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活佛,其實是藏傳佛教寺院財產繼承制度的產物。一所佛寺可以有多名活佛,有「活佛」走出寺院行騙,也非什麼不可思議的事。
撰文:釋懷仁
我們都知道,西藏有兩個宗教領袖,達賴和班禪。但鮮為人所知的是,基本上每所藏傳佛教的寺廟中,都有活佛,大寺中更可能多於一個活佛。二十世紀前半葉,青海佑寧寺有近百名活佛,塔爾寺也有67名活佛。活佛是個怎樣的概念?什麼人才是活佛?
藏傳佛教寺院中有叫「拉讓」的建築,意思是活佛府。活佛府,顧名思義,就是活佛住的地方,內裏通常有經堂、佛殿、辦公衙署、客廳、寢宮等,與藏傳佛教寺院的整體建築風格一樣做工考究,但活佛府相對而言,自成院落。整座活佛府中最重要的是佛殿,佛殿外牆的顏色,顯示了活佛的地位。常規而言,外牆是白色的,但一但刷成黃色,並且鋪上鎏金銅瓦,就顯示活佛已達至最高級。其中達賴、班禪住的地方叫「頗章」、甲波朱古住的地方叫「喇章」。
(烏蘭活佛府)
住在活佛府內的活佛到底是什麼人?活佛在藏語稱為「朱古」或「朱拜古」,意為化身,簡單而言,這些活佛都是轉世高僧。寺院的財富往往非常巨大,每個地方的佛教都要想辦法處理繼承財產的問題。日本的寺院是家族傳承的,勉強算是解決了問題。但日本僧人不修不淨觀,可以破色戒,但其他大部分地方的僧人,卻不容易處理這問題。活佛轉世則為十三世紀開始(之前是父子世襲制)禁止結婚的藏傳佛教,提供了處理俗務的一個佛理方案。
根據活佛轉意理論,人的神識在修行到一定階段就可以由肉體中游離,轉移到另一軀體,人的肉體可以衰老,但神識則是不斷一個肉體跳至另一肉體的。不少學者都指出,這種觀念源起苯教的靈魂觀。苯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自佛教在7世紀入侵西藏後,與其經歷了競爭、融合與改造的過程,其中不少苯教教義在佛教本土化過程中,進入了後者的理論體系。就苯教的看法,人可以在死後通過獻祭動物,幫助死者到另一國度生存。這種靈魂觀就協助了佛教建立轉世思想。
最早出現活佛制度的教派,是噶瑪噶舉派的黑帽系統,格魯派的活佛轉世制則始於16世紀中葉的三世達賴喇嘛瑣南嘉措。籠統而言,活佛可分成五個等級。地位最尊的是達賴和班禪,其次是主持一方的活佛,如攝政活佛(濟嚨、策默、熱振、第穆、策覺林、第朱等),再次一等是執掌各寺院的活佛,再次是各寺院的札倉活佛,最後就是普通轉世活佛。藏傳佛教自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積極推廣後,勢力強盛。達賴、班禪,甚至是其餘重要的活佛,都成為政權積極拉攏或對付的對象。到了今日,這套轉世制度仍是個複雜的政治問題。
參考資料:
《中國寺廟通論》
《崇文集三編》
〈藏傳佛教之活佛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