是國語,與香港本地學生

在溝通上難免出現困難,當時亦沒有人會對新移民提供幫助,只好靠自己努力學 聯合醫院的優點

習和適應。另外,初時對香港人的風俗習慣和規則亦不太懂。幸而,潘醫生到港

潘醫生指雖然聯合醫院的設備不是盡善盡美,但觀塘區居民對聯合醫院的感

時正值學習能力較高的階段,經過一個學期便大致適應了。

情卻非常深厚。聯合醫院創建之初已提出「無牆醫院」的理念,率先發展社康護

理服務,服務社區不同界別和階層的病人。這理念在現今社會確似理所當然,但

身兼多職的體會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卻是個難得的觀念,因此聯合醫院才能與觀塘區居民無所隔閡。

潘醫生雖然笑說不要一次負擔太多工作,要量力而為,但同時亦鼓勵年輕人

應多作嘗試,不要怕吃虧。他指出很多人對額外的工作不感興趣,認為並非自己 對觀塘區的留戀及展望

的職責所在。但每拒絕一次工作,便失去了一次學習的機會。而每一次的工作亦

潘醫生說他本身很喜歡聯合醫院,其理念亦符合他的期望。因此,他一直與

是表現自己的機會,一旦拒絕了,一來未必可獲下一次的機會,二來亦失去獲更

其他同事爭取重建聯合醫院和增添設施。為爭取撥款重建聯合醫院,潘醫生曾與

多機會的可能。凡是只在做「份內事」的人,或許會生活得很輕鬆,卻不會知道

醫院幾位高層去信特首,結果當時的特首曾蔭權在接下來的施政報告中提及撥款

自己其實已經錯失了很多東西。

重建聯合醫院。潘醫生因而認為曾蔭權其實是位願意聆聽意見的特首,現時坊間

對他的批評並不公道。曾特首在任內着手處理金融海嘯危機及落實 2012 年行政長

觀塘區的治安問題

官和立法會的選舉方法,這些功勞不可不提,但潘醫生亦不否認他在人口及房屋

潘醫生印象中的觀塘區治安不算太差,雖然曾發生一些嚴重罪案,但整體而

政策上的失敗。

言,觀塘區仍然是個能令他感到安心的地方。儘管觀塘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曾

至於觀塘區,潘醫生亦頗為喜歡的。他喜歡無所事事地在裕民坊到處逛,更

發生六間金行劫案,但香港已很久沒有發生這類大案,由此反映香港警察預防罪

不時光顧一些街坊小舖,對這些特色小舖和小食感到回味。另外,潘醫生希望在

案的能力有所提升,治安亦有所改善,事件亦同時反映觀塘曾是個非常富裕的商

人煙稠密的觀塘區可增設更多大型球場等休憩設施。

業區。

展望將來,潘醫生希望觀塘區低收入人士的經濟狀況能夠得到改善,提升生

活質素,脫離貧窮線。為此,他歸功於落實最低工資。在富裕的香港,不應該有

94 95

鄭佑中先生

觀塘潮語浸信會傳道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鄭佑中先生

人生活得如此困苦,此乃潘醫生的願望。另外,潘醫生希望觀塘將來可以成為一

個多功能的社區。他指天水圍和將軍澳的城市規劃十分失敗,這兩個地方欠缺本

地工作機會,區內居民難以當區就業。現時的觀塘已有住宅、商業和工業用地,

─我 家 三 代 也 篤 信 基 督 教

潘醫生期望五至十年內會增加第三產業——服務業,讓觀塘區居民得以在區內謀

生。最後亦希望觀塘的文化藝術得以發展,他質疑為何十八區不可每區都有其文

化藝術發展,而將全港的文化藝術集中到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 圖為鄭佑中先生(胡鈞翔攝,2013 年)

我家三代也篤信基督教

鄭佑中先生生於香港,在觀塘基督教聯合醫院出世,居住觀塘接近四十年。

他是第三代信徒,自幼便受到了家庭的薰陶。中六時因患上腦膜炎,在留院醫治

期間,鄭先生受蒙召,決志成為一名傳道人。升讀大學期間,曾修讀三年音樂系

‧ 圖為秀茂坪(中區)社區中心(胡鈞翔攝,2013 年) 之後轉讀社工系。畢業後,他進身社會當了六年社工,之後便入讀了神學院,最

後成為了一名傳道人。自 2008 年起,鄭先生獲九龍城潮語浸信會的邀請,加入觀

塘潮語浸信會成為傳道人服務至今。

96 97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鄭佑中先生

觀塘潮語浸信會的創立經過 了很大的作用,提供一個公共的社交空間。以前的房子面積都是很小的,而且當

時的小孩都很喜歡到教會,因為教會比他們的家大很多,所以他們覺得很新奇。

觀塘潮語浸信會的源起須由一名上海姑娘——劉潔源姑娘說起。劉姑娘初來

另外,那些「走難」來到香港的人士進了教會後,聽到福音,亦有人為他們祈禱,

到香港這個「蠻夷之地」,希望可以幫助別人和傳播福音,便開始了創會工作。

─我 家 三 代 也 篤 信 基 督 教

便感到獲關心,教會能為他們提供了情緒支援。

雖然她有傳教之心,但由於她不諳潮語,溝通困難,難以長期牧養潮汕人士,所

追溯觀塘潮語浸信會的歷史,鄭先生表示該會最初並不是在翠屏道 11 號現

以把牧養工作交給九龍城潮語浸信會管理,及後該會經過搬遷,正式定名為「觀

址,而是在七層大廈的天台,教會在大廈內有一間小學和一間幼稚園,由於當時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塘潮語浸信會」後,劉姑娘亦離開該會,另外發展自己的傳教事業。

的教育政策仍未發展,因此教會便興辦教學,充當了教育工作者的角色。

觀塘潮語浸信會的服務對象

觀塘區重建對教會的衝擊或影響

據鄭先生所言,該會初期大部份的服務對象都是操潮語的人。故稱該會為「地

鄭先生指,觀塘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教會不能遠離人群,要貼近人們所需。

緣教會」,即在同一個地方有一種鄉黨情緣。因為大家都是說同樣的語言,有相

就像王維基先生所說:「政府越來越脫離人群。」教會看到社會的變遷,面對觀

同的文化背景。他們大都是「走難」來的,有的游泳,有的爬山等。

塘重建,居民在觀塘重建中所遇到的問題很多,第一個問題便是被邊緣化。正如

隨着教會的成長,到七十年代就開始有所謂的「第二代」信徒。「第二代」

最近的調查指,觀塘已取代深水埗和天水圍成為最貧窮的社區。因為觀塘有較多

信徒裏面,他們大都懂得潮州話。但好像鄭先生這種「第三代」信徒,就已經是

公共房屋,較少私人樓宇,離觀塘最近的大型私人屋苑只有麗港城,雖然現在正

只會聽不會說潮語了。教會大概在 1978 年便開始有潮語翻譯系統。大概在 2009

在興建「觀月.樺峯」,但不見得基層人士有能力遷入。「觀月.樺峯」每平方

年,教會就將潮語翻譯都取消了,轉以粵語去溝通。現在會中大部份的教會成員

呎達一萬至一萬四千元,原本住在裕民坊一帶的人遷出後只獲政府賠償三百至

也不一定是潮州人或精通潮語的。為因應不同對象的需要,教會均衡地劃分了五

四百萬元,但如果想原區安置,一個「觀月.樺峯」的單位卻要六七百萬元,根

個分齡牧區,分別是親子、少青、職青、成年和樂齡,以取得均衡發展。

本無法負荷,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做教會的,便會在社關和傳福音方面,安撫他

觀塘潮語浸信會對觀塘區的影響 們的心靈,讓人的心靈更健壯。

鄭先生認為社區重建完成後,社區的中心焦點就會轉移至現在的工廠區,交

教會對於社區比較深遠的影響尤見於六七十年代。當時的香港尚未發展,在

通中樞也會隨之移動。其實教會隔壁也有一幢老舊的建築——基督教家庭服務中

共產黨成立之後,大批難民為了逃避中共政權,由內地來到香港。有的帶着資金

心,也在重建當中,因為樓齡較大的很多都是「鹹水樓」,鋼筋鏽蝕嚴重。因此

於香港創業,有的兩手空空打算逃命,使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當時在觀塘聚集

在社區重建中的種種事情都帶給該會很多機遇和挑戰。

了大量潮州人。因為當時潮州地處南方,較易「走難」來到香港,久而久之,觀

塘聚居了大量潮汕人士,正如北角聚居了很多福建人一樣。 對觀塘蛻變的看法

當時觀塘人都是草根階層,原散居在香港不同的地方,就如當時一群會友住

對於觀塘今日的改變,鄭先生認為沒有甚麼特別。因為他不是一個懷舊的人,

在樂富的一些木屋裏。然而,木屋經常起火,如 1953 年 12 月 25 日,石硤尾木屋

覺得人要向前看,每次乘車時經過觀塘,也會緬懷過去。一方面對舊面貌的懷念,

區發生大火災,所以政府興建大量臨時徙置區,以安頓災民。當中,教會便發揮

98 99

蘇麗珍議員

觀塘區議會副主席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蘇麗珍議員

一方面對將來重建後的新面貌充滿了期盼。鄭先生認為,政府即將把觀塘變成「中

環第二」。觀塘重建計劃使社會生態變動很大,觀塘人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有些

人被逼離開舊地。另外,觀塘區亦慢慢變成「老人屋」。翠屏邨現在每逢新年,

─三 屆 區 議 會 選 舉 「 票 后 」

路邊都泊滿了名車,那都是子女在外發展後,回家探望父母。由此可見,住在這

區的人很多都只剩下老人家。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 圖為蘇麗珍議員(黃嘉儀攝,2013 年)

三屆區議會選舉「票后」

蘇麗珍議員於香港出生,1997 年購入曉麗苑居住至今。1999 年起擔任觀塘區

議員(曉麗選區)至今,分別在 1999 年、2003 年和 2007 年三屆區議會選舉中,

榮獲「票后」殊榮,是全港得票數目最多的女當選人。除了擔任區議員外,蘇議

‧ 梁式芝書院學生與鄭佑中先生(前排中)合照

員亦擔任多項公職,包括曉麗苑業主立案法團主席、九龍婦女聯會主席、觀塘區

(胡鈞翔攝,2013 年)

家長教師會聯會外務副主席、香港交通安全隊觀塘區副指揮官等等。2011 年因盡

心竭力為觀塘區服務,貢獻良多,獲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頒發榮譽勳章。

曉麗苑和秀茂坪一帶的歷史

據蘇議員所言,秀茂坪邨是房委會早期興建的公營房屋。政府重建秀茂坪後,

100 101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蘇麗珍議員

面貌改變很大,例如把秀茂坪下邨拆卸,改建為曉麗苑。曉麗苑於 1997 年落成入

伙,已有十六年歷史。單位總數為四千八百六十四戶,人口約一萬八千多人。 擔任多項公職的貢獻及成功之道

蘇議員說自己身為曉麗苑業主立案法團主席,她十分關注屋苑管理。她認為

兒時難忘經歷

─三 屆 區 議 會 選 舉 「 票 后 」

每個業主立案法團要有三方面合作,才可辦好屋苑建設。首先,法團委員要無私

蘇議員小時候住在香港的村屋,鄰里關係緊密,社區網絡亦在村中。令她印 奉獻。他們早上要上班,晚上仍要開會,有時開會時間較長,由於屋苑範圍大,

蘇議員不以私人參建的屋苑作比較,如果提到私人參建的居屋就是麗晶花園。而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象難忘的是左鄰右里互相關心,互相分享食物。村中設立學校,因此小朋友既是

同學又是鄰居,一同成長。「遠親不如近鄰」是蘇議員經常掛在口邊的說話,所以, 曉麗苑是房委會在觀塘區所建的居屋中規模最大,戶數很多,所以要處理很多日

她十分注意要締結鄰里親密關係。 常事務,如投訴個案,因此委員要奉獻很多時間。其次,法團要審慎理財。曉麗

苑的管理費為六角四分一平方呎,以同期屋苑如祥和苑和寶珮苑為例,它們的管

住在觀塘區的難忘經歷 理費分別是一元及八角一平方呎,接近曉麗苑的雙倍。但以曉麗苑的環境和各方

屋苑方面,據蘇議員憶述,內地台山北陡鎮一所學校因日久失修而倒塌,她 面都較佳,即是曉麗苑監察管理公司得宜。所以,一提到屋苑管理費,蘇議員感

們整個屋苑的居民在 2004 年一起籌款,2007 年重建教學樓,並命名為「香港曉 到十分自豪。第三,業主一定要通力合作,要愛護自己的家園。管理費是業主的

麗苑科技樓」。學校成立六年多,現約有一千二百名學生。蘇議員亦說道,屋苑 金錢,所以公民道德不好,常隨處拋垃圾。屋苑便得多花金錢聘請幾位清潔工處

每年會舉行籌款活動,籌得款項會用作該校學生的獎學金。學校亦會定期寄照片 理。蘇議員覺得她們屋苑的業主意識強,居民十分有公德心,故此是個優質社區。

或信給她們。 此外,蘇議員亦擔任觀塘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外務副主席。聯會至今已成立十

社區方面,蘇議員十分積極推動無障礙通道計劃。自 1997 年入伙,1999 年 年。蘇議員覺得為了下一代,「家校同心,孩子快樂」是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家

曉麗苑成為新的選區,蘇議員參選觀塘區議員並在 1999 年 11 月 28 日當選。成為 長和學校要彼此互信,以及要注重身教和言教的重要。蘇議員身為人母,有兩個

議員後,蘇議員亦擔任觀塘區國際復康日工作會議召集人十三年。經 2006 年的無 孩子,長子今年(2013 年)大一,次子是中六學生。她加入家教會十三年,總結

障礙通道調查發現,觀塘區非常缺乏無障礙設施。加上在觀塘區六十三萬人口中, 過去工作,其實小朋友不難教,最難教的是家長,家長對孩子可產生很大的影響。

六十歲以上長者佔總人口的兩成,即是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是長者,而且有些長者 以最近家長於幼稚園外通宵排隊一事為例,蘇議員很多時候跟家長說,即使未能

行動不便。因此,蘇議員希望改善設施以便區內長者或行動不便的人使用。無障 入讀心儀學校,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的孩子錯。選小學如是,派位結果不理想,

礙通道改善計劃至今已推行七年,蘇議員表示今年(2013 年)亦會檢討此計劃。 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的孩子錯。但很多時候,家長未能控制情緒,會責怪孩子

現在觀塘區進行市區重建。市中心為心臟地帶,不論乘車、飲食、銀行服務、消 無用,其實這會令孩子日後無心向學,他們會認為無論成績如何出眾,都得不到

閒娛樂、轉乘港鐵等活動都集中在那裏,所以蘇議員希望無障礙通道計劃最終得 家長的認同。所以,蘇議員跟家長說要好好控制情緒,因身教不好會影響孩子。

以推廣至市中心。 九龍婦女聯會成立十三年,蘇議員是該會主席。她倡議兩性平等。香港有

七百多萬人口,女性佔百分之五十三。蘇議員不是以男女比例作分析,而是她覺

得現在女性所發揮的作用非常大。她希望兩性平等及互相包容,那並不是要女性

凌駕男士,只希望爭取平等待遇及同工同酬。

102 103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蘇麗珍議員

分配時間方面,蘇議員認為其實很簡單,她是全情投入各項工作的。現在的 銀行旁會有一個小販區,因為觀塘區是基層社區,百分之五十四的人居住公屋,

工作時間剛剛好,也會盡量安排各項活動不相撞,暫時沒有太大衝突,加上有母 百分之十七的人居住居屋及私人參建房屋,七成人住在政府興建的房屋。他們要

親幫忙照顧她的家庭,儘管母親在前年(2011 年)剛去世。蘇議員很疼愛她的母 價廉物美的東西,所以要保留小販,而且他們靠做小販維生很久,這樣就可以兩

─三 屆 區 議 會 選 舉 「 票 后 」

親,她們一起居住,母親負責照顧蘇議員的孩子。蘇議員認為自己可能是個傳統 全其美。政府亦無需趕絕小販,只要政府有心就可以做到平衡。重建之後的觀塘

的人,所以她覺得「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人的支持對她來說真的很重要, 區面貌不一,以前給人的感覺是殘舊,有很多工廠排出廢氣,染布廠排出污水,

使她全情投入工作,因此蘇議員參加區議會轄下的全部委員會。 但現在有三間酒店,逐漸變為好的新面貌。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社區問題 對觀塘區的留戀及展望

蘇議員先說觀塘區的人口結構,秀茂坪是觀塘區最大公營房屋屋邨,老人最 蘇議員認為觀塘區充滿和諧人情味,因為觀塘區很早就發展,居民一早已經

多,也有很多中港婚姻,老夫少妻家庭和新來港人士,他們家庭有不少問題,之 認識,而且觀塘區是原區安置,有些居民已經認識五六十年,由木屋到現在的公

前也有跳樓事件。青少年方面,有夜青及邊緣青年。蘇議員認為家庭關係差會影 營房屋,人情味很重。觀塘區內做事一呼百應,如基督教聯合醫院籌款,大家一

響孩子,所以她對此亦非常關心,如多年前(1997 年)的童黨燒屍案,蘇議員也 起齊心去做,可見觀塘區十分和諧。蘇議員亦希望區內居民同心建立一個優質社

有探望眾被告,現在他們長大了,很積極生活,因為不知道刑期,有些家長為孩 區。

子哭,蘇議員自己亦很心痛。她也常跟家長說,只要孩子不學壞,自己已經是個 展望將來,蘇議員希望將觀塘區建立為一個不一樣的社區,與其他區有所不

成功的父母,成績好是額外的獎勵。因為小孩一壞就會產生很多問題,甚至使家 同。好像現在有市中心重建,起動九龍東等計劃,均有助創造就業機會。還有郵

庭破裂,父母也會內疚,責怪自己不好好看管小朋友。 輪碼頭計劃,雖然是九龍城區的事情,但可能會興建天橋連接觀塘區,上面行人

另一社區問題是交通問題。蘇議員表示現在觀塘區有六十萬人,是第二多人 下面行車,令觀塘區在經濟上得以受惠。觀塘區有六十三萬人,勞動人口很多,

口的地區,未來計劃會有更多人居住,例如安達臣道即將興建公營房屋,預計入 希望憑藉上述計劃,增加就業機會。據蘇議員所言,雖然觀塘區貧窮人口達十一

住人口為七萬八千人,對交通方面造成很大壓力,使蘇議員十分關注。因此蘇議 萬,但不代表他們不快樂,不過也要盡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素,希望他們可早日

員認為市中心重建計劃刻不容緩,下班時間裕民坊太多人,排隊等候小巴的人龍 脫貧。政策方面,貧窮人口以及新來港人士知識和技能水平不高,蘇議員認為政

根本看不到隊尾,惟有重建才能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府可以加以培訓他們,使他們有自信投身不同工種,如保安工作只要中三學歷就

可以任職。總括而言,蘇議員認為觀塘區是個多采多姿,多元化融洽的社區。

重建觀塘區帶來的影響

蘇議員認為重建觀塘區是正面的,居民亦十分期待。因為可以改善他們坐車

排隊的情況,現在真的很可怕,打風下雨時,情況會很混亂,重建寶聲戲院之後

有公共交通交匯處,內有小巴站、巴士站、的士站,使各交通公具較有秩序和系

統,亦改善了路面狀況。蘇議員認為重建亦有顧及臨時小販。觀塘重建後,滙豐

104 105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結 語

是次研究計劃,訪問了對觀塘區歷史文化及社區發展甚為熟悉,及「對」觀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塘區發展甚有貢獻的嘉賓接受訪問,受訪者也來自社區內不同階層,他們的所思

所想,雖然不一定全面代表了觀塘區社群的聲音,但是也可見各人在各個時代的

生活情貌。從各位受訪者的自述故事,既可見過去及現時觀塘區發展的社會民生,

也說出各人面對困難,無畏無懼,只求為家人及為社會而努力。這些個人的口述

故事,更可以成為今天年輕人的借鏡,此不僅是觀塘人的生活態度,也是香港及

全世界人類應有的信念!在是次口述歷史中,也見不少受訪者,均以觀塘區鯉魚

門、雞寮、裕民坊、觀塘花園大廈、順天邨、佐敦谷、安達臣道、曉麗苑、秀茂坪、

廣田邨、金豪閣、魔鬼山、玉蓮臺、海濱學校、聖若瑟英文中學、油塘工業區、

淘大花園、觀塘工業區及牛頭角下邨等地的生活,為口述歷史的表述對象,這些

地標也成為觀塘人集體歷史記憶的代表;同時,不少受訪者也談及區內天后誕、

‧ 在台山北陡鎮的「香港曉麗苑科技樓」 盂蘭勝會、新年及農曆新年等節慶活動,也成為觀塘人集體節慶歷史記憶的代表。

(照片由蘇麗珍議員提供) 至於區內出現的災難方面,如雞寮山泥傾瀉、鯉魚門防波堤折斷、2003 年淘大花

園「沙士」也成為觀塘人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

此外,收錄在本書的各篇口述歷史,也為區內人士說出社區有待優化的地方,

如交通問題,更有不少受訪者擔心未來社區重建,未能保留社區內人情味及相關

古物。當然,也有不少受訪者歡迎未來社區重建計劃,期望社區重建會帶來新的

發展,新的商機和改善區內居住環境及民生。這樣呈現了一幅區內人士對社區重

建課題的一種多元及共生的觀點圖像,本書的各位編者深深希望隨着本書的出版,

可使觀塘區外的市民多認識觀塘區多元文化及社群生活,也明白區內人士面對大

規模社區重建「觀塘人」的構想,區內及區外人士合力為香港創造美好的樂土!

106 107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參 考 資 料

紀念特刊》(香港︰鯉魚門海濱學校,2008)。

秦葆琦等著:《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本土教材發展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教育研究院,2012)。

參 考 資 料

區志堅:〈口述史建構族群認同:「屏山鄧氏訪問計劃」表述家族歷史記憶〉,

英文資料︰ (將刊於)林發欽主編:《眾聲平等:口述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

澳門理工學院,2014)。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Robert Perks and Alistair Thomson (ed.), The Oral History Reader (N.Y.: 梁妃儀、洪德仁、蔡篤堅編著:《協助社群認同發展的口述歷史實踐結合理

Rouledge, 1998). 論與實務的操作手冊》(台北:唐山出版社,2003)。

Margaret Ward, Starting Your Family History(Berkshire: Country Books, 梁炳華︰《觀塘風物志》(香港︰觀塘區議會,2009)。

2007). 陳墨:《口述歷史門徑實務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Paula Hamilton Linda Shopes (ed.), Oral History & Public Memories 黃永和:《情境學習與教學研究》(台北:編譯館,2009)。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課程發展議會:《學會學習:學習領域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諮詢文件》(香

Peter Martin, Gunhild O. Hagestad & Parricia Diedeick, “Family Stories: 港:香港教育統籌局,2005)。

Events (temporarily) Remembered,”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 鄧 巧 齡 等 編 ︰《 官 塘 深 度 行 》( 香 港: 救 世 軍 耆 才 拓 展 計 劃 觀 塘 中 心,

(May 1998), pp.533-541. 2008)。

鍾蘭絲、吳錦庭、陳彥達、卓漢程、黃智宏、林嘉威合編︰《聖若瑟英文中

中文資料︰ 小學金禧校慶特刊》(香港︰聖若瑟英文中學,2008)。

觀塘潮語浸信會︰《觀塘潮語浸信會立會 40 週年堂慶特刊 1973-2013》(香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口述歷史進階研習營學員手冊》(台北:中 港︰觀塘潮語浸信會,2013)。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觀塘潮語浸信會︰《觀塘潮語浸信會教會原址重建專冊》(香港︰觀塘潮語

皮耶.諾哈編(戴麗絹譯):《記憶所繫之處》(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浸信會,2012)。

2012)。 觀 塘 歷 史:《 吃 喝 玩 樂 在 觀 塘 》(http://www.kwuntong.org.hk/tc_

吳偉倫、鍾蘭絲、黃荔芷、伍慧敏合編︰《孫保祿修士百歲冥壽紀念文集》(香 submain3.htm,瀏覽於 2013 年 12 月 9 日)。

港︰聖若瑟英文中學,2007)。

保羅.湯普遜(Paul Thompson〔覃方明、渠東、張旅平合譯〕):《過去的

聲音》〔The Voice of the Past: Oral History 〕(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胡文興、葉栢強、陳麗珠、曾超明合編︰《鯉魚門海濱學校創校六十二周年

108 109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觀塘區口述歷史研究計劃顧問、工作人員

鳴 謝

及參與計劃人士名單

(排名不分先後) (按首個中文字筆劃順序排列)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顧 問:胡懷中博士、陳蒨教授、周佳榮教授、張偉國教授

受訪人士︰ 王石星先生、李華明先生 ,SBS,JP、冼漢鑌先生、

執行人:區志堅博士 副執行人:羅永生博士 助理執行人︰胡鈞翔先生 冼婁文英女士、周耀明先生 ,MH、奚炳松先生 ,MH、

工作人員︰ 葉卓斌先生 方小靈同學 何泳儀同學 卓美禧同學 高家裕教授、高寶怡博士、高寶齡議員 ,BBS,MH,JP、

官泳同學 梁家敏同學 郭友梅同學 黃嘉儀同學 梁芙詠女士 ,BBS,MH、郭必錚議員 ,MH、

楊卓成同學 謝曉祈同學 黃明先生、黃啟明議員、楊少雄校長、葉栢強先生、

葉興國議員 ,MH,JP、劉定安議員、劉紹雄先生、

參與計劃的中學老師及同學︰

潘兆文議員 ,MH、潘佩璆醫生 ,BBS、鄭佑中先生、

梁式芝書院—— 林慧芳老師、梁仁昌老師、陳民洛老師、鄭志文老師、

蘇麗珍議員 ,MH

何雪霖同學、吳卓霖同學、李梓瑤同學、

李顯瀅同學、卓泳彤同學、梁逸晴同學、 特別鳴謝︰ 容婉珍女士、劉雪妍女士、鄺星宇先生

陳雪霞同學、鄉珮宜同學、廖紫歡同學、

照片提供︰ 楊少雄校長、葉栢強先生、鄭佑中先生、鄺星宇先生、

潘海怡同學、蘇梓恩同學

蘇麗珍議員 ,MH

聖公會梁季彜中學——李潔婷老師、陳志華老師、

王詠茵同學、郭廷君同學、陳伊群同學、 協助團體︰ 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

陳健浚同學、陳敏兒同學、麥秋華同學、 中知書院、卓妍社、南洋毛巾廠、香港觀塘工商業聯合會、

黃敏婷同學、葉詩怡同學、廖敏洳同學、 基督教聯合醫院、淘大花園業主委員會聯會、

鄺金翠同學、羅雅怡同學 聖若瑟英文中學、福建中學附屬學校、廣田邨居民聯會、

寧波公學 —— 倪綺雲助理校長、駱裕生老師、 曉麗苑業主協會、鯉魚門商會、觀塘民政事務處、

伍嘉藍同學、吳志成同學、李國章同學、 觀塘民聯會、觀塘區文娛康樂促進會、

李嘉文同學、區展銘同學、張小婷同學、 觀塘區家長教師會聯會、觀塘潮語浸信會、觀塘體育促進會

郭杰駿同學、陳皓夢同學、彭亞妹同學、

曾憲森同學、鄧啟成同學、韓樂遙同學、 由於協助團體及人士眾多,倘有遺漏,謹此致歉!

鄺佩茵同學、嚴杏意同學、顧家偉同學

110 111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觀塘區議會屬下觀塘區發展及重建專責小組委員名單

主 席︰ 徐海山議員

副主席︰ 呂東孩議員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委 員(按中文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何啟明議員、柯創盛議員 ,MH、洪錦鉉議員、馬軼超議員、

張琪騰議員、張順華議員、陳俊傑議員、陳振彬議員 ,SBS,JP、

陳華裕議員 ,MH、馮美雲議員、黃帆風議員 ,MH、黃啟明議員、

葉興國議員 ,MH,JP、劉定安議員、潘任惠珍議員 ,MH、

潘進源議員 ,MH、謝淑珍議員、簡銘東議員、顏汶羽議員、

譚肇卓議員、蘇麗珍議員 ,MH

觀塘區口述歷史研究計劃籌備工作會議成員名單

召集人︰ 何啟明議員

委 員︰ 徐海山議員

陳俊傑議員

洪錦鉉議員

馬軼超議員

顏汶羽議員

潘進源議員 ,MH

蘇麗珍議員 ,MH

謝淑珍議員

112


本網站純為個人分享網站,不涉商業運作,如有版權持有人認為本站侵害你的知識版權,請來信告知(contact@histsyn.com),我們會盡快移除相關內容。

This website is purely for personal sharing and does not involve commercial operations. If any copyright holder believes that this site infringes on y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lease email us at contact@histsyn.com, and we will remove the relevant content as soon as possible.

文本純以 OCR 產出,僅供快速參考搜尋之用,切勿作正規研究引用。

The text is purely generated by OCR, and is only for quick reference and search purposes. Do not use it for formal research citations.


如未能 buy us a coffee,點擊一下 Google 廣告,也能協助我們長遠維持伺服器運作,甚至升級效能!

If you can't buy us a coffee, click on the Google ad, which can also help us maintain the server operation in the long run, and even upgrade the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