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六師外道
孔子的「生平」紀錄很多都是胡亂拼湊的,佛陀也有類近的情況,這大抵是所有思想或宗教創始人都不能避免的。經過無數學者的考證,現時我們能在一般佛教史書籍上見到的佛陀生平,已是較為貼近現實。
佛陀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賢人),也就是悉達多(名,意為目的到達了的人)‧喬答摩(姓,意為最好的牛),出生於今印度與尼泊爾交界的迦毗羅衛城。悉達多在種姓上於剎帝利(武士,也是統治者階級),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淨飯王。作為王位的繼承人,他自幼學習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及勤修「五明」。有說他共有三名妻子,與第二位夫人育有一子。到了二十歲時開始離家訪尋明師,探求解脫人生苦痛的道路。
五明:教義名數。梵文Pancavidya的意譯。「明」是梵文Vidya的意譯,意為明亮,引申為學問。印度佛教教授學徒的五種學問。據《大唐西域記》卷二,「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五明」指:(1)「聲明」,聲韻學和語言學;(2)「工巧明」,即工藝、技術、曆算之學等;(3)「醫方明」,醫藥學;(4)「因明」,相當於邏輯學;(5)「內明」,即佛學。 —佛教大辭典
一個太子能有多少苦惱,令他二十歲就看破紅塵?正如筆者在之前文章所說,佛陀身處的時間儼如中國的戰國時代,縱使思想上百家爭鳴,但社會上不分貴賤都是過着朝不保晚的生活。佛教傳說中,迦毗羅衛國也難逃亡國命運,佛陀更親聽五百親族婦人被殺時的淒滲叫聲。
![]() |
迦毗羅衛國:亦譯「劫比羅伐窣堵」、「迦毗羅婆蘇都」、 「迦毗羅皤窣都」、 「迦毗羅」、 「迦毗梨」等, 意譯「妙德城」、「黃頭居處」等。古印度國名,佛教聖地。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西元前6—前5世紀,釋迦族集居之地。因國王淨飯王之子悉達多‧喬答摩(即釋迦牟尼)創立佛教而聞名於世。於釋迦晚年為拘薩羅國琉璃王所滅。 —宗教大辭典;Google地𠰔顯示今尼泊爾境內迦毗羅衛城 |
姑勿論佛陀是因為什麼原因出家,我們知道的是,他在出家後曾修習禪定數月,經歷苦行六年,始終悟不出什麼道理。佛陀不反對禪定,只是認為這應是工具,而非目的(佛陀成道後生活極其規律,其中起床後及午飯後均會坐禪靜思,可見他一直重視坐禪)。六年苦行也只有令他形體枯瘦,並無實質得着。後來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並在畢鉢羅樹(後稱菩提樹)下靜思七日七夜,悟出「四諦」真理,成為佛陀(意為覺悟者)。這一年,他已年屆三十五,自得到起他專心弘法,歷時三十五年,足跡遍布摩揭陀、拘薩羅、跋耆等國。
四諦:梵文Catursatya的意譯。佛教基本教義之一。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因被認為是神聖的「真理」,故亦名「四聖諦」(梵文Caturaryasatya)。(1)苦諦(Duhkhasatya),是對於社會人生以及自然環境所作的價值判斷。以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有八苦等。《雜集論》卷六:「謂有情生及生所依處,即有情世間,器世間如其次第若生,若生處,俱說名苦諦。」(2)集諦(Samudyasatya),亦名「習諦」,指造成世間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 即佛教通常所謂的「業」與「惑」。《俱舍論》卷二十二:「一切三界煩惱及業皆名集諦。)《雜集論》卷六:「謂諸煩惱及煩惱增上所生諸業,俱說名集諦, 由此集起生死苦故。)(3)滅諦(Nirodhasatya),指斷滅世俗諸苦得以產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目的。《顯揚聖教論》卷二:「全攝集諦無餘斷棄、吐棄、離欲、滅沒、寂靜。」亦即根絕「集諦)所包括的一切「業」與「惑)。作為佛教的最高理想境界,亦稱「解脫」、「涅槃」。(4)道諦(Margasatya),指超脫「苦」、「集」的世間因果關係而達到出世間之「涅槃」寂靜的一切理論說教和修習方法。即八正道等。《雜集論》卷五:「由此道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略說道諦相。」其中苦、集二諦系世間因果,集諦為因,苦諦為果;滅、道二諦係出世間因果,道諦為因,滅諦為果。 —宗教大辭典
佛陀成道後,首先趕赴的地方是鹿野苑,並在這裏向阿若憍陳如等五位侍從講解四諦。這次初次講法,佛史稱為「初轉法輪」;又因為佛陀由三個不同角度闡述,佛教史上又稱之為「三轉法輪」。而得聽初轉法輪的五人,成為了佛教首批僧侶,稱為「五比丘」。
![]() |
鹿野苑;Wikimedia Commons |
筆者一直強調,佛陀弘法與印度當時的社會環境關係密切,除了戰亂使其反思人生,他傳道也是與「政商界」密不可分——傳說佛陀在菩提樹下站後來後,首先奉上食物的就是兩名商人。《長阿含經‧游行經》記載佛陀弘法的路徑,就是當時主要的商道。他長期講道的地方,分別是舍衛城南的祇園精舍(由富商須達多布施)與及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由迦蘭陀的富者所贈)。除了富商外,王族也是早期佛教的主要支持者(王室以支持沙門為主)。
除了支持基本生活所需外,佛陀走商道更大的目的在於折服「六師外道」。如前文說,沙門思潮是當時印度的兩大思潮之一,並且得到王室的支持。佛陀弘法的過程中,主要的辯論對象就是這些沙門學者(衛舍城更是沙門外道的主要根據地之一)。據佛典,佛陀在弘法歷程中,折服了大量外道,並令他們皈依佛教——當然,也有如「邪命外道」般的失敗例子。
佛陀死時據說年屆八十,地點在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娑羅林。誠如文首所說,我們現時已經難以判斷佛陀一生事蹟有多少可信,但透過參閱佛籍中的佛陀事蹟,多少還是可以理解早期佛教僧人的活動。
下一篇:早期佛教思想(上)
佛陀死時據說年屆八十,地點在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娑羅林。誠如文首所說,我們現時已經難以判斷佛陀一生事蹟有多少可信,但透過參閱佛籍中的佛陀事蹟,多少還是可以理解早期佛教僧人的活動。
下一篇:早期佛教思想(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